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众翘首期盼的《舌尖上的中国2》终于在4月18日晚上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并于5月30日落下荧幕,全片共七集《脚步》、《心传》、《时节》、《家常》、《秘境》、《相逢》、《三餐》,再次撩起人们的味蕾,这也是国产纪录片首次采用周播,超高的收视率让它成为“中国第一纪录片”的美誉。
乐枫
《舌尖2》由央视记录频道的一群80后导演历时一年打造,从去年1月起,主创团队走访了150多个拍摄地点,行程40多万公里,跋山涉水,千里寻觅300余种美食,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将带给我们别样的欣喜和感动。
4K摄影机F55拍摄《舌尖2》
作为分集导演兼摄像师的李勇,参加了《舌尖2》其中五集的拍摄制作,他回顾,2013年1月15日剧组第一次开会,大家都感到压力很大。“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舌尖2》要像《舌尖1》那样得到观众认可,首先,在影像上必须要有很大的提升。”
《舌尖1》使用了索尼35mm摄影机F3拍摄,那么《舌尖2》考虑用什么样的设备呢? 2013年3月,央视技术部门与索尼公司一起介绍新推出的4K摄影机F55,李勇也是第一次看到F55。2013年4月,他有幸成为全组第一个扛起F55的摄像师,当时拍的是709格式,出来的画面效果导演非常满意,几个月下来的对比,F55明显领先于其他设备。2013年7月,导演做出决定,全组全部改用F55,因为它所呈现出来的色彩、质感和细腻的程度都非常令人震撼,哪怕镜头并不昂贵,F55表现依然是非常出色。
李勇说,由于《舌尖2》有大量的纪实成分,数据量大,所以拍摄时以高清格式为主,但在屏幕上画面非常清晰。S-log格式经过调色,从整个影调上看非常柔和,颗粒细腻。“F55的宽容度比任何一台摄影机都超出很多,不同的光线下,比如正午太阳光非常强,画面高光点有很好的表现;夕阳下,人物皮肤的纹理非常舒服;晚上,最黑的部分都能看到细节。”
2014年年初,在一些镜头的补拍过程中,李勇尝试了4K格式拍摄。“4K RAW画面给人带来的震撼堪称电影级别的纪录片,所有人都惊艳了,导演很满意,连制片人都很惊讶。剧组当场确定,接下来的《舌尖3》将会考虑全部使用4K技术拍摄。”
相比美食更注重故事
不少人争论到底是该重故事还是重美食?相比《舌尖1》,《舌尖2》更倾向美食制作者和食用者,食物是出发点,但真正的重点是这些美食背后的故事。《舌尖2》也涉及不少当今社会热点问题,比如升学、艺考、富士康、单亲家庭、陪读等也在片中出现。
“从单纯追求收视率的角度,那就是展现吃。第一季直接冲击观众的味蕾,而第二季强调了故事,相应地弱化了美食的部分。”导演坦言也有所担心,可能会给观众一种错觉,就是吃的东西少了,人的故事多了。而正如陈晓卿所说,“人情比美食更有嚼头”,如果要想单纯获得视觉“饕餮盛宴”,从网络上去搜索这些美食节目去看,同样能够解馋。但解馋之后呢?正像一部好电影,要有流畅的故事、精致的画面等基本要素,好的纪录片,也绝不应该仅仅是华美画面的堆砌,画面、故事背后的情感表达与人文关怀,才真正决定着纪录片的内涵与品质。
《舌尖2》告诉我们,中国的土地上仍然有人在吃绿色、健康的食物。追看《舌尖2》,有人是为了找回儿时“妈妈的味道”,有人是为了扑捉乡愁。还有各种朴实的美食观,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应季的、当地的食材才是最好的食材,真正的美味都是属于自然生长、手工制作的,妈妈做的菜最好吃……这些渗透在美味中的哲学,比美味本身更入味入心。
拍出文艺片风格
“把美食拍得活色生香,犹如珍贵的艺术品,有一些文艺片、经典电影的影子。”导演陈晓卿介绍,《舌尖2》与《舌尖1》最大的区别,恰恰是强调了类型化的表现,在策划之初,导演就希望编导摄像拍摄出个人风格,在最终呈现上,第一集《脚步》借鉴了公路片风格,跟随那些在路上的人们,品尝辛劳与汗水中的苦辣酸甜。第四集《家常》借鉴了许多家庭伦理片,走进一户户平凡人家,与他们一同品味日常生活中的人间百味。第五集《秘境》追求的则是英国BBC和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纪录片品质,将目光聚焦于隐蔽在人们视线之外的鲜活民间美食。第六集《相逢》借鉴了电影《我要回家》,讲述的不仅是人与人的相逢,更是食材与食材的相遇,比如辣椒与花椒的邂逅,开启了麻辣美味的篇章。
“借鉴在创作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借鉴也有着向经典致敬的意思”。针对“涉嫌抄袭”话题导演陈晓卿携《舌尖2》主创团队专门在北京大学举办了一场师生交流会,年轻导演们都从各自的角度解释了学生们的疑问,回应热点话题,并讲述了拍摄中亲眼看到、亲身体会到的许多感人的亲情,而且在选材方面一直在找平衡,要跟每一集的主题相称。
拍摄团队非常年轻而且具有才华,比如陈磊是在法国学艺术电影的,在拍摄第二集《心传》中,他以非常电影化的叙事结构讲述了上海本帮菜传人的故事,弟子们在烈日下练习刀工,旁边是老师傅在弹琵琶,音乐与画面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效果,颇具武侠风格,拍出来类似武侠片的外观。陈晓卿说,年轻的拍摄团队中没有几个会做饭的,为了拍摄,他们都做了很多功课,有人仅仅买美食方面的书就花了一两万块钱。
开启“三微联动”互动模式
坐拥《舌尖1》积攒的公众追捧和舆论赞誉,作为续集的《舌尖2》就备受关注。CCTV联手打造“三微联动”新媒体互动模式,通过微博、微信、微视三平台与观众进行“主创热议舌尖故事”、“舌尖美食有奖竞猜”等活动,多角度满足网友关注“舌尖”热情。
2013年5月13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官方网站微博开通,专门跟踪《舌尖2》的摄制进展,至4月18日开播之时,累计发布微博550余条,收获粉丝130多万。一系列“美味十足”的片花,吊足网友口味,众多网友在朋友圈中表达了期待之情。4月18日首播当晚,全国收视率高达1.572%,“舌尖”跃居微博话题榜首位,《舌尖2》收视最高的优酷网点播量达到了1200万次,超高点击率证明了《舌尖》“中国第一纪录片”的火热。
移动互联网时代,客户端成为有效的宣传新平台。3月24日,搜狐新闻客户端宣布成立美食自媒体平台“吃货自媒体联盟”,仅隔一天,CCTV-9纪录频道携《舌尖2》入驻该平台,数日内吸引了4万网友订阅关注。用户不仅可以了解《舌尖2》最新动态等资讯,还可以直接与美食达人讨论及有奖互动。4月18日下午,总导演陈晓卿还与CCTV微视客户端网友畅聊《舌尖2》的摄制故事。
而在电商眼里,《舌尖2》的热播更是一次营销的大好机会,岂能放过?在淘宝天猫首页,显著的窗口位置同步开售《舌尖2》里的食材,人们边看电视边在网上下单,成为《舌尖2》播出时一个独特的商业现象。有数据显示,第一集《脚步》播出后,贵州鱼子酱厂的一年存货全部卖光,四川腊肉7天卖出1万份,空心挂面两天卖了1156份,而片子里着力描述的青螺、刀鱼、雷笋干更是卖断了货,可见吃货们的购买力多么强大。围绕一部纪录片迅速形成了一个周边产业链,反过来也为纪录片本身带来了更好的口碑和更多的收视率,形成多方共赢。B&P
据了解《舌尖2》的成片比达到1∶150,后期剪辑如同一个痛苦的割肉过程,许多精彩画面不得不忍痛割爱,目前,节目组考虑把留下的素材精简后,通过网络平台展示给广大观众,这些都是你在《舌尖2》中看不到的内容。
乐枫
《舌尖2》由央视记录频道的一群80后导演历时一年打造,从去年1月起,主创团队走访了150多个拍摄地点,行程40多万公里,跋山涉水,千里寻觅300余种美食,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将带给我们别样的欣喜和感动。
4K摄影机F55拍摄《舌尖2》
作为分集导演兼摄像师的李勇,参加了《舌尖2》其中五集的拍摄制作,他回顾,2013年1月15日剧组第一次开会,大家都感到压力很大。“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舌尖2》要像《舌尖1》那样得到观众认可,首先,在影像上必须要有很大的提升。”
《舌尖1》使用了索尼35mm摄影机F3拍摄,那么《舌尖2》考虑用什么样的设备呢? 2013年3月,央视技术部门与索尼公司一起介绍新推出的4K摄影机F55,李勇也是第一次看到F55。2013年4月,他有幸成为全组第一个扛起F55的摄像师,当时拍的是709格式,出来的画面效果导演非常满意,几个月下来的对比,F55明显领先于其他设备。2013年7月,导演做出决定,全组全部改用F55,因为它所呈现出来的色彩、质感和细腻的程度都非常令人震撼,哪怕镜头并不昂贵,F55表现依然是非常出色。
李勇说,由于《舌尖2》有大量的纪实成分,数据量大,所以拍摄时以高清格式为主,但在屏幕上画面非常清晰。S-log格式经过调色,从整个影调上看非常柔和,颗粒细腻。“F55的宽容度比任何一台摄影机都超出很多,不同的光线下,比如正午太阳光非常强,画面高光点有很好的表现;夕阳下,人物皮肤的纹理非常舒服;晚上,最黑的部分都能看到细节。”
2014年年初,在一些镜头的补拍过程中,李勇尝试了4K格式拍摄。“4K RAW画面给人带来的震撼堪称电影级别的纪录片,所有人都惊艳了,导演很满意,连制片人都很惊讶。剧组当场确定,接下来的《舌尖3》将会考虑全部使用4K技术拍摄。”
相比美食更注重故事
不少人争论到底是该重故事还是重美食?相比《舌尖1》,《舌尖2》更倾向美食制作者和食用者,食物是出发点,但真正的重点是这些美食背后的故事。《舌尖2》也涉及不少当今社会热点问题,比如升学、艺考、富士康、单亲家庭、陪读等也在片中出现。
“从单纯追求收视率的角度,那就是展现吃。第一季直接冲击观众的味蕾,而第二季强调了故事,相应地弱化了美食的部分。”导演坦言也有所担心,可能会给观众一种错觉,就是吃的东西少了,人的故事多了。而正如陈晓卿所说,“人情比美食更有嚼头”,如果要想单纯获得视觉“饕餮盛宴”,从网络上去搜索这些美食节目去看,同样能够解馋。但解馋之后呢?正像一部好电影,要有流畅的故事、精致的画面等基本要素,好的纪录片,也绝不应该仅仅是华美画面的堆砌,画面、故事背后的情感表达与人文关怀,才真正决定着纪录片的内涵与品质。
《舌尖2》告诉我们,中国的土地上仍然有人在吃绿色、健康的食物。追看《舌尖2》,有人是为了找回儿时“妈妈的味道”,有人是为了扑捉乡愁。还有各种朴实的美食观,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应季的、当地的食材才是最好的食材,真正的美味都是属于自然生长、手工制作的,妈妈做的菜最好吃……这些渗透在美味中的哲学,比美味本身更入味入心。
拍出文艺片风格
“把美食拍得活色生香,犹如珍贵的艺术品,有一些文艺片、经典电影的影子。”导演陈晓卿介绍,《舌尖2》与《舌尖1》最大的区别,恰恰是强调了类型化的表现,在策划之初,导演就希望编导摄像拍摄出个人风格,在最终呈现上,第一集《脚步》借鉴了公路片风格,跟随那些在路上的人们,品尝辛劳与汗水中的苦辣酸甜。第四集《家常》借鉴了许多家庭伦理片,走进一户户平凡人家,与他们一同品味日常生活中的人间百味。第五集《秘境》追求的则是英国BBC和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纪录片品质,将目光聚焦于隐蔽在人们视线之外的鲜活民间美食。第六集《相逢》借鉴了电影《我要回家》,讲述的不仅是人与人的相逢,更是食材与食材的相遇,比如辣椒与花椒的邂逅,开启了麻辣美味的篇章。
“借鉴在创作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借鉴也有着向经典致敬的意思”。针对“涉嫌抄袭”话题导演陈晓卿携《舌尖2》主创团队专门在北京大学举办了一场师生交流会,年轻导演们都从各自的角度解释了学生们的疑问,回应热点话题,并讲述了拍摄中亲眼看到、亲身体会到的许多感人的亲情,而且在选材方面一直在找平衡,要跟每一集的主题相称。
拍摄团队非常年轻而且具有才华,比如陈磊是在法国学艺术电影的,在拍摄第二集《心传》中,他以非常电影化的叙事结构讲述了上海本帮菜传人的故事,弟子们在烈日下练习刀工,旁边是老师傅在弹琵琶,音乐与画面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效果,颇具武侠风格,拍出来类似武侠片的外观。陈晓卿说,年轻的拍摄团队中没有几个会做饭的,为了拍摄,他们都做了很多功课,有人仅仅买美食方面的书就花了一两万块钱。
开启“三微联动”互动模式
坐拥《舌尖1》积攒的公众追捧和舆论赞誉,作为续集的《舌尖2》就备受关注。CCTV联手打造“三微联动”新媒体互动模式,通过微博、微信、微视三平台与观众进行“主创热议舌尖故事”、“舌尖美食有奖竞猜”等活动,多角度满足网友关注“舌尖”热情。
2013年5月13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官方网站微博开通,专门跟踪《舌尖2》的摄制进展,至4月18日开播之时,累计发布微博550余条,收获粉丝130多万。一系列“美味十足”的片花,吊足网友口味,众多网友在朋友圈中表达了期待之情。4月18日首播当晚,全国收视率高达1.572%,“舌尖”跃居微博话题榜首位,《舌尖2》收视最高的优酷网点播量达到了1200万次,超高点击率证明了《舌尖》“中国第一纪录片”的火热。
移动互联网时代,客户端成为有效的宣传新平台。3月24日,搜狐新闻客户端宣布成立美食自媒体平台“吃货自媒体联盟”,仅隔一天,CCTV-9纪录频道携《舌尖2》入驻该平台,数日内吸引了4万网友订阅关注。用户不仅可以了解《舌尖2》最新动态等资讯,还可以直接与美食达人讨论及有奖互动。4月18日下午,总导演陈晓卿还与CCTV微视客户端网友畅聊《舌尖2》的摄制故事。
而在电商眼里,《舌尖2》的热播更是一次营销的大好机会,岂能放过?在淘宝天猫首页,显著的窗口位置同步开售《舌尖2》里的食材,人们边看电视边在网上下单,成为《舌尖2》播出时一个独特的商业现象。有数据显示,第一集《脚步》播出后,贵州鱼子酱厂的一年存货全部卖光,四川腊肉7天卖出1万份,空心挂面两天卖了1156份,而片子里着力描述的青螺、刀鱼、雷笋干更是卖断了货,可见吃货们的购买力多么强大。围绕一部纪录片迅速形成了一个周边产业链,反过来也为纪录片本身带来了更好的口碑和更多的收视率,形成多方共赢。B&P
据了解《舌尖2》的成片比达到1∶150,后期剪辑如同一个痛苦的割肉过程,许多精彩画面不得不忍痛割爱,目前,节目组考虑把留下的素材精简后,通过网络平台展示给广大观众,这些都是你在《舌尖2》中看不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