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建设任务,本文首先提出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以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实训基地建设为例,阐述了企业主体和学校主体两种建设模式。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2-0-02
生产性实训基地是相对于传统的消耗型实训基地而言的,是指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与政府、行业、企业或者社会相结合,全面开发基地的生产功能, 通过产品生产、社会服务、技术研发等生产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生产中实现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一种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但为师生创造了真实的职业环境,还可以利用其创造的经济效益,购置设施设备、改善教学条件、加强课题研究和技术研发以及提高教学手段等,这样就变消耗性实验实习为创造效益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河北省示范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是其重点建设专业。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以实训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以中央财政支持的物流实训基地建设为平台,摒弃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寻找多种途径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这不仅促进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强化教学内涵建设,服务秦皇岛物流业发展需要,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还提高学院社会服务能力,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人员培训等,使学院、企业在合作中都受益。
一、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
(一)先进性原则
实训基地的主要作用不是验证理论,而是模拟或仿真生产实际的技能训练,因而其建设在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中处于关键和核心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科技、高质量、高效能将成为未来企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新产品越来越依赖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职业岗位对新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才培养也必须适应未来市场的需求。因此,实训基地建设应该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既要保持与社会、企业所需的技术水平同步,又要体现技术起点高、科技含量大和先进性的特色,要求采用的设备、训练内容等方面尽可能贴近专业领域的生产、技术、工艺,使学生通过有效的实训过程,掌握专业领域某种实用的先进技术与工艺。
(二)系统性原则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依据是行业、企业等提出的培养目标中的能力项目和能力标准。强调实训基地建设(硬件)是为软件服务的,是为培养目标中能力培养项目和标准服务的,整个基地建设要有系统性观念。
(三)实用性原则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结构与布局适用于专业实践教学组织;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规律相适应;适应以能力训练为主线,体现现代高技术的设计性实验和紧跟现代社会发展前沿的综合性生产训练, 做到真题实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效益性。
(四)开放性原则
生产性实训基地要做到面向学生,面向行业、企业, 面向社会。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做到全面开放,构建与行业、企业、社会的良好的沟通渠道, 能够为社会提供多方位技术服务,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对外服务的基地。
(五)多功能原则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是多元的,包含实践教学功能、研发功能、社会服务功能等。它既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场所,又是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单位,是高新技术开发、应用、推广基地,是终身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的依托。
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主要建设模式
(一)企业主体模式
企业主体模式即以企业为主组织生产和实训的一种模式。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学校主要提供场地和管理, 行业或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 以行业企业为主组织生产和学生实训, 这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其主要类型是订单培养型。行业或企业主动到高职院校开设订单班, 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协议。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 制订教学和实训计划, 由学校负责理论教学, 并提供场地和管理, 行业企业提供设备, 并选派技术人员到学校组织生产和实训。
(二)学校主体模式
学校主体模式, 即以学校为主组织生产和实训的一种模式。通过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质上就是把企业引进校园,即企业的文化、管理、课程、设备、技师、员工都可以进入学校,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能够交替授课,学校环境与企业环境可以融合, 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可有机结合。学生在学校与企业共建的教室、实训室里学习知识,强化技能,则是一种“学”与“训”在校内进行工学结合的极好体现。
1、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企业与学校依据专业发展需要,在校内联合创建、设立专业训练中心,打造具有生产经营功能的实训基地,做到一边生产一边教学。例如,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与秦皇岛运通物流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内建设物流实训基地,场地、设备由学院提供,企业把物流业务引入学校,派出人员指导,学生为企业在学校周边地区开展物流营销工作,开发客户并维护客户。借助于学院在当地的影响力及信誉,有利于企业物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利用实训基地堆场和实训仓库,为企业提供货物的收发、存取、养护、配送等业务,同时保证了学生在真实业务环境下实践能力的提高。
2、教训计划
企业的专家与学院的教师交流学习,共同研究,可按企业的岗位群来合作制定教学计划。学院聘企业专家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审定教学计划,企业技术、活动、制度等相关内容可列入教学计划,进而可成为必修或公选课。
3、企业技师到校内授课
企业可选派产品售后经理、产品项目开发经理等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内基地授课并承担指导学生实训、实习等任务,为学院学生讲授理论课,并可直接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4、企业员工来学校培训
企业可充分利用学校方面的教育资源,利用校园实训基地为企业培训员工,在学院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
5、接收学生见习、实训、顶岗实习,共同培养训练学生这是实训基地最主要的教学合作项目,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可在校内实训基地分别进行专业见习、课程实训、顶岗实习等教学活动。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企业可安排技术人员为学生讲授理论与技能训练,以及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并做主考组织答辩。
6、师到基地进行实践锻炼
学院可定期派出教师到基地进行专业调研和锻炼,教师在生产一线学到的知识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师在深入基地实践学习期间,要研究企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要尽快积累自身专业实践经验,要研究教学方式方法,要总结和编写教学案例。
7、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
在合作企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专业教师可利用生产性实训基地先进设备等良好条件,积极开展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活动,承接与工艺技术和成果转化有关的应用项目。如此,不仅能促使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提高,也会增强学校为社会服务功能。
这种模式主要是以利用学校设备和技术优势, 运用市场机制运行。即在生产产品、经营业务或技术研发的同时, 要完成对在校学生的实训任务。主要类型有:
(1)筑巢引凤型。当学校拥有一套先进的生产性设备, 但运行这套设备需要较大的成本,且缺乏高水平的实训指导教师时,学校就会主动引进企业,由企业提供相关原材料和技术人员,组织学生开展生产和实训。
(2)来料加工型。学校利用现有设备, 主动承接社会上的各种产品加工业务, 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生产和实训任务。
(3)技术推广型。指学校利用自身科研和技术优势,积极组织师生面向企业和生产一线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创新,同时把学校的研究成果向企业进行技术推广。
(4) 创业孵化型。学校开辟校内创业园,鼓励教师、学生或毕业生留校创业,教师、学生创办的公司同时成为学生生产性实训的基地。
为保证生产性实训基地达到预期效果,确保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无论采取何种模式,都必须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完善各项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切实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既满足学校实践教学的需要,又能真正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惟其如此,校企合作才能落到实处,生产性实训基地才能顺利运行。
参考文献:
[1]张辉,吴万敏.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发展策略[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08,(24).
[2]王城华.浅谈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J].天津:实验室科学,2009,(8).
[3]陆勤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的探索实践[J].天津:职业教育研究,2010,(7).
[4]曾佳,吴志荣.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研究与实践[J].宁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2-0-02
生产性实训基地是相对于传统的消耗型实训基地而言的,是指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与政府、行业、企业或者社会相结合,全面开发基地的生产功能, 通过产品生产、社会服务、技术研发等生产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生产中实现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一种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但为师生创造了真实的职业环境,还可以利用其创造的经济效益,购置设施设备、改善教学条件、加强课题研究和技术研发以及提高教学手段等,这样就变消耗性实验实习为创造效益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河北省示范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是其重点建设专业。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以实训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以中央财政支持的物流实训基地建设为平台,摒弃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寻找多种途径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这不仅促进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强化教学内涵建设,服务秦皇岛物流业发展需要,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还提高学院社会服务能力,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人员培训等,使学院、企业在合作中都受益。
一、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
(一)先进性原则
实训基地的主要作用不是验证理论,而是模拟或仿真生产实际的技能训练,因而其建设在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中处于关键和核心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科技、高质量、高效能将成为未来企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新产品越来越依赖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职业岗位对新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才培养也必须适应未来市场的需求。因此,实训基地建设应该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既要保持与社会、企业所需的技术水平同步,又要体现技术起点高、科技含量大和先进性的特色,要求采用的设备、训练内容等方面尽可能贴近专业领域的生产、技术、工艺,使学生通过有效的实训过程,掌握专业领域某种实用的先进技术与工艺。
(二)系统性原则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依据是行业、企业等提出的培养目标中的能力项目和能力标准。强调实训基地建设(硬件)是为软件服务的,是为培养目标中能力培养项目和标准服务的,整个基地建设要有系统性观念。
(三)实用性原则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结构与布局适用于专业实践教学组织;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规律相适应;适应以能力训练为主线,体现现代高技术的设计性实验和紧跟现代社会发展前沿的综合性生产训练, 做到真题实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效益性。
(四)开放性原则
生产性实训基地要做到面向学生,面向行业、企业, 面向社会。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做到全面开放,构建与行业、企业、社会的良好的沟通渠道, 能够为社会提供多方位技术服务,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对外服务的基地。
(五)多功能原则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是多元的,包含实践教学功能、研发功能、社会服务功能等。它既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场所,又是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单位,是高新技术开发、应用、推广基地,是终身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的依托。
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主要建设模式
(一)企业主体模式
企业主体模式即以企业为主组织生产和实训的一种模式。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学校主要提供场地和管理, 行业或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 以行业企业为主组织生产和学生实训, 这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其主要类型是订单培养型。行业或企业主动到高职院校开设订单班, 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协议。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 制订教学和实训计划, 由学校负责理论教学, 并提供场地和管理, 行业企业提供设备, 并选派技术人员到学校组织生产和实训。
(二)学校主体模式
学校主体模式, 即以学校为主组织生产和实训的一种模式。通过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质上就是把企业引进校园,即企业的文化、管理、课程、设备、技师、员工都可以进入学校,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能够交替授课,学校环境与企业环境可以融合, 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可有机结合。学生在学校与企业共建的教室、实训室里学习知识,强化技能,则是一种“学”与“训”在校内进行工学结合的极好体现。
1、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企业与学校依据专业发展需要,在校内联合创建、设立专业训练中心,打造具有生产经营功能的实训基地,做到一边生产一边教学。例如,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与秦皇岛运通物流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内建设物流实训基地,场地、设备由学院提供,企业把物流业务引入学校,派出人员指导,学生为企业在学校周边地区开展物流营销工作,开发客户并维护客户。借助于学院在当地的影响力及信誉,有利于企业物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利用实训基地堆场和实训仓库,为企业提供货物的收发、存取、养护、配送等业务,同时保证了学生在真实业务环境下实践能力的提高。
2、教训计划
企业的专家与学院的教师交流学习,共同研究,可按企业的岗位群来合作制定教学计划。学院聘企业专家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审定教学计划,企业技术、活动、制度等相关内容可列入教学计划,进而可成为必修或公选课。
3、企业技师到校内授课
企业可选派产品售后经理、产品项目开发经理等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内基地授课并承担指导学生实训、实习等任务,为学院学生讲授理论课,并可直接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4、企业员工来学校培训
企业可充分利用学校方面的教育资源,利用校园实训基地为企业培训员工,在学院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
5、接收学生见习、实训、顶岗实习,共同培养训练学生这是实训基地最主要的教学合作项目,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可在校内实训基地分别进行专业见习、课程实训、顶岗实习等教学活动。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企业可安排技术人员为学生讲授理论与技能训练,以及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并做主考组织答辩。
6、师到基地进行实践锻炼
学院可定期派出教师到基地进行专业调研和锻炼,教师在生产一线学到的知识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师在深入基地实践学习期间,要研究企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要尽快积累自身专业实践经验,要研究教学方式方法,要总结和编写教学案例。
7、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
在合作企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专业教师可利用生产性实训基地先进设备等良好条件,积极开展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活动,承接与工艺技术和成果转化有关的应用项目。如此,不仅能促使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提高,也会增强学校为社会服务功能。
这种模式主要是以利用学校设备和技术优势, 运用市场机制运行。即在生产产品、经营业务或技术研发的同时, 要完成对在校学生的实训任务。主要类型有:
(1)筑巢引凤型。当学校拥有一套先进的生产性设备, 但运行这套设备需要较大的成本,且缺乏高水平的实训指导教师时,学校就会主动引进企业,由企业提供相关原材料和技术人员,组织学生开展生产和实训。
(2)来料加工型。学校利用现有设备, 主动承接社会上的各种产品加工业务, 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生产和实训任务。
(3)技术推广型。指学校利用自身科研和技术优势,积极组织师生面向企业和生产一线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创新,同时把学校的研究成果向企业进行技术推广。
(4) 创业孵化型。学校开辟校内创业园,鼓励教师、学生或毕业生留校创业,教师、学生创办的公司同时成为学生生产性实训的基地。
为保证生产性实训基地达到预期效果,确保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无论采取何种模式,都必须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完善各项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切实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既满足学校实践教学的需要,又能真正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惟其如此,校企合作才能落到实处,生产性实训基地才能顺利运行。
参考文献:
[1]张辉,吴万敏.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发展策略[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08,(24).
[2]王城华.浅谈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J].天津:实验室科学,2009,(8).
[3]陆勤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的探索实践[J].天津:职业教育研究,2010,(7).
[4]曾佳,吴志荣.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研究与实践[J].宁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