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使信息技术教育真正成为中小学必修课程。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新的指导纲要指引下不断探索、尝试着各种教育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经过近10年的摸索,信息技术教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出现了众多新颖的教学模式,如研究性学习、探究型教学、合作学习、博客教学等。这些课型使得信息技术教学更加丰富有趣,不断吸引着学生探索这奇妙的信息世界。当然,在信息技术教学突飞猛进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在课堂中存在的不足,如过于追求形式的创新,而忽略了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上课热闹、活跃,课后却对基础知识知之甚少;教师上课教学目标不明确,重点难点不突出,等等。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教学缺乏实效性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我结合自己的教学,通过具体的实例对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把握整体,目标串联
多数教师反映,教学中的知识点琐碎、零乱、不易整体把握,我认为这是对教学目标分析不透造成的。如果把每个目标都看成独立的内容,都事无巨细全部讲到,既浪费时间降低效率,又让一节课看起来繁杂无序、不完整。因此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应从整体把握,多想几个为什么,多分析目标的内在联系,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这种共同点可以是操作方法上的也可以是功能上的,然后以共同点为主线进行串联,这样各目标就不再是单一的点而是相互关联的线,学生掌握起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们以Excel教学“数据分析”一课为例进行说明。本课有3个知识点:数据清单、排序和筛选。三部分知识点表面看来毫无关联,事实并非如此。“数据清单”是本节课的基础,在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前首先就要把信息制成数据清单的形式,这是利用Excel分析数据的第一步,而“数据排序”既是“数据筛选”操作的前提,又是在数据清单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种数据分析方法,所以“排序”是本课的重点,学生通过“排序”的学习既能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还能体会利用Excel分析问题的思想。而有了“排序”的操作基础,后面的“数据筛选”就变得通俗易懂了。此时这节课的知识点就相互串联成一个整体了。由此可见,要解决信息技术知识点琐碎不易整体把握的特点,关键是要仔细分析各知识点的联系,明确各部分知识在整节课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二、分析学生,充分运用“类比法”
教师在上课前除了要分析教材,还要分析学生,掌握学情,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在此之前都有了哪些知识储备,了解这些已有知识储备和现有知识的关系。如“数据分析”这节课关于“排序”的讲解,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利用Excel对数据进行排序,然后从排序的结果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而数据的排序方法实际上和我们传统的排序方法是一致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先不借助Excel,找出人气指数最旺的选手,然后思考自己的解决方法,即对“人气指数”这一列进行比较大小,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出,从结果中可知道哪一位选手人气指数最高。并从中归纳出排序的三个关键:关键字的选择、排序的方向、排序的顺序(递增还是递减)。这三点也正是Excel排序功能的关键,此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Excel教学的关键知识点已是水到渠成。对于具体的操作方法课本中有详细介绍,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再如:学生学习Flash,首先要理解传统动画是如何形成的,即:分解动作—绘制每个动作的静态图片—按一定速度顺序播放,这样就产生了动态效果。Flash制作动画的原理和传统动画的原理是一致的,学生经过这样的分析后再结合教材自然就理解了Flash中关键帧、帧、时间轴的含义。学生学习具体的操作时就不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能够迅速了解每步操作的意义,并利用Flash进行简单的创作。以上两例都是与传统分析方法的联系,它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计算机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建立在人脑分析问题的基础之上,是高效处理信息的工具。这也符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一要求。除与传统分析方法的联系外,教师还可以是操作技能上的相互借鉴。例如:学习了Word的操作可以将相关经验借鉴到PowerPoint或者FrontPage的学习上,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已有知识经验来理解“计算机操作”的学习方法就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类比法”。可见“类比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同时也能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学之有趣,其乐无穷。
三、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初中生充满活力和热情,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都不相同,加上课前准备的程度不同,因此在计算机操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情况,思考其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如:我们在初一年级进行Word文字修饰的学习时,教材的编排强调如何合理规范的修饰文章。其基本操作如:文件的打开、文字的选择、对话框中各选项的使用方法等讲解较少,这时就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基础好的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基础较差完成什么任务;如果程度参差不齐又该选用什么任务,然后根据课堂上学生情况灵活变通。因此在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在教学中让每位学生都能各有所获。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希望对广大信息技术教师能有所帮助和启发。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决定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因素还有很多,经过我们每位信息技术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坚信我们的教学将会更完美,学生会学得更轻松愉快。
一、把握整体,目标串联
多数教师反映,教学中的知识点琐碎、零乱、不易整体把握,我认为这是对教学目标分析不透造成的。如果把每个目标都看成独立的内容,都事无巨细全部讲到,既浪费时间降低效率,又让一节课看起来繁杂无序、不完整。因此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应从整体把握,多想几个为什么,多分析目标的内在联系,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这种共同点可以是操作方法上的也可以是功能上的,然后以共同点为主线进行串联,这样各目标就不再是单一的点而是相互关联的线,学生掌握起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们以Excel教学“数据分析”一课为例进行说明。本课有3个知识点:数据清单、排序和筛选。三部分知识点表面看来毫无关联,事实并非如此。“数据清单”是本节课的基础,在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前首先就要把信息制成数据清单的形式,这是利用Excel分析数据的第一步,而“数据排序”既是“数据筛选”操作的前提,又是在数据清单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种数据分析方法,所以“排序”是本课的重点,学生通过“排序”的学习既能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还能体会利用Excel分析问题的思想。而有了“排序”的操作基础,后面的“数据筛选”就变得通俗易懂了。此时这节课的知识点就相互串联成一个整体了。由此可见,要解决信息技术知识点琐碎不易整体把握的特点,关键是要仔细分析各知识点的联系,明确各部分知识在整节课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二、分析学生,充分运用“类比法”
教师在上课前除了要分析教材,还要分析学生,掌握学情,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在此之前都有了哪些知识储备,了解这些已有知识储备和现有知识的关系。如“数据分析”这节课关于“排序”的讲解,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利用Excel对数据进行排序,然后从排序的结果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而数据的排序方法实际上和我们传统的排序方法是一致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先不借助Excel,找出人气指数最旺的选手,然后思考自己的解决方法,即对“人气指数”这一列进行比较大小,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出,从结果中可知道哪一位选手人气指数最高。并从中归纳出排序的三个关键:关键字的选择、排序的方向、排序的顺序(递增还是递减)。这三点也正是Excel排序功能的关键,此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Excel教学的关键知识点已是水到渠成。对于具体的操作方法课本中有详细介绍,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再如:学生学习Flash,首先要理解传统动画是如何形成的,即:分解动作—绘制每个动作的静态图片—按一定速度顺序播放,这样就产生了动态效果。Flash制作动画的原理和传统动画的原理是一致的,学生经过这样的分析后再结合教材自然就理解了Flash中关键帧、帧、时间轴的含义。学生学习具体的操作时就不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能够迅速了解每步操作的意义,并利用Flash进行简单的创作。以上两例都是与传统分析方法的联系,它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计算机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建立在人脑分析问题的基础之上,是高效处理信息的工具。这也符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一要求。除与传统分析方法的联系外,教师还可以是操作技能上的相互借鉴。例如:学习了Word的操作可以将相关经验借鉴到PowerPoint或者FrontPage的学习上,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已有知识经验来理解“计算机操作”的学习方法就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类比法”。可见“类比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同时也能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学之有趣,其乐无穷。
三、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初中生充满活力和热情,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都不相同,加上课前准备的程度不同,因此在计算机操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情况,思考其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如:我们在初一年级进行Word文字修饰的学习时,教材的编排强调如何合理规范的修饰文章。其基本操作如:文件的打开、文字的选择、对话框中各选项的使用方法等讲解较少,这时就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基础好的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基础较差完成什么任务;如果程度参差不齐又该选用什么任务,然后根据课堂上学生情况灵活变通。因此在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在教学中让每位学生都能各有所获。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希望对广大信息技术教师能有所帮助和启发。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决定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因素还有很多,经过我们每位信息技术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坚信我们的教学将会更完美,学生会学得更轻松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