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垄断的文化困局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john3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就尼尔·波兹曼在《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一书中提到的“技术垄断”概念以及技术垄断的文化困局进行阐述,对波兹曼基于“技术垄断”的媒介思想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尼尔·波兹曼 媒介环境学 技术垄断
  尼尔·波兹曼是著名的媒介理论家和批评家,其《童年的消逝》(1982)、《娱乐至死》(1985)和《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1992)最为人们熟知,被称为“媒介批评三部曲”。他创建了媒介环境学派,特别感兴趣“媒介环境如何使我们生活得更好或更糟”,“想弄清楚媒介环境是否真的有这样的作用”①。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波兹曼在《技术垄断》中提出了“技术垄断”这一概念,并据此思考以技术为核心的媒介环境如何影响人们原有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模式,并改变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方式。
  一、何为技术垄断文化
  波兹曼用技术的演化来划分人类历史,据此思考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他把人类文化分为工具使用文化、技术统治文化和技术垄断文化三种类型。波兹曼认为,从远古时期到17世纪,人类一直处于工具使用文化之中。工具的出现是为了社会世界和符号象征世界服务的,因而它们在文化中整合的方式使它们不至于和文化中的世界观产生矛盾。18世纪末,人类开始步入技术统治文化。到19世纪,技术统治文化出现在美国。这一阶段诞生了两个信念,一是发明的成功遵循客观、效率、专长、标准化、计量和进步;二是当我们心中的人是消费者时,技术进步的发动机就能获得最好的效益。社会世界和符号象征世界开始服从于工具发展的需要,技术世界观和传统世界观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在摩擦中共存。“技术世界观当然比较强大,但传统世界观依然存在。”②
  然而这种情况到了技术垄断文化阶段变得截然不同。波兹曼认为技术垄断文化滥觞于20世纪初,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处于技术垄断文化中的国家。因为技术垄断需要一种新的社会秩序,所以与传统信仰相互关联的文化成分必然迅速消解。于是我们看到,在技术垄断文化中,传统世界观消失,人们开始面对技术神话。随之产生的理念是:任何技术都能代替人类思考。“所谓技术垄断论就是一切形式的文化生活都臣服于技艺和技术的统治。”至此,技术高歌猛进,传统信念贬值,技术统治文化被推进到技术垄断文化。波兹曼把这种“不给道德领域里可以接受的信息提供指引”的文化叫做技术垄断文化。
  二、技术垄断的文化困局
  1、信息泛滥造成的“文化AIDS”
  波兹曼认为,技术统治文化解决了信息稀缺问题,却造成了信息泛滥,其长远结果是信息混乱。波兹曼把这种信息混乱、对信息无法筛选无法评价的状态描述为“文化AIDS”。他满怀忧虑地指出,我们的文化正在用信息自我消耗,许多人却还不知如何驾驭这个过程。我们以为信息不足文化会受到损害,但如果信息泛滥,失去控制,文化也可能为此受困。
  2、机器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
  技术垄断论认为个人判断是不可靠的,测试和机器却没有这样的不足。技术垄断论的信念在于,我们像机器一样工作时就处在最佳状态,在一些重要的方面,甚至可以以机器替代个人。人们因此失去对个人判断力和主体性信心,陷入机器神奇效果的重重包围中,对技术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视而不见,并深受其害。
  3、无处不在的隐形技术
  波兹曼将一些看似不像技术的技术称为“隐形技术”,并以语言和数字符号为例。在他看来,语言是最强大的意识形态工具,任何问题的结构都像它的内容一样缺乏中性,稍加改头换面就可能产生相反的答案。而数字符号则使精密的数字成为可能,并产生统计学,即认为任何东西都能够计量。波兹曼认为,这是由于技术垄断论缺乏一套明晰的伦理,又拒不接受传统,却偏要寻求一种权威的源头,因此它只能在统计学的客观理念里找到它寻求的源头。
  4、唯科学主义的兴盛
  19世纪初,“科学”普遍的含义是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成果;到了20世纪初,科学的含义变得宽泛,拓展到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波兹曼断言这是对科学一词的滥用。“和科学不一样,社会研究从来不发现任何东西。它只是重新发现过去人们知道、现在需要重述的东西。” ③唯科学主义混淆了人类经验的物质领域和社会领域,人们将“科学”视为全面的信仰系统,从中获得道德权威的满足感。
  5、文化符号的萎缩化
  文化符号萎缩化是指某些文化符号因频繁使用而失却了最初承载的意义。“技术垄断力量使文化虚弱的最严重的后果之一,就是符号的耗竭和叙事的流失。”④波兹曼写道,“技术垄断的故事没有一个道德核心”,它强调效率至上、利益为先,重点是无极限的增长、无责任的权利和无代价的技术,某种程度上对文化、传统、道德都造成致命损害。
  三、基于“技术垄断”的媒介思想
  事实上在《童年的消逝》中,“技术垄断”思想就初露端倪——“技术本身被神化,政治过程被降格,成人的头脑日益萎缩,童年逐步走向消亡,这些都是可悲的迹象。”⑤在《娱乐至死》中,波兹曼延续了对技术发展尤其是以媒介为代表的技术的批判,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他延伸了麦克卢汉的警句“媒介即讯息”,提出“媒介即隐喻”和“媒介即认识论”的说法,认为媒介“更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⑥。一直到《技术垄断》,我们发现波兹曼对电视媒介控诉的背后隐藏的其实是更为可怕且鲜有人察觉的技术垄断。在这本书中,波兹曼对技术的关注走向成熟,对技术的批判得到深化。他将“媒介即隐喻”和“媒介即认识论”发展为“媒介即意识形态”,认为“每一种工具里都嵌入了意识形态偏向,也就是它用一种方式而不是另一种方式建构世界的倾向”。
  基于“技术垄断”,波兹曼的媒介思想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思考现代技术力量对人类生活和文化产生什么影响;二是批判反思技术理性,企图达到恢复人的本性,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平衡和谐。波兹曼并不完全反对技术,他深知媒介和技术发展了我们,其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技术崇拜。在技术垄断文化中,人们开始对技术盲目崇拜,认为技术是神圣的力量,满足自我的一切需求。波兹曼看到以媒介为代表的技术的固有意识形态造成人类对技术的过分依赖,人们不再倚重传统文化、人文价值和伦理道德,取而代之用技术及其价值作为我们的道德权威。他担忧媒介技术究竟要把我们带向何方,要把我们的文化带向何方。他对技术和集中体现技术的媒介进行批判,为的就是不再将技术神话,发挥其适当的、具有建设性的作用。   在《技术垄断》一书的最后,波兹曼重申在《童年的消逝》中提出的问题,即“如果一个国家完全屈从于技术思想世界至高无上的地位,它还能够保存自己的历史、原创精神和人文情怀吗?”始终自称“教育工作者”的波兹曼提倡通过“教育”的方式来抗衡技术垄断,希望回归人文主义教育来矫治技术垄断文化的困局。在这里,强调历史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训练有素的语言技能、广博的人文和宗教知识,强调人类事业的一以贯之的教育,被波兹曼视为是极好的矫治剂。不过他很清楚这一方式和技术垄断坚持的信念相对立,“但或许这个计划有助于开启和维持一种认真的会话,使我们能够和技术思想世界拉开距离,批评它,修正它。这也是本书的希望。”⑦
  结语
  波兹曼从媒介环境视角审视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强调媒介环境的长远传播效果,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而非具体的传播活动和短期的传播效果。由此开创了一个新的传播学研究领域,也为传播学的研究贡献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他从伦理道德的语境出发研究媒介,其媒介思想弥漫着浓郁的人文关怀精神和道德拯救意识。“依我的理解,媒介环境学的全部重要命题是,它要深化我们的洞见。我们何以为人,我们在人生路途中的道德关怀上做得怎么样——在这些问题上,媒介应该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洞察力。”⑧波兹曼敢于发出异见声音,悲观论调给人警醒和思考。然而其本人并不认同别人称他为“技术悲观主义者”,他认为,所谓悲观主义者浑身流露着对技术的谦恭态度。波兹曼并非一味针对电子媒介技术,他曾在《作为颠覆活动的教学》(1969)里敦促老师和学生使用电子媒介的“新语言”。因为当时学校教学都紧紧围绕印刷媒介,他认为由此造成的媒介环境不平衡不利于年轻人成长。十年后,在《作为保存活动的教学》(1979)以及之后的著作中,波兹曼都主张重新强调印刷媒介,因为他看到新技术的出现在人类文化中日益占据的支配地位。这种转变足以证明他强调的是媒介环境的“平衡”和“健康”,他主张通过对媒介环境的研究实现人类社会、文化的有序平稳,实现个人心态、精神和思想生活的平衡。事实上,在其漫长而杰出的学术生涯里,波兹曼本人就是这么身体力行的。
  参考文献
  ①⑧[美]林文刚 著,何道宽 译:《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4、50
  ②③④⑦[美]尼尔·波兹曼 著,何道宽 译:《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8、94、102、119
  ⑤[美]尼尔·波兹曼 著,吴燕莛 译:《童年的消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5
  ⑥[美]尼尔·波兹曼 著,章艳 译:《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作者: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清末民初的著名报人、新闻理论家,梁启超亲力创办和积极参与的报纸多达17家。其在大量的办报实践中总结出的舆论监督思想在今天仍然发挥着借鉴作用,并在后人的不断继承修正中熠熠生辉。梁启超被誉为“舆论界之骄子”,他并不抱残守缺,舆论监督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虽然部分理论现在看来有其局限性,但究其原因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从“喉舌论”到“监督政府”的舆论监督思想的提出与嬗变具有时代性。 
【摘 要】作为清末民初的著名报人、新闻理论家,梁启超亲力创办和积极参与的报纸多达17家。其在大量的办报实践中总结出的舆论监督思想在今天仍然发挥着借鉴作用,并在后人的不断继承修正中熠熠生辉。梁启超被誉为“舆论界之骄子”,他并不抱残守缺,舆论监督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虽然部分理论现在看来有其局限性,但究其原因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从“喉舌论”到“监督政府”的舆论监督思想的提出与嬗变具有时代性。 
尽管这两大并购的前景仍是未知数,但已经表明在全球化时代,成功的传媒集团必须是财经信息服务提供商,而传媒形态与传媒集团的结构方式也将因此加速演变    在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向《华尔街日报》母公司道琼斯发出每股60美元(总价5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后不久,加拿大媒体巨头汤姆森也向路透集团献上87.7亿英镑(约175亿美元)的"聘礼"对此,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中国记者》杂志总编辑陆小华认为,两起并购要约几
【摘 要】本文以框架分析理论为基础,以《人民日报》1993年-2012年底的转基因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人民日报》在不同时期的转基因报道框架、试图传播和呈现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 《人民日报》 框架理论  近些年来,随着红心鸭蛋、三聚氰胺、毒奶粉、皮鞋老酸奶、土地重金属污染等一系列危害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公众对于食品安全这一话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同时,关于食品中转基因食品以
【摘 要】本文以“安医大二附院恶性刺医事件”为个案,在分析这一公共事件的网友评论时,笔者发现舆论呈现负面性倾向。通过对个案的再现和细致解剖,结合网友的评论进行文本分析,探讨舆论呈现负面性倾向的原因,并提出改善的对策。  【关键词】刺医事件 大众舆论 负面性 刻板成见  一、问题的提出  当一件社会公共新闻事件曝光的时候,公众的态度是怎样的呢?笔者为了探讨这一问题,选取了“安医大二附院恶性刺医事件”
● 微课选题分析  考虑到微课自身的特点,其选题要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易错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我们将本节微课教学重难点定位为理解诗词内容,体会李清照的“浓愁”抒写。这一选题小而精,且目的性较为明确,符合微课从小处入手、一节微课只讲解一个知识点的要求。另外,对诗词中诗人情感的解读也符合语文课标对诗词教学的要求。  ● 微课设计思路  在教学设计方面,本节微课以李清照《武陵春》中的“浓愁”抒
【摘 要】长期以来,媒介对农民工形象的塑造存在着模式化、脸谱化、刻板印象等诸多问题,与此同时,农民工媒介形象的相关报道在引导公众对农民工形象认知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1983年-2011年《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为例进行分析,对农民工媒介形象进行考察,并对农民工媒介形象的重塑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 媒介形象 《人民日报》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关于农民工的媒介形象问题,
【摘 要】每年两会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热点,如何让经常性的会议报道出彩成为各路媒体的头等大事。本文以中青在线2013年的全国两会新闻报道为例分析其在新闻策划方面的特色。  【关键词】全国两会 中青在线 专题报道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盛事,也是国内外媒体竞相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在媒介融合的新趋势下,各路媒体利用微博、微信、二维码等互动高科技产品抢占两会新闻报道的制高点。在这一过程中,
2019年7月22-25日,第十七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NOC)决赛在山东淄博顺利举行。来自全国34个省、区、直辖市包括澳门在内的5700余名参赛选手参加了现场决赛。经过激烈角逐,共评出NOC大赛最高奖项——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118人,淄博代表队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重庆代表队名列第二,深圳、北京代表队并列第三名。  7月25日,第17届NOC大赛颁奖暨闭幕式在淄博市体育中心综
【摘 要】农民工是我国的特有词汇,是指户口身份为农民的工人,他们是从农村进入城市,以替雇主工作为谋生手段、但不具备城市户口的社会群体。我国新闻媒体自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以来对农民工问题的报道随着时间的变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关键词】农民工 改革开放 特殊群体 社会转型  “农民工”是在我国特殊的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期间所出现的特殊群体。农民工问题在建国后三十年间表现得尚不明显,但到了改革开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