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dimetrics系统在CT辐射剂量评估上的初步应用

来源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sx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Radimetrics系统对CT辐射剂量的数据分析,评估扫描方案能否达到辐射防护的要求。

方法

把Toshiba Aquilion 64排和Siemens Emotion 16排CT的3980例患者数据自动传输到Radimetrics工作站,并生成患者靶组织及敏感组织辐射剂量报表,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统计出头颅、胸部、腹部、盆腔CT检查的辐射剂量分布情况并行t检验。

结果

(1)头颅、胸部、腹部、盆腔CT平扫的辐射剂量的中位值分别为2.31、4.82、3.65、4.48 mSv;增强扫描的辐射剂量的中位值分别为4.58、9.58、10.51、8.71 mSv。(2)多数患者辐射剂量在ICRP103报告书范围内,仅有80例超出范围;(3)与扫描部位越邻近的组织,受到的辐射剂量越大;(4)动脉期、静脉期的辐射剂量低于平扫;(5)64排CT辐射剂量小于16排CT。

结论

Radimetrics系统可通过对CT辐射剂量分析来有效评估扫描方案的合理性。

其他文献
血管生成对肿瘤生长至关重要,以肿瘤血管为靶点的抗血管生成治疗日益受到重视,但抗血管生成疗法的机制以及治疗后产生的耐药性尚不明确。无创性放射性核素分子显像可阐明基本的药物机制以及耐药通路,并通过治疗前和治疗期间的靶点量化表达实现个体化的抗血管生成治疗。笔者重点讨论在血管生成过程中4个关键蛋白质,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整合素αvβ3、细胞外基质纤连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表达
目的比较11C-胆碱(11C-CHO)PET/CT、18F-FDG双时相PET/CT、常规18F-FDG PET/CT、11C-CHO+18F-FDG双时相PET/CT显像结合高分辨率CT(HRCT)4种方法对鉴别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的价值。方法对28例SPN患者进行18F-FDG PET/CT显像(注药后l h显像,2 h行延迟显像)和11C-CHO PET/CT显像(于注药10 m
全身131I显像时,除了甲状腺组织、分化型甲状腺癌(DTC)转移及复发灶显影外,非甲状腺组织来源的假阳性病变也常不同程度地摄取131I而显影。探讨DTC患者腹盆部非甲状腺组织来源的假阳性病变摄取131I的不同原因,分析其可能存在的病变信息,可以给临床诊疗提供必要的帮助,笔者就有关腹盆部131I显像假阳性研究进行综述。
脊髓转移瘤(ISCM)是肿瘤晚期患者癌灶转移至脊髓,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引起躯体疼痛、感觉减退或麻木的一种危险的转移性疾病,严重者可导致机体瘫痪,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降低。随着肿瘤发病率的上升以及新型影像诊断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ISCM的检出率明显提高。但遗憾的是,针对ISCM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的共识。虽然在以往的ISCM治疗中放疗的作用较为局限,但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与提高,对于存在手术禁忌证或化疗效果
目的通过99Tcm-DTPA肾动态显像测定总肾及分肾肾小球滤过率(GFR),评价其在根治性肾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根治性肾切除术患者术前行99Tcm-DTPA肾动态显像,定量测得总肾及分肾GFR。依据肾脏肿瘤直径大小分为≥4 cm组和<4 cm组,以了解术前患者GFR降低与肿瘤大小的相关性。采用t检验进行两组GFR水平的比较。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术后肾功能不全的预测因子。结果肿瘤<4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对盆腔放疗辐射所致大鼠卵巢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实验1:雌性Fischer 344大鼠5只,于动情间期皮下给予GnRHa 0.25 mg后,动态观察其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及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变化情况。实验2:雌性大鼠40只,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GnRHa组、放疗组(R组)及GnRHa+R组并给予相应处理,盆
目的探讨规范颅颈联合CT血管成像(CTA)后处理图像对临床的意义。方法收集30例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影像科(A组)和30例河南省人民医院影像科(B组)的颅颈联合CTA后处理图像,分别对图像的次序、表述、快速准确定位等方面进行主观评价,以上各项得分的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两组图像在照片格式满意度和血管定位快速准确度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6.30和7.01,均P < 0.01),说明采
视网膜的合成、代谢等各项生理功能主要是由视网膜内的神经递质(谷氨酸、γ-氨基丁酸、多巴胺、5-羟色胺、σ受体等)协同作用完成。近年来核医学显像仪器及显像剂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全身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分子水平研究,视网膜受体分子显像是将核医学、眼科学、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新医学技术,是当前核医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开拓性的新进展。笔者将从视网膜内的各种神经递质的生理病理变化及其在核医学分子显像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
目的分析骨骼Rosai-Dorfman病(RDD)的数字化X线摄影(DR)、CT和MRI表现,结合其临床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以明确影像诊断,提高对骨RDD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骨RDD的影像学表现,主要观察病灶的数量、形态、密度或信号、病灶周围组织情况,结合其临床、病理特点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病例1为上肢多发病灶(累及长骨和扁骨),仅行DR检查,表现为骨髓腔条片状以低密度为主的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