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摘 要】在物联网环境下,加强对物流网络课程感知教学运行机制的研究,是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文章结合物流网络课程的感知教学运行体系,探讨校企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成果转化和创新及翻转式教学效果監控的运行,为物流网络课程感知教学的运行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物流网络课程;物联网;感知教学;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6)05-0211-05
实施物流网络课程感知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全方位、多维度地培养物流专业创新型人才,推动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建设。物流网络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不仅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注入式吸收,更强调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以及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因此,建立物流网络课程感知教学运行机制可以进一步推动高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企业需求相匹配,并且使学生积累解决社会和企业在一线生产过程或运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经验,同时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校企协同创新运行机制
校企协同创新需要高校在指导思想、教学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等方面针对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进行变革。协同创新,不仅给学生创造了发展实践能力的良好环境,也给教师的教学与专业技术水平提升提供新的平台,同时还对教师知识结构及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企协同创新机制的运行,需要构建有利于其实施的环境。校企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示意图如图1所示。
我国高校的创新发展主要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政府对高校协同创新的发展起着支持作用。政府出台一系列文件,如《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对高校协同创新进行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同时,校企合作与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所提出的要求。除了政策支持,政府还需协调各创新主体间的关系,如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研究所间、国内外高校间的关系等。此外,国家对于知识产权技术的保护力度也对协同创新的实施有着重要影响[1]。
充分的资金支持是校企协同创新持续运行的保障。从国家层面看,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应加强在协同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建立宽渠道的融资体系。此外,与高校合作的企业也可承担一部分资金投入,或提供设备进行支持。有条件的院校可划拨一部分资金投入产学研平台的建设,或者向社会募集资金投入校企协同建设。
良好的技术环境对高校协同创新有着积极影响。技术支持一方面是指建立技术交换和转移的平台,充分发挥技术交易所、科技咨询公司、孵化器等机构的中介作用,推动信息对等,加速创新成果、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和提升转化率。另一方面,良好的技术环境支持还体现在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环境及教学改革的技术、设备支持。例如,通过感知技术对教学内容的传授进行动态构建,融合启发式、发现式、案例式、项目化和任务驱动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的内容、进度、效果进行监控,促进知识的吸收、运用、创新。
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校企协同创新运行过程中,需要将企业的优势和学校教学的长处相结合。首先,学校和企业需要充分沟通,明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岗位职责要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核心职业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其次,建立以项目或任务为驱动,将真实的物流信息技术项目应用到课堂教学的教学机制,并开展深入企业的实践性教学活动。项目内容或实验内容要融入物流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或前沿知识,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探索,达到培养创新意识和技能的要求。再次,将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证标准融入课程制定和教学设计中。最后,企业参与教学质量评价过程,推动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质量监控手段多样化。
2 教学环节标准化与规范化
教学环节包含5个部分:备课、授课、布置作业、辅导、评价。教学环节的标准化建设是指对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步骤、教学方法、教师资质、教学手段、测评考核等方面提出统一规范的要求。教学环节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使教学的优秀成果具有可复制性和推广价值[2]。
教学内容方面,需要用教学大纲来规范授课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物流网络课程是实践性和时代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需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进行动态更新,体现出科学性、先进性。同时,物流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突出实用性,因此还需为各类实践、实训、项目设计等环节选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大纲、课程内容特性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选用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奖项的优秀教材或者采用教师编写的且学生评价较高的讲义,保证教学内容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各类实践、实训和教学项目都应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的原则进行筛选和设计,要与教材内容相融合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完整学科体系。对视频演示、课前课后练习、实践项目进度统筹等教学内容的设计,也需使用量化标准进行规范。例如,在物流网页制作课程中常使用视频案例教学,教师可以统一使用专业屏幕录像或视频软件(如Camtasia Studio)对案例演示进行视频录制以保证制作水准。考虑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为5~8分钟,单个知识点的视频时长需要控制在10分钟以内,以保证学生在观看时集中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实施步骤也需要按照循序渐进的标准进行设计与规范。实践性强的课程,在教学时间分配上需要向实践、讨论、答疑等环节倾斜。教师需要对各章节的授课、练习、讨论、实践等环节采取的步骤和所需的时间进行设定,运用教学平台的物联网监控工具可对学生的学习痕迹进行跟踪,对于不正确的步骤予以提示,确保学生能够按照教学设计循序渐进地学习。例如,学生只有在观看完教学案例视频后,才能进入练习和测验的环节。学生只有在完成物流管理概论、管理学概论等前置课程的学习后,才可进入采购与供应管理、物流信息技术、仓储管理等教学系统进行学习。教学实施步骤的标准化设定为后续监控及评价提供了数据基础。 授课教师的资质也应有相应的标准进行界定。教师必须具有相应课程的专业知识背景或实践经历,同时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应当随着时代发展进行更新。除了通过教师个人深造的方式进行提高外,学校也应当制订师资培养计划,通过校内培训或到高水平院校进行长短期的访问交流或进修,进一步提高教師的业务水平。此外,还应当充分利用青年导师制度,请资深教师或专家给青年教师提供思想指引、技能辅助及专业培训等。
教学方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指确立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和有效运用方式。教师需要根据所教学科的特性、学生的特点和水平及教学条件来选取最适当的方法进行教学。例如,基于物流网络课程的实践性,教师往往选择项目驱动或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线,辅以示范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参观教学法等进行教学。
在物联网环境下的物流网络课程对教学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常见的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各类交互设备如电子白板、智能手机、传感器、M2M技术等也进入校园,在课堂内外发挥着连接教师、学生、管理者的作用。传统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人与人的关系,被扩展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相连的关系。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进度、知识内化程度等可以被感知设备所跟踪,通过数据处理以量化方式呈现。通过大数据分析,教师可以掌握学生个体独特的学习习惯和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实现个性化教学。要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畅通的使用体验,必须对类型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设置,例如设置统一的交互标准和接口、使用简明易懂的人机交互界面和定期进行设备维护等。
测评考核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学校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测评考核是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的综合,因此需要设定标准统一的考试制度、题型要求、成绩分析报告等。在有条件的高校推进无纸化考试,通过感知设备,还可对学生答题的速度、重复答题频率、出错率等进行统计。教师可根据统计分析结果给予学生更有针对性的辅导,对教学效果进行数据分析并改善。
3 教学成果创新与转化
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与企业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的优势之一在于教学成果创新与转化,这也体现了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高校教学成果创新和转化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如图2所示)。
一是转化为理论建设、教材更新、教学方法拓展等方面的创新成果,具有可复制性和推广性。教学成果的创新与转化对教育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可被用来调整院校发展方向、完善专业培养方案、撰写或更新教材、丰富教学资源等。
二是为行业产业输送职业技能匹配的合格人才。例如,物流网络技术课程在设计培养方案之初,就以学生就业和企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课堂授课、实验培训、项目或任务驱动教学、顶岗实习等多样化培养方式,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并具备物流工程规划与设计、物流服务、物流信息系统管理、国际货物运输等能力,并能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解决方案,满足各企事业单位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
三是教学项目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解决各企业、组织、机构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教学成果的市场转化需要有校企合作的平台作为支撑,建立“理论学习—实践操作—问题研究—创新解决方式”的机制。教师可在课堂理论教学及校内外实训项目中采用企业实际进行或已完成的案例和项目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解决项目实际存在的问题或优化项目实施方案。例如,组织学生为单位、机构、企业等设计并组建物流网络、进行物流运作业务管理、设计仓储系统等实践活动,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及运用,同时项目的完成或改善也给合作单位或企业带来实际效益,从根本上实现“产学协同、立足专业、服务社会”。
教学成果创新和转化可以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和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实现。一方面,积极寻求企业合作机会,与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拓宽学生实训平台。另一方面,引入校内外优质项目,将其转化为教学实验项目,将教学设计和项目实施两条主线整合,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实现成果产出。项目验收的同时实现成果转化,而项目审核结果也可作为学生实训成绩的组成部分。
教学成果创新与转化对教育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主要有3点。首先是让学生明确学科知识所能产生的实体经济效益和价值,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思维的开拓,优化教学效果。其次是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得到培养,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强化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职能。最后是教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完成辅助教学的使命的同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教学资源的集成和成果价值最大化。
4 翻转式教学效果监控
翻转式教学始于20世纪90年代,是起源于美国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和方法。翻转式教学的核心理念和方法都与传统教学大相径庭。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在课堂面对面讲授知识,进行知识点讲解、难点破解、提问解惑等活动,学生在课堂进行学习后,通过课后作业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巩固。而翻转式教学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使学生主动承担知识获取的任务。
教师在上课前将教学材料发给学生(知识点以教学视频、动画、PPT等方式呈现),要求学生进行课前学习并进行针对性练习,同时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记录。学生在课前自行安排时间完成对教学材料的学习,并完成课前练习。教师在课堂上对重点和难点进行破解,也可布置少量测评练习给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查。然后,学生间根据自主探索的结果进行讨论交流,或师生间进行问题讨论,教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与解答。讨论完毕后,通过自评、互评或师评等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反馈。课后,学生通过练习或实践巩固知识点学习,教师对教学进程和总体效果进行总结和反馈。在翻转式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重点放在给学生提供开放、民主的课堂讨论环境,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索和协作讨论上,与学生积极互动。翻转式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问题探讨与争辩实现知识内化吸收,训练和提升个人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3]。 物流网络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使用翻转式教学法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和更丰富的实践学习机会。由于课前学习环节不在课堂中进行,教师和学生处于时间和空间相对分离的状态,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学效果的监控,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学生访问翻转式教学平台上各种类资源的偏好、资源的时长、观看和练习的频次等数据呈现给教师,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学生自主观看教学视频、进行课前针对性练习、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交流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但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作用被削弱。相反,这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监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科技的发展给完善翻转式教学效果监控提供了诸多技术手段,翻转课堂效果监控示意图如3所示。
实现翻转课堂效果监控需要具备3个要素。
首先是创建翻转式教学平台。对翻转式教学效果的监控主要体现在对课前、课内、课后各学习环节效果的监控。教师或管理员将视频、案例、课件、测试、项目等教学资源上传至平台,存储在统一的数据库中,学生可进行下载资料、参与讨论、完成练习、在线提问等活动。各类交流工具,如论坛、学校网站、微博、微信、电子邮件等可与教学平台对接。教师利用平台对学习过程的管理、跟踪和统计功能对学习进度、效果进行监控,可了解学生是否在课前完成学习,每个部分所用的学习时长,学生对何种问题进行了标记等。
其次是构建实现交互功能的教学环境。通过使用各种物联网感知技术,如语音识别、手势输入、视线跟踪、感觉反馈等,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交互环境,教师也可获得实时的效果反馈。
最后是利用统计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给教学效果提供可视化分析结果,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效果。例如,通过对课前教学材料的学习记录分析,教师可以明确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掌握程度;通过测验痕迹分析,对学生完成每一题所需的时间和重新翻阅学习材料的时间进行统计。此外,学生也可从系统中调出个人学习记录,查看各阶段的学习进度、成绩、评语、疑难解答等,按需要调整学习计划及方式。
以网页设计课程为例,在设计的过程中,为避免学生偏离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定时汇报网页的完成情况和进度,同時教师也可通过屏幕共享、摄像头等对设计的进展进行抽查,对学生在网站的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出及时的意见和建议。课程教学资源库会对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和教师提供的解答进行记录,供学生交流和分享,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反思的能力。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监控包含5个方面内容。一是时间监控,如对教学材料(视频、PPT、动画等)观看的时长,可细化到每个页面或特定内容的观看停留时间,以及作业或测评的完成所需时长、作业是否按时提交等。二是频次管理,学生对教学材料进行反复观看的次数、测评和练习的次数都可列入统计范围。三是成绩监控,学生完成练习、测评或项目后,系统可根据预设的答案进行自动评分,也可由教师进行评分和点评。系统自动统计所有学生的成绩,并相应生成可视化结果(如成绩曲线),供教师调整进度或教学内容。四是参与度监控,系统自动记录学生参与讨论的进程,对发言频次、提问频次及对某一学习内容的讨论时长进行统计和分析。五是程序步骤管理,教师需要设定课程教学任务和目标,对学习内容和步骤进行合理安排,防止出现未完成前置知识学习却进阶到下一课程内容的情况。
在每一课程的教学环节里,都应当对上述监控的内容设置阶段性的目标和要求,通过比对预设目标与实际监控数据所得出的结果,可以对教学效果进行最终评价,并以此调整和优化教学的方法、内容和进度。
5 结语
物流网络课程感知教学运行机制研究的核心在于价值创造,包含有形价值与无形价值,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首先是成果转化收益。通过将创新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成果进行转让,或转化成实际生产力而获得的收益。其次是人才培养成果。通过多学科、多层次的创新驱动型人才培养机制,学生在解决社会、企业实际遇到的问题的同时,提升个人的创新能力,成为能力与企业要求相匹配的合格人才。再次是教学方式、方法、技术手段的创新。通过运用物联网技术来优化实践型课程的授课方式以及与学生的互动、监督,能极大地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并加以应用的积极性,进而在应用中实现对创新的追求。最后是学术水平的提升。各创新主体间跨学科、跨平台、跨领域的协同交流,促进了高校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1]潘和平,孙道胜.互依·联盟·博弈:产业技术校企协同创新机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3):322-327.
[2]郭艳春.高校课程标准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14(7):26-27.
[3]王红,赵蔚,孙立会,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8):5-10.
[责任编辑:高海明]
【基金项目】2012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物联网环境下计算机网络课程感知教学改革与感知研究”(项目编号:2012JGZ202);2012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JGB284)。
【作者简介】梁菲,女,广西玉林人,硕士研究生,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物流物联网应用与开发。
【摘 要】在物联网环境下,加强对物流网络课程感知教学运行机制的研究,是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文章结合物流网络课程的感知教学运行体系,探讨校企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成果转化和创新及翻转式教学效果監控的运行,为物流网络课程感知教学的运行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物流网络课程;物联网;感知教学;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6)05-0211-05
实施物流网络课程感知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全方位、多维度地培养物流专业创新型人才,推动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建设。物流网络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不仅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注入式吸收,更强调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以及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因此,建立物流网络课程感知教学运行机制可以进一步推动高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企业需求相匹配,并且使学生积累解决社会和企业在一线生产过程或运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经验,同时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校企协同创新运行机制
校企协同创新需要高校在指导思想、教学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等方面针对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进行变革。协同创新,不仅给学生创造了发展实践能力的良好环境,也给教师的教学与专业技术水平提升提供新的平台,同时还对教师知识结构及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企协同创新机制的运行,需要构建有利于其实施的环境。校企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示意图如图1所示。
我国高校的创新发展主要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政府对高校协同创新的发展起着支持作用。政府出台一系列文件,如《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对高校协同创新进行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同时,校企合作与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所提出的要求。除了政策支持,政府还需协调各创新主体间的关系,如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研究所间、国内外高校间的关系等。此外,国家对于知识产权技术的保护力度也对协同创新的实施有着重要影响[1]。
充分的资金支持是校企协同创新持续运行的保障。从国家层面看,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应加强在协同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建立宽渠道的融资体系。此外,与高校合作的企业也可承担一部分资金投入,或提供设备进行支持。有条件的院校可划拨一部分资金投入产学研平台的建设,或者向社会募集资金投入校企协同建设。
良好的技术环境对高校协同创新有着积极影响。技术支持一方面是指建立技术交换和转移的平台,充分发挥技术交易所、科技咨询公司、孵化器等机构的中介作用,推动信息对等,加速创新成果、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和提升转化率。另一方面,良好的技术环境支持还体现在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环境及教学改革的技术、设备支持。例如,通过感知技术对教学内容的传授进行动态构建,融合启发式、发现式、案例式、项目化和任务驱动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的内容、进度、效果进行监控,促进知识的吸收、运用、创新。
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校企协同创新运行过程中,需要将企业的优势和学校教学的长处相结合。首先,学校和企业需要充分沟通,明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岗位职责要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核心职业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其次,建立以项目或任务为驱动,将真实的物流信息技术项目应用到课堂教学的教学机制,并开展深入企业的实践性教学活动。项目内容或实验内容要融入物流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或前沿知识,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探索,达到培养创新意识和技能的要求。再次,将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证标准融入课程制定和教学设计中。最后,企业参与教学质量评价过程,推动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质量监控手段多样化。
2 教学环节标准化与规范化
教学环节包含5个部分:备课、授课、布置作业、辅导、评价。教学环节的标准化建设是指对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步骤、教学方法、教师资质、教学手段、测评考核等方面提出统一规范的要求。教学环节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使教学的优秀成果具有可复制性和推广价值[2]。
教学内容方面,需要用教学大纲来规范授课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物流网络课程是实践性和时代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需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进行动态更新,体现出科学性、先进性。同时,物流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突出实用性,因此还需为各类实践、实训、项目设计等环节选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大纲、课程内容特性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选用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奖项的优秀教材或者采用教师编写的且学生评价较高的讲义,保证教学内容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各类实践、实训和教学项目都应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的原则进行筛选和设计,要与教材内容相融合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完整学科体系。对视频演示、课前课后练习、实践项目进度统筹等教学内容的设计,也需使用量化标准进行规范。例如,在物流网页制作课程中常使用视频案例教学,教师可以统一使用专业屏幕录像或视频软件(如Camtasia Studio)对案例演示进行视频录制以保证制作水准。考虑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为5~8分钟,单个知识点的视频时长需要控制在10分钟以内,以保证学生在观看时集中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实施步骤也需要按照循序渐进的标准进行设计与规范。实践性强的课程,在教学时间分配上需要向实践、讨论、答疑等环节倾斜。教师需要对各章节的授课、练习、讨论、实践等环节采取的步骤和所需的时间进行设定,运用教学平台的物联网监控工具可对学生的学习痕迹进行跟踪,对于不正确的步骤予以提示,确保学生能够按照教学设计循序渐进地学习。例如,学生只有在观看完教学案例视频后,才能进入练习和测验的环节。学生只有在完成物流管理概论、管理学概论等前置课程的学习后,才可进入采购与供应管理、物流信息技术、仓储管理等教学系统进行学习。教学实施步骤的标准化设定为后续监控及评价提供了数据基础。 授课教师的资质也应有相应的标准进行界定。教师必须具有相应课程的专业知识背景或实践经历,同时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应当随着时代发展进行更新。除了通过教师个人深造的方式进行提高外,学校也应当制订师资培养计划,通过校内培训或到高水平院校进行长短期的访问交流或进修,进一步提高教師的业务水平。此外,还应当充分利用青年导师制度,请资深教师或专家给青年教师提供思想指引、技能辅助及专业培训等。
教学方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指确立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和有效运用方式。教师需要根据所教学科的特性、学生的特点和水平及教学条件来选取最适当的方法进行教学。例如,基于物流网络课程的实践性,教师往往选择项目驱动或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线,辅以示范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参观教学法等进行教学。
在物联网环境下的物流网络课程对教学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常见的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各类交互设备如电子白板、智能手机、传感器、M2M技术等也进入校园,在课堂内外发挥着连接教师、学生、管理者的作用。传统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人与人的关系,被扩展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相连的关系。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进度、知识内化程度等可以被感知设备所跟踪,通过数据处理以量化方式呈现。通过大数据分析,教师可以掌握学生个体独特的学习习惯和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实现个性化教学。要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畅通的使用体验,必须对类型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设置,例如设置统一的交互标准和接口、使用简明易懂的人机交互界面和定期进行设备维护等。
测评考核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学校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测评考核是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的综合,因此需要设定标准统一的考试制度、题型要求、成绩分析报告等。在有条件的高校推进无纸化考试,通过感知设备,还可对学生答题的速度、重复答题频率、出错率等进行统计。教师可根据统计分析结果给予学生更有针对性的辅导,对教学效果进行数据分析并改善。
3 教学成果创新与转化
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与企业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的优势之一在于教学成果创新与转化,这也体现了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高校教学成果创新和转化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如图2所示)。
一是转化为理论建设、教材更新、教学方法拓展等方面的创新成果,具有可复制性和推广性。教学成果的创新与转化对教育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可被用来调整院校发展方向、完善专业培养方案、撰写或更新教材、丰富教学资源等。
二是为行业产业输送职业技能匹配的合格人才。例如,物流网络技术课程在设计培养方案之初,就以学生就业和企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课堂授课、实验培训、项目或任务驱动教学、顶岗实习等多样化培养方式,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并具备物流工程规划与设计、物流服务、物流信息系统管理、国际货物运输等能力,并能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解决方案,满足各企事业单位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
三是教学项目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解决各企业、组织、机构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教学成果的市场转化需要有校企合作的平台作为支撑,建立“理论学习—实践操作—问题研究—创新解决方式”的机制。教师可在课堂理论教学及校内外实训项目中采用企业实际进行或已完成的案例和项目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解决项目实际存在的问题或优化项目实施方案。例如,组织学生为单位、机构、企业等设计并组建物流网络、进行物流运作业务管理、设计仓储系统等实践活动,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及运用,同时项目的完成或改善也给合作单位或企业带来实际效益,从根本上实现“产学协同、立足专业、服务社会”。
教学成果创新和转化可以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和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实现。一方面,积极寻求企业合作机会,与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拓宽学生实训平台。另一方面,引入校内外优质项目,将其转化为教学实验项目,将教学设计和项目实施两条主线整合,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实现成果产出。项目验收的同时实现成果转化,而项目审核结果也可作为学生实训成绩的组成部分。
教学成果创新与转化对教育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主要有3点。首先是让学生明确学科知识所能产生的实体经济效益和价值,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思维的开拓,优化教学效果。其次是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得到培养,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强化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职能。最后是教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完成辅助教学的使命的同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教学资源的集成和成果价值最大化。
4 翻转式教学效果监控
翻转式教学始于20世纪90年代,是起源于美国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和方法。翻转式教学的核心理念和方法都与传统教学大相径庭。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在课堂面对面讲授知识,进行知识点讲解、难点破解、提问解惑等活动,学生在课堂进行学习后,通过课后作业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巩固。而翻转式教学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使学生主动承担知识获取的任务。
教师在上课前将教学材料发给学生(知识点以教学视频、动画、PPT等方式呈现),要求学生进行课前学习并进行针对性练习,同时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记录。学生在课前自行安排时间完成对教学材料的学习,并完成课前练习。教师在课堂上对重点和难点进行破解,也可布置少量测评练习给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查。然后,学生间根据自主探索的结果进行讨论交流,或师生间进行问题讨论,教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与解答。讨论完毕后,通过自评、互评或师评等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反馈。课后,学生通过练习或实践巩固知识点学习,教师对教学进程和总体效果进行总结和反馈。在翻转式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重点放在给学生提供开放、民主的课堂讨论环境,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索和协作讨论上,与学生积极互动。翻转式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问题探讨与争辩实现知识内化吸收,训练和提升个人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3]。 物流网络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使用翻转式教学法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和更丰富的实践学习机会。由于课前学习环节不在课堂中进行,教师和学生处于时间和空间相对分离的状态,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学效果的监控,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学生访问翻转式教学平台上各种类资源的偏好、资源的时长、观看和练习的频次等数据呈现给教师,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学生自主观看教学视频、进行课前针对性练习、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交流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但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作用被削弱。相反,这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监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科技的发展给完善翻转式教学效果监控提供了诸多技术手段,翻转课堂效果监控示意图如3所示。
实现翻转课堂效果监控需要具备3个要素。
首先是创建翻转式教学平台。对翻转式教学效果的监控主要体现在对课前、课内、课后各学习环节效果的监控。教师或管理员将视频、案例、课件、测试、项目等教学资源上传至平台,存储在统一的数据库中,学生可进行下载资料、参与讨论、完成练习、在线提问等活动。各类交流工具,如论坛、学校网站、微博、微信、电子邮件等可与教学平台对接。教师利用平台对学习过程的管理、跟踪和统计功能对学习进度、效果进行监控,可了解学生是否在课前完成学习,每个部分所用的学习时长,学生对何种问题进行了标记等。
其次是构建实现交互功能的教学环境。通过使用各种物联网感知技术,如语音识别、手势输入、视线跟踪、感觉反馈等,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交互环境,教师也可获得实时的效果反馈。
最后是利用统计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给教学效果提供可视化分析结果,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效果。例如,通过对课前教学材料的学习记录分析,教师可以明确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掌握程度;通过测验痕迹分析,对学生完成每一题所需的时间和重新翻阅学习材料的时间进行统计。此外,学生也可从系统中调出个人学习记录,查看各阶段的学习进度、成绩、评语、疑难解答等,按需要调整学习计划及方式。
以网页设计课程为例,在设计的过程中,为避免学生偏离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定时汇报网页的完成情况和进度,同時教师也可通过屏幕共享、摄像头等对设计的进展进行抽查,对学生在网站的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出及时的意见和建议。课程教学资源库会对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和教师提供的解答进行记录,供学生交流和分享,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反思的能力。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监控包含5个方面内容。一是时间监控,如对教学材料(视频、PPT、动画等)观看的时长,可细化到每个页面或特定内容的观看停留时间,以及作业或测评的完成所需时长、作业是否按时提交等。二是频次管理,学生对教学材料进行反复观看的次数、测评和练习的次数都可列入统计范围。三是成绩监控,学生完成练习、测评或项目后,系统可根据预设的答案进行自动评分,也可由教师进行评分和点评。系统自动统计所有学生的成绩,并相应生成可视化结果(如成绩曲线),供教师调整进度或教学内容。四是参与度监控,系统自动记录学生参与讨论的进程,对发言频次、提问频次及对某一学习内容的讨论时长进行统计和分析。五是程序步骤管理,教师需要设定课程教学任务和目标,对学习内容和步骤进行合理安排,防止出现未完成前置知识学习却进阶到下一课程内容的情况。
在每一课程的教学环节里,都应当对上述监控的内容设置阶段性的目标和要求,通过比对预设目标与实际监控数据所得出的结果,可以对教学效果进行最终评价,并以此调整和优化教学的方法、内容和进度。
5 结语
物流网络课程感知教学运行机制研究的核心在于价值创造,包含有形价值与无形价值,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首先是成果转化收益。通过将创新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成果进行转让,或转化成实际生产力而获得的收益。其次是人才培养成果。通过多学科、多层次的创新驱动型人才培养机制,学生在解决社会、企业实际遇到的问题的同时,提升个人的创新能力,成为能力与企业要求相匹配的合格人才。再次是教学方式、方法、技术手段的创新。通过运用物联网技术来优化实践型课程的授课方式以及与学生的互动、监督,能极大地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并加以应用的积极性,进而在应用中实现对创新的追求。最后是学术水平的提升。各创新主体间跨学科、跨平台、跨领域的协同交流,促进了高校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1]潘和平,孙道胜.互依·联盟·博弈:产业技术校企协同创新机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3):322-327.
[2]郭艳春.高校课程标准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14(7):26-27.
[3]王红,赵蔚,孙立会,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8):5-10.
[责任编辑:高海明]
【基金项目】2012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物联网环境下计算机网络课程感知教学改革与感知研究”(项目编号:2012JGZ202);2012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JGB284)。
【作者简介】梁菲,女,广西玉林人,硕士研究生,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物流物联网应用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