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力价格呈现不断上涨的态势。分析劳动力价格上涨对农业机械化程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农业生产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劳动力价格;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
一、劳动力价格上涨对农业机械化程度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价格呈现出不断上涨的态势,1996年全国城镇就业平均工资为5980元,平均工资增长率约为7%,进入21世纪后,平均工资迅速增长,2000年到2008年间平均工资增长率保持在15%左右,到2008年平均工资已上涨至28898元,之后虽然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每年至少10%的增长率,平均工资的上涨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解释。
首先是在要素市场供需关系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增长的产出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不断提高,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使劳动力资源减少。生产要素市场上对劳动力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由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化造成的劳动力供给结构性短缺,这两点结合在一起决定了要素市场上劳动力价格上涨是必然的趋势。
其次是作为货币现象的价格上涨。由于劳动力价格可以看作使用劳动这一生产要素的报酬,也就是工资,而根据西方经济学的观点,通货膨胀率=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生产增长率,对该方程进行变换得到,货币工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劳动生产增长率,这意味着,经济的持续繁荣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推动货币工资的上涨。劳动生产增长率的提高一般是先进生产技术或管理技术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假设在短期内劳动生产增长率是固定不变的,那么货币工资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或者说经济发展水平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二)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与不断上涨的劳动力价格相对应的是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分东中西部地区来看,东部地区人均耕地少,水田多,地块小,小型农机具較多,装备水平较高,全地区农村拥有五种主要农业机械(大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机动脱粒机、农用运输车)总量1270.27万台。中部地区人均耕地较多,旱地多,地块较大,大中型农机具较多,装备水平居中,全地区农村拥有五种主要农业机械总量930.72万台。西部地区山地较多,农村经济发展比东、中部地区慢,农机具装备水平较低,全地区农村拥有五种主要农业机械总量268.62万台。
2003年我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33.5%;到2006年,全国农业机械装备水平较第一次农业普查时有了显著提高,2006年末,全国大中型拖拉机140万台,比1996年末增长107.5%,小型拖拉机2550万台,增长116.4%,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147万台,增长110.9%,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2509万台,增长201.7%,联合收割机55万台,增长391.4%。
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59.9%,比1996年提高了17.8个百分点,机电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26.6%,与1996年持平,喷灌面积和滴灌渗灌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分别为1.8%和0.8%。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32.6%,比1996年提高了16.4个百分点;机收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24.9%,比1996年提高了12.9个百分点。
(三)劳动力价格上涨对农业机械化程度的影响
要素市场上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会诱导产生不同类型的技术,以相对价格较低、相对丰富的要素来替代相对稀缺、价格高昂的要素。作为商品而言,劳动力价格上涨使农民更偏好相对价格较低的资本投入,因此会在农业生产中以机械投入替代劳动力的投入,从而使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二、劳动力价格上涨对农业机械化程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时间序列是否存在单位根,若存在单位根则为非平稳时间序列,对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的分析可能会产生“伪回归”现象,即虽然变量间不存在经济上的关系,回归也能得到很好的拟合效果。为了防止出现这种现象,首先要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选择DF-GLS方法行进单位根检验。对2003-2014年劳动力价格和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程度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ln y和ln x均在5%显著性水平上为平稳时间序列。下面我们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关于ln x的卡方统计量为63.776,相应的p值为0.000,强烈拒绝“ln x不是ln y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始假设,故认为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可以促进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关于ln y的卡方统计量及相应的p值为2.2.76和0.332,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无法拒绝原始假设,因此选择接受“ln y不是ln x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始假设,这说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并不是推动劳动力价格上涨的原因。
图2-1
图2-1为脉冲响应分析图,农业机械化程度对来自劳动力价格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在当期基本没有响应,在随后的时期农业机械化程度开始提高,并最终稳定在1%左右;其对自身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在当期增长约1%,然后逐渐减少,最终又逐渐回到最初的水平。这说明在长期,劳动力价格的上涨能够促进农业机械技术的进步,长久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而对农业机械暂时投入量的增加只能使农业机械化程度在短期内增长,最终还是要回落到基期的水平,因此农业机械投入量的增加只能起到暂时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效果,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在长期内获得增长的源泉。
三、政策建议
针对劳动力价格上涨的现实及其对农业机械化程度的影响,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加快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为精耕细作,依赖劳动力的大量投入,随着农村劳动力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传统的农业生产效益持续下降,农民入不敷出。劳动力资源的相对稀缺和相对价格的上涨使农业机械化发展成为必然的趋势,机耕、机播、机收等农业机械技术作为劳动力的替代技术,获得快速的发展,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第二,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改变。从横向来看,家庭式分散承包经营造成农业生产主体分散,导致农户经营规模受限,不利于形成规模经济;从纵向看,由于农业生产销售各环节分工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单个经营主体几乎不可能精通从生产到技术乃至营销的各环节,而我们可以通过服务外包等形式将生产中某环节承包给专业组织机构,从而大大增加了生产销售的效率。因此我们应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加深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分工和产业化,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高峰,王学真.诱发性创新理论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技术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3.
[2] 张树军. 诱致技术变迁与农业技术进步模式选择的理论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9.
关键词:劳动力价格;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
一、劳动力价格上涨对农业机械化程度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价格呈现出不断上涨的态势,1996年全国城镇就业平均工资为5980元,平均工资增长率约为7%,进入21世纪后,平均工资迅速增长,2000年到2008年间平均工资增长率保持在15%左右,到2008年平均工资已上涨至28898元,之后虽然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每年至少10%的增长率,平均工资的上涨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解释。
首先是在要素市场供需关系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增长的产出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不断提高,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使劳动力资源减少。生产要素市场上对劳动力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由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化造成的劳动力供给结构性短缺,这两点结合在一起决定了要素市场上劳动力价格上涨是必然的趋势。
其次是作为货币现象的价格上涨。由于劳动力价格可以看作使用劳动这一生产要素的报酬,也就是工资,而根据西方经济学的观点,通货膨胀率=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生产增长率,对该方程进行变换得到,货币工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劳动生产增长率,这意味着,经济的持续繁荣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推动货币工资的上涨。劳动生产增长率的提高一般是先进生产技术或管理技术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假设在短期内劳动生产增长率是固定不变的,那么货币工资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或者说经济发展水平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二)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与不断上涨的劳动力价格相对应的是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分东中西部地区来看,东部地区人均耕地少,水田多,地块小,小型农机具較多,装备水平较高,全地区农村拥有五种主要农业机械(大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机动脱粒机、农用运输车)总量1270.27万台。中部地区人均耕地较多,旱地多,地块较大,大中型农机具较多,装备水平居中,全地区农村拥有五种主要农业机械总量930.72万台。西部地区山地较多,农村经济发展比东、中部地区慢,农机具装备水平较低,全地区农村拥有五种主要农业机械总量268.62万台。
2003年我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33.5%;到2006年,全国农业机械装备水平较第一次农业普查时有了显著提高,2006年末,全国大中型拖拉机140万台,比1996年末增长107.5%,小型拖拉机2550万台,增长116.4%,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147万台,增长110.9%,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2509万台,增长201.7%,联合收割机55万台,增长391.4%。
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59.9%,比1996年提高了17.8个百分点,机电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26.6%,与1996年持平,喷灌面积和滴灌渗灌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分别为1.8%和0.8%。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32.6%,比1996年提高了16.4个百分点;机收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24.9%,比1996年提高了12.9个百分点。
(三)劳动力价格上涨对农业机械化程度的影响
要素市场上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会诱导产生不同类型的技术,以相对价格较低、相对丰富的要素来替代相对稀缺、价格高昂的要素。作为商品而言,劳动力价格上涨使农民更偏好相对价格较低的资本投入,因此会在农业生产中以机械投入替代劳动力的投入,从而使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二、劳动力价格上涨对农业机械化程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时间序列是否存在单位根,若存在单位根则为非平稳时间序列,对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的分析可能会产生“伪回归”现象,即虽然变量间不存在经济上的关系,回归也能得到很好的拟合效果。为了防止出现这种现象,首先要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选择DF-GLS方法行进单位根检验。对2003-2014年劳动力价格和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程度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ln y和ln x均在5%显著性水平上为平稳时间序列。下面我们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关于ln x的卡方统计量为63.776,相应的p值为0.000,强烈拒绝“ln x不是ln y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始假设,故认为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可以促进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关于ln y的卡方统计量及相应的p值为2.2.76和0.332,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无法拒绝原始假设,因此选择接受“ln y不是ln x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始假设,这说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并不是推动劳动力价格上涨的原因。
图2-1
图2-1为脉冲响应分析图,农业机械化程度对来自劳动力价格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在当期基本没有响应,在随后的时期农业机械化程度开始提高,并最终稳定在1%左右;其对自身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在当期增长约1%,然后逐渐减少,最终又逐渐回到最初的水平。这说明在长期,劳动力价格的上涨能够促进农业机械技术的进步,长久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而对农业机械暂时投入量的增加只能使农业机械化程度在短期内增长,最终还是要回落到基期的水平,因此农业机械投入量的增加只能起到暂时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效果,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在长期内获得增长的源泉。
三、政策建议
针对劳动力价格上涨的现实及其对农业机械化程度的影响,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加快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为精耕细作,依赖劳动力的大量投入,随着农村劳动力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传统的农业生产效益持续下降,农民入不敷出。劳动力资源的相对稀缺和相对价格的上涨使农业机械化发展成为必然的趋势,机耕、机播、机收等农业机械技术作为劳动力的替代技术,获得快速的发展,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第二,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改变。从横向来看,家庭式分散承包经营造成农业生产主体分散,导致农户经营规模受限,不利于形成规模经济;从纵向看,由于农业生产销售各环节分工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单个经营主体几乎不可能精通从生产到技术乃至营销的各环节,而我们可以通过服务外包等形式将生产中某环节承包给专业组织机构,从而大大增加了生产销售的效率。因此我们应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加深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分工和产业化,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高峰,王学真.诱发性创新理论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技术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3.
[2] 张树军. 诱致技术变迁与农业技术进步模式选择的理论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