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陶瓷窑变的不期之美在于其不可预知性和无法复制性,本文从陶瓷窑变的起源与发展入手,探索了陶瓷窑变的造型不期之美、色彩不期之美、意向不期之美、文化不期之美。同时也探索了陶瓷窑变不期之美的创设途径。
【关键词】陶瓷窑变 不期之美 创设途径
引言
陶瓷是泥与火的共舞,陶瓷演变的大美之处在于其随机性和未知性,陶瓷窑变是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所造成的陶瓷表面釉色与造型发生变化,成为无法复制的不期艺术之美,窑变的魅力在于其不期性和无法复制性。这种不期之美把陶瓷带进了一个新的境界,彰显了陶瓷材质的无穷魅力,显示了独特的艺术个性,成为陶瓷百花园中一朵美轮美奂的奇葩。
1 陶瓷窑变的起源与发展
1.1 窑变概念
窑变主要是指表面覆盖釉的器物在窑内烧成时,由于含有多种成色元素,经氧化或者还原作用,出窑后呈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由于其出现于偶然,效果特别,人们又不知道其原理,只知由于窑内焙烧过程变化而得,故称之为“窑变”。
1.2 窑变产生的原理
窑变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从理论上分析,陶瓷窑变产生的真实原因在于制作陶瓷的这六个步骤:独有的原料、胎质和造型、釉料的化学组成、釉料的加工、施釉工艺和烧成工艺。在烧成这个最重要的环节里,温度、气氛和压力是控制最终烧成效果的最基本的条件。
1.3 窑变的产生与发展
窑变的历史与陶瓷的历史同步,有陶瓷的历史就有了窑变的历史,只是最初的窑变之美没有被认识和保存,使窑变艺术发展比较缓慢,最初人们是把窑变看成是烧制的失败,把窑变陶瓷当成了废品而被砸碎丢弃,从唐代长沙窑的高温红釉瓷器, 到宋代的钧瓷,陶瓷窑变才修成了正果而取得了陶瓷领域的合法身份——窑变。一经被确认窑变便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在陶瓷领域成为一支奇葩,以天工与人巧的完美结合,创造了一个个无法企及的陶瓷艺术。
2 陶瓷窑变的不期之美
2.1 陶瓷窑变的造型不期之美
陶瓷窑变的美,虽然是不期之美,但任何美都需要一定的载体来实现,陶瓷窑变艺术也一样需要一个与不期之美相匹配的载体来完成艺术的托载,与窑变艺术不期之美相得益彰的是陶瓷本身的造型之美,从“花开了”艺术陶瓷的小花钵的窑变来看,其别具匠心的造型,正是其窑变不期之美的托载,其造型的别具一格对窑变的拓展起到了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把窑变的不期之美,用“人巧”来呼唤“天工”,而“天工”又以不期的美感来回应“人巧”的呼唤,使得小小的花钵,承载了大美的艺术境界。使花钵本身就在彰显着其品牌的艺术魅力“花开了”,这花静静地开放着,凝聚着永恒的艺术魅力,是永不凋谢的花开。
2.2 陶瓷窑变的色彩不期之美
色彩是视觉的第一冲击力,在陶瓷窑变的色彩不期之美中,人巧更是胜过天工,也就说窑变的色彩主要是“人为”,釉料的科学配比,施釉的方法与流程,烧制的控制等,才能够制造出窑变色彩的不期之美,无论是流淌的效果还是晕染的效果,其实都是人为的“设色”所带来的色彩效果,依然把“花开了”小花钵为例来说,这一款小花钵的色彩之润泽艳丽,是在预先施釉中加入了绿的一层,经过烧制后外面的不同釉色脱离而产生的如此润泽艳丽的效果,又一次印证了“天工”是在“人巧”的呼唤中款步而来的。
2.3 陶瓷窑变的意向不期之美
窑变不仅承载了造型与色彩之美,同时又彰显了不期的意向之美,“花开了”小花钵,从其窑变后所承载的意向来看,其意向依然是在反映着“人巧”与“天工”的两个意向主题,这款以肌理为主题的窑变,承载的“人巧”意向是一个旋转与上升的主题,时隐时现的白色,告诉人们其旋转之快,同时由造型所配合的越来越大,而提升了旋转上升的速度与无限的空间张力;在“天工”的意向中,肌理的年轮感,在告诉人们岁月的永恒变换,在岁月的升腾里,人生的况味也是在旋转中不断的上升。岁月增长了年龄,也增长了对天地万物的感悟与融入。
2.4 陶瓷窑变的文化不期之美
陶瓷窑变的不期之美,还能够从其所展示的文化来体现,每一个时期的文化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而我国古老的东方文化的内涵与主题是亘古不变的。“花开了”小花钵的这款,所彰显的文化之美,不仅彰显的东方文化的包容、含蓄、内敛,同时也彰显了道法自然的永恒追求,古朴自然的色彩,巧夺天工的造型,自然流淌主题的窑变,把整个小花钵打造成了一个活的精灵,承载的是东方古老文化的兼收并蓄,自然天成,别具匠心的文化艺术主题。
3 陶瓷窑变不期之美的创设
陶瓷窑变造型的创设,陶瓷窑变要取得不期之美,就要有与之配合的造型创设,通过不同的造型创设,使窑变之美有相得益彰的载体,来彰显窑变的艺术魅力;与此同时窑变的不期之美,又为造型整体了无限的艺术魅力,二者相得益彰,交相辉映,把艺术主题彰显得更加突出和深刻;陶瓷窑变的意向创设,陶瓷窑变的艺术之美,不仅是因为其色彩与造型,更是意向的彰显,陶瓷窑变的意向创设,能够通过人为的创设,彰显出艺术主题的内涵,把窑变的不期之美,推向一个预设与不期相结合的艺术高峰;陶瓷窑变的文化创设,窑变的不期之美,还要有文化主题的彰显,任何一种艺术都是存在于其所在的文化的天空下的,艺术所彰显的主题也是文化的主题,因此陶瓷窑变艺术之美必须在陶瓷文化的天空下才能够彰显其艺术魅力,对陶瓷窑变文化意向的创设,觉得了陶瓷窑变的艺术价值。
结语
“窑变” 是 “天工” 与 “人巧” 共同作用产生的神奇变化,既是意外之美、 偶然之物, 又是人类工艺和创造力的完美物化呈现。陶瓷的窑变, 如流釉变色和开片行纹, 最初是工艺缺陷, 人们不明其理, 以之为怪, 视之为丑, 器物往往都被摒弃砸碎。在漫长的时间进程中, 人们的审美趣味发生了变化, 从弃之如草芥到刻意追求, 在不断地实践与探求中窑变的工艺逐渐被人们所掌握, 它的美也被人赋予了更多的生命体悟与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曹春生,禄亚娟.论陶瓷窑变产生的抽象意味[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1年10期.
[2]江雪.论中国陶瓷“窑变”的美学追求[J].品牌(下半月),2012年05期.
[3]陶珍.基于知识工程的陶瓷窑虚拟设计探讨[J].佛山陶瓷,2011年06期.
[4]顾永成,史汉庭.窑变花釉在陶瓷餐具上的应用[J].陶瓷学报,2009年02期.
[5]陶珍.虚拟现实技术在陶瓷窑3D仿真中的应用[J].佛山陶瓷,2006年11期.
[6]刘岱.浅谈窑变器物背后的道家文化[J].景德镇陶瓷,2013年03期.
[7]周华,邹志桥.浅谈青花瓷中的窑变之美[J].佛山陶瓷,2013年04期.
【关键词】陶瓷窑变 不期之美 创设途径
引言
陶瓷是泥与火的共舞,陶瓷演变的大美之处在于其随机性和未知性,陶瓷窑变是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所造成的陶瓷表面釉色与造型发生变化,成为无法复制的不期艺术之美,窑变的魅力在于其不期性和无法复制性。这种不期之美把陶瓷带进了一个新的境界,彰显了陶瓷材质的无穷魅力,显示了独特的艺术个性,成为陶瓷百花园中一朵美轮美奂的奇葩。
1 陶瓷窑变的起源与发展
1.1 窑变概念
窑变主要是指表面覆盖釉的器物在窑内烧成时,由于含有多种成色元素,经氧化或者还原作用,出窑后呈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由于其出现于偶然,效果特别,人们又不知道其原理,只知由于窑内焙烧过程变化而得,故称之为“窑变”。
1.2 窑变产生的原理
窑变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从理论上分析,陶瓷窑变产生的真实原因在于制作陶瓷的这六个步骤:独有的原料、胎质和造型、釉料的化学组成、釉料的加工、施釉工艺和烧成工艺。在烧成这个最重要的环节里,温度、气氛和压力是控制最终烧成效果的最基本的条件。
1.3 窑变的产生与发展
窑变的历史与陶瓷的历史同步,有陶瓷的历史就有了窑变的历史,只是最初的窑变之美没有被认识和保存,使窑变艺术发展比较缓慢,最初人们是把窑变看成是烧制的失败,把窑变陶瓷当成了废品而被砸碎丢弃,从唐代长沙窑的高温红釉瓷器, 到宋代的钧瓷,陶瓷窑变才修成了正果而取得了陶瓷领域的合法身份——窑变。一经被确认窑变便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在陶瓷领域成为一支奇葩,以天工与人巧的完美结合,创造了一个个无法企及的陶瓷艺术。
2 陶瓷窑变的不期之美
2.1 陶瓷窑变的造型不期之美
陶瓷窑变的美,虽然是不期之美,但任何美都需要一定的载体来实现,陶瓷窑变艺术也一样需要一个与不期之美相匹配的载体来完成艺术的托载,与窑变艺术不期之美相得益彰的是陶瓷本身的造型之美,从“花开了”艺术陶瓷的小花钵的窑变来看,其别具匠心的造型,正是其窑变不期之美的托载,其造型的别具一格对窑变的拓展起到了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把窑变的不期之美,用“人巧”来呼唤“天工”,而“天工”又以不期的美感来回应“人巧”的呼唤,使得小小的花钵,承载了大美的艺术境界。使花钵本身就在彰显着其品牌的艺术魅力“花开了”,这花静静地开放着,凝聚着永恒的艺术魅力,是永不凋谢的花开。
2.2 陶瓷窑变的色彩不期之美
色彩是视觉的第一冲击力,在陶瓷窑变的色彩不期之美中,人巧更是胜过天工,也就说窑变的色彩主要是“人为”,釉料的科学配比,施釉的方法与流程,烧制的控制等,才能够制造出窑变色彩的不期之美,无论是流淌的效果还是晕染的效果,其实都是人为的“设色”所带来的色彩效果,依然把“花开了”小花钵为例来说,这一款小花钵的色彩之润泽艳丽,是在预先施釉中加入了绿的一层,经过烧制后外面的不同釉色脱离而产生的如此润泽艳丽的效果,又一次印证了“天工”是在“人巧”的呼唤中款步而来的。
2.3 陶瓷窑变的意向不期之美
窑变不仅承载了造型与色彩之美,同时又彰显了不期的意向之美,“花开了”小花钵,从其窑变后所承载的意向来看,其意向依然是在反映着“人巧”与“天工”的两个意向主题,这款以肌理为主题的窑变,承载的“人巧”意向是一个旋转与上升的主题,时隐时现的白色,告诉人们其旋转之快,同时由造型所配合的越来越大,而提升了旋转上升的速度与无限的空间张力;在“天工”的意向中,肌理的年轮感,在告诉人们岁月的永恒变换,在岁月的升腾里,人生的况味也是在旋转中不断的上升。岁月增长了年龄,也增长了对天地万物的感悟与融入。
2.4 陶瓷窑变的文化不期之美
陶瓷窑变的不期之美,还能够从其所展示的文化来体现,每一个时期的文化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而我国古老的东方文化的内涵与主题是亘古不变的。“花开了”小花钵的这款,所彰显的文化之美,不仅彰显的东方文化的包容、含蓄、内敛,同时也彰显了道法自然的永恒追求,古朴自然的色彩,巧夺天工的造型,自然流淌主题的窑变,把整个小花钵打造成了一个活的精灵,承载的是东方古老文化的兼收并蓄,自然天成,别具匠心的文化艺术主题。
3 陶瓷窑变不期之美的创设
陶瓷窑变造型的创设,陶瓷窑变要取得不期之美,就要有与之配合的造型创设,通过不同的造型创设,使窑变之美有相得益彰的载体,来彰显窑变的艺术魅力;与此同时窑变的不期之美,又为造型整体了无限的艺术魅力,二者相得益彰,交相辉映,把艺术主题彰显得更加突出和深刻;陶瓷窑变的意向创设,陶瓷窑变的艺术之美,不仅是因为其色彩与造型,更是意向的彰显,陶瓷窑变的意向创设,能够通过人为的创设,彰显出艺术主题的内涵,把窑变的不期之美,推向一个预设与不期相结合的艺术高峰;陶瓷窑变的文化创设,窑变的不期之美,还要有文化主题的彰显,任何一种艺术都是存在于其所在的文化的天空下的,艺术所彰显的主题也是文化的主题,因此陶瓷窑变艺术之美必须在陶瓷文化的天空下才能够彰显其艺术魅力,对陶瓷窑变文化意向的创设,觉得了陶瓷窑变的艺术价值。
结语
“窑变” 是 “天工” 与 “人巧” 共同作用产生的神奇变化,既是意外之美、 偶然之物, 又是人类工艺和创造力的完美物化呈现。陶瓷的窑变, 如流釉变色和开片行纹, 最初是工艺缺陷, 人们不明其理, 以之为怪, 视之为丑, 器物往往都被摒弃砸碎。在漫长的时间进程中, 人们的审美趣味发生了变化, 从弃之如草芥到刻意追求, 在不断地实践与探求中窑变的工艺逐渐被人们所掌握, 它的美也被人赋予了更多的生命体悟与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曹春生,禄亚娟.论陶瓷窑变产生的抽象意味[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1年10期.
[2]江雪.论中国陶瓷“窑变”的美学追求[J].品牌(下半月),2012年05期.
[3]陶珍.基于知识工程的陶瓷窑虚拟设计探讨[J].佛山陶瓷,2011年06期.
[4]顾永成,史汉庭.窑变花釉在陶瓷餐具上的应用[J].陶瓷学报,2009年02期.
[5]陶珍.虚拟现实技术在陶瓷窑3D仿真中的应用[J].佛山陶瓷,2006年11期.
[6]刘岱.浅谈窑变器物背后的道家文化[J].景德镇陶瓷,2013年03期.
[7]周华,邹志桥.浅谈青花瓷中的窑变之美[J].佛山陶瓷,2013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