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评价联合补充叶酸、维生素B12和B6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检索1980-2014年有关补充叶酸、维生素B12和B6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关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筛选符合条件的研究。研究指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事件、心肌梗死及中风,效应指标为反映发生风险的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CI。运用Meta分析方法进行效应综合,并做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采用Jadad评分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共
【机 构】
:
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系,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系,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系,71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联合补充叶酸、维生素B12和B6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影响。
方法检索1980-2014年有关补充叶酸、维生素B12和B6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关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筛选符合条件的研究。研究指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事件、心肌梗死及中风,效应指标为反映发生风险的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CI。运用Meta分析方法进行效应综合,并做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采用Jadad评分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共纳入11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包含26 395名研究对象。有8项研究综合显示3种B族维生素联合使用对心脑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无显著影响(RR=1.00,95%CI:0.94~ 1.07);9项研究综合显示3种B族维生素联合使用对心肌梗死的发生无显著影响(RR=1.03, 95%CI:0.94~ 1.13)。9项研究综合显示3种B族维生素联合使用可使中风的发生风险降低14%(RR=0.86, 95%CI:0.78~ 0.95)。维生素B合剂组与对照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联合服用叶酸、维生素B12和B6能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降低2.53 μmol/L(95%CI:-3.93~-1.12);亚组分析显示,随访时间、维生素剂量、疾病史均对心脑血管疾病事件的研究结论无显著影响;而中风的亚组分析显示,随着随访时间延长,补充B族维生素能降低中风的发生风险,叶酸和维生素B12在小剂量下预防中风的作用更为显著,而维生素B6随着剂量的增加效果显著,有心脑血管病史者联合补充B族维生素降低中风风险的效果较好。
结论联合补充叶酸、维生素B12和B6对心脑血管疾病事件、心肌梗死的发生无显著影响,但可以降低中风发生的风险和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河南省驻马店市单阳家庭中接受抗病毒治疗原阳者的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2008-2014年开展的开放式、前瞻性队列研究,每年随访一次,收集当地单阳家庭治疗原阳者的人口学特征、CD4+T淋巴细胞(CD4)、病毒载量、艾滋病相关症状、治疗启动日期、治疗机构级别、治疗方案等信息,以及随访期间的死亡结局,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死亡率的影响因素。结果2008-2014年间
目的研究IKZF3基因多态性与中国长江以南汉族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易感性间的关联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SLE 213例,正常健康对照者234例),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IKZF3基因多态性。在多个遗传模型(加性、隐性、显性)下,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和广义多因子降维模型(GMDR),分析基因与疾病易感性、疾病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
中国目前老年人口的总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患病率和残疾率升高,其中失能老年人的人口数已逾千万。多项研究显示,老年人失能率因年龄、性别、居住地域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且受健康、社会学及生活行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分析国内外老年人失能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以期对该人群长期照料护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目的分析我国男男性行为HIV感染者(MSM感染者)确证后婚姻及危险行为变化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预防二代传播提供依据。方法使用截至2012年12月31日的艾滋病网络直报病例报告卡和2013年12月31日艾滋病随访管理定时数据库,对2012年新报告MSM感染者的基本人口学特征、婚姻状况和高危行为及其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12年新报告MSM感染者中,66.1%(10 426/15 768)为
目的分析北京、吉林、新疆、陕西、湖南、河南6省份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数据,了解耐药性结核病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在6省份采用问卷调查收集背景资料,并使用比例法药物敏感性试验对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进行检测,再利用SPSS 20.0软件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总体耐药率和耐多药率分别为23.42%和13.51%。北京、吉林、湖南、河南、陕西、新疆分离株耐药率分别为21.5
目的了解云南省德宏州2012-2014年成年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耐药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对2012年底在云南省德宏州接受抗病毒治疗半年及以上≥15岁的3 715例艾滋病患者,随访观察治疗12个月及24个月时的耐药发生情况。结果3 715例患者以男性(56.6%)、26~ 45岁(72.6%)、已婚(76.0%)为主。感染途径主要是性传播(75.3%),基线治疗方案以奈韦拉平
目的明确在HIV抗体确证实验结果不确定,又需及时诊断的情况下,病毒载量检测对诊断的辅助作用。方法对2015年天津市MSM人群中32例HIV抗体确证实验结果为不确定的样本进行两次HIV病毒载量检测,并对该样本进行跟踪随访和确证实验,以证实其感染情况。结果32例样本在HIV抗体确证实验结果不确定的情况下,两次病毒载量全部检测到数值,经随访抗体确证实验全部判为阳性。病毒载量检测结果与抗体确证实验结果相符
目的填补1965-1974年北京市居民死亡资料的历史空白,为其他地区死亡数据的补充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专家咨询了解北京市居民死亡资料保存情况,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采集北京市城区该期间死亡居民户个案信息。应用死亡率、死亡构成、死因顺位等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收集1965-1974年北京市城区10个派出所保存的死亡居民户个案信息11 668条。该时期北京市城区居民前十位死亡原因依次为心脏病、肿瘤、脑血管病
目的探讨母亲孕期被动吸烟和补充叶酸与儿童孤独症行为的交互作用。方法以2014年深圳市龙华新区新入园的小班(3岁)儿童为研究对象,由家长填写问卷,询问儿童年龄、性别、早产、低出生体重、父母学历、父母生育年龄、家庭收入等,用孤独症行为量表评估儿童孤独症行为,按筛检界值31分和诊断界值62分将儿童分为正常组(<31分)、亚临床组(31~ 61分)和疑似临床组(≥62分)。控制混杂因素后,采用多分类log
观察性研究是流行病学病因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在因果推断时混杂因素往往会歪曲暴露与结局的真实因果关联。为了消除混杂,选择变量调整是关键所在。有向无环图能够将复杂的因果关系可视化,提供识别混杂的直观方法,将识别混杂转变成识别最小充分调整集。一方面有向无环图可以选择调整更少的变量,增加分析的统计效率;另一方面有向无环图识别的最小充分调整集可以避开未被测量或有缺失值的变量。总之,有向无环图有助于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