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rs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数学知识解答问题。本文从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的创设进一步展开分析,以期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小学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已有数学知识解答,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问题情境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激活旧有的数学认知。如开放化问题情境,问题涉及面广,有多种解决方案,需要数学教师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设计有答案的开放性问题。
  例如,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就可以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让学生一点一点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首先,教师让学生运用画图工具画了一个圆,并让学生一边画一边思考圆是怎么形成的。学生都运用手中的工具画出了大小不一的圆,之后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讨论画圆的方法。其次,教师借助其中一位学生的画圆方法在黑板上尝试画出一个圆,即将绳子的一端固定在黑板上,而另一端则缠绕在粉笔上做顺时针旋转,此时教师松懈紧抓的绳子,黑板上立即出现一个椭圆形。不少学生发出疑问:“为什么没有拉紧绳子就无法形成一个圆呢?”有的学生认为,拉紧的绳子如绘图工具圆规两只脚岔开的距离,老师在绘图中松懈了绳子,导致这两个脚之间的距离发生改变。还有的学生认为拉紧的绳子距离是圆的半径。最后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剪下自己画的圆并用语言描述。
  又如,可设置悬疑问题,小学生对未知世界有一种探究欲望。教师在教学“加法的估算”一课时先向全班学生发出邀请:“同学们,大家会说加法算式吗?敢和老师比一比吗?”不少学生在听到教师的问题后都跃跃欲试,在相互较量中教师将小秘诀告诉学生,使学生产生“秘密在哪里?或在哪个地方?”的疑问,这种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迫切解答问题的兴趣。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教育体制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单调乏味,枯燥沉闷,再加上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基本上都是根据教材大纲讲解灌输知识,而学生被动地吸收,课堂教学内容偏离学生情感需求和实际生活经验。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感受到学习知识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促使其主动参与到知识探究中。教师可以讓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发散思维,真正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以“认识人民币”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借助整理钱包设计教学方案:“老师知道大家都认识人民币,但是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么多钱一股脑放在钱包里是不是太乱了?”学生:“是的。”之后教师继续提问:“那有什么办法整理一下吗?”学生:“可以按币值分别放。”教师:“好的,那同学们就和自己的同桌组成小组将这些人民币分好后都整齐地放入钱包里,之后看看哪个小组整理得又快又好。”当学生整理好后则请代表展示。有的学生回答:“先把‘分’整理到一起,之后是角和元,有1角、5角、1元、5元、10元、20元、100元。”也有学生提出另外的分法:“将小钱分为一类,大钱分为一类,其中小钱有1分、2分、1角、5角,大钱则有1元、5元、10元、20元、100元。”教师在教学中巧设疑问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了解人民币。教师要根据实际经验设计课堂教学,必要时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活跃学生思维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课堂情境效果显著,教师和学生在情境中的互动交流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也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充分运用已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利于提升他们的知识建构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实现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胡万祥.如何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J].当代教育,2014(1):74-75.
  [2]刘任权.浅谈如何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J].读写算:教师版,2015(11):52-53.
  [3]董兴纪.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7):93-94.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