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国信办、国资委联合向中央企业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在我国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面对新的战略起点的关键时期、关键阶段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指导性文件,是中央企业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增值能力的战略举措。
1 《意见》发布正逢其时
当前,我国中央企业的信息化,正处在一个新发展的战略起点上:从信息化管理上看,正从基础性管理向集中型管理提升;从信息化应用上看,正从一般化应用向深度应用转型;从市场适应能力看,正从规模优势与效率优势的失衡中获得效率的提升和动态决策能力的增强;从经济效益观上看,正从分散管理带来的方便、快捷体现的潜在效益向集中管理、增强整合资源能力、解放信息化生产力的显在效益转化。
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和关键阶段,《意见》的发布,对于加快我国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加强双向考核体系
现代管理学告诉我们,一个新管理职位的出现是管理实践的要求和呼唤。
正是由于加强信息化领导力已经成为中央企业加快发展的关键,《意见》才明确提出了,有条件的中央企业须设由企业领导成员担任的总信息师(CIO)岗位,并加强对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考核,将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考核体系的明确要求。
这里,《意见》既强调了建岗、设职,又强调了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双向考核体系。就是:既包括信息化安全运营和管理考核体系,又包括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绩效纳入企业整体管理系统的业务考核体系。这不仅确保了企业信息化战略和整体战略的一致性,又确保了信息化管理融入企业管理的一致性。这就不仅从整体上加强了信息化的体系化建设,而且是和国际接轨的重要步骤。
这次在《意见》中为什么要强调在中央企业设立总信息师呢?我想,除了要和国际对接以外,还有四点理由:是加强大型中央企业信息化组织领导的需要;是加强信息化工作常规化管理和制度化建设的需要;是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资源开发和价值开发的需要;是整合中央企业信息化分散优势为综合优势,分散效益为集中效益的需要。
这种整合与集中,将进一步聚焦信息化的能量,释放信息化解放生产力的效应。
3 如何看待发展目标
《意见》指出,到2010年,中央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是:“信息化向整个企业集成、共享、协同转变,建成集团企业统一集成的信息系统,多数中央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核心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达到或接近同行业的世界先进水平”。这一目标以及为此所采取的措施,必将对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国外利用信息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例子非常多。我国的实践也印证了信息化的作用。中远集团在全球拥有近千家单位、7万余名员工,业务涉及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个港口,是我国国际化经营的大型集团企业。自2002年6月开始,中远从资金结算管理入手,将分散的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实时监控,并与银行实时互联,促进高效率的资金调度,为中远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每年减少银行贷款20亿元,增加利息收入5000万元,资金周转率提高20%~30%,每年还节约50%以上银行汇兑费用。
尽管《意见》的贯彻实施,必将对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但也应看到:我国中央企业的信息化并没有在同一水平线上,而且行业各异,《意见》提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指导原则,还需要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创新地去贯彻和落实。
不过,我们可以高兴地预见,通过《意见》的深入贯彻,不仅将使一批央企在企业管理精细化、产品研制数字化、生产控制智能化、信息共享网络化、商务运营电子化等方面,达到或接近同行业的世界先进水平,而且必将进一步优化企业“增量”价值结构,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释放信息化解放生产力的效应和能量。
1 《意见》发布正逢其时
当前,我国中央企业的信息化,正处在一个新发展的战略起点上:从信息化管理上看,正从基础性管理向集中型管理提升;从信息化应用上看,正从一般化应用向深度应用转型;从市场适应能力看,正从规模优势与效率优势的失衡中获得效率的提升和动态决策能力的增强;从经济效益观上看,正从分散管理带来的方便、快捷体现的潜在效益向集中管理、增强整合资源能力、解放信息化生产力的显在效益转化。
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和关键阶段,《意见》的发布,对于加快我国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加强双向考核体系
现代管理学告诉我们,一个新管理职位的出现是管理实践的要求和呼唤。
正是由于加强信息化领导力已经成为中央企业加快发展的关键,《意见》才明确提出了,有条件的中央企业须设由企业领导成员担任的总信息师(CIO)岗位,并加强对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考核,将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考核体系的明确要求。
这里,《意见》既强调了建岗、设职,又强调了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双向考核体系。就是:既包括信息化安全运营和管理考核体系,又包括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绩效纳入企业整体管理系统的业务考核体系。这不仅确保了企业信息化战略和整体战略的一致性,又确保了信息化管理融入企业管理的一致性。这就不仅从整体上加强了信息化的体系化建设,而且是和国际接轨的重要步骤。
这次在《意见》中为什么要强调在中央企业设立总信息师呢?我想,除了要和国际对接以外,还有四点理由:是加强大型中央企业信息化组织领导的需要;是加强信息化工作常规化管理和制度化建设的需要;是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资源开发和价值开发的需要;是整合中央企业信息化分散优势为综合优势,分散效益为集中效益的需要。
这种整合与集中,将进一步聚焦信息化的能量,释放信息化解放生产力的效应。
3 如何看待发展目标
《意见》指出,到2010年,中央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是:“信息化向整个企业集成、共享、协同转变,建成集团企业统一集成的信息系统,多数中央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核心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达到或接近同行业的世界先进水平”。这一目标以及为此所采取的措施,必将对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国外利用信息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例子非常多。我国的实践也印证了信息化的作用。中远集团在全球拥有近千家单位、7万余名员工,业务涉及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个港口,是我国国际化经营的大型集团企业。自2002年6月开始,中远从资金结算管理入手,将分散的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实时监控,并与银行实时互联,促进高效率的资金调度,为中远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每年减少银行贷款20亿元,增加利息收入5000万元,资金周转率提高20%~30%,每年还节约50%以上银行汇兑费用。
尽管《意见》的贯彻实施,必将对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但也应看到:我国中央企业的信息化并没有在同一水平线上,而且行业各异,《意见》提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指导原则,还需要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创新地去贯彻和落实。
不过,我们可以高兴地预见,通过《意见》的深入贯彻,不仅将使一批央企在企业管理精细化、产品研制数字化、生产控制智能化、信息共享网络化、商务运营电子化等方面,达到或接近同行业的世界先进水平,而且必将进一步优化企业“增量”价值结构,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释放信息化解放生产力的效应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