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食家”齐桓公之死
——领导者请慎露“欲”
哲理的故事
堪称“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同时还是一位痴迷的美食家。只不过谁也想不到,名震天下的齐桓公,居然会死在“吃”上。
齐桓公素好美食。而相对于他当时的霸主地位而言,这点儿小爱好按理说是不难得到满足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正因为他美食吃得太多,吃得太容易,很快他就发现了一个要命的苦恼:自己任凭再吃什么,嘴里都觉得没有味道了!正所谓:五味口爽、食不知味。这个苦恼困扰了桓公好长一段时间。
终于,在一次与臣子们聊天说起美食时,无所不食而又心有不甘的桓公感叹道:“我这一生什么都吃过了,只有蒸婴儿还没有尝过……”看,贪吃的齐桓公已经为“吃”所困到了什么地步!言者无心,而听者有意。他的“首席烹饪官”叫易牙,很快听到了这个消息。为了逢迎桓公,他真的回家把自己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杀死送入了蒸锅!当他把自己冒着热气的骨肉放在盘子呈给桓公时,桓公大为感动,品尝后赞不绝口。
可是,贤明的管仲知道此事后大为忧心,他感到了不祥。于是在他临终时,专门告诫桓公有四个小人万不可用,其中就有易牙。管仲分析说:“您想想看,世上哪有父母不疼爱自己孩子的?而易牙为了让您一时高兴,竟然能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爱,您想他还会真心爱您吗?”
齐桓公不愧是明君,很快醒悟,在管仲去世后马上贬斥了这四个小人。然而,时间长了,这位美食家实在是熬不住了!因为,身边再没有人能像易牙那样给自己做出美食了。于是,为了口腹之欲,桓公抛开了管仲的遗言,又将包括易牙在内的四个小人召了回来。结果此举铸成大错。四个小人回来后很快勾结在了一起,趁桓公年迈把持了朝政,后来干脆将桓公软禁在了深宫里。而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贪恋美食的齐桓公,最后竟是被这伙小人活活饿死的……
故事的哲理
但凡人都有七情六欲。为领导者,学会洞悉部下的爱好从而加以笼络,这并不难。难的
是,领导者还必须同时要学会控制自己爱好的过度外露。因为“腥味儿”大了,就必然会招来“苍蝇”的。
而领导者更容易犯的错误是,对自己的兴趣不仅不加克制,甚至还反而借此衡量部下的忠诚乃至才干!君不见,一家著名民营企业的总裁就曾用能否吃辣椒来判断与部下距离的远近,这家企业也果然从此一蹶不振……
欲望是人最大的弱点。领导者也是人,也有欲望,关键看能否在强势中始终自知弱点,控制欲望的外露,不给“佞臣”以可乘之机。
狐狸抓鸡
——见好就收,见坏更要收
哲理的故事
狐狸是森林里最聪明的动物。有一天,狐狸想:能不能学猎人的办法来捕捉猎物呢?它眼珠子一转,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这一天,狐狸偷来了一只竹筐,弄来了一把玉米。狐狸用树枝支起竹筐,把一些玉米撒在下面,又一路撒到了竹筐外面。然后它拽着连在树枝上的绳子,远远地躲在了一边。
不一会儿功夫,一群山鸡看到了玉米粒,都过来啄食了。狐狸暗暗数了一下,一共有十只呢,够吃好多天了,它暗自欢喜。这时候,一只山鸡走进竹筐,又是一只……七只、八只,狐狸盯着外面的两只山鸡,心里说:快点进去,快点进去!只要把绳子轻轻一拉,竹筐就会扣下来,猎物就跑不出来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只山鸡溜了出来。狐狸懊恼地想,刚才真应该拉绳子,现在只有七只了。狐狸想,如果再进去一只我就拉,可这时候偏偏又跑出来两只,而就在它犹豫的时候又有两只跑了出来……
狐狸就这样看着山鸡在它的眼皮底下一只又一只地离开,最后,竹筐下的玉米粒颗粒无存,而山鸡,竟然连一只都没有抓住……
故事的哲理
这种情况在投资市场屡见不鲜,但许多人并不比狐狸聪明多少,并不懂得见好要收、见坏更要收的道理。看到有利可图的生意,就试图通通拢到筐里。殊不知企业的资金和精力就像有限的玉米,一旦耗费殆尽,一只山鸡也留不住了。所以,当看到投资机会打算扩张的时候,请先想想一无所获的狐狸。
野羊的选择
——留住人心才是重要的
哲理的故事
天黑了,张姓牧羊人和李姓牧羊人在把羊群往家赶的时候,惊喜地发现每家的羊群头数都多了十几只,原来一群野山羊跟着家羊跑回来了。
张姓牧羊人想:到嘴的肥肉不能丢呀。于是扎紧了篱笆,牢牢地把野山羊圈了起来。
李姓牧羊人则想:待这些野山羊好点,或许能引来更多的野山羊。于是给这群野山羊提供了更多更好的草料。
第二天,张姓牧羊人怕野山羊跑了,只把家羊赶进了茫茫大草原。李姓牧羊人则把家羊和野山羊一起赶进了茫茫大草原。
到了夜晚,李姓牧羊人的家羊又带回了十几只野山羊,而张姓牧羊人的家羊连一只野山羊也没带回来。
张姓牧羊人非常愤怒,大骂家羊无能。一只老家羊怯怯地说:“这也不能全怪我们,那帮野山羊都知道一到我们家就被圈起来,失去了自由,谁还敢到我们家来呀!”
故事的哲理
很多企业在留住人才的时候, 都想通过硬性措施“囚禁”人才。其实,留住人才的关键是在事业上给予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制度上的来去自由。否则,常言道:留住了人,也留不住心。而且可以肯定:在当今,这种“上锁”的办法,连人也根本留不住。
——领导者请慎露“欲”
哲理的故事
堪称“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同时还是一位痴迷的美食家。只不过谁也想不到,名震天下的齐桓公,居然会死在“吃”上。
齐桓公素好美食。而相对于他当时的霸主地位而言,这点儿小爱好按理说是不难得到满足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正因为他美食吃得太多,吃得太容易,很快他就发现了一个要命的苦恼:自己任凭再吃什么,嘴里都觉得没有味道了!正所谓:五味口爽、食不知味。这个苦恼困扰了桓公好长一段时间。
终于,在一次与臣子们聊天说起美食时,无所不食而又心有不甘的桓公感叹道:“我这一生什么都吃过了,只有蒸婴儿还没有尝过……”看,贪吃的齐桓公已经为“吃”所困到了什么地步!言者无心,而听者有意。他的“首席烹饪官”叫易牙,很快听到了这个消息。为了逢迎桓公,他真的回家把自己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杀死送入了蒸锅!当他把自己冒着热气的骨肉放在盘子呈给桓公时,桓公大为感动,品尝后赞不绝口。
可是,贤明的管仲知道此事后大为忧心,他感到了不祥。于是在他临终时,专门告诫桓公有四个小人万不可用,其中就有易牙。管仲分析说:“您想想看,世上哪有父母不疼爱自己孩子的?而易牙为了让您一时高兴,竟然能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爱,您想他还会真心爱您吗?”
齐桓公不愧是明君,很快醒悟,在管仲去世后马上贬斥了这四个小人。然而,时间长了,这位美食家实在是熬不住了!因为,身边再没有人能像易牙那样给自己做出美食了。于是,为了口腹之欲,桓公抛开了管仲的遗言,又将包括易牙在内的四个小人召了回来。结果此举铸成大错。四个小人回来后很快勾结在了一起,趁桓公年迈把持了朝政,后来干脆将桓公软禁在了深宫里。而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贪恋美食的齐桓公,最后竟是被这伙小人活活饿死的……
故事的哲理
但凡人都有七情六欲。为领导者,学会洞悉部下的爱好从而加以笼络,这并不难。难的
是,领导者还必须同时要学会控制自己爱好的过度外露。因为“腥味儿”大了,就必然会招来“苍蝇”的。
而领导者更容易犯的错误是,对自己的兴趣不仅不加克制,甚至还反而借此衡量部下的忠诚乃至才干!君不见,一家著名民营企业的总裁就曾用能否吃辣椒来判断与部下距离的远近,这家企业也果然从此一蹶不振……
欲望是人最大的弱点。领导者也是人,也有欲望,关键看能否在强势中始终自知弱点,控制欲望的外露,不给“佞臣”以可乘之机。
狐狸抓鸡
——见好就收,见坏更要收
哲理的故事
狐狸是森林里最聪明的动物。有一天,狐狸想:能不能学猎人的办法来捕捉猎物呢?它眼珠子一转,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这一天,狐狸偷来了一只竹筐,弄来了一把玉米。狐狸用树枝支起竹筐,把一些玉米撒在下面,又一路撒到了竹筐外面。然后它拽着连在树枝上的绳子,远远地躲在了一边。
不一会儿功夫,一群山鸡看到了玉米粒,都过来啄食了。狐狸暗暗数了一下,一共有十只呢,够吃好多天了,它暗自欢喜。这时候,一只山鸡走进竹筐,又是一只……七只、八只,狐狸盯着外面的两只山鸡,心里说:快点进去,快点进去!只要把绳子轻轻一拉,竹筐就会扣下来,猎物就跑不出来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只山鸡溜了出来。狐狸懊恼地想,刚才真应该拉绳子,现在只有七只了。狐狸想,如果再进去一只我就拉,可这时候偏偏又跑出来两只,而就在它犹豫的时候又有两只跑了出来……
狐狸就这样看着山鸡在它的眼皮底下一只又一只地离开,最后,竹筐下的玉米粒颗粒无存,而山鸡,竟然连一只都没有抓住……
故事的哲理
这种情况在投资市场屡见不鲜,但许多人并不比狐狸聪明多少,并不懂得见好要收、见坏更要收的道理。看到有利可图的生意,就试图通通拢到筐里。殊不知企业的资金和精力就像有限的玉米,一旦耗费殆尽,一只山鸡也留不住了。所以,当看到投资机会打算扩张的时候,请先想想一无所获的狐狸。
野羊的选择
——留住人心才是重要的
哲理的故事
天黑了,张姓牧羊人和李姓牧羊人在把羊群往家赶的时候,惊喜地发现每家的羊群头数都多了十几只,原来一群野山羊跟着家羊跑回来了。
张姓牧羊人想:到嘴的肥肉不能丢呀。于是扎紧了篱笆,牢牢地把野山羊圈了起来。
李姓牧羊人则想:待这些野山羊好点,或许能引来更多的野山羊。于是给这群野山羊提供了更多更好的草料。
第二天,张姓牧羊人怕野山羊跑了,只把家羊赶进了茫茫大草原。李姓牧羊人则把家羊和野山羊一起赶进了茫茫大草原。
到了夜晚,李姓牧羊人的家羊又带回了十几只野山羊,而张姓牧羊人的家羊连一只野山羊也没带回来。
张姓牧羊人非常愤怒,大骂家羊无能。一只老家羊怯怯地说:“这也不能全怪我们,那帮野山羊都知道一到我们家就被圈起来,失去了自由,谁还敢到我们家来呀!”
故事的哲理
很多企业在留住人才的时候, 都想通过硬性措施“囚禁”人才。其实,留住人才的关键是在事业上给予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制度上的来去自由。否则,常言道:留住了人,也留不住心。而且可以肯定:在当今,这种“上锁”的办法,连人也根本留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