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但是,目前实训基地建设是许多高职院校的薄弱环节,亟待加强。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问题;思路
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根本特征是职业性、技能性和实践性。国内外高职教育的实践证明,实习与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实训基地是实习与实训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抓好实习与实训工作的关键所在。
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而实训基地建设正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没有高效的实训基地,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将缺失重要的舞台,同时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也是遥不可及的。
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形成办学特色、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和高校之间竞争的加剧,很多高校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特色建设,越来越关注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实践教学是形成自身特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德国的高职教育之所以特色鲜明,就在于他们注重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的结合,逐步形成了“双元制”的办学特点;美国的社区学院之所以拥有强劲的竞争力,就在于他们把社会和学校视为一体,特别强调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日本的短期大学和五年制高专的毕业生之所以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在于他们注重职业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这些成功的办学实践表明,要形成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提升办学质量,就必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就离不开各式各样的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是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就业率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指标。但就业率只是一个指标,更根本的问题是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一般来说,从学生毕业到适应工作都有一个过渡期,用人单位都希望毕业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其所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做好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使学生在学校里就形成一定的职业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才会增强,就业率才会提高。
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基础设施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应坚持实用性和先进性相结合的方针,在保证实用性的基础上,尽可能配置先进的技术设备。但是 ,由于资金缺乏等原因,致使目前一些专业的实训基地的设施只能停留在理论或演示阶段,实训技能课程根本无法落到实处,更谈不上实训教学的质量。
师资队伍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实训基地建设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训指导教师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数量不足、学历层次偏低、整体素质不高、实训指导能力不强、接触实践的机会偏少、来源结构单一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实训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升。
教材编写由于实训项目的多样性,很难有统一的教材。因此,教师教学计划应根据实训的要求,结合行业、企业的标准等因素,有针对性地编写各类实训教材和讲义或指导书。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指导文件编著水平普遍低下。具体表现为缺乏行业、企业参与教材编写的管理体制,教材编写存在闭门造车、低水平重复、新知识和新技术含量低等问题。
校企合作没有落到实处当前,产学研结合仍然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许多情况是校企合作仅限于挂个牌子或签个合约的形式,根本没有真正落实。该问题已被高职教育评估委员会列为高职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实训基地建设的改进思路
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多功能的实训基地高职实训基地的功能是多元的,主要包含着实践教学功能、职业功能、研发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等。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必须既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训场所,又是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单位,是高技术开发、应用、推广环节,是终身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的依托。高职院校应该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按照企业生产服务的内在规律建设实训基地。通过对原有教育资源的重组、整合,形成新的教学资源组织体系,真正发挥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多元化的特征。
模拟企业环境,建立新型的仿真实训基地仿真模拟有两种类型:实物仿真和计算机与网络仿真。实物仿真是用教学模型的形式对生产实际进行仿真模拟,用模型的方式再现生产实际的主要工艺和主要设备的结构原理,并实现主要设备的仿真运行。而计算机与网络仿真技术主要通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与先进的交互网络系统,为学生创造全方位的仿真模拟环境,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规范地掌握实际操作基本技能。因此,应把实训基地建设成仿真的企业环境,并把企业的管理模式移植到日常的运作中。在实训过程中,训练项目与产业一一对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形成。
实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经费投入较大,因此,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争取企业对基地建设的支持。企业支持既可以是以资金投入的形式,也可以采用提供先进设备或先进技术的方式,灵活多样地开展实训基地的建设。学校可以“零租金”等形式为企业新产品的发布、展示等提供必要的场所、场地;为企业培训职工,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与企业互相支持、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这显然是实现高职教育现代化、促使教育与生产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借鉴国外先进的实践教学模式德国的FH实践教学模式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模式,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FH是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简称,其特色可以概括为“企业主导注重实践过程管理型”。根据1968年组建FH的协定:“FH对学生进行一种建立在传统理论知识基础上的教育,最后使学生通过国家规定的毕业考试,能够从事独立的职业活动。”可见,FH模式实际上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学模式。企业主导FH的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企业是FH实践教学经费的主要来源;企业以接受和指导FH学生实习培训为己任;企业是评价、考核实践教学成果的主体;与企业合作、为企业服务是FH实践教学的科研特点。FH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在试验、实训课堂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严格的质量意识和实践过程管理意识;精心设计实验室和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技术应用与开发能力。而在整个FH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政府则通过各种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规章、法规及联邦基本法等规定企业、学校、个人在协同完成实践教学时的具体任务和义务,使产学合作制度化,为FH教育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FH实践教学模式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学校能够以高度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为目标,企业能够将给FH学生无偿提供一些实习和实训支援作为“企业行为”来看待,政府积极地给予立法上的支持。
总之,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了提高高职教育的办学水平,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实训教学的条件和环境。要建立规范开放、灵活高效的实训运行机制,合理配置实训教学资源,提高实训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加大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强对实训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与提高,使实训基地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索的平台,成为教育创新的重要基地。
参考文献:
[1]蒲海.浅谈高职试验实训基地建设[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2]萧毅,钱建平.多渠道、多机制、多模式建设高职教育实训基地[J].中国建设教育,2007,(1).
作者简介:
崔改梅(1970—),女,河南滑县人,河南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问题;思路
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根本特征是职业性、技能性和实践性。国内外高职教育的实践证明,实习与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实训基地是实习与实训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抓好实习与实训工作的关键所在。
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而实训基地建设正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没有高效的实训基地,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将缺失重要的舞台,同时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也是遥不可及的。
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形成办学特色、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和高校之间竞争的加剧,很多高校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特色建设,越来越关注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实践教学是形成自身特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德国的高职教育之所以特色鲜明,就在于他们注重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的结合,逐步形成了“双元制”的办学特点;美国的社区学院之所以拥有强劲的竞争力,就在于他们把社会和学校视为一体,特别强调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日本的短期大学和五年制高专的毕业生之所以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在于他们注重职业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这些成功的办学实践表明,要形成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提升办学质量,就必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就离不开各式各样的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是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就业率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指标。但就业率只是一个指标,更根本的问题是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一般来说,从学生毕业到适应工作都有一个过渡期,用人单位都希望毕业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其所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做好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使学生在学校里就形成一定的职业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才会增强,就业率才会提高。
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基础设施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应坚持实用性和先进性相结合的方针,在保证实用性的基础上,尽可能配置先进的技术设备。但是 ,由于资金缺乏等原因,致使目前一些专业的实训基地的设施只能停留在理论或演示阶段,实训技能课程根本无法落到实处,更谈不上实训教学的质量。
师资队伍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实训基地建设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训指导教师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数量不足、学历层次偏低、整体素质不高、实训指导能力不强、接触实践的机会偏少、来源结构单一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实训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升。
教材编写由于实训项目的多样性,很难有统一的教材。因此,教师教学计划应根据实训的要求,结合行业、企业的标准等因素,有针对性地编写各类实训教材和讲义或指导书。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指导文件编著水平普遍低下。具体表现为缺乏行业、企业参与教材编写的管理体制,教材编写存在闭门造车、低水平重复、新知识和新技术含量低等问题。
校企合作没有落到实处当前,产学研结合仍然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许多情况是校企合作仅限于挂个牌子或签个合约的形式,根本没有真正落实。该问题已被高职教育评估委员会列为高职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实训基地建设的改进思路
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多功能的实训基地高职实训基地的功能是多元的,主要包含着实践教学功能、职业功能、研发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等。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必须既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训场所,又是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单位,是高技术开发、应用、推广环节,是终身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的依托。高职院校应该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按照企业生产服务的内在规律建设实训基地。通过对原有教育资源的重组、整合,形成新的教学资源组织体系,真正发挥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多元化的特征。
模拟企业环境,建立新型的仿真实训基地仿真模拟有两种类型:实物仿真和计算机与网络仿真。实物仿真是用教学模型的形式对生产实际进行仿真模拟,用模型的方式再现生产实际的主要工艺和主要设备的结构原理,并实现主要设备的仿真运行。而计算机与网络仿真技术主要通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与先进的交互网络系统,为学生创造全方位的仿真模拟环境,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规范地掌握实际操作基本技能。因此,应把实训基地建设成仿真的企业环境,并把企业的管理模式移植到日常的运作中。在实训过程中,训练项目与产业一一对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形成。
实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经费投入较大,因此,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争取企业对基地建设的支持。企业支持既可以是以资金投入的形式,也可以采用提供先进设备或先进技术的方式,灵活多样地开展实训基地的建设。学校可以“零租金”等形式为企业新产品的发布、展示等提供必要的场所、场地;为企业培训职工,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与企业互相支持、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这显然是实现高职教育现代化、促使教育与生产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借鉴国外先进的实践教学模式德国的FH实践教学模式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模式,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FH是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简称,其特色可以概括为“企业主导注重实践过程管理型”。根据1968年组建FH的协定:“FH对学生进行一种建立在传统理论知识基础上的教育,最后使学生通过国家规定的毕业考试,能够从事独立的职业活动。”可见,FH模式实际上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学模式。企业主导FH的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企业是FH实践教学经费的主要来源;企业以接受和指导FH学生实习培训为己任;企业是评价、考核实践教学成果的主体;与企业合作、为企业服务是FH实践教学的科研特点。FH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在试验、实训课堂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严格的质量意识和实践过程管理意识;精心设计实验室和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技术应用与开发能力。而在整个FH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政府则通过各种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规章、法规及联邦基本法等规定企业、学校、个人在协同完成实践教学时的具体任务和义务,使产学合作制度化,为FH教育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FH实践教学模式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学校能够以高度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为目标,企业能够将给FH学生无偿提供一些实习和实训支援作为“企业行为”来看待,政府积极地给予立法上的支持。
总之,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了提高高职教育的办学水平,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实训教学的条件和环境。要建立规范开放、灵活高效的实训运行机制,合理配置实训教学资源,提高实训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加大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强对实训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与提高,使实训基地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索的平台,成为教育创新的重要基地。
参考文献:
[1]蒲海.浅谈高职试验实训基地建设[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2]萧毅,钱建平.多渠道、多机制、多模式建设高职教育实训基地[J].中国建设教育,2007,(1).
作者简介:
崔改梅(1970—),女,河南滑县人,河南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