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媒体时代下报社新闻采编能力的培养

来源 :记者观察·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新媒体时代下报社新闻采编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与讨论,提出了相应的培养措施,以期为报社行业在新媒体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报社;新闻采编能力;培养方法
  第一,信息量大。信息量大是新媒体在网络时代下呈现出的主要特点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新闻信息不断剧增,这从一定程度上给传统报社的发展带来挑战。报社行业可全面了解新媒体的发展特点,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丰富自身的传播方式,从而推动报社新闻的稳定发展。
  第二,互动性强。新媒体时代中的信息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信息技术不仅给人们阅读各类新闻提供了有效载体,还增强了受众与新闻媒体之间的互动。新闻受众群体不再单纯地依靠报纸、报刊等获取新闻信息,而是能利用终端设备了解多方面的信息,同时还能与新闻进行有效互动,这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受众群体的新闻阅读体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报社新闻采编人员不仅可在信息平台与受众互动,还能节约工作成本,提高新闻工作效率。
  第三,信息多样化。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使新闻市场中的信息越来越多样化,主要是因为信息技术为新媒体的传播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传播平台,从而使得新闻信息逐渐呈现多样化特征。而传统报社新闻在信息传播形式上过于单一,且本身信息内容也比较单一,所以报社新闻采编人员可与新媒体相融合,丰富报社新闻的信息类别,从而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
  (一)提高对新闻的敏感度
  新闻敏感性,主要指的是新闻采编人员对有价值新闻的发现能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总会发生很多重要的事情,只有报社新闻采编人员提高对新闻的敏感度,才能感知所发生事件的潜在价值,从而作为新闻采集的内容,并对其进行报道,引发广大受众群体的思考。
  因此,新媒体时代中,各类事件频频发生,作为报社新闻采编人员,必须提高对新闻的敏感度,拓展自身工作思维,深入到实际生活中,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现状,全面了解不同人群对社会的不同看法,从而在采集新闻工作进行中,能根据自己的见解采集有价值新闻。而新聞采编人员新闻敏感度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促成的,需要报社重视对采编人员敏感度的培养,让报社采编人员走进生活,走进社会,以最好的角度挖掘有价值的新闻内容,提升报社在新媒体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二)提升社会责任感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中,新闻信息的类型越来越多,其特征也越来越复杂,那么作为报社新闻的采编人员,要想提高报社新闻质量,必须全面了解当今时代中新闻信息的类型及特征,以提高报社新闻信息采编的准确度,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
  与此同时,报社新闻采编工作者在采编新闻内容时,其自身的道德水平也对新闻素材有直接的影响。也就是说,选取有正能量的新闻素材会产生正向舆论引导,反之,则会产生不良的新闻舆论影响。因此,作为报社新闻采编人员,必须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提升自我道德修养,认真选择新闻内容,提高报社新闻质量,使报社新闻对社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三)培养新闻信息加工能力
  报社新闻采编人员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提高报社新闻质量的核心基础。报社新闻采编人员只有有了较高的新闻信息加工能力,才能对新闻内容进行创新,才能在新闻的加工与制作过程中融入更多的新鲜元素,为新闻内容增添色彩;或者将一些与新闻内容有关系的图片、信息融合到一起,图文并茂,进一步增强报社新闻的吸引力,便于受众群体的阅读,提升受众群体的阅读体验。与此同时,报社新闻采编所加工的新闻信息必须简明扼要,在新闻编写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其条理性、概括性,还要尽可能地抓住重点,减少读者的阅读时间,让受众群体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得更多新闻信息。报社新闻的制作排版直接影响着受众群体的第一感官,因此,新闻采编人员一定要积极创新,改变传统单一的新闻排版方式,运用清新、简洁、美观的排版方式给读者一种愉悦、新颖的感受。
  总之,在新媒体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时代中,传统报社行业要想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一定要注重对报社新闻采编人员能力的培养,不断努力,从多方面提升其综合能力,从而推动报社行业的稳定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对报社来说,日常运营中所涉及到的管理活动将直接影响到自身的经营发展状况。融媒体时代下,信息的传播速度不断加快,因此需要进一步推进创新型管理措施的优化落实,让其更好地推动报社的优化发展。当前,人们在获取信息时有了更多选择,对报社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整合自身优势、扩大受众面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新问题。当前报社领域的创新型管理优化工作正在逐步推进,本文对各类细节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分析探究。  关键
刚刚过去的十月,知名文学刊物《十月》以一系列文学主题活动庆祝自己的40岁生日。创刊于1978年的《十月》,是新时期首家问世的兼备长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评论
近年来,人民日报评论明显加快融合步伐,迈进党报评论“深融”阶段。“可视化”成为党报评论融合进程中的关键词,从2017年至今,人民日报推出的一系列“融评”产品,几乎无一例外地运用了可视化表达方式。论据的可视化为观点产品注入鲜活动力,而表达的多元化也要求评论员向全媒型、全能型人才靠拢。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评论部推出的快板评论栏目“两会‘石’评”,以新颖活泼的形态迅速“圈粉”了大批年轻受众,也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