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菜根香

来源 :食品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c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菜根香”一词,我最早是在明代洪应明所著《菜根谭》上看到的,其中说道:“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这是一句人生励志箴言,很有些玉汝于成的道德教化作用。
  已故散文大家孙犁说:“古人常用嚼菜根,教育后代,以为菜根不只是根本,而且也是一种学问。甜味中略带一种清苦味,其妙无穷,可以著作一本‘味根录’。其作用,近似忆苦思甜,但又不完全一样。” “菜根香”,能够让人悟出人生哲学的大境界。
  “菜根”的本意,是指百姓的家常菜。童年时期,母亲常做挂面汤、面条汤,里面放些菠菜,我习惯把菠菜根留在碗底。母亲劝我说:“菠菜根有营养,别浪费了。”至于什么营养,我不懂,只是按照母亲说的,把菠菜根吃了,舌头上留下一股淡淡的甜味……
  古人说,菜之为物,日用所不可少,以其有味也。将时蔬做成咸菜佐餐,增添滋味。比如,大头菜,即芥菜的根,也叫根芥菜,芥菜疙瘩。一碗香喷喷的米粥,一个白面馒头,佐几条芥菜疙瘩丝,恐怕是过去不少人家的早餐。萝卜,也可以用来做咸菜。周作人在《咬菜根》中说:“萝卜的腌制品我是百吃不厌的,这自然有条件,要我的牙齿还好的时候。南京于萝卜头之外有萝卜鲞,我尤其喜欢,虽然前清时在学校里咬了五六年,可是感情还是不恶。后来得见福州的黄土萝卜,于是极好,只可惜远在华南不可常得。”
  普通百姓喜欢菜根的味道,文人墨客则喜欢以菜根书写自己的精神世界。“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文人将咬菜根的味觉,升华到了人生体会的大境界。“菜根香”成为一种饮食艺术,具有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清代怪杰张之洞,既位居高官,做过两广总督,又以一本《书目答问》蜚声学术界。他曾在自家后院辟一菜园,造茅亭一座,茅亭旁自题对联一副:“稼穑艰难君子教,菜根风味老夫知。”他身为朝廷重臣,却能从寻常小菜、菜根之中体谅人生艰难,由无味至神味,实属不易。
  孙犁对故乡的“甜疙瘩”难以忘怀。甜疙瘩是油菜的根部,黃白色,比手指粗一些,肉质松软,切断放在粥里煮,有甜味,也有一些苦味。他的家乡出产的蔓菁的根部也是一种“甜疙瘩”,可以用来当作粮食。
  擅写饮食美文的汪曾祺说:“拌荠菜总是受欢迎的,吃个新鲜,凡野菜都有一种园种的蔬菜所缺少的清香。”
  这么多文人喜欢“菜根香”,是一种文化的集体意识。都说中国文人会吃,也善于谈吃,“五味杂来心舌醒,菜根断处吐坛经”,能够在“吃”中发现人生,发现生活的艺术和智慧。有学者分析说:“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浓缩于格言谚语之中的味觉经验,不仅仅是对一种日常食物的肯定,而且是将一种生活方式建构为社会心理空间,个人的生命记忆只有纳入这一空间中才能获得意义,得到解释。在另一意义上,尤其是对异常之味的嗜好,当然最能凸显对某种文化价值的坚持了。”
  《菜根谭》云:“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菜根,往往被人看作是无味之物,甚至有人会认为“夫菜根,弃物也”。但是,人生的艺术家、生活的智者和哲人却往往能体会“菜根之香,非性定者莫喻”的真意。
其他文献
佛跳墙,又名满坛香、福寿全,是福建福州的传统名菜,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此菜把几十种原料集于一坛,既有共同的荤味,又保持了各自的特色,味道醇厚,鲜美绝伦。  佛跳墙原名福寿全。相传清道光年间,官员周莲应邀到当地最大的钱庄老板家做客。老板娘效法古人,用酒坛煨菜待客。此菜上席后,坛盖一开,香气四溢。周莲连声叫好,问此菜的名字,老板娘奉迎道:“这是‘福寿全’,希望吃过此菜的人能‘吉祥如意、福寿双全’。”
期刊
我的家乡位于江苏中部、黄海之滨,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的故乡——江苏省盐城市白驹镇。  据镇志记载,自明朝中叶始,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几乎家家都擅长制豆酱。清朝咸丰年间,有位夏姓老人,在当年施耐庵撰写《水浒传》的施家垛,开起一家小酒店。施家垛四面环水,芦苇丛生,风景十分秀丽,看上去好似《水浒传》中所描写的水泊梁山。环境如斯,吸引了不少南来北往的游客。老人做生意很精明,为赢得回头客,潜
期刊
因货真价实,味道好,我的绿豆糕生意从来不缺顾客,很多时候都是供不应求的。经常有人建议说:减少工艺程序,扩大生产规模,你能挣得更多。可我牢记父母所说的家训:手工制作食品,一定不能偷工减料,一定要有良心,所以总是一律回绝。  我的父母原来都是一家有名的食品厂的工人。由于父母都是老实厚道人,做事兢兢业业,从不偷奸耍滑,不仅年年在厂里被评为先进,还双双入了党。在工厂的几十年里,他们学到了做食品的好手艺。随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