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后记不仅仅是教案的组成部分,更重要的它是一种教学研究。教案,即为教学方案,是预设性的,而教后记,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以及师生互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客观反思。对语文教后记进行了分析。语文教后记教学反思写好教后记,首先是教师教学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良好形式。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使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借石攻玉”,通过教学反思,不断探究有关教学对象、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问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方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以便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很多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前的准备和设计,而往往忽视了课后的反思和总结,也就是忽略了写“教后记”。殊不知,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及时回顾教学得失并记录于册的“教后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不容轻视的作用。“思之不缜,行而失当”,教育前辈早在古代社会就有反思意识,“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佐证。
传统意义上的教案很难见到“教后记”的踪影,但是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教案中,教后记也就成为了教案的组成部分之一。教后记不仅仅是教案的组成部分,更重要的它是一种教学研究。教案,即为教学方案,是预设性的,而教后记,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以及师生互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客观反思,不属于超前范畴。
教学反思应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教案中的预设和课堂上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这其中“教后反思”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教师,专业知识与授课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对日常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也是必不可少的。不然,教师很难从一个客观的、建设性的角度审视自身。教后反思,它是具体地对于某一教学环节、某一个讨论回合甚至某一教学语言展开“回头式”思考。这其中,有对自己教学思路的衡量,有对课文构成的评判,有对学生更深层次的教学关怀。那么,教后记到底应写些什么呢?该怎样写呢?
一、记教学中的“得”
记教学中的“得”,即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想目的,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如将形象贴切的比喻,巧妙的新课导入,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或授课过程中“灵感”顿生的方式等)记录下来。有时这可能仅仅是一句话,但它对今后的教学将提供最直接的参考。平时还可把教参、资料、相关书籍以及教教师的一些教学经验、学法指导以及公开课、观摩课的收获记录下来,写入教后记,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消化、吸收,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不论是哪方面的收获,经过不断积累、归类整理,对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将大有益处。
二、记教学中的“失”
记教学中的“失”,即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所应吸取的教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难免会出现对教材处理不当、对教学中偶发性因素估计不足等情况。对此,只有及时、客观地予以记载,并分析其原因,研究弥补措施,才能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
三、记教学中的“智”
记教学中的“智”,即把授课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下来,供以后参考。课堂教学中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错误认识时,若教师总是简单地予以否定,则难以令学生信服,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时,如果顺着学生错误的思路,诱导学生自己导出错误结论,学生就会迷途知返。
四、记教学中的“疑”
记教学中的“疑”,即记教学过程中备课过程中的疑惑以及学生的迷惑点、作业中暴露的欠缺点及在考试中出现的失分点,这些往往反映出我们教学过程中的某些不足,要在今后教学中予以特别注意,应力争在短时期内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
五、记“再教设计”
记“再教设計”,教师上完课后,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这堂课的得与失,根据这堂课的教学体会以及学生反馈的信息写写“再教设计”。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改进方案,可以扬长避短,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新的境界,课堂教学质量也一定会大大提高。
须注意的是,写“教后记”一要及时准确,在教学情感还没有在头脑中消退之时准确地记录下来;二要重内容、求实效,要以实用为原则,不必拘泥于形式,可写一孔之见、点滴疏漏,也可以就某一问题作专题分析;三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正如布鲁克菲尔德在《批判反思型教师ABC》的前言中所说:“(教后记)让我认识到我的教学不一定就是糟糕的和有害的,但是却是存在着问题的。”因此,教学后的反思尤为重要,它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分析与总结,认识和找到自身教学的不足,适时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做好教学反思,写好教后记,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有助研究教学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少走弯路,执教避免盲目。从而形成适合于自己、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很多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前的准备和设计,而往往忽视了课后的反思和总结,也就是忽略了写“教后记”。殊不知,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及时回顾教学得失并记录于册的“教后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不容轻视的作用。“思之不缜,行而失当”,教育前辈早在古代社会就有反思意识,“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佐证。
传统意义上的教案很难见到“教后记”的踪影,但是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教案中,教后记也就成为了教案的组成部分之一。教后记不仅仅是教案的组成部分,更重要的它是一种教学研究。教案,即为教学方案,是预设性的,而教后记,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以及师生互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客观反思,不属于超前范畴。
教学反思应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教案中的预设和课堂上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这其中“教后反思”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教师,专业知识与授课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对日常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也是必不可少的。不然,教师很难从一个客观的、建设性的角度审视自身。教后反思,它是具体地对于某一教学环节、某一个讨论回合甚至某一教学语言展开“回头式”思考。这其中,有对自己教学思路的衡量,有对课文构成的评判,有对学生更深层次的教学关怀。那么,教后记到底应写些什么呢?该怎样写呢?
一、记教学中的“得”
记教学中的“得”,即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想目的,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如将形象贴切的比喻,巧妙的新课导入,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或授课过程中“灵感”顿生的方式等)记录下来。有时这可能仅仅是一句话,但它对今后的教学将提供最直接的参考。平时还可把教参、资料、相关书籍以及教教师的一些教学经验、学法指导以及公开课、观摩课的收获记录下来,写入教后记,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消化、吸收,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不论是哪方面的收获,经过不断积累、归类整理,对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将大有益处。
二、记教学中的“失”
记教学中的“失”,即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所应吸取的教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难免会出现对教材处理不当、对教学中偶发性因素估计不足等情况。对此,只有及时、客观地予以记载,并分析其原因,研究弥补措施,才能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
三、记教学中的“智”
记教学中的“智”,即把授课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下来,供以后参考。课堂教学中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错误认识时,若教师总是简单地予以否定,则难以令学生信服,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时,如果顺着学生错误的思路,诱导学生自己导出错误结论,学生就会迷途知返。
四、记教学中的“疑”
记教学中的“疑”,即记教学过程中备课过程中的疑惑以及学生的迷惑点、作业中暴露的欠缺点及在考试中出现的失分点,这些往往反映出我们教学过程中的某些不足,要在今后教学中予以特别注意,应力争在短时期内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
五、记“再教设计”
记“再教设計”,教师上完课后,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这堂课的得与失,根据这堂课的教学体会以及学生反馈的信息写写“再教设计”。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改进方案,可以扬长避短,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新的境界,课堂教学质量也一定会大大提高。
须注意的是,写“教后记”一要及时准确,在教学情感还没有在头脑中消退之时准确地记录下来;二要重内容、求实效,要以实用为原则,不必拘泥于形式,可写一孔之见、点滴疏漏,也可以就某一问题作专题分析;三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正如布鲁克菲尔德在《批判反思型教师ABC》的前言中所说:“(教后记)让我认识到我的教学不一定就是糟糕的和有害的,但是却是存在着问题的。”因此,教学后的反思尤为重要,它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分析与总结,认识和找到自身教学的不足,适时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做好教学反思,写好教后记,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有助研究教学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少走弯路,执教避免盲目。从而形成适合于自己、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