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名师培养新机制助推区域课改新途径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55567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浙江省教育厅推出了“十二五”“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项目经过顶层设计,培训单位优胜劣汰,学员层层选拔,课程菜单选择,在浙江的中小学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浙江省首届历史与社会“浙派名师”班的班长,笔者与浙江师范大学的教育专家和学者一起研讨,并结合自身两年来的理论与实践的研修,业务与素养的提升,反思浙江构建区域中学名师培养机制的举措与成效,分享专业成长的体会。
  一、势在必行:培养中学名师团队
  (一)契合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的引领
  教育大计,教师是关键。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因此,浙江省适时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力推出“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重点培养1600位名师、名校长,着力在全省选拔一批师德高尚、专业素养优良、发展潜能强劲的优秀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与校长,全面提升我省中小学教师及校长队伍的水平。其中,首期14个培养项目中就包括了历史与社会学科,培养对象控制在20名。
  (二)破除新课程改革困境的需要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提出课程设置的原则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历史与社会》正是在这种理念背景下创设的课程,它是新课标实施以来教学方式变化较大的课程。该课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为综合课程的‘历史与社会’,将历史、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韩震教授认为:“这门课程的独特价值首先在于凸显综合视野和问题意识。”综合课程更有利于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以问题为导向,以分析为逻辑,注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综合课如何“综”是课程改革带来的教学难题,也是学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难题。毋庸讳言,与分科教学相比,综合课实施遇到了更多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教师综合理念的缺乏、分科教育培养背景等制约,师资的继续教育培训任务也具有极大的挑战性。面对现实困难,以“综合”的高度去培养“浙派名师”这样一支前所未有的全面性、开放性、社会性的骨干教师是至关重要的。
  (三)树立浙江区域名师品牌的需求
  浙江,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自古文明鼎盛,科教昌达,教育名人辈出。自东汉至现代,如王充、吕祖谦、陈亮、叶适、王阳明、刘宗周、黄宗羲、朱舜水、龚自珍、王国维、孙诒让、蔡元培、杜亚泉、经亨颐、杨贤江、竺可桢等,一代代先贤大儒传递浙江教育史的火炬,对中国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他们塑造了“浙派名师”的光辉形象。如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浙江,更需要重树浙江教育的领军旗帜,培养年轻一代的教学名师。依据《浙教电传〔2012〕420号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组织实施“十二五”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的通知》,其指导思想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为目标,培养一批具有高尚师德修养、先进教育理念、宽阔国际视野、精湛专业素养、独特教育教学或学校管理策略与风格、较强研究与创新能力的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引领和促进全省中小学教师和校长队伍建设。
  二、因地制宜:探索名师培养机制
  因地制宜是历史与社会学科的重要观点,体现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的发展策略,区域名师的培养机制也需要因地、因校、因课、因人而异,有效地针对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一)培训单位竞争,因特色而明
  《2012年“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培养机构资质条件与培养项目申报办法》提出了培养项目总体设计要求。当时,浙江省教育厅特意在网络上设置了两所学校的项目竞争,两所高校提出的培训方案自由选择,这大大增加了培训的针对性与人性化。良性竞争也让培养对象更加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与专业发展的选择。浙江师范大学精心推出的“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历史与社会培养项目,特别针对综合学科课程教师培训的综合性、实践性要求。由浙江师范大学的地理环境学院与人文学院联合承担了这个学科培训项目,两个学院的副院长共同担任我们历史与社会浙派名师班的项目负责人和首席专家。
  (二)项目顶层设计,因课程而设
  浙江师范大学针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浙派名师培养工程”制订了《基于实践共同体的任务驱动式初中历史与社会名师培训》计划书,具有群体高端性、定位科学性、课题研究性、模式创新性、培养个性化等特点。围绕“实践共同体,任务驱动式”的思路开展培养,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培养项目按照五个模块设计,包括理论研修、实践浸润、思想凝练、成果展示和示范辐射,培养培训周期为2年,其中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4个月。培养项目结业基本要求共有11项任务:包括做课题,发表论文,上示范课,开专题讲座,写读书报告,听特级教师的课,带青年教师,等等。
  (三)培养导师推荐,因双轨而择
  名师培养是否有效,导师非常重要,浙江师范大学实施了理论与实践双导师制,并以文件形式加以落实。严格依据《“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首批导师资源库人选推荐办法》,保障培养质量,建立了“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导师资源库,以提供一批各学科、多元化、实力雄厚、满足需要的理论导师与实践导师人选。人选范围包括高等院校、教师培训机构、教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中小幼职教等各学科、领域的优秀教师和教研员等。最后,班主任在全体学员自由选择导师的基础上合理调配,保证了每位学员都有一位浙江师范大学教授为主的理论导师与一线特级教师为主的实践导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双管齐下,指导名师培养对象的专业化发展。20位学员拥有18位高水平导师,其中浙江师范大学的理论导师10位,并由8位省教研员及特级教师组成了实践导师。
  (四)培养对象选拔,因潜能而定   “浙派名师”培养对象这个群体的水平怎么样?取决于其项目注重对象选拔过程中的公正、公开和公平。《2012年“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培养对象选拔办法及选课程序》培养任务是初中社会与历史的名师培养对象各20名。培养对象选拔范围为全省中小学上述学科的专任在职教师,要求具有较高师德修养与思想政治素养、较强事业心与责任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潜能,在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实践中具有较强的改革创新精神;近5年内主持过市级及以上教科研课题或项目,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与较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学业绩突出,教学研究及实践成效显著,受到了同行、学生及家长的认可与好评。省教育厅总体按培养对象人数将推荐名额下达到各市,各市教育局根据文件下达的名额,按一定比例将推荐名额分配到有关县(市、区),通过教师个人自主申报,所在学校与县(市、区)择优推荐,由设区市组织专家评审、面试答辩、差额择优评选并公示后,确定推荐人选。省教育厅根据各市推荐情况,通过总体审核与综合平衡后确定培养对象,并在省教育厅门户网站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这个过程保证了名师培养对象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五)课程菜单选择,因需求而选
  浙江师范大学依托高校优质教师培训资质,同时设立相关实践基地、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等,要求每位学员填写个人专业两年发展规划,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开展理论与实践、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的、系统且全面的培养培训。为了切实有效地开展培养活动,浙江师范大学推出《“浙派名师培养工程”培训前情况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围绕基本情况、进修情况、科研成果、教学成果等展开,让学员填写好各项调查内容,并对今后开展的培训活动提出建议。例如,列举近3年来指导青年教师取得的成绩;陈述教学理念与实践;陈述自己的教学特色或打算追求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对浙派名师培训的建议,围绕最突出的问题、最想学的内容、最希望的培训活动等提出建设性意见。历史与社会综合文科课程开班后,教师们对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学员们最期待学习培训的内容。每个培训阶段,笔者还与全班学员一起,针对大家的发展需求,提出下阶段培训的有益建议。
  三、开放大气:丰厚名师培养过程
  (一)和合共生,凸显综合特色
  浙派名师培训课程是多元丰富的,除了课程内容,还有教育科研、影视文化、信息技术、名师成长等内容。尤其针对历史与社会综合课程的特点,邀请了地理、历史、政治等学科名家参与培训,并组织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基地与异地相结合的培训。在两年不到的时间里,我们已经进行了7次集中培训活动。每一次的活动都安排得既充实又有意义,过程都记录在《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初中历史与社会项目培养手册》。例如,在2013年3月17日~23日的第一次集中学习中,省特级教师、义乌中学物理教师吴加澍老师给我们作了一场《优秀教师的修炼》的报告,省教科院方展画院长专题讲座《转变教育理念 促进专业发展》,上海师范大学李稚勇教授专题讲座《国际视野下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省教研员牛学文老师专题讲座《基于综合性学习的课型课例研究》。各位专家角度各异,场场精彩,引人深思。
  (二)研训一体,推进课程改革
  浙派名师培训最重要的是提升学员们的实践教学与教育科研能力,这需要学员在教学一线中不断实践与反思。学员依据自身工作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选择一项研究课题立项,并有序开展研究。2013年11月,全班同学赴嘉兴秀洲实验外国语学校观摩省优质课,并组织学员间的教学展示活动。笔者与两位同学进行了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还有学员开展了专题讲座。2014年3月的广州培训,深圳的历史与社会教研员唐云波老师的报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2014年9月底,在浙江师范大学地理环境学院桑广书教授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陕西师范大学取经。
  (三)虚实结合,落实成效评估
  为了提升“浙派名师培养工程”实施的成效,浙江师范大学还提出了《“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考核指标》,针对培养机构、导师、培养对象分别加以考核。其中对培养对象的考核评价,采用个人自评、培养机构评价、所在单位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总体考评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了加强培养工程的过程管理,组织开展“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阶段性情况检查。检查递交材料包括“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简报、学员研修日志、集中培训课程反馈表、理论导师登记表、实践导师登记表、学员研修心得等。
  为了透明管理培养工程情况,充分利用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平台开展虚拟社区管理。学员们要经常登录“省教育厅门户网站—教师培训管理平台”,选择相应的培训项目,及时上传培训活动日志,提交反馈意见。
  两年时间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浙派名师”培训,让我们重新审视课程与自身,并不断反思前行。我们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了近100篇论文,展示了160多节研讨课,开设了300多场专题讲座。在2014年特级教师评比中,有两位学员被评为浙江省特级教师,作了榜样表率。浙派名师培养工程已然成为浙江省探索名师培养机制的重要举措。
其他文献
摘 要:学习单是课堂教学的路标,其设计和实施要遵循能体现阅读教学内容单元设计与整体规划的要求、方法和策略应该清晰且多元、应建立一个可以复制的学习支架、要与学情匹配、要让学生思考和记笔记空间的最大化、每个板块之间的难度和容量要均衡等原则。  关键词:学习单;教学设计;《带上她的眼睛》  在引入学习单的生成式课堂中,学习单是以板块、问题以及学习成果为表格内容的学习工具或支架,学生知道学习路标、解读角度
期刊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使用掀起新的教学变革,学业评价的要求也相应产生变化,试卷的命制要体现《2018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方面的整合交融”的理念,着力区分不同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以有效引领教学。以下以温州市2017学年七年级(上)语文期末试卷(以下简称“期末试卷”)为例,谈谈基于统编教材的试题命制应关注的几个点。  一
期刊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杭州笕桥实验中学(原杭州市机场路中学)创办于1990年5月,是全国优秀家长学校、浙江省家庭教育示范学校。自2007年起,学校开始实施“环境友好,基础构建”“科组培优,规范有效”“培育特色,经营品牌”三步连环行动计划,全面培育“博之以文,约之以礼”的博约文化,着力打造“328高效课堂”,努力践行“幸福校园,博约教育”。经过8年的努力,现在学校内外关系和谐,管理规范有序,教育教学质量稳
期刊
作业可以巩固知识,促进同学合作与亲子交流,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同时,作业也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农村,学生学习基础较差,作业中出现许多不合理的情况。对此,学校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探索过程  (一)现状调查  为了解学校的作业情况,学校对学生的作业能力、作业态度、作业方法、作业环境等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有:学生因缺乏自信而盲目抄袭作业,没有及时订正
期刊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 = 经验 + 反思。磨课,就是对教学经验不断反思的过程。通过磨课,教师不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及其教学价值,逐渐明确教材每篇课文的核心教学内容之所在,从而真正促进教师专业的提升。下面以《俗世奇人·泥人张》的磨课为例,谈谈我在磨课中的得失。  一、磨课过程  (一)第一次教学:裸读裸备,“奇”就是奇  2010年,在县级名师评比活动中,我被要求裸读裸备《俗世奇
期刊
编 者 按2013年始,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局以教育“新共同体”为载体,根据区块经济建设与教育发展实际,将相同或不同特征的学校组成发展联盟,并形成了从“盆景”到“风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江干模式,这一创造性的实践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近两年的实践创新,江干教育经历了哪些教育教学的变革,又获得了哪些成绩与启示?本期视点,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杭州市江干区的教育“新共同体”。  杭州市江干区现有
期刊
摘 要:在“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中,自读课的教学可内用方法策略,外显内隐思维,而运用学习单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有助于强化阅读策略,帮助学生形成自主閱读的能力。  关键词:自读课 ;学习单;阅读策略;《带上她的眼睛》  一、自读课的困惑  教育部2016年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部编教材”)的基本特点和重要创新是构建了由“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
期刊
一、普通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  我校于2014年年初全面启动以“善的教育”为引领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立了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推行“三师一体”全员育人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预防学生在理想、心理、学业、生活和生涯等方面出现问题和困扰。我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期刊
《中国教育报》登载了周国平有关写作的一段话:“写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题材没有限制,凡是感兴趣的都可以写,凡是不感兴趣的都不要写。既然你是为自己写,当然就应该这样。”读完这段话,颇有感触,什么让学生感兴趣呢?素材,主题立意,还是语言表达?对这些,是智力因素的影响大,还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大?对初中生来说,恐怕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到 “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
期刊
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无法有效参与的问题,当下倡导的“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提供了可行的解决之道。如果能真正将其落到实处,就可以切实提升常态课的课堂品质。对此,笔者以人民版教材《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课的教学为例进行探析。  一、激疑导入,纵向贯通,整体认知  高中历史教学应在把握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同一专题内部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