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是机械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针对其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特點,笔者提出了通过对实验教材、两性实验开发、增加实训环节、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促进学生将本门课程知识融会贯通,掌握基本的测量方法,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实验教学 课程改革
0引言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是机械类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这门课程综合性强,实用性强,是设计机械零、部件必不可少的基础。而机械零、部件几何参数的精度对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性,使得这门课程本身具有涉及到的标准多、术语多、概念抽象的特点。为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必须精心安排课程实验,通过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理论的理解,并通过实际操作,促进学生将本门课程知识融会贯通,掌握基本的测量方法,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1现状及教改的目的
1.1现状
科学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途径,课程实验是理解、掌握、贯通课程知识的重要环节。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大批适应性强、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的综合性人才。为了向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在工科院校的教学改革中,必须不断改革、完善课程实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实践教学观念落后,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突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实验教学内容陈旧,简单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演示性实验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从实验目的到数据结果分析,学生都按老师的引领在同一条路上走完全程,基本处于被动地位,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阻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在新时期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下,应该打破传统教学方法,形成一个以教带学,以学促教,全程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
1.2教改的目的
①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基本技能和实验的基本理论。
②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思维方法、钻研探索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教改的主要内容
2.1编写新的实验教材
为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必须精心安排课程实验,通过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理论的理解,并通过实际操作,促进学生将本门课程知识融会贯通,掌握基本的测量方法,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编写实验指导书,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实验有相应的实验指导书,同时也形成了与传统不同的实验方法。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操作的同时, 针对设计性实验的要求, 对如精度标准、精度设计、测量仪器、测量方法等进行必要增删,调整实验内容,删减验证型实验,增加设计型实验,以培养学生综合设计与创新能力为目的。
2.2开发“两性”实验
“两性”实验即是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开设综合性实验,旨在让学生运用有关几何量,检测的知识,对典型零件 (如箱体类、齿轮类零件) 的尺寸、精度等方面要求,进行全面综合检测。设计型实验是培养学生综合设计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求学生在进行设计的同时, 通过自学去认识和理解,对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掌握良好的科学思维方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3理论教学与实验相结合
在原有总的学分数和学时数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实践学时必然引起理论学时的减少,在保证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实验,将一些原本在课堂讲授的内容在实验学时内完成。学生学习时由于实践经验少,无感性认识,空间想象力较差,常会感觉枯燥无味这一现象,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尽可能将理论教学与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实例边观察边测量边讲解,将抽象内容具体化,提高了学生兴趣,有利于理解掌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思考的能力。这样一来学生学的明白、教师讲的轻松,理论实践一体化、节约课时,教学效果良好。
2.4增加实训环节
加大和增强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技能学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结合《机械零件设计》的课程设计这一教学环节,增加识读加工工件零件图、装配图上公差配合的教学实训。学生完成一台仪器的结构设计后,精度设计有利于全面考虑精度参数,同时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零部件的功能作用,从而选定相关的精度参数,通过查阅有关资料确定其精度。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初步掌握了综合分析查找有关资料和给出几何参数精度的方法,完成给定机构上主要配合部位的配合类别选择、形位公差及粗糙度选择。再增加了选择和使用普通、专用计量具以及不光滑极限量规检测工件的实践活动,对设计的零件设定公差项目、选用公差数值,再对这些公差进行检测,最后设计专用量规。这种实践性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去的机会,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3考核方式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学生对该门课程掌握好坏的重要标准。实验考核采取随机考核,从做过的实验中任意选取一个让学生重做,要求每位学生写出实验报告,该报告要求既清楚陈述整个实验过程,包括实验步骤的制定,实验操作技术、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又必须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全面正确的分析,占总成绩的20%,这样也敦促学生总是认真完成每一个实验;这种考核方法不仅避免了学生平时不学习,考试突击的现象,使学生不得不注意平时的每一个实验,并逐步对实验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成为自觉的行动,最终形成积极钻研、乐于动手的好风气。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4结语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需加大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拓宽其专业知识面和增加人才的适应性及创新能力,因此加强和重视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建设势在必行。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实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以往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被动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课本知识与工程实际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其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提供了很好的实习和锻炼机会。
参考文献:
[1] 王伯平.《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M ]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 戴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6:110~111
[3] 查珍,等.在实验教学中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12~14.
[4] 何冰,孙博,曹必锋,等.《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辽宁学院学报,2006.8(6):134~136
作者简介:
胡晋,女,1968年生,硕士研究生,讲师 ,籍贯:重庆研究方向:机械设计。
[关键词]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实验教学 课程改革
0引言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是机械类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这门课程综合性强,实用性强,是设计机械零、部件必不可少的基础。而机械零、部件几何参数的精度对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性,使得这门课程本身具有涉及到的标准多、术语多、概念抽象的特点。为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必须精心安排课程实验,通过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理论的理解,并通过实际操作,促进学生将本门课程知识融会贯通,掌握基本的测量方法,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1现状及教改的目的
1.1现状
科学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途径,课程实验是理解、掌握、贯通课程知识的重要环节。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大批适应性强、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的综合性人才。为了向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在工科院校的教学改革中,必须不断改革、完善课程实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实践教学观念落后,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突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实验教学内容陈旧,简单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演示性实验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从实验目的到数据结果分析,学生都按老师的引领在同一条路上走完全程,基本处于被动地位,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阻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在新时期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下,应该打破传统教学方法,形成一个以教带学,以学促教,全程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
1.2教改的目的
①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基本技能和实验的基本理论。
②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思维方法、钻研探索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教改的主要内容
2.1编写新的实验教材
为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必须精心安排课程实验,通过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理论的理解,并通过实际操作,促进学生将本门课程知识融会贯通,掌握基本的测量方法,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编写实验指导书,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实验有相应的实验指导书,同时也形成了与传统不同的实验方法。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操作的同时, 针对设计性实验的要求, 对如精度标准、精度设计、测量仪器、测量方法等进行必要增删,调整实验内容,删减验证型实验,增加设计型实验,以培养学生综合设计与创新能力为目的。
2.2开发“两性”实验
“两性”实验即是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开设综合性实验,旨在让学生运用有关几何量,检测的知识,对典型零件 (如箱体类、齿轮类零件) 的尺寸、精度等方面要求,进行全面综合检测。设计型实验是培养学生综合设计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求学生在进行设计的同时, 通过自学去认识和理解,对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掌握良好的科学思维方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3理论教学与实验相结合
在原有总的学分数和学时数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实践学时必然引起理论学时的减少,在保证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实验,将一些原本在课堂讲授的内容在实验学时内完成。学生学习时由于实践经验少,无感性认识,空间想象力较差,常会感觉枯燥无味这一现象,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尽可能将理论教学与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实例边观察边测量边讲解,将抽象内容具体化,提高了学生兴趣,有利于理解掌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思考的能力。这样一来学生学的明白、教师讲的轻松,理论实践一体化、节约课时,教学效果良好。
2.4增加实训环节
加大和增强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技能学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结合《机械零件设计》的课程设计这一教学环节,增加识读加工工件零件图、装配图上公差配合的教学实训。学生完成一台仪器的结构设计后,精度设计有利于全面考虑精度参数,同时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零部件的功能作用,从而选定相关的精度参数,通过查阅有关资料确定其精度。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初步掌握了综合分析查找有关资料和给出几何参数精度的方法,完成给定机构上主要配合部位的配合类别选择、形位公差及粗糙度选择。再增加了选择和使用普通、专用计量具以及不光滑极限量规检测工件的实践活动,对设计的零件设定公差项目、选用公差数值,再对这些公差进行检测,最后设计专用量规。这种实践性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去的机会,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3考核方式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学生对该门课程掌握好坏的重要标准。实验考核采取随机考核,从做过的实验中任意选取一个让学生重做,要求每位学生写出实验报告,该报告要求既清楚陈述整个实验过程,包括实验步骤的制定,实验操作技术、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又必须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全面正确的分析,占总成绩的20%,这样也敦促学生总是认真完成每一个实验;这种考核方法不仅避免了学生平时不学习,考试突击的现象,使学生不得不注意平时的每一个实验,并逐步对实验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成为自觉的行动,最终形成积极钻研、乐于动手的好风气。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4结语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需加大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拓宽其专业知识面和增加人才的适应性及创新能力,因此加强和重视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建设势在必行。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实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以往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被动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课本知识与工程实际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其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提供了很好的实习和锻炼机会。
参考文献:
[1] 王伯平.《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M ]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 戴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6:110~111
[3] 查珍,等.在实验教学中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12~14.
[4] 何冰,孙博,曹必锋,等.《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辽宁学院学报,2006.8(6):134~136
作者简介:
胡晋,女,1968年生,硕士研究生,讲师 ,籍贯:重庆研究方向:机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