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射性的应用日益深入,2006年中国放射源的统计数字是10万多,随着对放射源需求的迅猛增加,放射源的管理也经历了从混乱到有序的曲折变革。
2009年接连爆出放射源事件。7月,河南杞县发生辐照卡源事件,有关放射源泄漏将爆炸的谣言,使得当地民众奔向周边县市避难,此事经海外媒体报道之后,几乎演变成为政治话题;10月,广东番禺发生卡源事件,钴泄露48天。该事件发生后不久,环保部部署了涉及全国的放射源卡源大整顿。
实际上,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整顿运动后面,一张覆盖全国的放射源监控系统正在悄然铺开,防患于未然才能将危险降低到最小。
废弃工厂成放射源事件多发地
“汤山某核技术应用单位受到恐怖袭击!放射源丢失!”2009年8月的一天,应急指令从应急指挥中心同步发往江苏省13个省辖市。2009年下半年至今,这样以放射源丢失为预设背景的演习频繁出现。
除了以核设施受到恐怖袭击为背景,眼下遍布各地的10.6万枚放射源的现时威胁,主要来自盗窃这类普通犯罪。
一枚价值数万元的放射源被盗出后,通常情况下会被当作废旧金属送进废品回收站,以数十元的贱价成交。安监环节的薄弱之处在于,甚至连盗窃者都不知道手中的小金属块,可以在短时间内杀死人体白血球,结束他自己的生命。
一起典型的案例,2004年江苏省宜兴市环保部门检查当地某水泥厂的放射源保管情况时,厂家才惊觉在生产线上用于作料位计探测源的5枚放射源早已不翼而飞。事后警方证实,该厂在新添生产线后,部分生产窑被废弃,生产窑中闲置不用的放射源被不知情的村民捡走,当废铁卖掉。
这类放射源丢失事件的频繁发生,凸显当时基层放射源安监体系几乎处于失控状态。
农业部辐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常务副主任哈益明对记者表示,放射源在不同行业应用,有不同的元素和形态,也相应在管理上有不同要求。比如在食品加工业应用的放射源放射性强,采用地下深埋的装置保存,使用时才升起到地上,一般不会发生丢失问题;但在某些特定行业中使用的小型放射源,并不需要这样的保管,容易丢失。
频繁丢失背后的历史欠账
从上世纪20年代放射源开始进入工业领域,至50年代,放射源已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应用。其中食品辐照在放射源民用领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放射源不仅应用于CT等众所周知的医疗设备中,也用于造纸厂的纸张测厚仪、水泥厂用于精准计量的“核电子秤”⋯⋯
沿袭前苏联的辐射管理体制,政府自1964年起,放射源事务由卫生部门主管,这一管就是40年。由于卫生部门既是放射审管部门,又是CT、X光等放射源的最大用户,监督和管理工作难以具备客观性。
媒体曾引述辐射防护专家的举例,某医院因被当地防疫站查出放射源装置有隐患,不符合防护要求,被要求停机检修。但没过几天,这所医院在并未解决隐患的情况下又开始继续使用放射源装置,理由是查处单位和医院的共同上级领导—卫生局长打来电话同意继续使用。
与此同时,卫生部门的覆盖能力,也随着放射源的广泛应用日显不足。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放射源主要应用在杀灭农产品细菌、医学成像等领域,科研单位一直是用源主力,卫生部尚能应付。
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带动水泥厂、造纸厂等一大批使用放射源作测量仪器的工厂出现。随着经济热度的周期性变化,大批工厂急速兴衰沉浮,许多破产关停的企业成为废弃放射源聚集的重灾区。对于这些不属于医疗卫生系统的企业单位,卫生部门对这些放射源的管理仅仅以登记在案为形式,并不做任何强制性管控。在如此宽松的监管体系下,仅1998年一年上报的放射源丢失案件就达15起。
回收无门的放射源
对于放射源丢失,哈益明称,现在存在的放射源处理不当问题,还有一大部分是因为老企业早期购买的放射源,在没有严格监管的情况下,缺乏回收渠道。
退役放射源的回收费用不菲,也是一个关键问题。依种类不同,回收一枚放射源需要支付的费用从5000至2万多元不等,甚至超过了放射源自身的价格。
在90年代初旧有管理模式下,放射源退役问题并不突出,主要原因是科研单位和国企放射源由国家承担回收费用,而私企使用时间较短,多未到退役期限。
到了90年代中后期,私企开始成为一个重灾区—大批放射源陆续到了退役期,许多中小型国企却已转制为私企,此时它们需要自费支付回收放射源的费用。就算是国企,大批破产倒闭的企业同样无力为放射源支付巨额回收费用—在2008年当时规模最大的一次废旧放射源退役项目中,四川原子能研究院为退役的228枚老旧放射源支出高达500万元。因此,后来有的企业宁可丢弃放射源让人捡去当废品卖,也不愿依程序付费回收。
政府对此历史遗留问题一度采取以国家买单的方式,截至2006年底前,中央财政共划出3000万元为一批倒闭、破产用源单位解决其放射源退役和安置问题,但这并未解决全局性矛盾,2004年前出产的放射源丢失事件依然时有发生。
至2005年,国务院第449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所有使用单位在购买放射源时,产品价格已包含了其退役费用,这才有效地从源头上遏制了问题的延续—也就是说,这之后生产的放射源由于其售价已包括回收费用,在退役时可由企业直接送至回收单位。
10万放射源监控网
2003年10月,第一部针对放射性污染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开始生效,政府收紧放射源监管权。同时,自组建以来不断强势扩权的环保部门,着手正式入主放射源管理。
2005年12月1日开始施行的前述国务院第449号令明确规定,生产、销售和使用放射源的许可证发放权由环保部份负责,之前的卫生部门负责放射源的职业病危害评价等管理工作。
摆在环保部门面前的是严峻现实:中国放射源总数此前还从未作过全面统计。
环保部门接手放射源管理的第一年,联合卫生、公安部门开展专项普查行动,最终查清当时拥有放射源的单位总数为12412家,放射源总数107380枚,在用放射源为76767枚。
然而,生产需求使新放射源的出现源源不断,要让管理跟得上变化,建立全面管理和跟踪放射源的系统成为当务之急。
在这个背景下,2010年年初,江苏省连云港市宣布在放射源监控体系建设上取得新突破—放射源在线监测系统在2009年底通过验收并投入运营。当地环保部门能视频监控放射源及其使用场所,同时利用GPS和GPRS定位,对放射源的方位信息实时把握。放射源从此无处可匿。
实际上,江苏系统只是“国家网络化放射源监管系统”的试用版。知情人向《新知客》透露,环保部门此类举措并非应急之作,而是酝酿已久的计划。清华大学核技术及应用研究所信息简报亦显示,这一项目至少在2008年年中就已启动。
新旧放射源陆续被分类编号管理,各省原有的放射性废物库立刻显得日趋拥挤,这成为清理废旧放射源工作取得进展的明显信号。有媒体报道,到2007年底,各省放射性废物库收贮的废旧放射源达到4万余枚,库容逼近极限。
政府的应对之策是在2006年投资4亿元在各省建设31个新的放射源废物库。并从2008年开始,由环保部统一部署,各省陆续处理城市放射性废物库中的放射源,将建库以来所暂存的放射源集中运往国家放射性废物西北处置场,被称为“清源”行动。据不完全统计,仅江苏、河南两省运往处置场的废旧放射源就达9843枚。
2009年接连爆出放射源事件。7月,河南杞县发生辐照卡源事件,有关放射源泄漏将爆炸的谣言,使得当地民众奔向周边县市避难,此事经海外媒体报道之后,几乎演变成为政治话题;10月,广东番禺发生卡源事件,钴泄露48天。该事件发生后不久,环保部部署了涉及全国的放射源卡源大整顿。
实际上,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整顿运动后面,一张覆盖全国的放射源监控系统正在悄然铺开,防患于未然才能将危险降低到最小。
废弃工厂成放射源事件多发地
“汤山某核技术应用单位受到恐怖袭击!放射源丢失!”2009年8月的一天,应急指令从应急指挥中心同步发往江苏省13个省辖市。2009年下半年至今,这样以放射源丢失为预设背景的演习频繁出现。
除了以核设施受到恐怖袭击为背景,眼下遍布各地的10.6万枚放射源的现时威胁,主要来自盗窃这类普通犯罪。
一枚价值数万元的放射源被盗出后,通常情况下会被当作废旧金属送进废品回收站,以数十元的贱价成交。安监环节的薄弱之处在于,甚至连盗窃者都不知道手中的小金属块,可以在短时间内杀死人体白血球,结束他自己的生命。
一起典型的案例,2004年江苏省宜兴市环保部门检查当地某水泥厂的放射源保管情况时,厂家才惊觉在生产线上用于作料位计探测源的5枚放射源早已不翼而飞。事后警方证实,该厂在新添生产线后,部分生产窑被废弃,生产窑中闲置不用的放射源被不知情的村民捡走,当废铁卖掉。
这类放射源丢失事件的频繁发生,凸显当时基层放射源安监体系几乎处于失控状态。
农业部辐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常务副主任哈益明对记者表示,放射源在不同行业应用,有不同的元素和形态,也相应在管理上有不同要求。比如在食品加工业应用的放射源放射性强,采用地下深埋的装置保存,使用时才升起到地上,一般不会发生丢失问题;但在某些特定行业中使用的小型放射源,并不需要这样的保管,容易丢失。
频繁丢失背后的历史欠账
从上世纪20年代放射源开始进入工业领域,至50年代,放射源已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应用。其中食品辐照在放射源民用领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放射源不仅应用于CT等众所周知的医疗设备中,也用于造纸厂的纸张测厚仪、水泥厂用于精准计量的“核电子秤”⋯⋯
沿袭前苏联的辐射管理体制,政府自1964年起,放射源事务由卫生部门主管,这一管就是40年。由于卫生部门既是放射审管部门,又是CT、X光等放射源的最大用户,监督和管理工作难以具备客观性。
媒体曾引述辐射防护专家的举例,某医院因被当地防疫站查出放射源装置有隐患,不符合防护要求,被要求停机检修。但没过几天,这所医院在并未解决隐患的情况下又开始继续使用放射源装置,理由是查处单位和医院的共同上级领导—卫生局长打来电话同意继续使用。
与此同时,卫生部门的覆盖能力,也随着放射源的广泛应用日显不足。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放射源主要应用在杀灭农产品细菌、医学成像等领域,科研单位一直是用源主力,卫生部尚能应付。
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带动水泥厂、造纸厂等一大批使用放射源作测量仪器的工厂出现。随着经济热度的周期性变化,大批工厂急速兴衰沉浮,许多破产关停的企业成为废弃放射源聚集的重灾区。对于这些不属于医疗卫生系统的企业单位,卫生部门对这些放射源的管理仅仅以登记在案为形式,并不做任何强制性管控。在如此宽松的监管体系下,仅1998年一年上报的放射源丢失案件就达15起。
回收无门的放射源
对于放射源丢失,哈益明称,现在存在的放射源处理不当问题,还有一大部分是因为老企业早期购买的放射源,在没有严格监管的情况下,缺乏回收渠道。
退役放射源的回收费用不菲,也是一个关键问题。依种类不同,回收一枚放射源需要支付的费用从5000至2万多元不等,甚至超过了放射源自身的价格。
在90年代初旧有管理模式下,放射源退役问题并不突出,主要原因是科研单位和国企放射源由国家承担回收费用,而私企使用时间较短,多未到退役期限。
到了90年代中后期,私企开始成为一个重灾区—大批放射源陆续到了退役期,许多中小型国企却已转制为私企,此时它们需要自费支付回收放射源的费用。就算是国企,大批破产倒闭的企业同样无力为放射源支付巨额回收费用—在2008年当时规模最大的一次废旧放射源退役项目中,四川原子能研究院为退役的228枚老旧放射源支出高达500万元。因此,后来有的企业宁可丢弃放射源让人捡去当废品卖,也不愿依程序付费回收。
政府对此历史遗留问题一度采取以国家买单的方式,截至2006年底前,中央财政共划出3000万元为一批倒闭、破产用源单位解决其放射源退役和安置问题,但这并未解决全局性矛盾,2004年前出产的放射源丢失事件依然时有发生。
至2005年,国务院第449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所有使用单位在购买放射源时,产品价格已包含了其退役费用,这才有效地从源头上遏制了问题的延续—也就是说,这之后生产的放射源由于其售价已包括回收费用,在退役时可由企业直接送至回收单位。
10万放射源监控网
2003年10月,第一部针对放射性污染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开始生效,政府收紧放射源监管权。同时,自组建以来不断强势扩权的环保部门,着手正式入主放射源管理。
2005年12月1日开始施行的前述国务院第449号令明确规定,生产、销售和使用放射源的许可证发放权由环保部份负责,之前的卫生部门负责放射源的职业病危害评价等管理工作。
摆在环保部门面前的是严峻现实:中国放射源总数此前还从未作过全面统计。
环保部门接手放射源管理的第一年,联合卫生、公安部门开展专项普查行动,最终查清当时拥有放射源的单位总数为12412家,放射源总数107380枚,在用放射源为76767枚。
然而,生产需求使新放射源的出现源源不断,要让管理跟得上变化,建立全面管理和跟踪放射源的系统成为当务之急。
在这个背景下,2010年年初,江苏省连云港市宣布在放射源监控体系建设上取得新突破—放射源在线监测系统在2009年底通过验收并投入运营。当地环保部门能视频监控放射源及其使用场所,同时利用GPS和GPRS定位,对放射源的方位信息实时把握。放射源从此无处可匿。
实际上,江苏系统只是“国家网络化放射源监管系统”的试用版。知情人向《新知客》透露,环保部门此类举措并非应急之作,而是酝酿已久的计划。清华大学核技术及应用研究所信息简报亦显示,这一项目至少在2008年年中就已启动。
新旧放射源陆续被分类编号管理,各省原有的放射性废物库立刻显得日趋拥挤,这成为清理废旧放射源工作取得进展的明显信号。有媒体报道,到2007年底,各省放射性废物库收贮的废旧放射源达到4万余枚,库容逼近极限。
政府的应对之策是在2006年投资4亿元在各省建设31个新的放射源废物库。并从2008年开始,由环保部统一部署,各省陆续处理城市放射性废物库中的放射源,将建库以来所暂存的放射源集中运往国家放射性废物西北处置场,被称为“清源”行动。据不完全统计,仅江苏、河南两省运往处置场的废旧放射源就达9843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