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人们前行的步伐愈发快了,人们与世界的连接愈发强了。(“连接愈发强了”怎么会“失联”?最好照应材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许多人每天都在奔走,为了利益,为了欲望。他们的内心早已被欲望填满,(“欲望”改为“贪欲”更好。)而与自然、群体、信仰失联,最终活成了一个“空心人”。
空心才能实心,清空才能填充。(“空心才能实心”这里的“空心”与上一段“空心人”中的“空心”含义不同,容易导致误解。)一个人只有在清空了世俗的利欲后,方可接受真正的信仰,获得真正的充实。
为此,将世俗利欲清出体外是第一步。因为这样的人生态度往往带来的只是欲望的一时满足,没有任何的精神追求可言。他们的生活看似满满当当而且往往疲惫不堪。但欲壑难填,自己取得的所谓“利益”也难免如烟云般消散。更有甚者,他们因为经受不起自己的失败或者对“成功”变态的欲望而去伤害他人、欺骗他人。究其根本,正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会如此看重一时的名利。像他们这样的“空心人”,可谓社会毒瘤。
而真正的信仰是纯粹的,这也是它与欲望水火不容的地方。(“信仰”与“欲望”并非水火不容,“欲望”可以改为“贪欲”。)它是不被世俗所污染的纯洁梦想。所以只有在清空了内心的欲念后,才有可能拥有自己的信仰。这种信仰可以是“两弹一星”科学家们的为国为民;可以是那个在古树上生活了几百天的美国小女孩对自然的敬畏;可以是张大千前往敦煌修复壁画时对艺术的热爱与对名利的淡然;可以是袁隆平在酷暑下,顶着烈日喊出让全人类都吃饱饭的悲天悯人……(几个事例形成排比,增强语势。但是顺序需要调整。)这些信仰能充实心灵的原因,在于依信仰而行完全是兴趣使然而不是为了什么。(“完全是兴趣使然”,这样归因不妥,除了兴趣,就没有责任、担当?)放下了一切就拥有了一切,(“放下了一切就拥有了一切”,表示充分条件关系,不妥,“就”改为“才”要好些。)清空了小我才能追寻大境界。(以上事例都是先“清空”后充实的吗?)这些人,当回首往事时便不会像追名逐利的人那般空虚,而是会获得人生的感悟与超越。因为他们依照自己的信仰而行变成了“实心人”。因为他们深知自己所做就算没有结果,就算失敗也并不会失落,因为过程已经让人问心无愧。这样的心灵才是充实的,因为它永远无法被外物所侵染。(“永远无法被外物所侵染”不合事理,也不合逻辑,也有堕落的人。)他们的生活也必会充实。
这种真正的觉醒乃是由内而外的,只有清空才能不空。我们从今天起,或是心无旁骛地从阅读中感悟出人生的真谛,或是在艺术中看尽百态众生,抑或是独处静思,禅意盎然。皆是人生体验,皆能静心清欲。(还有些局限在自我的小圈子,真正内心充实,是要有心怀天下的大情怀、大境界。)唯有这样,才能追寻到自己的信仰,唯有这样,内心才能真正充实。
【问题诊断】
作者根据材料确立“清空才能充实”的观点,文章就“清空”与“充实”展开思辨、论证。就内心充满私心、杂念、贪欲的人来说,先清空内心的垃圾,再以美好的元素去充实,这是符合逻辑的。但是,是不是所有人都要经历一个先“清空”再充实的过程呢?或者说社会上是不是也有本来就信念坚定、内心充实的人呢?这样思考,便会发现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当然,就某一类人来确立论点、展开论证也是可以的,那必须明确限定论证领域。
除了在逻辑上要下功夫使之严密起来以外,还要在语言上推敲,注意语言的准确性与分寸感,如“欲望”是一个中性词,“贪欲”才是贬义词,“永远无法被外物所侵染”说的是过头话。论证语言的准确性与分寸感,实质上也是逻辑严密的体现。
空心才能实心,清空才能填充。(“空心才能实心”这里的“空心”与上一段“空心人”中的“空心”含义不同,容易导致误解。)一个人只有在清空了世俗的利欲后,方可接受真正的信仰,获得真正的充实。
为此,将世俗利欲清出体外是第一步。因为这样的人生态度往往带来的只是欲望的一时满足,没有任何的精神追求可言。他们的生活看似满满当当而且往往疲惫不堪。但欲壑难填,自己取得的所谓“利益”也难免如烟云般消散。更有甚者,他们因为经受不起自己的失败或者对“成功”变态的欲望而去伤害他人、欺骗他人。究其根本,正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会如此看重一时的名利。像他们这样的“空心人”,可谓社会毒瘤。
而真正的信仰是纯粹的,这也是它与欲望水火不容的地方。(“信仰”与“欲望”并非水火不容,“欲望”可以改为“贪欲”。)它是不被世俗所污染的纯洁梦想。所以只有在清空了内心的欲念后,才有可能拥有自己的信仰。这种信仰可以是“两弹一星”科学家们的为国为民;可以是那个在古树上生活了几百天的美国小女孩对自然的敬畏;可以是张大千前往敦煌修复壁画时对艺术的热爱与对名利的淡然;可以是袁隆平在酷暑下,顶着烈日喊出让全人类都吃饱饭的悲天悯人……(几个事例形成排比,增强语势。但是顺序需要调整。)这些信仰能充实心灵的原因,在于依信仰而行完全是兴趣使然而不是为了什么。(“完全是兴趣使然”,这样归因不妥,除了兴趣,就没有责任、担当?)放下了一切就拥有了一切,(“放下了一切就拥有了一切”,表示充分条件关系,不妥,“就”改为“才”要好些。)清空了小我才能追寻大境界。(以上事例都是先“清空”后充实的吗?)这些人,当回首往事时便不会像追名逐利的人那般空虚,而是会获得人生的感悟与超越。因为他们依照自己的信仰而行变成了“实心人”。因为他们深知自己所做就算没有结果,就算失敗也并不会失落,因为过程已经让人问心无愧。这样的心灵才是充实的,因为它永远无法被外物所侵染。(“永远无法被外物所侵染”不合事理,也不合逻辑,也有堕落的人。)他们的生活也必会充实。
这种真正的觉醒乃是由内而外的,只有清空才能不空。我们从今天起,或是心无旁骛地从阅读中感悟出人生的真谛,或是在艺术中看尽百态众生,抑或是独处静思,禅意盎然。皆是人生体验,皆能静心清欲。(还有些局限在自我的小圈子,真正内心充实,是要有心怀天下的大情怀、大境界。)唯有这样,才能追寻到自己的信仰,唯有这样,内心才能真正充实。
【问题诊断】
作者根据材料确立“清空才能充实”的观点,文章就“清空”与“充实”展开思辨、论证。就内心充满私心、杂念、贪欲的人来说,先清空内心的垃圾,再以美好的元素去充实,这是符合逻辑的。但是,是不是所有人都要经历一个先“清空”再充实的过程呢?或者说社会上是不是也有本来就信念坚定、内心充实的人呢?这样思考,便会发现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当然,就某一类人来确立论点、展开论证也是可以的,那必须明确限定论证领域。
除了在逻辑上要下功夫使之严密起来以外,还要在语言上推敲,注意语言的准确性与分寸感,如“欲望”是一个中性词,“贪欲”才是贬义词,“永远无法被外物所侵染”说的是过头话。论证语言的准确性与分寸感,实质上也是逻辑严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