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集体性教学;传统教学;比较;组
织形式
〔中图分类号〕 G632.4〔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6(A)—0025—01
在21世纪的今天,课堂教学活动不能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递与学习本身,而应关注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成长,尤其是学生的社会性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实际上一直将课堂视为特殊的“个体活动”,而未真正视为一种特殊的群体活动、社会活动,这与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不相适应的,这一状况无疑亟待改变。为此,我们引进了课堂教学开放式模式并进行了实验,其目的是想通过在课堂中引入“集体性活动”,一方面为所有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为所有学生提供更多的竞争与合作机会,培养学生群体意识与群体活动能力。
一、传统教学班与集体性教学实验班对比
1. 教学过程。传统教学班的现状: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缺乏有机的“组织联系”,只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这种课堂无论多么热闹,对学生而言基本上都是一种“个体性活动”。与之不同,实验班里教师完全与学生融为一体。“学习集体”不再是一种与个人无关的形式,而是一种与个人密切相关的切切实实的存在,有明确的组织构成,有属于自己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时间;个人的学习行为与结果将影响到集体活动状态、活动成果及评价地位,而集体又将反过来影响到个人的评价地位。
2. 有效性。传统教学班缺乏有效学习集体,作为“大集体”的班级基本上只是作为制约学生课堂行为的一种“静态的集体背景”,只具有某些影响,而并未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发挥作用。在课堂中学生之间根本无法自主交往和沟通。作为“小集体”的小组多半只是在课外活动中履行一些职能,在课堂中未能发挥实质性作用,且由于其人数都在10人以上,超过了有效学习标准。实验班建立了“有效课堂学习集体”,即课堂学习小组。这种小组建立按照三个原则:一是内部全员沟通原则。据此,我们将学习小组按6人编队。二是小组间素质均等原则。三是不同学科的小组间尽量避免人员重复原则。
3. 教学时间结构。传统教学班从时间结构上看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教师讲授时间、师生交往时间及学生个人学习时间,而学生之间交往则基本被排除在外。实验班由四部分组成,即增加了学生交往时间,实际操作时间常常达到15分钟以上。
二、集体性教学组织形式
1. 独立思考。一般而言,这是学生个人行为,但在集体性教学中独立思考不再是完全个体性活动,而是作为集体性学习的第一个环节。
(1)目标。小组讨论主要有三个目标:①使学生产生对小组讨论本身的内心需要,以免成为小组讨论的旁观者;②使学生构建讨论主题的必要认知基础,以防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或偏离主题;③使学生形成一定个人见解,以防小组讨论压制学生的个性。
(2)内容。小组讨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需要通过互相启发扩展思路的“多维性问题”;②需要通过反复推敲来准确把握的“聚焦型问题”;③需要通过共同协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集体性作业”。另外,内容应包括同一性内容和预备性内容,所采取形式可以是书面形式,也可以是非书面形式,从而展开内部竞争。
2. 小组讨论。这是整个教学的核心环节,关键在于提高小组讨论的质量。
(1)目标。小组讨论的具体目标是:互相交流、积极参与;互相启发、求同存异;互相帮助、查漏补缺;互相竞争、创造自我。
(2)形式。辩论式和诊断式。我们大多采取诊断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视导(包括观察、检查、指导)。
3.组际交流。小组讨论后一般要进行组际交流,即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学生汇报本组讨论结果,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互相评价。
(1)内容。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或教师在视导中掌握的情况进行,一般分三种:①小组讨论的结果,如问题结论、练习题答案和理由等;②小组讨论过程,如检查、分析、比较、归纳、综合、评价或互助等;③体会。
(2)形式。汇报式或互查式,包括口头和书面内容。尽量为更多的学生创造“代表”机会,尤其是为差生。
4. 集体性评价。这一环节一般由教师进行,通过对小组的评价来影响个人,强化学生集体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观念,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具体内容包括学习活动的成果与过程,尤其突出组内讨论的行为表现,如组员的参与程度、主持人负责程度、主题集中程度等,而不过多地局限于知识点的对错。形式上可口头也可开展竞赛,但要特别注意的是成绩评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织形式
〔中图分类号〕 G632.4〔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6(A)—0025—01
在21世纪的今天,课堂教学活动不能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递与学习本身,而应关注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成长,尤其是学生的社会性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实际上一直将课堂视为特殊的“个体活动”,而未真正视为一种特殊的群体活动、社会活动,这与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不相适应的,这一状况无疑亟待改变。为此,我们引进了课堂教学开放式模式并进行了实验,其目的是想通过在课堂中引入“集体性活动”,一方面为所有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为所有学生提供更多的竞争与合作机会,培养学生群体意识与群体活动能力。
一、传统教学班与集体性教学实验班对比
1. 教学过程。传统教学班的现状: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缺乏有机的“组织联系”,只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这种课堂无论多么热闹,对学生而言基本上都是一种“个体性活动”。与之不同,实验班里教师完全与学生融为一体。“学习集体”不再是一种与个人无关的形式,而是一种与个人密切相关的切切实实的存在,有明确的组织构成,有属于自己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时间;个人的学习行为与结果将影响到集体活动状态、活动成果及评价地位,而集体又将反过来影响到个人的评价地位。
2. 有效性。传统教学班缺乏有效学习集体,作为“大集体”的班级基本上只是作为制约学生课堂行为的一种“静态的集体背景”,只具有某些影响,而并未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发挥作用。在课堂中学生之间根本无法自主交往和沟通。作为“小集体”的小组多半只是在课外活动中履行一些职能,在课堂中未能发挥实质性作用,且由于其人数都在10人以上,超过了有效学习标准。实验班建立了“有效课堂学习集体”,即课堂学习小组。这种小组建立按照三个原则:一是内部全员沟通原则。据此,我们将学习小组按6人编队。二是小组间素质均等原则。三是不同学科的小组间尽量避免人员重复原则。
3. 教学时间结构。传统教学班从时间结构上看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教师讲授时间、师生交往时间及学生个人学习时间,而学生之间交往则基本被排除在外。实验班由四部分组成,即增加了学生交往时间,实际操作时间常常达到15分钟以上。
二、集体性教学组织形式
1. 独立思考。一般而言,这是学生个人行为,但在集体性教学中独立思考不再是完全个体性活动,而是作为集体性学习的第一个环节。
(1)目标。小组讨论主要有三个目标:①使学生产生对小组讨论本身的内心需要,以免成为小组讨论的旁观者;②使学生构建讨论主题的必要认知基础,以防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或偏离主题;③使学生形成一定个人见解,以防小组讨论压制学生的个性。
(2)内容。小组讨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需要通过互相启发扩展思路的“多维性问题”;②需要通过反复推敲来准确把握的“聚焦型问题”;③需要通过共同协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集体性作业”。另外,内容应包括同一性内容和预备性内容,所采取形式可以是书面形式,也可以是非书面形式,从而展开内部竞争。
2. 小组讨论。这是整个教学的核心环节,关键在于提高小组讨论的质量。
(1)目标。小组讨论的具体目标是:互相交流、积极参与;互相启发、求同存异;互相帮助、查漏补缺;互相竞争、创造自我。
(2)形式。辩论式和诊断式。我们大多采取诊断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视导(包括观察、检查、指导)。
3.组际交流。小组讨论后一般要进行组际交流,即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学生汇报本组讨论结果,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互相评价。
(1)内容。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或教师在视导中掌握的情况进行,一般分三种:①小组讨论的结果,如问题结论、练习题答案和理由等;②小组讨论过程,如检查、分析、比较、归纳、综合、评价或互助等;③体会。
(2)形式。汇报式或互查式,包括口头和书面内容。尽量为更多的学生创造“代表”机会,尤其是为差生。
4. 集体性评价。这一环节一般由教师进行,通过对小组的评价来影响个人,强化学生集体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观念,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具体内容包括学习活动的成果与过程,尤其突出组内讨论的行为表现,如组员的参与程度、主持人负责程度、主题集中程度等,而不过多地局限于知识点的对错。形式上可口头也可开展竞赛,但要特别注意的是成绩评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