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史料求证意识是历史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求证意识。本文以“隋的兴亡”教学为例,探究如何通过“谈”“析”“辩”的互动来促成学生养成史料求证意识。
【关键词】史料求证;历史教学;史料阅读;小组合作
【中圖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12-0097-02
历史意识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历史学科教学的灵魂。徐兆仁在《历史意识的内涵、价值与形成途径》中指出:“历史意识是指人们由历史知识凝聚、升华,最终成为学习和探索者的经验、智力、道德、信仰等思维、观念因素及心理、精神状态”[1]。历史意识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一是借助史料的求证意识;二是唯物辩证的求真意识;三是勇担使命的主体意识;四是家国情怀的认同意识。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这四种意识,其中“借助史料的求证意识”培养对“历史与社会”课程来说极其重要。
笔者所在学校曾要求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进行同课异构,其中八年级社会课程以“隋的兴亡”为例,让学生以小组活动形式探究隋朝大运河路线,感受隋朝大运河的伟大。评价环节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多角度思考历史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以下是笔者的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
一、开门见山“谈”兴亡
(一)视频导入引思考
以百家讲坛的宣传片《大隋风云——流星王朝》视频来导入新课。视频里介绍了隋朝与秦朝都是存在时间很短暂的王朝,隋朝38年的历史中主要有隋文帝、隋炀帝两位君主,其朝代特点有统一、富强、文明、短暂、造反、短命。视频播放结束后,笔者抛出几个问题:隋朝与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命运”相似?对隋朝发展贡献最大的皇帝有几位?这个朝代的特点是什么?这些问题学生基本都能回答。视频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迫切希望能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去感受那六个词语所形容的隋朝兴衰。
(二)年代尺中展兴衰
接下来,笔者在PPT中展示一条年代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善年代尺中的内容,这也是让学生熟悉教材的一种手段。待学生完善年代尺内容后,为进一步了解学生自主阅读的掌握情况,笔者采取追问的方式,如让学生回答隋朝的建立者是谁?定都在哪里?
(三)文献阅读晓盛世
完善隋朝年代尺后,笔者继续引导学生:“隋朝在隋文帝的系列改革下,实现全国统一,迎来盛世局面——‘开皇之治’,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些史料来了解隋的盛世局面。”笔者导入两个史料:一是隋初与隋盛时期在人口、垦田、粮仓方面的变化;二是《隋书》中的有关记载。通过这两个材料,让学生感受到隋朝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发展,学生也通过阅读史料总结出隋初是一个“经济发达、政治清明、国家稳定”的盛世。
二、团队协作“析”运河
隋朝大运河是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笔者设计教学环节时,为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并掌握大运河的相关知识,选择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一)穿针引线论运河
首先是过渡到大运河,笔者的过渡句是:“隋朝迎来‘开皇之治’的盛世后,会有一些新的烦恼,如随着人口不断增多,特别是洛阳地区,人口增多粮食供应不上该怎么办?”这时学生能够想到南粮北运,自然而然过渡到运输方式,但当时水运没有一条天然的河道,需要开挖人工运河,这就是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了解了原因,那么这条大运河开通的路线是怎样的?笔者以一个视频先让学生对此有初步了解,接着让学生针对视频内容及教材中的知识点,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一步探究。
(二)小组合作探路线
教学前,笔者制作了一份探究单,让学生在探究后完成内容填充。笔者在PPT上提示探究要求:运河的中心、端点、河段、水系。在学生展示环节,笔者将部分学生完成的探究单投影到PPT上,与学生一起讨论展示内容。通过讨论,学生最终找到运河的正确路线,然后笔者再引导学生总结出运河“一个中心、两个端点、三百万人修建、四段运河、五大水系”的相关知识点,以这样的规律去记忆知识点,能让学生更有效掌握教学内容。
(三)古诗史料评利弊
运河修建之后,当时的人们对运河又有着怎样的评价呢?可以借助唐朝诗人胡曾的《汴水》及皮日休的《汴河怀古》来分析。在两位诗人的诗中,可以感受到古人认为大运河的修建既有利也有弊。于是,第二次小组合作以讨论古人的评价展开。因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可能不会太透彻,而小组活动的形式可以帮助他们在集体智慧中寻找答案。学生经讨论认为,《汴水》对运河的修建持消极态度,“亡隋波浪九天来”可以理解为诗人认为正是大运河造成隋朝的灭亡。
讨论后,学生能感受到运河的修建有利有弊,笔者引导学生要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在了解古人的评价后,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修建大运河的功与过。
三、七嘴八舌“辩”功过
虽然隋朝的灭亡和运河有直接关系,但隋朝的灭亡还有哪些原因?笔者接着展示一些史料,引导学生再次小组合作,找出史料中的关键词以总结隋朝灭亡的原因: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多次发动战争,导致田地荒芜;多次巡游,奢侈无度。
千百年来,隋炀帝都是作为暴君、昏君的代表受到后世口诛笔伐,这样的评价是否公平?问题抛出后,学生认为评价一个人、一段历史需要客观。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根据本课所学习知识去客观评价隋炀帝。
总结部分笔者呼应本课开头隋朝“统一、富强、文明、短暂、造反、短命”的朝代特点,让学生来讨论用六个词总结隋朝是否准确。
四、千研万磨“思”史料
(一)慎重筛选史料,做到有针对性、多样性的特点
学习历史离不开史料的研究与阅读,这也是研究历史的根本,史料求证意识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教师在教授历史知识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史料求证意识呢? 张敏霞在《史料的甄别与使用》中提到:“对于中学历史教学而言,史料是历史学习的载体,也是历史教学的前提与基础”[2]。史料选择第一个需注意的地方就是要真實,能选择第一手资料就不要选择第二手。史料如果不明出处和不辨真实性的话,会对学生的历史学习造成误导,所以这也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要注意筛选史料,尽量做到能确定其真实、可靠。在
“隋的兴亡”教学准备中,笔者运用了大量史料,而且这些史料基本是第一手的,如在选择介绍隋朝的视频时,笔者选用的是百家讲坛中的视频,这样的视频在用词和真实性方面就更符合教学要求;笔者的每一个文献资料都在PPT展示中注明出处,如有来自《隋书·地理志》和《隋书·食货志》以及唐诗的资料,这些都能确定为第一手的资料。
(二)提高学生对史料进行阅读、探讨和论述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十分重要,它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研究历史必须要读懂史料。但史料阅读对一些语文功底不太好的学生来说并不容易。一段史料没有读懂,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什么事件,所以教学时,笔者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快速找到关键词,判断历史事件。如在评价修建大运河利弊时出示的两首古诗,让学生先品读古诗,找出关键词,如“亡隋波浪”“干戈起”“赖通波”“共禹论功”,找出这些关键词,就不难理解古诗的含义和古人对大运河的评价。当然,学生读懂史料后还要学会论述,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论述过程中除表达史料的意思,还要加上自己的理解。
(三)指导学生以求证精神来面对历史
史料求证意识是历史意识的重要环节,学生学习中会看到很多与历史有关的书籍,但历史事实究竟怎样,是否真如历史书籍所讲的那样?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史料求证意识,可以借助几种史料来加以印证,也可以去实地考察。李稚勇在《史料教学的价值》中提到:“史料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有利于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 “隋的兴亡”教学,笔者借助视频、文字史料、图片、古诗等史料,希望多角度还原历史。培养学生的史料求证意识,并不是要学生一味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教师帮助学生树立史料求证意识,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相关资料,探究历史事实,并从中逐渐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史料求证意识是历史意识中的重要环节。虽然在日常学习中学生会看到很多有关历史的书籍,但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史料有一手和二手的区别,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史料求证意识,来了解历史事实究竟是怎样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对史料求证意识的培养,并从中逐渐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徐兆仁.历史意识的内涵、价值与形成途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1).
[2]张敏霞.史料的甄别与使用——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养成[J].现代教学,2019(5).
【关键词】史料求证;历史教学;史料阅读;小组合作
【中圖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12-0097-02
历史意识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历史学科教学的灵魂。徐兆仁在《历史意识的内涵、价值与形成途径》中指出:“历史意识是指人们由历史知识凝聚、升华,最终成为学习和探索者的经验、智力、道德、信仰等思维、观念因素及心理、精神状态”[1]。历史意识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一是借助史料的求证意识;二是唯物辩证的求真意识;三是勇担使命的主体意识;四是家国情怀的认同意识。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这四种意识,其中“借助史料的求证意识”培养对“历史与社会”课程来说极其重要。
笔者所在学校曾要求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进行同课异构,其中八年级社会课程以“隋的兴亡”为例,让学生以小组活动形式探究隋朝大运河路线,感受隋朝大运河的伟大。评价环节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多角度思考历史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以下是笔者的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
一、开门见山“谈”兴亡
(一)视频导入引思考
以百家讲坛的宣传片《大隋风云——流星王朝》视频来导入新课。视频里介绍了隋朝与秦朝都是存在时间很短暂的王朝,隋朝38年的历史中主要有隋文帝、隋炀帝两位君主,其朝代特点有统一、富强、文明、短暂、造反、短命。视频播放结束后,笔者抛出几个问题:隋朝与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命运”相似?对隋朝发展贡献最大的皇帝有几位?这个朝代的特点是什么?这些问题学生基本都能回答。视频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迫切希望能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去感受那六个词语所形容的隋朝兴衰。
(二)年代尺中展兴衰
接下来,笔者在PPT中展示一条年代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善年代尺中的内容,这也是让学生熟悉教材的一种手段。待学生完善年代尺内容后,为进一步了解学生自主阅读的掌握情况,笔者采取追问的方式,如让学生回答隋朝的建立者是谁?定都在哪里?
(三)文献阅读晓盛世
完善隋朝年代尺后,笔者继续引导学生:“隋朝在隋文帝的系列改革下,实现全国统一,迎来盛世局面——‘开皇之治’,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些史料来了解隋的盛世局面。”笔者导入两个史料:一是隋初与隋盛时期在人口、垦田、粮仓方面的变化;二是《隋书》中的有关记载。通过这两个材料,让学生感受到隋朝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发展,学生也通过阅读史料总结出隋初是一个“经济发达、政治清明、国家稳定”的盛世。
二、团队协作“析”运河
隋朝大运河是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笔者设计教学环节时,为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并掌握大运河的相关知识,选择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一)穿针引线论运河
首先是过渡到大运河,笔者的过渡句是:“隋朝迎来‘开皇之治’的盛世后,会有一些新的烦恼,如随着人口不断增多,特别是洛阳地区,人口增多粮食供应不上该怎么办?”这时学生能够想到南粮北运,自然而然过渡到运输方式,但当时水运没有一条天然的河道,需要开挖人工运河,这就是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了解了原因,那么这条大运河开通的路线是怎样的?笔者以一个视频先让学生对此有初步了解,接着让学生针对视频内容及教材中的知识点,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一步探究。
(二)小组合作探路线
教学前,笔者制作了一份探究单,让学生在探究后完成内容填充。笔者在PPT上提示探究要求:运河的中心、端点、河段、水系。在学生展示环节,笔者将部分学生完成的探究单投影到PPT上,与学生一起讨论展示内容。通过讨论,学生最终找到运河的正确路线,然后笔者再引导学生总结出运河“一个中心、两个端点、三百万人修建、四段运河、五大水系”的相关知识点,以这样的规律去记忆知识点,能让学生更有效掌握教学内容。
(三)古诗史料评利弊
运河修建之后,当时的人们对运河又有着怎样的评价呢?可以借助唐朝诗人胡曾的《汴水》及皮日休的《汴河怀古》来分析。在两位诗人的诗中,可以感受到古人认为大运河的修建既有利也有弊。于是,第二次小组合作以讨论古人的评价展开。因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可能不会太透彻,而小组活动的形式可以帮助他们在集体智慧中寻找答案。学生经讨论认为,《汴水》对运河的修建持消极态度,“亡隋波浪九天来”可以理解为诗人认为正是大运河造成隋朝的灭亡。
讨论后,学生能感受到运河的修建有利有弊,笔者引导学生要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在了解古人的评价后,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修建大运河的功与过。
三、七嘴八舌“辩”功过
虽然隋朝的灭亡和运河有直接关系,但隋朝的灭亡还有哪些原因?笔者接着展示一些史料,引导学生再次小组合作,找出史料中的关键词以总结隋朝灭亡的原因: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多次发动战争,导致田地荒芜;多次巡游,奢侈无度。
千百年来,隋炀帝都是作为暴君、昏君的代表受到后世口诛笔伐,这样的评价是否公平?问题抛出后,学生认为评价一个人、一段历史需要客观。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根据本课所学习知识去客观评价隋炀帝。
总结部分笔者呼应本课开头隋朝“统一、富强、文明、短暂、造反、短命”的朝代特点,让学生来讨论用六个词总结隋朝是否准确。
四、千研万磨“思”史料
(一)慎重筛选史料,做到有针对性、多样性的特点
学习历史离不开史料的研究与阅读,这也是研究历史的根本,史料求证意识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教师在教授历史知识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史料求证意识呢? 张敏霞在《史料的甄别与使用》中提到:“对于中学历史教学而言,史料是历史学习的载体,也是历史教学的前提与基础”[2]。史料选择第一个需注意的地方就是要真實,能选择第一手资料就不要选择第二手。史料如果不明出处和不辨真实性的话,会对学生的历史学习造成误导,所以这也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要注意筛选史料,尽量做到能确定其真实、可靠。在
“隋的兴亡”教学准备中,笔者运用了大量史料,而且这些史料基本是第一手的,如在选择介绍隋朝的视频时,笔者选用的是百家讲坛中的视频,这样的视频在用词和真实性方面就更符合教学要求;笔者的每一个文献资料都在PPT展示中注明出处,如有来自《隋书·地理志》和《隋书·食货志》以及唐诗的资料,这些都能确定为第一手的资料。
(二)提高学生对史料进行阅读、探讨和论述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十分重要,它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研究历史必须要读懂史料。但史料阅读对一些语文功底不太好的学生来说并不容易。一段史料没有读懂,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什么事件,所以教学时,笔者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快速找到关键词,判断历史事件。如在评价修建大运河利弊时出示的两首古诗,让学生先品读古诗,找出关键词,如“亡隋波浪”“干戈起”“赖通波”“共禹论功”,找出这些关键词,就不难理解古诗的含义和古人对大运河的评价。当然,学生读懂史料后还要学会论述,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论述过程中除表达史料的意思,还要加上自己的理解。
(三)指导学生以求证精神来面对历史
史料求证意识是历史意识的重要环节,学生学习中会看到很多与历史有关的书籍,但历史事实究竟怎样,是否真如历史书籍所讲的那样?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史料求证意识,可以借助几种史料来加以印证,也可以去实地考察。李稚勇在《史料教学的价值》中提到:“史料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有利于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 “隋的兴亡”教学,笔者借助视频、文字史料、图片、古诗等史料,希望多角度还原历史。培养学生的史料求证意识,并不是要学生一味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教师帮助学生树立史料求证意识,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相关资料,探究历史事实,并从中逐渐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史料求证意识是历史意识中的重要环节。虽然在日常学习中学生会看到很多有关历史的书籍,但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史料有一手和二手的区别,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史料求证意识,来了解历史事实究竟是怎样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对史料求证意识的培养,并从中逐渐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徐兆仁.历史意识的内涵、价值与形成途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1).
[2]张敏霞.史料的甄别与使用——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养成[J].现代教学,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