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将从地域特征角度来分析中国民歌的风格与特点,依照地理环境、地方人文色彩等特征将中国民歌分为三大类:汉族北方民歌、汉族南方民歌、少数民族民歌。本文将从这三大类别的民歌中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西北民歌之陕北民歌”、“西南民歌之四川民歌”和“藏族民歌”做重点论述。
关键词:地域特征;中国民歌;各具特色;艺术瑰宝
一、汉族北方民歌
汉族北方民歌分布在华北、东北色彩区和西北色彩区。华北、东北色彩区的民歌大部分流行在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小部分流行在山岭、森林或沿海地区;西北色彩区的民歌主要在高原、山岭。
我国秦岭以北大部分属温带季风气候,北方有辽阔的黄土地和黑土地,景色壮丽,气候干燥寒冷,天空高远、空旷凄凉,植被贫乏,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厚重、强悍、豪爽、严谨。以致北方民歌风格大多偏于激昂、豪放。其中,华北、东北色彩区的民歌稍曲折多变,西北色彩的民歌更加朴实无华。
例:西北民歌中的陕北民歌
西北民歌是指流行在陕西、山西、宁夏、甘肃、青海等省区的民歌。
在西北民歌中,首屈一指的绝对是陕北民歌,它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和人文色彩。陕北民歌的思想内容十分深刻,它与文人创作的闲情琐事、风花雪月截然不同。它真实而朴素地记录了陕北人民的生活和命运、追求和向往。
陕北位于黄土高原的腹地,大自然用他的鬼斧神工,雕刻出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梁卯纵横。在历史上,黄土高原曾属边塞要地,是我国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过渡交汇地区。昔日的陕北,地广人稀、雨量稀少、土地贫瘠、交通闭塞,自然生态环境十分恶劣。陕北民歌是陕北高原土生土长的艺术品种,也是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黄土高原所特有的地理环境是产生其独特演唱方式和情感表达的主要原因。它与南方的民歌相比多了些苍凉,究其原因,就在于黄土高原土地广袤,苍凉宏壮。
陕北人唱歌是生命的需要。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也是陕北人真诚率直、勤劳朴实、热情爽朗、粗犷洒脱性格的艺术反应。陕北民歌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是与陕北人的性格特征、生存环境、情感生活密切相关,展现出陕北高原的独特地域风貌。陕北人唱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在实践过程中有感而发、即兴创作而成的艺术,它是陕北人民最简洁的表达方式,也是陕北人发自内心的呐喊。
二、南方民歌
南方民歌,可再细分为江南、湘鄂、西南和闽粤台湾四个色彩区。湖南省的中部和北部,兼具南方和北方两大片区的特点(偏重于南方),可以算南北的过渡地带。此外,还有一个江淮色彩区,属于南北两大片区之间的过渡性质,它地处江苏和安徽两省中部、北部,长江和淮河之间的宽阔地带 。
南方地区河流交错,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对里的人们聪颖细致,音乐风格委婉秀丽。南方民歌的歌词都比较含蓄,善用比、兴,其旋律多表现得婉转、细腻、抒情。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结构短小精悍。歌曲前多有引子。
例:西南民歌中的四川民歌
西南民歌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一带。
四川民歌是西南民歌中的一朵美丽的鲜花,更是巴山蜀水所孕育出的璀璨明珠,汲山水之灵气,成自身之秀丽。四川盆地自古便被誉为“天府之国”,西接青藏高原,吸取佛光圣气;南临云贵高原,融合多彩文化。这片紫色的土地群山环绕,巫山、大娄山、大凉山、邛崃山等巍峨肃立。盆地内河流众多、源远流长,各大河流由边缘山地汇集盆地底部,流入浩浩长江之中,奔流不息。
唐代诗人李白就曾写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山高险峻的地理环境,造成山里人豪爽、泼辣的性格特点,特别是素有“川辣子”之称的四川美女,都有一股麻利劲儿,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像一阵儿风似的,尤其是川东的姑娘们。川东地区语言语调直白,但却高亢有力,唱歌时更是真挚热烈,热情欢快。像《妹儿多勤快》,演唱这种风格的作品时,四川人称声音要“到堂”,意为一开始声音、音调、情绪等都要全部到位,每句都要迸发有力,有劲头。这类歌节奏自由,歌词密集,衬词松散,高音区真假混合时真声成分多。体现了四川人民从内心深处释放的毫不做作、无所修饰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劳动生产的真挚热爱。
三、少数民族民歌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与特色。民歌也是体现各民族生活、劳作等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民歌有蒙古族民歌、维吾尔族民歌、藏族民歌、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不同的地理环境因素对少数民族民歌有着显著地影响,如草原上的内蒙古民族,其民歌曲调悠长、深沉委婉;天山脚下的维吾尔族,其民歌内容广泛、多反映爱情与劳作的美好;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其民歌旋律优美、音域宽广。各民族民歌百花齐放,甚为壮观。
例:藏族民歌
西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这里海拔高,空气稀溥,降水量少,日照充足,风速大,由于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造就了藏族人民质朴、热情、豪爽的性格特点。让他们经常载歌载舞,形成了高度发达的歌、乐、舞相结合的艺术形态。
西藏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称。藏族民歌的特点是音调悠长,音域宽广,节奏自由。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劳动歌曲,包括山歌、牧歌,内容是赞美山川、河流和歌颂生产劳动的。一种是生活歌曲,主要是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歌唱对人、对事、对生活的爱憎之感。与壮丽的黄河、辽阔的大草原相媲美,相和谐的是阿坝草原藏族民歌,那嘹亮的歌声仿佛令人置身于广袤的大自然当中,开阔了心胸, 净化了灵魂。
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民歌百花齐放,各有特色,深入人心,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民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态,更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同时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坚强不屈的抗争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应当尊重、爱护、发扬我们的民歌文化,让它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音乐》,江明惇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中国民间音乐概论》,陈永、孟宪辉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陕北民歌通论》,张智斌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王悦(1993.4.8—),黑龙江省人,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师范)专业2012级本科在读。
关键词:地域特征;中国民歌;各具特色;艺术瑰宝
一、汉族北方民歌
汉族北方民歌分布在华北、东北色彩区和西北色彩区。华北、东北色彩区的民歌大部分流行在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小部分流行在山岭、森林或沿海地区;西北色彩区的民歌主要在高原、山岭。
我国秦岭以北大部分属温带季风气候,北方有辽阔的黄土地和黑土地,景色壮丽,气候干燥寒冷,天空高远、空旷凄凉,植被贫乏,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厚重、强悍、豪爽、严谨。以致北方民歌风格大多偏于激昂、豪放。其中,华北、东北色彩区的民歌稍曲折多变,西北色彩的民歌更加朴实无华。
例:西北民歌中的陕北民歌
西北民歌是指流行在陕西、山西、宁夏、甘肃、青海等省区的民歌。
在西北民歌中,首屈一指的绝对是陕北民歌,它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和人文色彩。陕北民歌的思想内容十分深刻,它与文人创作的闲情琐事、风花雪月截然不同。它真实而朴素地记录了陕北人民的生活和命运、追求和向往。
陕北位于黄土高原的腹地,大自然用他的鬼斧神工,雕刻出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梁卯纵横。在历史上,黄土高原曾属边塞要地,是我国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过渡交汇地区。昔日的陕北,地广人稀、雨量稀少、土地贫瘠、交通闭塞,自然生态环境十分恶劣。陕北民歌是陕北高原土生土长的艺术品种,也是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黄土高原所特有的地理环境是产生其独特演唱方式和情感表达的主要原因。它与南方的民歌相比多了些苍凉,究其原因,就在于黄土高原土地广袤,苍凉宏壮。
陕北人唱歌是生命的需要。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也是陕北人真诚率直、勤劳朴实、热情爽朗、粗犷洒脱性格的艺术反应。陕北民歌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是与陕北人的性格特征、生存环境、情感生活密切相关,展现出陕北高原的独特地域风貌。陕北人唱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在实践过程中有感而发、即兴创作而成的艺术,它是陕北人民最简洁的表达方式,也是陕北人发自内心的呐喊。
二、南方民歌
南方民歌,可再细分为江南、湘鄂、西南和闽粤台湾四个色彩区。湖南省的中部和北部,兼具南方和北方两大片区的特点(偏重于南方),可以算南北的过渡地带。此外,还有一个江淮色彩区,属于南北两大片区之间的过渡性质,它地处江苏和安徽两省中部、北部,长江和淮河之间的宽阔地带 。
南方地区河流交错,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对里的人们聪颖细致,音乐风格委婉秀丽。南方民歌的歌词都比较含蓄,善用比、兴,其旋律多表现得婉转、细腻、抒情。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结构短小精悍。歌曲前多有引子。
例:西南民歌中的四川民歌
西南民歌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一带。
四川民歌是西南民歌中的一朵美丽的鲜花,更是巴山蜀水所孕育出的璀璨明珠,汲山水之灵气,成自身之秀丽。四川盆地自古便被誉为“天府之国”,西接青藏高原,吸取佛光圣气;南临云贵高原,融合多彩文化。这片紫色的土地群山环绕,巫山、大娄山、大凉山、邛崃山等巍峨肃立。盆地内河流众多、源远流长,各大河流由边缘山地汇集盆地底部,流入浩浩长江之中,奔流不息。
唐代诗人李白就曾写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山高险峻的地理环境,造成山里人豪爽、泼辣的性格特点,特别是素有“川辣子”之称的四川美女,都有一股麻利劲儿,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像一阵儿风似的,尤其是川东的姑娘们。川东地区语言语调直白,但却高亢有力,唱歌时更是真挚热烈,热情欢快。像《妹儿多勤快》,演唱这种风格的作品时,四川人称声音要“到堂”,意为一开始声音、音调、情绪等都要全部到位,每句都要迸发有力,有劲头。这类歌节奏自由,歌词密集,衬词松散,高音区真假混合时真声成分多。体现了四川人民从内心深处释放的毫不做作、无所修饰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劳动生产的真挚热爱。
三、少数民族民歌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与特色。民歌也是体现各民族生活、劳作等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民歌有蒙古族民歌、维吾尔族民歌、藏族民歌、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不同的地理环境因素对少数民族民歌有着显著地影响,如草原上的内蒙古民族,其民歌曲调悠长、深沉委婉;天山脚下的维吾尔族,其民歌内容广泛、多反映爱情与劳作的美好;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其民歌旋律优美、音域宽广。各民族民歌百花齐放,甚为壮观。
例:藏族民歌
西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这里海拔高,空气稀溥,降水量少,日照充足,风速大,由于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造就了藏族人民质朴、热情、豪爽的性格特点。让他们经常载歌载舞,形成了高度发达的歌、乐、舞相结合的艺术形态。
西藏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称。藏族民歌的特点是音调悠长,音域宽广,节奏自由。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劳动歌曲,包括山歌、牧歌,内容是赞美山川、河流和歌颂生产劳动的。一种是生活歌曲,主要是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歌唱对人、对事、对生活的爱憎之感。与壮丽的黄河、辽阔的大草原相媲美,相和谐的是阿坝草原藏族民歌,那嘹亮的歌声仿佛令人置身于广袤的大自然当中,开阔了心胸, 净化了灵魂。
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民歌百花齐放,各有特色,深入人心,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民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态,更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同时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坚强不屈的抗争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应当尊重、爱护、发扬我们的民歌文化,让它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音乐》,江明惇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中国民间音乐概论》,陈永、孟宪辉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陕北民歌通论》,张智斌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王悦(1993.4.8—),黑龙江省人,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师范)专业2012级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