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验:哲学与人文学的沟通何以可能——兼论人文学的形而上学基础问题

来源 :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y_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学术自来就有以文学(包括艺术)、哲学、史学作品等诸种人文学术形式明道、传道的传统,其明道、传道使用的是广义的“意象语言”。中国人文学的意象语言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本然陈述、经验陈述与隐喻陈述,它们构成中国人文学文本的基本单元,并往往在同一个文本中交错使用。人文学可以明道与传道,有其形而上学的基础,此乃基于宇宙万物“道通为一”的原理。在人文学的文本中,这种“道通为一”以转喻、提喻与讽喻的方式出现,它们分别与史、诗、思这三种不同的语言叙事风格相对应。
其他文献
一个学科要想获得发展,必须处理好两个彼此相关的问题:其一是对当下社会文化重大问题的回应能力;其二是将这些问题的回应与本学科自身的关联梳理清楚。通过对2011年与文艺学研究
辛亥革命已百年,对其研究,宜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开拓新视野。它"以革命求共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第一次创立了以中华为国号的现代民族国家模式,开启了"建设新中国"的"中华民族
坚船利炮打破了"(家国)天下"传统,伴随着民权革命的轰隆雷声,子民观念逐渐被国民意识所取代。孙中山对皇帝思想终生批判,然而对于国民意识的内容却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