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划调整是一场大考。”在“开考”整整一年之后,作为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选择在8月25日这天亲自走访了他治下的“新领地”:巢湖市、庐江县。
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吴存荣考察了16个在建项目,并主持召开了一场纪念性的座谈会。从此间舆论观察,合肥很高兴去纪念这一切。至少迄今为止,近1.5万名机关干部、工作人员被合肥成功消化,而这被认为是此次区划调整最大的难题。
去年9月24日,在合肥区划调整整整一个月之后,做了6年合肥市长的吴存荣接替升任安徽省委副书记的孙金龙,成为新一届合肥市委的书记。不难感觉到,区划调整的成功实施,为新书记擘画新合肥的未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行政区划调整是有一定风险的,但合肥敢于在全国第一个‘吃螃蟹’。”吴存荣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合肥已经为“大考”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考试仍没有结束,将新合肥成功打造成区域性特大城市将是另一场“大考”。
安徽亏就亏在没有中心城市带动
《瞭望东方周刊》:区划调整牵涉多方利益,合肥对此是如何认识的?
吴存荣:区划调整是省委省政府整体的谋划,从经济、干部、相关的配套,以及国有企事业的发展、人员的安排、分流等等方面,都制定了精细的指导性政策,真正地贯彻落实了中央领导“积极稳妥、平稳有序”的批示精神,这是个前提条件。
第二,省里出台了专门政策为此次区划调整给予了极大的财政支持。比如,从财力上保证干部职工的薪酬福利待遇不变;原巢湖市的各个一把手等正处级以上干部分流到省直机关。
第三,真正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区划调整后,巢湖市的低保补助标准从100元提高到360元、五保户赡养标准从1000多元提高到2800元,基层教育经费投入、下岗职工再就业补贴、养老保险,包括国有企业改革、职工医疗保险等全部按照合肥标准提高了。巢湖市最近12年没有建立一所中小学,区划调整后我们一次性建立了四五所学校;为巢湖市一次性建造安置房300多万平方米,投入近60多亿元。有些人现在虽然没得到好处,但他们想着子孙后代的前景好。老百姓看的是长远利益,要让老百姓觉得,我是合肥人,挺好。
《瞭望东方周刊》:为何要进行这一区划调整?
吴存荣:行政区划对经济发展影响很大,以前我们讲行政界限不能成为发展的鸿沟,但实际上就是鸿沟。从实现安徽崛起来说,我们需要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更大范围内优化经济生产力的布局、更高水平提高巢湖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在以前,合肥人均地域面积和人口规模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在20位以后,行政区划调整后现在排到12到14位水平。最近十年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城市经济,安徽经济发展亏就亏在没有中心城市带动。
为什么是现在提出行政规划调整?早五年或十年想调整,但合肥没有能力带动。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合肥有相当的辐射力,财政收入等多个指标进入省会城市十强,但地域空间狭小,不能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也就无法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辐射能力受到限制。
目前,合肥经济总量占全省的24%,对全省贡献超三分之一。城市经济是当今社会的主体,给合肥市提出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目标,成为发展的主引擎、发挥更大的带动辐射作用,这种要求是符合安徽发展规律的,合肥要勇于承担这个责任。
环巢湖生态并不是绝对的原生态主义
《瞭望东方周刊》:区划调整后,巢湖变身为合肥的内湖。未来巢湖治理是如何规划的?
吴存荣:现在安徽提出“三个强省”,其中有一个就是“生态强省”。区划调整后,我们提出了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这正是建设“生态强省”一个重要的支点。这次区划调整后成立了副厅级的巢湖管理局,过去分割治理的巢湖如今实现了统一管理、统一规划。这是先决条件,下一步我们将尽快启动巢湖立法。
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将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第一批投资502亿元,113个子项目已开始建设,严格按照可持续发展思路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治理。
《瞭望东方周刊》:具体的做法是?
吴存荣: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的规划真正体现生态保护优先原则,统一规划、建设、治理。生态保护原则和城市经济建设能否相协调?合肥想通过巢湖治理在全国探索出一条治理大湖的新路子。
巢湖治理并不是绝对的原生态主义,不能动一土一木。污染是个过程,但不一定产生结果,只要做工程时控制好就没有问题。比如,巢湖也曾面对蓝藻问题,蓝藻作为一个物种,存在了上千年,现在有人说要消灭蓝藻,其实物种减少是很危险的,可以把它控制一定范围内,决不走末端治理道路。
生态问题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资源环境问题,资源环境问题会上升到政治问题。最近,全国因为环境问题造成的群体性事件比例上升。其实,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政府应主动适应这个变化,真正转变发展和生活的理念,把环保投入放在优先位置。
合肥因水得名,因水建成,一定要因水而兴。巢湖是合肥最亮的名片,尽管治理难度很大,道路很长,但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往前走,短期的投入虽然看不到效果,但要相信持之以恒就一定会有改善。人口是包袱还是优势
《瞭望东方周刊》:人们可能有一种印象,合肥似乎是一个长期有些被人遗忘的地方,那你心中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合肥应是怎么样的?
吴存荣:作为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我认为要具备几点:第一是空间资源;第二是所处的区位,比如合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第三就是发展的资源条件,包括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
就合肥来讲,外部的区位、空间等外部条件都具备;关键是内在,要依托新兴制造业来聚集人口,依托科技创新来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这是主战略。同时,改善生态环境,让人口聚集在这里。过去可能觉得人口多是包袱,但现在消费经济时代来临,城市的人口也就变成了优势。
《瞭望东方周刊》:除了人口优势外,壮大中心城市还需要做到什么?
吴存荣:打造泛长三角地区继沪宁杭之后的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这是区划调整后合肥新的发展定位。中心城市主要是以新兴制造业来集聚人口,依托科技创新来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同时改善生态环境,让城市成为宜居的地方。
中心城市靠什么集聚人气?经济发展只在当下,恒久流传的是城市文化。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其中—个是历史文化,比如西安,它拥有的独特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是不可复制的。在中国,除了北京和西安等城市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外,剩下的99%城市可以说只能靠经济文化、培育特色文化。比如徽文化,虽然很好但传播范围有限,与北京皇城文化是不可比的。
因此,我们提出创新性文化将是合肥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国家大科学工程合肥有三项,每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有两项在合肥,合肥基础研究实力全国第3,创新性企业数量全国排在第8位,上市公司数量排在全国第9。可以设想,将来合肥高科技上市公司可能有几百家,是不是就会形成独特的合肥影响力板块呢?
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吴存荣考察了16个在建项目,并主持召开了一场纪念性的座谈会。从此间舆论观察,合肥很高兴去纪念这一切。至少迄今为止,近1.5万名机关干部、工作人员被合肥成功消化,而这被认为是此次区划调整最大的难题。
去年9月24日,在合肥区划调整整整一个月之后,做了6年合肥市长的吴存荣接替升任安徽省委副书记的孙金龙,成为新一届合肥市委的书记。不难感觉到,区划调整的成功实施,为新书记擘画新合肥的未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行政区划调整是有一定风险的,但合肥敢于在全国第一个‘吃螃蟹’。”吴存荣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合肥已经为“大考”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考试仍没有结束,将新合肥成功打造成区域性特大城市将是另一场“大考”。
安徽亏就亏在没有中心城市带动
《瞭望东方周刊》:区划调整牵涉多方利益,合肥对此是如何认识的?
吴存荣:区划调整是省委省政府整体的谋划,从经济、干部、相关的配套,以及国有企事业的发展、人员的安排、分流等等方面,都制定了精细的指导性政策,真正地贯彻落实了中央领导“积极稳妥、平稳有序”的批示精神,这是个前提条件。
第二,省里出台了专门政策为此次区划调整给予了极大的财政支持。比如,从财力上保证干部职工的薪酬福利待遇不变;原巢湖市的各个一把手等正处级以上干部分流到省直机关。
第三,真正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区划调整后,巢湖市的低保补助标准从100元提高到360元、五保户赡养标准从1000多元提高到2800元,基层教育经费投入、下岗职工再就业补贴、养老保险,包括国有企业改革、职工医疗保险等全部按照合肥标准提高了。巢湖市最近12年没有建立一所中小学,区划调整后我们一次性建立了四五所学校;为巢湖市一次性建造安置房300多万平方米,投入近60多亿元。有些人现在虽然没得到好处,但他们想着子孙后代的前景好。老百姓看的是长远利益,要让老百姓觉得,我是合肥人,挺好。
《瞭望东方周刊》:为何要进行这一区划调整?
吴存荣:行政区划对经济发展影响很大,以前我们讲行政界限不能成为发展的鸿沟,但实际上就是鸿沟。从实现安徽崛起来说,我们需要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更大范围内优化经济生产力的布局、更高水平提高巢湖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在以前,合肥人均地域面积和人口规模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在20位以后,行政区划调整后现在排到12到14位水平。最近十年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城市经济,安徽经济发展亏就亏在没有中心城市带动。
为什么是现在提出行政规划调整?早五年或十年想调整,但合肥没有能力带动。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合肥有相当的辐射力,财政收入等多个指标进入省会城市十强,但地域空间狭小,不能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也就无法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辐射能力受到限制。
目前,合肥经济总量占全省的24%,对全省贡献超三分之一。城市经济是当今社会的主体,给合肥市提出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目标,成为发展的主引擎、发挥更大的带动辐射作用,这种要求是符合安徽发展规律的,合肥要勇于承担这个责任。
环巢湖生态并不是绝对的原生态主义
《瞭望东方周刊》:区划调整后,巢湖变身为合肥的内湖。未来巢湖治理是如何规划的?
吴存荣:现在安徽提出“三个强省”,其中有一个就是“生态强省”。区划调整后,我们提出了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这正是建设“生态强省”一个重要的支点。这次区划调整后成立了副厅级的巢湖管理局,过去分割治理的巢湖如今实现了统一管理、统一规划。这是先决条件,下一步我们将尽快启动巢湖立法。
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将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第一批投资502亿元,113个子项目已开始建设,严格按照可持续发展思路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治理。
《瞭望东方周刊》:具体的做法是?
吴存荣: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的规划真正体现生态保护优先原则,统一规划、建设、治理。生态保护原则和城市经济建设能否相协调?合肥想通过巢湖治理在全国探索出一条治理大湖的新路子。
巢湖治理并不是绝对的原生态主义,不能动一土一木。污染是个过程,但不一定产生结果,只要做工程时控制好就没有问题。比如,巢湖也曾面对蓝藻问题,蓝藻作为一个物种,存在了上千年,现在有人说要消灭蓝藻,其实物种减少是很危险的,可以把它控制一定范围内,决不走末端治理道路。
生态问题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资源环境问题,资源环境问题会上升到政治问题。最近,全国因为环境问题造成的群体性事件比例上升。其实,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政府应主动适应这个变化,真正转变发展和生活的理念,把环保投入放在优先位置。
合肥因水得名,因水建成,一定要因水而兴。巢湖是合肥最亮的名片,尽管治理难度很大,道路很长,但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往前走,短期的投入虽然看不到效果,但要相信持之以恒就一定会有改善。人口是包袱还是优势
《瞭望东方周刊》:人们可能有一种印象,合肥似乎是一个长期有些被人遗忘的地方,那你心中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合肥应是怎么样的?
吴存荣:作为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我认为要具备几点:第一是空间资源;第二是所处的区位,比如合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第三就是发展的资源条件,包括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
就合肥来讲,外部的区位、空间等外部条件都具备;关键是内在,要依托新兴制造业来聚集人口,依托科技创新来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这是主战略。同时,改善生态环境,让人口聚集在这里。过去可能觉得人口多是包袱,但现在消费经济时代来临,城市的人口也就变成了优势。
《瞭望东方周刊》:除了人口优势外,壮大中心城市还需要做到什么?
吴存荣:打造泛长三角地区继沪宁杭之后的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这是区划调整后合肥新的发展定位。中心城市主要是以新兴制造业来集聚人口,依托科技创新来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同时改善生态环境,让城市成为宜居的地方。
中心城市靠什么集聚人气?经济发展只在当下,恒久流传的是城市文化。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其中—个是历史文化,比如西安,它拥有的独特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是不可复制的。在中国,除了北京和西安等城市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外,剩下的99%城市可以说只能靠经济文化、培育特色文化。比如徽文化,虽然很好但传播范围有限,与北京皇城文化是不可比的。
因此,我们提出创新性文化将是合肥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国家大科学工程合肥有三项,每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有两项在合肥,合肥基础研究实力全国第3,创新性企业数量全国排在第8位,上市公司数量排在全国第9。可以设想,将来合肥高科技上市公司可能有几百家,是不是就会形成独特的合肥影响力板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