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法律监督的性质充分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法律监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独特的功能作用。为此,亟需建立健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法律监督体制。
[关键词] 法律监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制度设计
[中图分类号] D616;D92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01-0009-02
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通过建立健全法律监督制度,形成宪法至上、法制统一、人民有权、社会有序、权力有度、行为有规的环境和氛围,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法律监督的性质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上述六个特征中,民主法治居于首要位置和更高层次,直接决定、制约和影响其他特征。民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法治是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作为实现民主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现代法律监督制度,已经成为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突出特征可以概括为:1.监督依据的法律性。即法律监督的监督主体、监督对象、监督形式、监督程序、监督后果等,都有法律明确规定;2.监督范围的独特性。即被制度化的法律监督,内容涉及比较重要的社会领域,关乎国家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3.监督目的的授权性。即监督主体通过多种手段,给被监督者施加一种国家或者社会的控制力量,使其按照监督主体要求的方向从事立法、行政、司法及其他行为;4.监督效力的权威性。即监督主体的监督权具有受法律保障的影响力、约束力、威慑力、执行力。
由上述法律监督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实施法律监督是遵循宪法和法律,实行法治的可靠保障;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推进政治文明的可靠保障;是制约权力,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的可靠保障;是在全社会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可靠保障。因此,法律监督的性质充分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和目标追求。
二、法律监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独特的功能作用
法律监督的功能作用体现了法律监督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意义和价值,作为一种平衡机制,法律监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可以发挥以下功能作用。
1.检验功能作用。它包括评价功能作用,即通过法律监督机制,对立法、行政、
司法工作进行识别和判定。检验功能在各种法律监督形式中都能够得到体现。通过这种检验,合法行为得到肯定,非法行为受到指正和评判,对于公共权力的正确行使和公职人员队伍的纯洁起到筛选作用。
2.调解功能作用。也可称为协调功能,即通过法律监督机制,调解法律行为与法律目标之间的偏差和距离,使社会正义和公正的理念能够成为现实,真正实现法治状态。这种调解功能的作用,体现在调解各国家机关权力职责关系方面;体现在权力与权利的协调方面;体现在对各种利益集团矛盾冲突的协调方面;体现在纠正被监督者的行为偏差,促使其遵守法纪、依法行为方面。
3.控制功能作用。即通过法律监督机制的外部约束力,使被监督者的违法行为受到抑制、纠正和制裁。如通过纪律处分、财产处罚甚至刑法制裁,使违法违纪者受到权力、权利或资格被剥夺的痛苦,受到财富的损失,受到失去自由乃至生命的惩罚。
4.教育功能作用。也称预防功能,即通过法律监督活动,加强社会预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律监督有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的功能作用。它使违法违纪者认识错误,自我谴责,将功补过,使其从被监督和被处罚的教训中得到警戒,使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都意识到和明确合法行为与不法行为的界限,从而不仅守法,而且积极与不法行为做斗争。
5.保障功能作用。即通过法律监督机制,维护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法律监督的保障功能作用,体现在对国家机关、国家公务人员合法权力、正常活动的保护方面。还体现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方面,这是法律监督的终极目的,也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最终目标。
6.救济功能作用。即通过法律监督机制,使侵权行为的受害人得到补偿。现代社会国家机关的管理活动范围在不断扩大。一旦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做出违法或不当的行为,易于侵犯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因而有必要通过建立监控机制,确保为公民、法人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法律救济,纠正重大违法行为,防止、减少、挽回可能或已经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政治经济损失。
7.反馈功能作用。即通过法律监督机制,向国家决策部门反映法治发展的动态、信息。通过法律监督机制收集、检验、审查、过滤违法违纪现象的过程,实际上是关注社会动态,把握社会重大事项和问题的过程,是上通下达,沟通情报,为国家提供宏观信息和运筹决策的过程,是通过肯定合法、控制非法,达到调整国家立法、决策和措施走向正确轨道的运行过程。
8.效率功能作用。现代国家管理活动以高效、及时、便捷为突出特征。但在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争议和纠纷,如果这些纷争得不到及时处理解决,会极大地妨碍国家政令的畅通和管理目标的实现,也势必影响人民群众积极性的调动。法律监督为各种纠纷的解决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法律途径,如行政复议制度,有利于消除行政管理中的种种障碍,也保证了行政机关尽早摆脱纠纷。
三、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健全的法律监督制度设计
在新时期的法治建设事业中,我们党和国家付出了巨大努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初步确立了我国民主法治社会法律监督的基本框架。但是,如何建立健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法律监督体制还任重道远。根据我国法治建设的实际进程和具体国情需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健全我国法律监督制度,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加强法律监督立法,实现监督权力法定化、制度化。在制约权力法律制度中,亟待加强两个方面的建设,一是要尽快制定监督法,以立法的形式专门调整各种监督关系,将有关重要的法律监督问题统辖在专门的监督立法之中;二是要修改现行监督立法规定,解决现有的条文零散、监督规则不具体、不明确、不完整、不配套、不协调等问题。在监督立法的制度设计中做到:对权力和权力的限制规定明确的标准;将法律与行政规章、政策标准区别开来;使监督权能和管理权能在立法上界定清楚;严格区分不同监督机构的分工;使各监督规则和依据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相互配套。
2.注重法律监督体制的改革。一是建立双向监督体制。逐步建立健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监督机制,不仅强调“层级隶属,层层服从”,也要切实保障对上级决策失误的审查,对公民给予与政府官员平等地位的保护等,真正发挥下对上的监督作用;二是完善专门监督体制。我国现行的专门监督机关实际并没有达到专门化的要求,堪称专门机关的行政监督机构、审计机构和人民检察院,由于其人事权、财政权制度设计的缺陷,导致了监督“广泛”存在,但监督效能极其有限。为使监督发挥相应效能,必须使监督主体权力的行使与立法、行政、司法权力的行使有所区别,使监督机构与一般行政机关的设置体制有所区别。
3.提高监督组织和监督人员的“职业化”水平。与监督组织的逐步专门化、独立性趋势相适应,对于监督人员职业、职权、职位的法律保障需要重视。包括:监督机关领导干部的任命或免职应该经上级监督机关同意,并直接对上级首长负责;不以级别分配权力,即使级别不高的低级别监督机关和人员,也可以直接向高层次的机关和人员行使调查、取证权;监督权力独立,除服从法律和程序的限定外,监督机关及监督人员不受其他机关和个人的干预;监督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应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监督人员执行职务;监督机构人、财、物权应相对独立,有充足的经费保障监督机关的物质条件和办公条件;实行无过错不受免职、降职、辞退或其他行政处分的常任制,保证监督人员的高素质、高地位和高待遇等。
4.加大法律监督的控制力、执行力。法律监督过于“软化”使被监督者“不怕”监督,导致目前监督成本高、效率低、效果差。对此,应从法律制度设计上赋予监督机关对自己的决定自行执行的强制执行权。这种强制执行权在我国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司法权力,没有授予立法机关、行政机关,这使得监督机关在对违法行为进行判定、处理、裁决之后,其采取的某些补救措施无法得到执行。当然,对这种强制执行权的范围和行使程序,法律应明确作出限制,以防止监督权的滥用。
(本文作者:最高人民检察院渎职侵权检察厅副厅长)
责任编辑于朝霞
[关键词] 法律监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制度设计
[中图分类号] D616;D92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01-0009-02
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通过建立健全法律监督制度,形成宪法至上、法制统一、人民有权、社会有序、权力有度、行为有规的环境和氛围,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法律监督的性质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上述六个特征中,民主法治居于首要位置和更高层次,直接决定、制约和影响其他特征。民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法治是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作为实现民主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现代法律监督制度,已经成为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突出特征可以概括为:1.监督依据的法律性。即法律监督的监督主体、监督对象、监督形式、监督程序、监督后果等,都有法律明确规定;2.监督范围的独特性。即被制度化的法律监督,内容涉及比较重要的社会领域,关乎国家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3.监督目的的授权性。即监督主体通过多种手段,给被监督者施加一种国家或者社会的控制力量,使其按照监督主体要求的方向从事立法、行政、司法及其他行为;4.监督效力的权威性。即监督主体的监督权具有受法律保障的影响力、约束力、威慑力、执行力。
由上述法律监督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实施法律监督是遵循宪法和法律,实行法治的可靠保障;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推进政治文明的可靠保障;是制约权力,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的可靠保障;是在全社会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可靠保障。因此,法律监督的性质充分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和目标追求。
二、法律监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独特的功能作用
法律监督的功能作用体现了法律监督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意义和价值,作为一种平衡机制,法律监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可以发挥以下功能作用。
1.检验功能作用。它包括评价功能作用,即通过法律监督机制,对立法、行政、
司法工作进行识别和判定。检验功能在各种法律监督形式中都能够得到体现。通过这种检验,合法行为得到肯定,非法行为受到指正和评判,对于公共权力的正确行使和公职人员队伍的纯洁起到筛选作用。
2.调解功能作用。也可称为协调功能,即通过法律监督机制,调解法律行为与法律目标之间的偏差和距离,使社会正义和公正的理念能够成为现实,真正实现法治状态。这种调解功能的作用,体现在调解各国家机关权力职责关系方面;体现在权力与权利的协调方面;体现在对各种利益集团矛盾冲突的协调方面;体现在纠正被监督者的行为偏差,促使其遵守法纪、依法行为方面。
3.控制功能作用。即通过法律监督机制的外部约束力,使被监督者的违法行为受到抑制、纠正和制裁。如通过纪律处分、财产处罚甚至刑法制裁,使违法违纪者受到权力、权利或资格被剥夺的痛苦,受到财富的损失,受到失去自由乃至生命的惩罚。
4.教育功能作用。也称预防功能,即通过法律监督活动,加强社会预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律监督有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的功能作用。它使违法违纪者认识错误,自我谴责,将功补过,使其从被监督和被处罚的教训中得到警戒,使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都意识到和明确合法行为与不法行为的界限,从而不仅守法,而且积极与不法行为做斗争。
5.保障功能作用。即通过法律监督机制,维护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法律监督的保障功能作用,体现在对国家机关、国家公务人员合法权力、正常活动的保护方面。还体现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方面,这是法律监督的终极目的,也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最终目标。
6.救济功能作用。即通过法律监督机制,使侵权行为的受害人得到补偿。现代社会国家机关的管理活动范围在不断扩大。一旦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做出违法或不当的行为,易于侵犯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因而有必要通过建立监控机制,确保为公民、法人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法律救济,纠正重大违法行为,防止、减少、挽回可能或已经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政治经济损失。
7.反馈功能作用。即通过法律监督机制,向国家决策部门反映法治发展的动态、信息。通过法律监督机制收集、检验、审查、过滤违法违纪现象的过程,实际上是关注社会动态,把握社会重大事项和问题的过程,是上通下达,沟通情报,为国家提供宏观信息和运筹决策的过程,是通过肯定合法、控制非法,达到调整国家立法、决策和措施走向正确轨道的运行过程。
8.效率功能作用。现代国家管理活动以高效、及时、便捷为突出特征。但在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争议和纠纷,如果这些纷争得不到及时处理解决,会极大地妨碍国家政令的畅通和管理目标的实现,也势必影响人民群众积极性的调动。法律监督为各种纠纷的解决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法律途径,如行政复议制度,有利于消除行政管理中的种种障碍,也保证了行政机关尽早摆脱纠纷。
三、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健全的法律监督制度设计
在新时期的法治建设事业中,我们党和国家付出了巨大努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初步确立了我国民主法治社会法律监督的基本框架。但是,如何建立健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法律监督体制还任重道远。根据我国法治建设的实际进程和具体国情需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健全我国法律监督制度,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加强法律监督立法,实现监督权力法定化、制度化。在制约权力法律制度中,亟待加强两个方面的建设,一是要尽快制定监督法,以立法的形式专门调整各种监督关系,将有关重要的法律监督问题统辖在专门的监督立法之中;二是要修改现行监督立法规定,解决现有的条文零散、监督规则不具体、不明确、不完整、不配套、不协调等问题。在监督立法的制度设计中做到:对权力和权力的限制规定明确的标准;将法律与行政规章、政策标准区别开来;使监督权能和管理权能在立法上界定清楚;严格区分不同监督机构的分工;使各监督规则和依据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相互配套。
2.注重法律监督体制的改革。一是建立双向监督体制。逐步建立健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监督机制,不仅强调“层级隶属,层层服从”,也要切实保障对上级决策失误的审查,对公民给予与政府官员平等地位的保护等,真正发挥下对上的监督作用;二是完善专门监督体制。我国现行的专门监督机关实际并没有达到专门化的要求,堪称专门机关的行政监督机构、审计机构和人民检察院,由于其人事权、财政权制度设计的缺陷,导致了监督“广泛”存在,但监督效能极其有限。为使监督发挥相应效能,必须使监督主体权力的行使与立法、行政、司法权力的行使有所区别,使监督机构与一般行政机关的设置体制有所区别。
3.提高监督组织和监督人员的“职业化”水平。与监督组织的逐步专门化、独立性趋势相适应,对于监督人员职业、职权、职位的法律保障需要重视。包括:监督机关领导干部的任命或免职应该经上级监督机关同意,并直接对上级首长负责;不以级别分配权力,即使级别不高的低级别监督机关和人员,也可以直接向高层次的机关和人员行使调查、取证权;监督权力独立,除服从法律和程序的限定外,监督机关及监督人员不受其他机关和个人的干预;监督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应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监督人员执行职务;监督机构人、财、物权应相对独立,有充足的经费保障监督机关的物质条件和办公条件;实行无过错不受免职、降职、辞退或其他行政处分的常任制,保证监督人员的高素质、高地位和高待遇等。
4.加大法律监督的控制力、执行力。法律监督过于“软化”使被监督者“不怕”监督,导致目前监督成本高、效率低、效果差。对此,应从法律制度设计上赋予监督机关对自己的决定自行执行的强制执行权。这种强制执行权在我国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司法权力,没有授予立法机关、行政机关,这使得监督机关在对违法行为进行判定、处理、裁决之后,其采取的某些补救措施无法得到执行。当然,对这种强制执行权的范围和行使程序,法律应明确作出限制,以防止监督权的滥用。
(本文作者:最高人民检察院渎职侵权检察厅副厅长)
责任编辑于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