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3月4—1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2021年3月5—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相继在北京召开。“两会”代表委员聚焦政府工作报告及“十四五”规划纲要制定和实施,积极建言献策、扎实履职尽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科技智囊》编辑部摘编整理了本届“两会”代表委员关于科技创新的建议观点,并按科技创新的主体——政产学研进行分类,以深入理解、贯彻落实“两会”精神,促进科技创新。
政
(一)提升基础科研和原始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体制创新,完善创新区域布局
1.提升基础科研和原始创新能力
基础研究在党和国家工作中,在国家科技全局中,要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首先,要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开展更加科学优化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使基础研究在我国能够成系统地布局,成体系地推进。
第二,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现在是6%,我们要争取“十四五”使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达到8%左右。
第三,基础研究要更加强调国家战略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
第四,要更加鼓励青年科技人员投身基础研究。
第五,要建一些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和平台。
另外,要不断改革基础研究的生态环境、评价标准以及支持方式。
2.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创新
要坚持改革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按照总书记要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
第一,要围绕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个重点来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包括如何构建更加有效的新型举国体制;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力量、科技任务组织者的作用;如何能够使产学研各主体发挥好各自作用,打造创新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如何推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揭榜挂帅”等改革更好地落地见效。
第二,以科研评价为抓手,持续推进已经进行的各项改革,包括给科研人员减负、营造良好生态、建设良好作风学风,以及如何能够使科研人员心无旁骛,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共同形成对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强大科技支撑。
3.完善“十四五”时期国家创新区域布局
我们的目标是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科技强国,在空间上来讲,区域创新、地方创新必须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期,我们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推动开展区域科技创新活动。
第一,把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重点,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第二,持之以恒做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积极发挥21个国家自创区、169个国家高新区的辐射、带动、引领作用。
第三,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是我们国家现阶段发展的主要矛盾。对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使差距更小,这样才能解决区域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第四,加大力度继续做基层科技工作,在县级等基层专门出台举措来推动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部部长、党组书记 王志刚
(二)深化科技管理改革,构建统筹协调的创新治理机制
深化科技管理改革,统筹协调、提升科技资源配置使用效率是根本途径。当前,要把科技创新放到攸关存亡的重要地位,上下同心、各部门协调,科研工作紧扣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開展科技攻坚;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要有紧迫感,有内生动力,考核“指挥棒”要发挥良性发展的驱动作用。
构建统筹协调的创新治理机制,一定要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建立并完善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国家科技规划进一步聚焦战略需求,重点部署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关键领域研究。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要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发挥好组织优势,真正建立部门科技创新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创新规划制定、任务安排、项目实施等统筹协调,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此外,还要有执行力的机构,以新型举国体制、以探月精神来攻坚克难,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国企尤其是央企,应当有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的义务,从财税政策上加以引导;一些前瞻性和基础研究领域,要有符合科学研究规律的考核机制和容错机制,不能搞一刀切。
——全国人大代表、国防科工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董保同
产
(一)推动我国智能制造,运用智能技术帮助老年人更好融入数字生活,加强数字化赋能区县医防融合发展
推动我国智能制造。营造有规划可预期的宏观政策环境,引导龙头企业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产学研协同研发,组建创新联合体,夯实智能制造装备及关键部件的基础研发能力;持续培育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力争在工业软件、智能制造系统方面取得更大突破;通过引进来、培养好、促转型等方式,加速填补智能制造人才缺口。
运用智能技术帮助老年人更好融入数字生活。推动老年人数字化服务尽快纳入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指导建立智能技术适老化标准体系;推动智能技术适老场景与新兴业态融合发展;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共同助力智能技术适老的宣传推广。
加强数字化赋能区县医防融合发展。在后疫情时代,加强数字化手段的运用,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切实推动医防融合发展,已成为卫生健康领域的时代新课题。推动县域医防数据互联共享,争取实现全覆盖;鼓励运用前沿数字技术,加强医疗数据分析与应用;强化县域医疗信息化投入及人才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 雷军
(二)加快自动驾驶商用和智能交通普及,加强互联网平台数据开放共享,加强人工智能多层次教育体系建设 加快自动驾驶商用和智能交通普及。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强政策创新,支持自动驾驶商用和智能交通普及,满足老百姓的美好出行需求,早日实现交通领域碳达峰的目标。
加强互联网平台数据开放共享。1.有关部门选取老百姓获取信息服务密切相关的领域作为试点,如资讯信息,构建不同互联网平台之间信息共享的机制,打破现有“信息壁垒”模式,促进信息和知识的自由流动,逐步引导规范互联网开放生态的回归,提升用户体验;2.强化互联网平台的数据开放及安全监督工作,对各平台的信息开放共享和信息质量开展评估。
加强人工智能多层次教育体系建设。引导校企联合,支持龙头企业成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力量,共同打造面向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自动驾驶等课程;支持龙头企业参与新职业论证开发,加大人工智能领域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和推广,及时将新技术用于学生和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评价中;在政府指导下,引导龙头企业、平台企业,研判产业和人工智能技术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新需求,加强人工智能领域新业态新场景研究,设立人工智能职业技术发展景气指数监测体系等,并及时发布人才需求预测。
——全国政协委员、百度公司董事长 李彦宏
(三)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帮助“银发族”跨越数字鸿沟,发展供应链金融
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家层面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引领算力基础设施整体有序发展;倡導建设多元化、智能化、高效能的新型算力基础设施,有效支撑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制定以应用效能为导向的算力评价体系和评测标准,引导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健康发展。
帮助“银发族”跨越数字鸿沟。第一,在产品层面,鼓励企业推出更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智能终端产品;第二,在服务层面,统筹考虑各类互联网便民服务的线上线下整合,便利老年人使用;第三,在安全方面,加强针对老年人的个人信息安全执法力度和个人隐私保护水平,切实保障老年人安全使用智能化产品、享受智能化服务。
发展供应链金融。第一,进一步加大对供应链金融的支持力度;第二,完善供应链金融贸易信用保险机制,建立多层次的保险市场;第三,推动供应链金融领域应用金融科技,提高效率并防范风险;第四,鼓励设立供应链金融领域基金,支持供应链核心企业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助力企业解决融资及风险等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联想集团董事长 杨元庆
(四)加强数字经济产业规划,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需要
加强数字经济产业规划。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给数字经济产业提出了弥合“数字鸿沟”的紧迫任务。而长远看,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终将为我们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增加全民福祉带来帮助。
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需要。不仅要做互联网应用的适老化改造,还要在老龄化社会的基本前提下考量数字经济产业政策的全面和平衡;尊重市场规律,调动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鼓励扶持与综合监管双管齐下;聚合社会力量,形成产业内外协同。
——全国政协委员、搜狗公司CEO 王小川
(五)推动数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数字音乐文化传承作用,推动新能源汽车电池国家标准的建立
推动数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搭建数字文旅合作服务平台、打造一批“沉浸式旅游”范本项目、多举措刺激消费等建议,把数字文旅打造为疫后内循环新增长点。
发挥数字音乐文化传承作用。整合数字化音乐资源推广地区、民族传统音乐,推动民歌、戏曲等与数字音乐新业态结合,探索AI技术辅助音乐创作,设立基金、减免税收,鼓励原创音乐发展等建议举措。
推动新能源汽车电池国家标准的建立。出台动力电池的国家强制标准,“统一规格、互通互换”;将换电站作为新基建重点,有效解决续航里程有限的痛点,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为“蓝天保卫战”贡献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网易公司董事长 丁磊
(六)加快构建智慧城市安全基座,加强智能汽车网络安全,网络安全行业特殊人才给予认定和激励政策
加快构建智慧城市安全基座。第一,将城市级网络安全基础设施作为智慧城市的标配;第二,开展城市级网络安全基础设施的统一安全运营;第三,以城市级网络安全基础设施为载体进行服务赋能。
加强智能汽车网络安全。首先,把网络安全系统像“安全带”一样列为智能汽车的标配;其次,推进智能汽车网络安全强制测试;最后,强化智能网联汽车产生的数据安全监管。
网络安全行业特殊人才给予认定和激励政策。第一,要制定专门的网络安全特殊人才认定政策;第二,要对符合条件的网络安全人才给予个人税收优惠政策;第三,要对符合认定条件的网络安全特殊人才予以必要激励。
——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董事长 周鸿祎
(七)调整国家科技项目经费使用制度,制定形成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指南
一直以来,我国科研项目经费使用采取预算制,即科研经费要严格按照预算要求来使用。但是,科学研究本身存在不确定性,项目进行的每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进度可能不同,所需经费多少也有所不同。
应对国家科技项目经费使用制度进行调整,将经费科目明细、调整等使用规定删繁就简,以结果导向,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这样一来,能够把科研人员从烦琐的票据审核和变更审批等经费审计规定解放出来,用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参考行业龙头企业技术需求,制定形成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指南。重大技术瓶颈问题可采取定向支持的方式实施,这是最直接、最高效的实现技术创新突破的方式。
——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董事长 朱华荣
学
(一)要着力突破量子信息各研究领域的关键点,力争造出真正“有用”的专用量子模拟机
按照党和国家对量子信息科技的发展战略部署,“十四五”是承上启下实现量子信息科技深化发展、快速突破的关键时期。 量子信息各研究领域都存在一些最需要突破的关键点。量子通信具有明确的应用导向,当前已初步具有实用价值,在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工程化集成与验证等阶段,然后才能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推动量子通信技术尽早服务于国家信息安全,形成非对称优势,应注重与用户部门的合作,通过进一步的工程化实践,在技术标准制定、与经典通信网络的融合,以及国产化、小型化、低成本的核心器件和设备等与量子通信现实应用密切相关的要素方面形成突破。在量子计算方面,需要在光子、离子、超导、超冷原子金刚石色心、量子点、拓扑等物理体系中,突破量子叠加和量子纠缠的长时间保持、多粒子纠缠、超越容错阈值的高精度量子比特操纵等技术。
“十四五”期间的重点任务是力争造出真正“有用”的专用量子模拟机,鉴于量子计算迅猛的发展态势,也需要相关部门与研究机构合作探索量子计算可能的应用模式以及相关的算法研究等。在量子精密测量方面,需要突破原子运动和黑体辐射等的精确控制、精密光谱、原子自旋操控和原子冷却以及原子干涉、单光子单电子单原子水平的量子灵敏探测等技术,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一批在国家安全、环境监测、前沿科学、生命健康等领域有重要应用价值的量子精密测量设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潘建伟
(二)要吸引和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建立强大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和核心基地,建立一個投入充分的、专项支持医学研究的国家基金
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应引领统筹国家医学的研究和发展、担负起国家重大使命。推动医学科技的发展需要国家拿出切实可行的战略行动。
首先,要吸引高素质的、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进入医学界,学医、从医、传医。吸引和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要灿烂其职业前景、严格其培养过程。
其次,要建立强大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和核心基地。国家级公益性科研机构在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战略支撑作用。通过统筹医学科技创新资源和布局,与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医疗卫生机构、医药企业等创新单元有效联动,打造辐射全国的医教研协同创新网络,有力推动了所在国的医学科技发展。
最后,借鉴国际经验,我国急需建立一个投入充分的、专项支持医学研究的国家基金。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 王辰
研
(一)加强疾控机构核心能力建设,提升其“专业话语权”
加强疾控机构核心能力建设,提升其“专业话语权”。厘清行政部门和技术部门职责,依法赋予疾控机构防控策略、技术方案制定和发布的权力,使其承担疫情的监测、调查、处置、预警、评价等职责。强化上级疾控机构对下级疾控机构的管理,对属于中央财政事权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行业务垂直管理,实现全国疾控系统“一盘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福
(二)要培育高价值专利,支持研究机构和企业联合构建开放式创新平台,鼓励应用需求驱动的交叉融合创新
高价值专利的培育涉及高水平创造、高质量申请、高标准授权、高价值转化等环节。在生命健康领域,受应用需求激发的基础研究既能带来突破性科学成果,也可以发展出新技术并融入产业化过程,使技术价值和市场价值合二为一,是高价值专利的重要来源。
国家应支持研究机构和企业联合构建开放式创新平台,鼓励应用需求驱动的交叉融合创新。与此同时,针对生命健康领域,由专利代理人协会牵头引导,构建高水平的专利代理综合服务体系。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立项、实施和结题全过程中,探索建立针对性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制度,立足科研项目和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实践探索,结合麻省理工学院面向早期科技成果“评价遴选在先、资金支持在后”等国际成功经验,全面推动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以评价促进科技成果熟化”的体系建立。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所长 李林
(三)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树立“三要三不要”理念,建立完整的自主创新体系、创新链条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树立“三要三不要”理念,即要建立完整的科技创新链,不要碎片化;要让国企敢于承担高风险科技成果转化投资,不要功必在我;要让创造价值者更有价值,不要让分配价值者更有价值。
科技自立需要建立完整的自主创新体系、创新链条。我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科研队伍、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缺乏成果转化研发平台。通过新型举国体制,建立专门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水平国家平台或者区域平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技生产力和国家能力。国家要营造敢于冒险,不怕失败的科研评价体系和科研环境。高科技需要高投入,价值越大的科技成果,需要投入的时间和资金就越多,但我国的社会资本、企业缺少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投入高科技成果转化研发的社会资本,国家给予免税优惠;同时,鼓励国企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国企投入成果转化研发的资金,可以算作企业利润,用制度去培养国企的管理者,形成“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志向。一旦企业家与科学家自愿长期合作,同时,形成研发投入的创新生态,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就会畅通无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 赵宇亮
(四)要保持基础研究计划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我国基础理论、基础材料等存在短板,在关键核心领域被“卡脖子”,部分基础研究领域缺乏长期坚持,同时,科学计划实施周期过短,资金投入、项目支持等机制还需优化。部署以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引领国际科学前沿为标志的基础研究计划,针对基础研究具有长期性的特点,相关计划也应该保持长期性和稳定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饶子和 (五)要尽快启动一批前期论证成熟,且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卡脖子”技术看似是一个关键技术点,背后却是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我国要抓住机遇,尽快启动一批前期论证成熟,且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同时,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需要特别重视共性技术研究,特别是事关全局的基础性技术体系的高级化。
在每一个重点项目的顶层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国家要高度重视系统性共性技术的突破,注重产出基础性、体系性的重大成果;要重点布局涉及全局性、基础性的重大项目或重点任务,比如新材料、高端精密科学仪器等。
重大科技项目要特别关注技术标准的系统性布局,将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团体标准和相应的技术标准体系作为专项成果的重要产出,促进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与技术标准的“共生共长”,实现科技创新能力、产业链控制力和国际话语权的同步提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 方向
(六)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研究,要从引进和培养两个方面加强科技人才建设,加强法治建设,促进数据流通,想方设法防止数据垄断,打破数据壁垒,让不同层级的各类数据平台实现联通共享、协同互动
“十四五”期间将是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个大好的机遇。“十四五”规划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創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内容,体现出国家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心和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也使我们科技领域的工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
未来的科技创新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卡脖子”技术问题的根源还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长期以来,我国比较注重跟随式发展,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如今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高度重视原始创新,增强“从0到1”的创新突破能力。要从创新的源头上加紧规划和布局基础研究。
要从引进和培养两个方面加强科技人才建设。引进是从全球范围内来吸引世界级的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最主要的是要考虑从机制上保障这些人才不要有后顾之忧,能够集中精力搞研究,不能让引进人才“水土不服”。在培养人才方面,关键是要改革人才的评价机制和体系,构建合适、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够充分呵护人才的创新意愿,充分发挥他们干事业的积极性。
城市治理“数智化”的本质逻辑都是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把物理世界的城市映射到数字世界,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跟现实世界相互对照的一种“数字孪生”的城市。通过充分地挖掘,运用大数据手段发现城市数据的这种内在的规律,然后再通过物联网反作用于物理世界,实现优化调节,解决城市中安全、出行、环境、产业升级等各方面的问题,真正实现“善政、兴业、惠民”。
从市场上看,数据垄断带来的服务优势,会让消费者依赖某一个单一的平台,无法货比三家;从监管上看,数据的垄断带来的这种信息优势也会让垄断企业垄断的方式更加隐蔽、难以监管。现有的法律体系在促进数据的利用、遏制数据垄断方面力度不足,促进数据流通的效果有待加强,这样会导致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受挫,技术进步也会受阻。所以政府应该加强法治建设,促进数据流通,想方设法防止数据垄断,打破数据壁垒,让不同层级的各类数据平台实现联通共享、协同互动。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主任 伊彤
《科技智囊》编辑部摘编整理了本届“两会”代表委员关于科技创新的建议观点,并按科技创新的主体——政产学研进行分类,以深入理解、贯彻落实“两会”精神,促进科技创新。
政
(一)提升基础科研和原始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体制创新,完善创新区域布局
1.提升基础科研和原始创新能力
基础研究在党和国家工作中,在国家科技全局中,要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首先,要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开展更加科学优化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使基础研究在我国能够成系统地布局,成体系地推进。
第二,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现在是6%,我们要争取“十四五”使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达到8%左右。
第三,基础研究要更加强调国家战略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
第四,要更加鼓励青年科技人员投身基础研究。
第五,要建一些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和平台。
另外,要不断改革基础研究的生态环境、评价标准以及支持方式。
2.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创新
要坚持改革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按照总书记要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
第一,要围绕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个重点来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包括如何构建更加有效的新型举国体制;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力量、科技任务组织者的作用;如何能够使产学研各主体发挥好各自作用,打造创新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如何推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揭榜挂帅”等改革更好地落地见效。
第二,以科研评价为抓手,持续推进已经进行的各项改革,包括给科研人员减负、营造良好生态、建设良好作风学风,以及如何能够使科研人员心无旁骛,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共同形成对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强大科技支撑。
3.完善“十四五”时期国家创新区域布局
我们的目标是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科技强国,在空间上来讲,区域创新、地方创新必须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期,我们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推动开展区域科技创新活动。
第一,把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重点,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第二,持之以恒做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积极发挥21个国家自创区、169个国家高新区的辐射、带动、引领作用。
第三,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是我们国家现阶段发展的主要矛盾。对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使差距更小,这样才能解决区域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第四,加大力度继续做基层科技工作,在县级等基层专门出台举措来推动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部部长、党组书记 王志刚
(二)深化科技管理改革,构建统筹协调的创新治理机制
深化科技管理改革,统筹协调、提升科技资源配置使用效率是根本途径。当前,要把科技创新放到攸关存亡的重要地位,上下同心、各部门协调,科研工作紧扣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開展科技攻坚;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要有紧迫感,有内生动力,考核“指挥棒”要发挥良性发展的驱动作用。
构建统筹协调的创新治理机制,一定要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建立并完善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国家科技规划进一步聚焦战略需求,重点部署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关键领域研究。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要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发挥好组织优势,真正建立部门科技创新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创新规划制定、任务安排、项目实施等统筹协调,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此外,还要有执行力的机构,以新型举国体制、以探月精神来攻坚克难,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国企尤其是央企,应当有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的义务,从财税政策上加以引导;一些前瞻性和基础研究领域,要有符合科学研究规律的考核机制和容错机制,不能搞一刀切。
——全国人大代表、国防科工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董保同
产
(一)推动我国智能制造,运用智能技术帮助老年人更好融入数字生活,加强数字化赋能区县医防融合发展
推动我国智能制造。营造有规划可预期的宏观政策环境,引导龙头企业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产学研协同研发,组建创新联合体,夯实智能制造装备及关键部件的基础研发能力;持续培育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力争在工业软件、智能制造系统方面取得更大突破;通过引进来、培养好、促转型等方式,加速填补智能制造人才缺口。
运用智能技术帮助老年人更好融入数字生活。推动老年人数字化服务尽快纳入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指导建立智能技术适老化标准体系;推动智能技术适老场景与新兴业态融合发展;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共同助力智能技术适老的宣传推广。
加强数字化赋能区县医防融合发展。在后疫情时代,加强数字化手段的运用,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切实推动医防融合发展,已成为卫生健康领域的时代新课题。推动县域医防数据互联共享,争取实现全覆盖;鼓励运用前沿数字技术,加强医疗数据分析与应用;强化县域医疗信息化投入及人才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 雷军
(二)加快自动驾驶商用和智能交通普及,加强互联网平台数据开放共享,加强人工智能多层次教育体系建设 加快自动驾驶商用和智能交通普及。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强政策创新,支持自动驾驶商用和智能交通普及,满足老百姓的美好出行需求,早日实现交通领域碳达峰的目标。
加强互联网平台数据开放共享。1.有关部门选取老百姓获取信息服务密切相关的领域作为试点,如资讯信息,构建不同互联网平台之间信息共享的机制,打破现有“信息壁垒”模式,促进信息和知识的自由流动,逐步引导规范互联网开放生态的回归,提升用户体验;2.强化互联网平台的数据开放及安全监督工作,对各平台的信息开放共享和信息质量开展评估。
加强人工智能多层次教育体系建设。引导校企联合,支持龙头企业成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力量,共同打造面向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自动驾驶等课程;支持龙头企业参与新职业论证开发,加大人工智能领域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和推广,及时将新技术用于学生和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评价中;在政府指导下,引导龙头企业、平台企业,研判产业和人工智能技术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新需求,加强人工智能领域新业态新场景研究,设立人工智能职业技术发展景气指数监测体系等,并及时发布人才需求预测。
——全国政协委员、百度公司董事长 李彦宏
(三)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帮助“银发族”跨越数字鸿沟,发展供应链金融
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家层面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引领算力基础设施整体有序发展;倡導建设多元化、智能化、高效能的新型算力基础设施,有效支撑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制定以应用效能为导向的算力评价体系和评测标准,引导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健康发展。
帮助“银发族”跨越数字鸿沟。第一,在产品层面,鼓励企业推出更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智能终端产品;第二,在服务层面,统筹考虑各类互联网便民服务的线上线下整合,便利老年人使用;第三,在安全方面,加强针对老年人的个人信息安全执法力度和个人隐私保护水平,切实保障老年人安全使用智能化产品、享受智能化服务。
发展供应链金融。第一,进一步加大对供应链金融的支持力度;第二,完善供应链金融贸易信用保险机制,建立多层次的保险市场;第三,推动供应链金融领域应用金融科技,提高效率并防范风险;第四,鼓励设立供应链金融领域基金,支持供应链核心企业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助力企业解决融资及风险等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联想集团董事长 杨元庆
(四)加强数字经济产业规划,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需要
加强数字经济产业规划。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给数字经济产业提出了弥合“数字鸿沟”的紧迫任务。而长远看,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终将为我们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增加全民福祉带来帮助。
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需要。不仅要做互联网应用的适老化改造,还要在老龄化社会的基本前提下考量数字经济产业政策的全面和平衡;尊重市场规律,调动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鼓励扶持与综合监管双管齐下;聚合社会力量,形成产业内外协同。
——全国政协委员、搜狗公司CEO 王小川
(五)推动数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数字音乐文化传承作用,推动新能源汽车电池国家标准的建立
推动数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搭建数字文旅合作服务平台、打造一批“沉浸式旅游”范本项目、多举措刺激消费等建议,把数字文旅打造为疫后内循环新增长点。
发挥数字音乐文化传承作用。整合数字化音乐资源推广地区、民族传统音乐,推动民歌、戏曲等与数字音乐新业态结合,探索AI技术辅助音乐创作,设立基金、减免税收,鼓励原创音乐发展等建议举措。
推动新能源汽车电池国家标准的建立。出台动力电池的国家强制标准,“统一规格、互通互换”;将换电站作为新基建重点,有效解决续航里程有限的痛点,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为“蓝天保卫战”贡献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网易公司董事长 丁磊
(六)加快构建智慧城市安全基座,加强智能汽车网络安全,网络安全行业特殊人才给予认定和激励政策
加快构建智慧城市安全基座。第一,将城市级网络安全基础设施作为智慧城市的标配;第二,开展城市级网络安全基础设施的统一安全运营;第三,以城市级网络安全基础设施为载体进行服务赋能。
加强智能汽车网络安全。首先,把网络安全系统像“安全带”一样列为智能汽车的标配;其次,推进智能汽车网络安全强制测试;最后,强化智能网联汽车产生的数据安全监管。
网络安全行业特殊人才给予认定和激励政策。第一,要制定专门的网络安全特殊人才认定政策;第二,要对符合条件的网络安全人才给予个人税收优惠政策;第三,要对符合认定条件的网络安全特殊人才予以必要激励。
——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董事长 周鸿祎
(七)调整国家科技项目经费使用制度,制定形成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指南
一直以来,我国科研项目经费使用采取预算制,即科研经费要严格按照预算要求来使用。但是,科学研究本身存在不确定性,项目进行的每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进度可能不同,所需经费多少也有所不同。
应对国家科技项目经费使用制度进行调整,将经费科目明细、调整等使用规定删繁就简,以结果导向,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这样一来,能够把科研人员从烦琐的票据审核和变更审批等经费审计规定解放出来,用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参考行业龙头企业技术需求,制定形成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指南。重大技术瓶颈问题可采取定向支持的方式实施,这是最直接、最高效的实现技术创新突破的方式。
——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董事长 朱华荣
学
(一)要着力突破量子信息各研究领域的关键点,力争造出真正“有用”的专用量子模拟机
按照党和国家对量子信息科技的发展战略部署,“十四五”是承上启下实现量子信息科技深化发展、快速突破的关键时期。 量子信息各研究领域都存在一些最需要突破的关键点。量子通信具有明确的应用导向,当前已初步具有实用价值,在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工程化集成与验证等阶段,然后才能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推动量子通信技术尽早服务于国家信息安全,形成非对称优势,应注重与用户部门的合作,通过进一步的工程化实践,在技术标准制定、与经典通信网络的融合,以及国产化、小型化、低成本的核心器件和设备等与量子通信现实应用密切相关的要素方面形成突破。在量子计算方面,需要在光子、离子、超导、超冷原子金刚石色心、量子点、拓扑等物理体系中,突破量子叠加和量子纠缠的长时间保持、多粒子纠缠、超越容错阈值的高精度量子比特操纵等技术。
“十四五”期间的重点任务是力争造出真正“有用”的专用量子模拟机,鉴于量子计算迅猛的发展态势,也需要相关部门与研究机构合作探索量子计算可能的应用模式以及相关的算法研究等。在量子精密测量方面,需要突破原子运动和黑体辐射等的精确控制、精密光谱、原子自旋操控和原子冷却以及原子干涉、单光子单电子单原子水平的量子灵敏探测等技术,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一批在国家安全、环境监测、前沿科学、生命健康等领域有重要应用价值的量子精密测量设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潘建伟
(二)要吸引和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建立强大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和核心基地,建立一個投入充分的、专项支持医学研究的国家基金
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应引领统筹国家医学的研究和发展、担负起国家重大使命。推动医学科技的发展需要国家拿出切实可行的战略行动。
首先,要吸引高素质的、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进入医学界,学医、从医、传医。吸引和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要灿烂其职业前景、严格其培养过程。
其次,要建立强大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和核心基地。国家级公益性科研机构在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战略支撑作用。通过统筹医学科技创新资源和布局,与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医疗卫生机构、医药企业等创新单元有效联动,打造辐射全国的医教研协同创新网络,有力推动了所在国的医学科技发展。
最后,借鉴国际经验,我国急需建立一个投入充分的、专项支持医学研究的国家基金。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 王辰
研
(一)加强疾控机构核心能力建设,提升其“专业话语权”
加强疾控机构核心能力建设,提升其“专业话语权”。厘清行政部门和技术部门职责,依法赋予疾控机构防控策略、技术方案制定和发布的权力,使其承担疫情的监测、调查、处置、预警、评价等职责。强化上级疾控机构对下级疾控机构的管理,对属于中央财政事权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行业务垂直管理,实现全国疾控系统“一盘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福
(二)要培育高价值专利,支持研究机构和企业联合构建开放式创新平台,鼓励应用需求驱动的交叉融合创新
高价值专利的培育涉及高水平创造、高质量申请、高标准授权、高价值转化等环节。在生命健康领域,受应用需求激发的基础研究既能带来突破性科学成果,也可以发展出新技术并融入产业化过程,使技术价值和市场价值合二为一,是高价值专利的重要来源。
国家应支持研究机构和企业联合构建开放式创新平台,鼓励应用需求驱动的交叉融合创新。与此同时,针对生命健康领域,由专利代理人协会牵头引导,构建高水平的专利代理综合服务体系。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立项、实施和结题全过程中,探索建立针对性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制度,立足科研项目和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实践探索,结合麻省理工学院面向早期科技成果“评价遴选在先、资金支持在后”等国际成功经验,全面推动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以评价促进科技成果熟化”的体系建立。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所长 李林
(三)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树立“三要三不要”理念,建立完整的自主创新体系、创新链条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树立“三要三不要”理念,即要建立完整的科技创新链,不要碎片化;要让国企敢于承担高风险科技成果转化投资,不要功必在我;要让创造价值者更有价值,不要让分配价值者更有价值。
科技自立需要建立完整的自主创新体系、创新链条。我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科研队伍、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缺乏成果转化研发平台。通过新型举国体制,建立专门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水平国家平台或者区域平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技生产力和国家能力。国家要营造敢于冒险,不怕失败的科研评价体系和科研环境。高科技需要高投入,价值越大的科技成果,需要投入的时间和资金就越多,但我国的社会资本、企业缺少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投入高科技成果转化研发的社会资本,国家给予免税优惠;同时,鼓励国企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国企投入成果转化研发的资金,可以算作企业利润,用制度去培养国企的管理者,形成“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志向。一旦企业家与科学家自愿长期合作,同时,形成研发投入的创新生态,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就会畅通无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 赵宇亮
(四)要保持基础研究计划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我国基础理论、基础材料等存在短板,在关键核心领域被“卡脖子”,部分基础研究领域缺乏长期坚持,同时,科学计划实施周期过短,资金投入、项目支持等机制还需优化。部署以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引领国际科学前沿为标志的基础研究计划,针对基础研究具有长期性的特点,相关计划也应该保持长期性和稳定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饶子和 (五)要尽快启动一批前期论证成熟,且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卡脖子”技术看似是一个关键技术点,背后却是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我国要抓住机遇,尽快启动一批前期论证成熟,且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同时,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需要特别重视共性技术研究,特别是事关全局的基础性技术体系的高级化。
在每一个重点项目的顶层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国家要高度重视系统性共性技术的突破,注重产出基础性、体系性的重大成果;要重点布局涉及全局性、基础性的重大项目或重点任务,比如新材料、高端精密科学仪器等。
重大科技项目要特别关注技术标准的系统性布局,将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团体标准和相应的技术标准体系作为专项成果的重要产出,促进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与技术标准的“共生共长”,实现科技创新能力、产业链控制力和国际话语权的同步提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 方向
(六)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研究,要从引进和培养两个方面加强科技人才建设,加强法治建设,促进数据流通,想方设法防止数据垄断,打破数据壁垒,让不同层级的各类数据平台实现联通共享、协同互动
“十四五”期间将是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个大好的机遇。“十四五”规划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創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内容,体现出国家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心和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也使我们科技领域的工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
未来的科技创新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卡脖子”技术问题的根源还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长期以来,我国比较注重跟随式发展,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如今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高度重视原始创新,增强“从0到1”的创新突破能力。要从创新的源头上加紧规划和布局基础研究。
要从引进和培养两个方面加强科技人才建设。引进是从全球范围内来吸引世界级的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最主要的是要考虑从机制上保障这些人才不要有后顾之忧,能够集中精力搞研究,不能让引进人才“水土不服”。在培养人才方面,关键是要改革人才的评价机制和体系,构建合适、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够充分呵护人才的创新意愿,充分发挥他们干事业的积极性。
城市治理“数智化”的本质逻辑都是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把物理世界的城市映射到数字世界,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跟现实世界相互对照的一种“数字孪生”的城市。通过充分地挖掘,运用大数据手段发现城市数据的这种内在的规律,然后再通过物联网反作用于物理世界,实现优化调节,解决城市中安全、出行、环境、产业升级等各方面的问题,真正实现“善政、兴业、惠民”。
从市场上看,数据垄断带来的服务优势,会让消费者依赖某一个单一的平台,无法货比三家;从监管上看,数据的垄断带来的这种信息优势也会让垄断企业垄断的方式更加隐蔽、难以监管。现有的法律体系在促进数据的利用、遏制数据垄断方面力度不足,促进数据流通的效果有待加强,这样会导致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受挫,技术进步也会受阻。所以政府应该加强法治建设,促进数据流通,想方设法防止数据垄断,打破数据壁垒,让不同层级的各类数据平台实现联通共享、协同互动。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主任 伊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