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的老爸去哪了

来源 :中学生天地(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我最喜欢的人就是我老爸,我会把学校里发生的事情都讲给他听,从来不在他面前藏掖任何心事。老爸对我也很好,面对淘气犯错的我很包容,对我提出的要求也都有求必应。但是读初中以后,我却发现老爸开始变了,变得越来越严厉。我犯一点小错他就开始吹胡子瞪眼,对于我提出想看电视、打游戏的要求,他只用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可不可以的标杆。我们俩从无话不谈变成除了成绩再也说不了别的。我很伤心,原本亲切的老爸去哪里了,他怎么变得这么严苛这么陌生?我该怎么和他相处呢?

他在换种方式说“爱你”


  祝好:爸爸是一种“神奇的生物”。也许从他的角度来看,初中以后的你是一个大人了,你应该为自己的未来负责。毫无疑问,成绩是一个重要的跳板,它让老爸从可亲可爱变得严厉变得陌生。但你应该看到爸爸依然是爱你的,为了让你成长得更为坚强、独立,那份亲切的爱开始变得隐秘。
  李赟:我对你的名字感到特别亲切,因为我姓李,而且与你有着很相似的经历。我爸本来是很疼我的,“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结果到初中后,只要我成绩一退步,他就厉声呵斥,严格控制我碰电子产品的时间,还给我买了一大堆辅导书,我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直到我考上市里最好的高中后,我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他对我的严厉其实是他发自内心的爱的另一种表达。
  任嘉璇:如果老爸对你不闻不问,你还会喜欢他吗?我爸爸平时也经常对我大吼大叫,但每当我“跌倒”时他总是第一个安慰我,我也渐渐地明白了他的用意。别怪你老爸,他只不过是换了个方式疼爱你罢了。

不是只有爸爸变了,你也在改变


  马可:在我看来,你所遇到的情况里,并非只是爸爸有所改变。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阅历也越来越丰富,从一个不谙世事、对父母言听计从的孩子变成了一名拥有自主意识的青少年。父母以为我们还是原来的我们,仍习惯于继续对我们的一言一行施以管束,而我们却想要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彼此之间缺少沟通,于是就有了隔阂。
  吴清:亲爱的木子同学,你的爸爸不是在冷淡你,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和你开玩笑,也提高了对你的要求,那是因为他知道你已经过了特别需要宠溺的阶段,接下来,他想督促并期待你慢慢长大,慢慢变得优秀。对于现在的你来说,你需要也有必要以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完美。当然在适当的时候,你也可以选择主动和爸爸交流,尝试了解他的想法,与他重温美好的旧时光。

换位思考,能让两颗心更贴近


  袁千益:你爸爸现在这个年纪,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肩上所担负的压力都与责任成正比。他不再同你像小学时那样,轻易表露出爱你的情绪。因为在你长大的同时,他也变得更为成熟。我想他不是不愿与你好好交流,只是把这一颗宠你爱你的心,藏在了行动里,这些行动你可能得细细体会才能感受到。如果你不认可这样的相处方式,不妨找个时间,和爸爸坐下来好好聊聊天,把所有不满的情绪一吐为快。
  陆瑄瑶:龙应台说过:“孩子,我也要求你读书认真,并不是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希望将来你有更多选择的权利,而不是被迫谋生。”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紧闭内心的窗口,是因为厌倦了父母命令式的交流方式,感到不被理解的困惑。其实不妨试着打开心扉,与父母沟通,在沟通中更好地了解彼此。
  张如彦:子不教,父之过。我觉得你爸爸可能也是害怕因为他对你的爱而导致你的不成才。然而他也是第一次为人父,许多方面都可能会不得其法,严厉过了头。虎毒尚且不食子,不管怎样,我相信他还是爱你的。如果你不好意思将一切摊开来讲的话,也可以在下次他询问你成绩的时候,插科打诨,撒个娇:“你是不是只爱分数不爱我了?”平时你也可以主动与他分享一些校园里的趣事,在他是否及时添衣减衣啦,抽烟是否太频繁了,休息得怎么样等家常小事上多关心他。血浓于水的关系摆在那里,相信再大的鸿沟也可以被跨越。

朱永春老师说


  木子,我们一起研究一下:原本亲切包容的爸爸去哪儿了?答案可能在你身上,也可能真的是你父亲的原因。第一种可能是你自己认知的偏差造成了困惑。审美知识告诉我们,人都有“厚古薄今”的怀旧心理,你慢慢长大了,便渐渐滋生出对童年的留恋。由于时光的冲刷,人总是选择性地记住那些快乐的过往。就像小学生上了初中,第一个教师节就忙不迭地组团回母校看望小学老师,升入高中,又相约来看我们初中老师,和我们唠叨高中老师的各种不是。其实,各學段的老师都一样,对学生既关爱又严格,爱与严垒成了成长之山,那些训斥、批评、处罚,就如山路上的枯枝败叶、碎石泥块,毫无美感。可是,当你身处另一座高山时,回望爬过的山头,你只看到苍翠美妙的峰峦,枯枝与碎石被距离过滤掉了。时间就是一种距离,距离产生美。也许你的爸爸没变,当初也吹过胡子瞪过眼,但记忆会“美化”这一切。
  当然也可能是你爸爸变了,让我以一位父亲的立场来解释你老爸的“变”吧!茨威格说:“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人生最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你老爸很通情理,曾用宽容和温柔保护了你的童年。但是,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你若没“发现了自己的使命”,也许将错失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你爸爸重视你的学习成绩是有道理的:两个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同班,一个成绩年级第一,一个成绩年级倒数第一,他们完全有可能在初三毕业照里同框。可是,我们再想想,这两个人高中还会同校同班吗?那是不可能事件!因为中考是人生的第一个分水岭,学习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生的不同走向!你爸爸的严厉是提醒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要学会约束欲望,承担起成长的使命。初中是人生的高速路段了,你驾驶的人生不能再如低速慢行的小学那样,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任何差池都会导致翻车事故,你爸爸当然会要求你心无旁骛。所以,你爸爸的“变”是一如既往不曾改变的爱啊!
  如何与老爸相处,我觉得你以前一直做得不错呀!继续把他当好哥们,无话不说。但你肯定不能将话题停留在小学生的兴趣水平上,多结合每天学习的课堂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与老爸切磋交流,深入探讨。这样做,不但能实现认识上的知行合一,让自己的思想品格和学习能力不断升级,也能让你与爸爸的关系提升到亦师亦友的佳境。
其他文献
你这次科学考了几分?
今年上初二的女孩雯雯沉迷抖音,每天几乎所有时间都花在这上面。雯雯在抖音上发布的视频,内容主要是字体的特效制作。她认为:“我这是在展示自己的才艺。”而當视频逐渐被更多人关注,点赞、留言接踵而至,特别是有人私信她要购买字体,甚至拜她为师时,雯雯感受到了极大的成就感。“我的字体一套能卖出100元,现在我能保证自己每个月的日常开支,既然如此,为什么我还要上学?”  对于雯雯的困惑,你怎么看?  @EILE
方式一:戴上眼镜的世界真美好。  余航(浙江大学附属中学):  因为之前被“眼镜越戴度数越高”的说法洗脑了很多年,我只在上课时戴眼镜,一下课就摘下,不到重要场合我决不戴眼镜。然而某一天,我在小区里连亲妈都认错了。于是,我只好老老实实地每天都戴上眼镜。每每戴上眼镜,我都会感慨一句:“这个世界好清楚啊!”  方式二:明目大法好。  陆思橙(浙江省舟山中学):中午的时候我经常会在桌子上趴一会儿,然后滴眼
成都理工大学第六教学楼C座7至8楼的楼梯,被该校8名测控专业的学生改装成了“钢琴楼梯”。“钢琴楼梯 ”共有24级,每个台阶黑白相间,每当有人经过,楼梯就会发出悦耳的琴声。该专业彭颖老师说,她发现很多学生都不爱走楼梯,有时甚至上一层楼都要坐电梯,于是干脆给学生布置了这份作业。(现在问题来了,到底需要几个人才能流畅地“演奏”《最炫小苹果》呢?)
【摘 要】《在柏林》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小说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课教学采用“主问题拎动法”——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板块式教学策略,围绕“文章有什么反常之处?”这一主问题,从人物的反常,再到情节的冲突、环境的反常,探讨小说的习作手法,深入剖析文本。本文以《在柏林》一课教学为例,展开对小学阶段小说教学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主问题拎动法 小说教学  一、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层的主旨
我总在懷念一种伴随着我成长的声音——那是铅笔画在素描纸上细腻又柔软的声音。如此细微,却莫名地让我感到安稳与平和,不紧不慢。  我第一次走进画室,就喜欢上了这里,那一年,我小学三年级。
【摘 要】逆向教学设计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出发,以合适的评估依据即时调整设计,并通过丰富的体验和学习活动达成目标。逆向设计从关注教材走向关注学科关键能力,以基本问题打开理解之门,以丰富的评估证据促进学生的理解。  【关键词】逆向教学设计 数学理解 设计路径  教学设计是教师依据自己对教材理解的一种演绎,是课堂教学的蓝图。在传统教学设计中,教师通常聚焦于输入端,思考教什么、怎么教,忽略了学生的“学”
很多时候,读书好像都是一个人的事。那些舒爽的晨间,温暖的午后,万籁俱寂的夜晚,我们打开一本书,就像开启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在这个由文字和想象所编织成的世界里,我们一个人哭,一个人笑,一个人思索,一个人感怀。  可是,你有没有注意到,读书其实还有另外一种乐趣,那就是分享。  在我们《中学生天地》“爱生活”栏目里,你会经常看到不少同学分享TA们的读书心得。日常生活中,我相信,也常会有老师、长辈,或是同窗
依诺是我的同桌,也是我在这所初中关系最好的同学。我格外珍惜这段友谊,也十分信任依诺,所以会毫无顾虑地把自己的一些小秘密告诉她,比如自己暗恋的男生啦,不太喜欢的老师、同学啦,等等。尽管我一再告诫依诺“这些秘密千万不能讲给别人听”,但我在与其他同学的交谈中,慢慢发现依诺时常会把我的小秘密告诉别人。这让我很伤心,甚至感觉自己被好朋友背叛了。请问我该怎么办?  自己都无法保守的秘密,又怎能苛求他人为你守住
你可以忍受一天的断网断电吗?  作家马伯庸发现他不可以。  面对突如其来的断电,马伯庸惊觉自己已经一不小心成了“都市难民”,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都在声势浩大的科技革命中渐渐消失了。  然而,束缚我们的,不仅是科技文明,还有繁重的学业和工作;远离我们的,也不仅是古人的诗意性情,还有一种更广博、更厚重的品质——情怀。  我们很难用三言两语来解释“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