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前言
伴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国际教育交往的拓展,伴随而来的是国家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启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不是换一套教材,也不是调整教材内容,而是一场教育理念的更新,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整个课程改革涉及课程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等,是一场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初中政治课在这次课程改革中也有较大的变化,更注重“人文性”“时代性”。因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要求我们政治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更何况教育部已对初中思想政治教材作了较大删改,所以作为教学活动重要角色的初中政治教师,无法回避新课程带来的巨大冲击,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对其旧角色的挑战。“角色”一词,本来自戏曲,近年来,这个概念在教育理论中出现的频率渐高。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行,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积极转变和重塑角色,迎接新课程的挑战。
二、新课程理念对传统初中政治教师角色的挑战
新课程改革下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角色已不能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教学习惯、教育观念、教学情境等诸方面传统思想政治课的教师角色都受到了挑战:
1教育观念的挑战: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一起来学习,而不是简单地把知识教给学生。传统的政治教育,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教师充当了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选择者、学生成绩的评判者的角色;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政治知识和政治结论,不敢发表主见、追问老师、质疑教材,长期下来,势必会压制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火花。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意味着教师从事教学并不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的过程。因此,当前构建新型政治课教学模式在于:如何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而是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在教学中,不仅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的知识特点,遵循政治学科发展的规律,更要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全新的初中政治课教学模式。
2教学习惯的挑战:实现“两个转变”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习惯上实现“两个转变”,即由重“教学”向重“学习”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重视教学结果轻视教学过程”,这是我们传统政治课堂教学中一个弊端。重结果就是教学中教师只重视教学的结果和知识的结论,而忽视知识的总体结构。这种方式是从教师教出发,还因为教师以知识的传播为主要任务,在教学中存在着可操作的明显的程序化。因此,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渐渐地丧失,学生的主要任务变成了记住、再认、再现、重复,缺乏认知过程。新课程对政治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政治教师更加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信息的交流,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更加注重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通过教学措施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学会学习。
3教学情境的挑战:新观念、新情境
(1)新课程因素。新课程的具体实施将产生很多新课程因素,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大因素的整合和优化。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是四大因素之间持续活动的相互动态过程。此生态模式强调在课程中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各要素之间存在一种互惠沟通的关系。
(2)新的课程结构。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根据基础教育的特殊功能、现代人的素质需求以及儿童的认知方式而提出的,主要涉及在国家层面的课程结构中以何种方式和怎样的程度体现课程综合化的潮流。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主要通过设置综合课程的方式体现出来。
(3)新的课程环境。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颁布的《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政治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为了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教师需要了解这一新的课程环境。新的课程环境,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等多因素的整合,使课程变成一种互动的整体。
(4)新教材的弹性。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在学生利用课程资源过程中,教师应当是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目前可供利用的资源有:一是校内的课外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等;二是校外资源,包括展览馆、博物馆、科技馆、工厂等;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机房,广播、报刊、电视、电脑及校内外网络资源等。
伴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国际教育交往的拓展,伴随而来的是国家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启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不是换一套教材,也不是调整教材内容,而是一场教育理念的更新,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整个课程改革涉及课程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等,是一场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初中政治课在这次课程改革中也有较大的变化,更注重“人文性”“时代性”。因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要求我们政治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更何况教育部已对初中思想政治教材作了较大删改,所以作为教学活动重要角色的初中政治教师,无法回避新课程带来的巨大冲击,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对其旧角色的挑战。“角色”一词,本来自戏曲,近年来,这个概念在教育理论中出现的频率渐高。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行,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积极转变和重塑角色,迎接新课程的挑战。
二、新课程理念对传统初中政治教师角色的挑战
新课程改革下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角色已不能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教学习惯、教育观念、教学情境等诸方面传统思想政治课的教师角色都受到了挑战:
1教育观念的挑战: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一起来学习,而不是简单地把知识教给学生。传统的政治教育,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教师充当了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选择者、学生成绩的评判者的角色;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政治知识和政治结论,不敢发表主见、追问老师、质疑教材,长期下来,势必会压制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火花。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意味着教师从事教学并不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的过程。因此,当前构建新型政治课教学模式在于:如何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而是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在教学中,不仅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的知识特点,遵循政治学科发展的规律,更要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全新的初中政治课教学模式。
2教学习惯的挑战:实现“两个转变”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习惯上实现“两个转变”,即由重“教学”向重“学习”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重视教学结果轻视教学过程”,这是我们传统政治课堂教学中一个弊端。重结果就是教学中教师只重视教学的结果和知识的结论,而忽视知识的总体结构。这种方式是从教师教出发,还因为教师以知识的传播为主要任务,在教学中存在着可操作的明显的程序化。因此,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渐渐地丧失,学生的主要任务变成了记住、再认、再现、重复,缺乏认知过程。新课程对政治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政治教师更加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信息的交流,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更加注重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通过教学措施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学会学习。
3教学情境的挑战:新观念、新情境
(1)新课程因素。新课程的具体实施将产生很多新课程因素,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大因素的整合和优化。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是四大因素之间持续活动的相互动态过程。此生态模式强调在课程中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各要素之间存在一种互惠沟通的关系。
(2)新的课程结构。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根据基础教育的特殊功能、现代人的素质需求以及儿童的认知方式而提出的,主要涉及在国家层面的课程结构中以何种方式和怎样的程度体现课程综合化的潮流。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主要通过设置综合课程的方式体现出来。
(3)新的课程环境。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颁布的《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政治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为了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教师需要了解这一新的课程环境。新的课程环境,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等多因素的整合,使课程变成一种互动的整体。
(4)新教材的弹性。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在学生利用课程资源过程中,教师应当是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目前可供利用的资源有:一是校内的课外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等;二是校外资源,包括展览馆、博物馆、科技馆、工厂等;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机房,广播、报刊、电视、电脑及校内外网络资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