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神统形:中国文化的语言结构分析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tmo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语言学界的“文化大冲撞”,诞生了一批卓有建树的语言学家,申小龙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中国句型文化》中主张通过传统文化进行汉语语法结构的分析,把汉语作为一种文化结构的理论几乎动摇了中国近百年来的语法理论基础,其影响可谓振聋发聩。由于中国文化语言学刚刚诞生十几年,其理论还有很多的漏洞和不完善之处,申小龙为了进一步完善文化语言学理论,在《中国句型文化》的基础上,在丰富材料的比较分析中,完成了他的另一部力作《汉语语法学——一种文化的结构分析》。
其他文献
我国著名语词编纂学家梁兴哲先生经过其多年的不懈努力编纂而成的《倒序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倒序》)最近由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正式出版。此典是信息科学技术延伸到汉字学、辞书学的杰出典范。它之于我国的倒序汉语体系,可以说是继汉朝许慎创立的部首体系、近代王云五发明四角号码检字法体系和1958年出现的汉语拼音编排体系之后的又一大革新和创举。该字典的问世,实属我国第一部国际通用的倒序汉语字典。它的诞生无
期刊
在汉字百花园里,俗体文字就如那些爱争奇斗妍的野花杂草。对这些野生花草,历代正字“警察”总想斩草除根,但它们却是“落时犹自舞,扫后更闻香”,而且越长越繁茂,几乎形成与正字“国花”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的局面。当今的俗体文字,已经成为汉字王国里一道靓丽的风景——“俗体文字野景奇观”。
期刊
近日翻阅《汉书·律历志》,惊见其中涉及同源字之多:从五音之宫商角徵羽,到十二律之黄钟大吕;从地支之子丑寅卯,到天干之甲乙丙丁;从四方之北南西东,到四时之冬夏秋春,以至度量衡单位分寸尺丈引,龠合升斗斛,铢两斤钧石等,无不以同源字释其语源,究其由来,虽则其中不无牵强之处,然其方法可借鉴,其然当之说当承认。
期刊
2003年,在度过了非典流行的春季和炎热难熬的夏季后,在秋风送爽的9月,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余位专家学者汇集到孔子故里,在曲阜师范大学举行了“第二届全国中华科学传统与21世纪学术研讨会”。特别令人高兴的是,还有台湾的三位教授与会。  本届会由曲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科技大学科学史与科技考古系、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
期刊
笔者在给学生上现代汉语课时,从邢福义主编的《现代汉语》(修订本)中看到这么一个问题:“是’有时单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语气,有强调作用。如:‘我懂了!”我是懂了!”这孩子是漂亮!’这样的‘是’性质接近于助词,析句时,算辅助性语法成分,不算句子成分。”
期刊
1.由部蓄构建钓语义体系  汉字的部首具有表示义类的明显特征。许慎把9千多字归为540个部首时,在解释了每个部首字之后,均写上“凡……之属皆从……”这样一句。收在一个部首的字基本上表示一个义类,而意义相同相近或有关联时,就排在一起。细读《说文》,可以看到许多同义近义的词,如:侪,等辈也;伦,辈也;侔,齐等也。并排的还有反对关系、交叉关系的字,如:伯,长也;仲,中也。倡,乐也;俳,戏也。
期刊
三十年代在上海文坛兴起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它的出现表明了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引入已经越过了初期,并取得了独立的地位。新感觉派的成就也表明市民文学越过通俗文学的界限,攀上了某种先锋文学的位置。“新感觉派小说之‘新’在于其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上海人,用一种新异的形式来表达这个东方大都会的城与人的神韵。””“新感觉派小说重点描写都市生活,从不同角度来表现、揭示了都市社会的
期刊
同义词辨析的困难之一在于弄清其概念义之间的细微差别。常见的语境替换法明显存在不足,因为无法保证对各种语境的类型能够穷尽地列举而没有重大遗漏。在同义词中,表示动作行为的词为数最多,本文以这类词为对象,运用符淮青先生归纳出来的释义模式,进行初步分析,旨在介绍一种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期刊
汉字和汉语的关系是个很大、很复杂的问题,本文“大题小作”,简要的谈谈看法。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汉语的书面语工具,汉字和汉语有着密切的联系。  先有汉语,后有汉字。汉字是在汉语基础上独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自源文字(1),具有自己的独特文字体系。
期刊
中西文学传统的精神内涵简直有天壤之别。比如:与中国人“天人合一”思想相对抗的,西方人把自然与人区别甚至对立,即“天人二分”。当西方给自然以理性的总结,给可触摸得到的世界以具体的、精确的概念时,中国的文学家却把自我情感投入自然,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于物我消泯中恣意驰骋个人情感。在其他的艺术形式上,这种髓质上的迥异同样令人瞠目结舌。如绘画中“形似”与“神似”的分庭抗礼,戏曲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