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生存环境、宗教信仰、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给英语学习特别是翻译训练带来诸多的困扰因素。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分析概括了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各个方面的不同及差异,以期能够激发读者对此问题进一步探讨的兴趣。
[关键词]翻译 文化 差异
“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为“耕种出来的东西”。文化的辐射范围可谓是包罗万象,凡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经验、感知、知识、科学、技术、理论以及财产制度、教育、语言等都属于文化现象,大到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到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一切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等级观念、道德规范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媒介,把全世界的人类文化联系到了一起。从这一刻起,翻译实践便开始了。文化、语言、翻译,多年来一直是外语教学研究者的科研重点。教育离开了文化,就没有了传授的内容,因此全面地认识教育、文化、语言、翻译的关系至为重要。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瑞士语言学家Saussure把语言看成社会现象。他认为,语言史和文化史总是交织在一起,彼此之间相互联系;民族的风俗习惯常反映在语言中,阐明了不同民族间不同的语言与文化差异。美国语言学家Sapir认为,“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应该指出,语言和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语言。”可见,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便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该目的语,更无法进行沟通。当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日益增多,密切的跨文化交流成了当今世界的主流,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相关国家的语言的同时,还必须要了解他们的文化知识,做到二者同步发展。
二、翻译中的文化知识
翻译是不同文化的移植,是把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行为,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下面笔者结合一些教学实例,从翻译方面来说明一下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
1.生存环境方面
语言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曽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 to rest on one’s oars (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常被用来描述夏天。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宗教信仰方面
西方文化与汉文化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也必然反映在英汉语言的差别上。如,“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ningto breathe.”有同学译为“教师一直在创造中,当土地开始呼吸。”这是由于学生们不了解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及历史典故所致。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人,人来自尘土,又回归尘土。因此,英语中的creation常指“上帝创造”,而clay常指“上帝创造的人”。这句话的译文应该是:“教师是创造的见证人,目睹生命呼吸成长。”
又如,“红色”在汉文化中象征着“喜庆、吉祥、胜利、好运、受欢迎的东西”。西方则因为耶稣甘愿被钉在十字架上流血牺牲,用生命来拯救世人以及中世纪教派之间的相互残杀,使英民族文化中的red总是同流血、牺牲、殉难等不好的事情联系起来,因此red hands译为“沾满鲜血的手”,a red battle译为“血战”。
3.历史文化背景方面
Cowboy在汉语中常译为“牛仔”,所以很多同学把He runs a business as a cowboy译为“他像牛仔一样管理企业。”其实cowboy在美国人心目中的真正形象是“独来独往、无拘无束、我行我素”。因此这句话应译为“他办企业态度不诚实,缺乏经验技术,工作也大大咧咧。”
4.习语方面
习语的翻译可算得上是难中之难了,因为习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产物。如“黔驴技穷”可译为英语中的习惯说法“at one’s wits end”,也可翻译为The proverbial donkeyin ancient Guizhou has exhausted its tricks, and it can do nothing more。这种翻译,既传播了汉文化,保存了原汁原味,也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达到使文化交流贯穿与语言交流的目的。Love me,love my dog,译为“爱屋及乌”。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可译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同样英汉习语中有大量是由历史典故形成的,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中的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综上所述,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与母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相关的文化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若隐若现,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文化差异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不可低估,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林纪诚.语言与文化综论[J].外国语言文学,1995,(3-4).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3]李咏.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3.
[4]张金科.外语教学中应注重文化差异的渗透[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
(作者单位:山西吕梁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翻译 文化 差异
“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为“耕种出来的东西”。文化的辐射范围可谓是包罗万象,凡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经验、感知、知识、科学、技术、理论以及财产制度、教育、语言等都属于文化现象,大到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到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一切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等级观念、道德规范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媒介,把全世界的人类文化联系到了一起。从这一刻起,翻译实践便开始了。文化、语言、翻译,多年来一直是外语教学研究者的科研重点。教育离开了文化,就没有了传授的内容,因此全面地认识教育、文化、语言、翻译的关系至为重要。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瑞士语言学家Saussure把语言看成社会现象。他认为,语言史和文化史总是交织在一起,彼此之间相互联系;民族的风俗习惯常反映在语言中,阐明了不同民族间不同的语言与文化差异。美国语言学家Sapir认为,“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应该指出,语言和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语言。”可见,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便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该目的语,更无法进行沟通。当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日益增多,密切的跨文化交流成了当今世界的主流,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相关国家的语言的同时,还必须要了解他们的文化知识,做到二者同步发展。
二、翻译中的文化知识
翻译是不同文化的移植,是把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行为,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下面笔者结合一些教学实例,从翻译方面来说明一下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
1.生存环境方面
语言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曽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 to rest on one’s oars (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常被用来描述夏天。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宗教信仰方面
西方文化与汉文化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也必然反映在英汉语言的差别上。如,“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ningto breathe.”有同学译为“教师一直在创造中,当土地开始呼吸。”这是由于学生们不了解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及历史典故所致。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人,人来自尘土,又回归尘土。因此,英语中的creation常指“上帝创造”,而clay常指“上帝创造的人”。这句话的译文应该是:“教师是创造的见证人,目睹生命呼吸成长。”
又如,“红色”在汉文化中象征着“喜庆、吉祥、胜利、好运、受欢迎的东西”。西方则因为耶稣甘愿被钉在十字架上流血牺牲,用生命来拯救世人以及中世纪教派之间的相互残杀,使英民族文化中的red总是同流血、牺牲、殉难等不好的事情联系起来,因此red hands译为“沾满鲜血的手”,a red battle译为“血战”。
3.历史文化背景方面
Cowboy在汉语中常译为“牛仔”,所以很多同学把He runs a business as a cowboy译为“他像牛仔一样管理企业。”其实cowboy在美国人心目中的真正形象是“独来独往、无拘无束、我行我素”。因此这句话应译为“他办企业态度不诚实,缺乏经验技术,工作也大大咧咧。”
4.习语方面
习语的翻译可算得上是难中之难了,因为习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产物。如“黔驴技穷”可译为英语中的习惯说法“at one’s wits end”,也可翻译为The proverbial donkeyin ancient Guizhou has exhausted its tricks, and it can do nothing more。这种翻译,既传播了汉文化,保存了原汁原味,也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达到使文化交流贯穿与语言交流的目的。Love me,love my dog,译为“爱屋及乌”。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可译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同样英汉习语中有大量是由历史典故形成的,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中的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综上所述,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与母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相关的文化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若隐若现,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文化差异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不可低估,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林纪诚.语言与文化综论[J].外国语言文学,1995,(3-4).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3]李咏.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3.
[4]张金科.外语教学中应注重文化差异的渗透[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
(作者单位:山西吕梁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