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军流传最广的一张照片与他最为人所知的超现实主义风格颇为相近:脸上皱纹清晰、脉络分明,微微蹙眉,眼神中透着严肅与忧虑。他本人似乎没有这么沉郁,一件灰色的棉衣,裤子上还沾着朱红色的颜料。
武汉洞庭街上,处处彰显着民国租界时期的风格,冷军的画室就在这里。他坐在对面,眼睛躲在极厚的眼镜片后。但你无法忽视他的目光。他打量着自己的灵魂,也打量着当代艺术。
我就是要表现视觉
冷军油画很难定义的一大原因,就在于他国内艺术界独一无二。
2005年,冷军酝酿多时的人物肖像油画《小罗》震惊中国画坛。这幅作品在文化部主办的第四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览中获得画院奖。有人赞叹他的画达到了“细腻而不腻,逼真而非真”的大师水准。2010年,这幅画以3136万成交。
但市场的追捧不代表行业的认可。很多人开始质疑:冷军如今的画作只有对象的精确刻画,却丧失了主观性与绘画性。
冷军不认同这种批评。“我就是要表现视觉,艺术家有什么思想?齐白石的虾有什么思想?我就是那么表达过来的,九十年代的画,像《世纪风景》系列等等,是有很强的批判性啊。”
1993年,他的作品《关于网的设计》获得了当年中国油画展银奖。随后两年,《文物-新产品设计》与《世纪风景之二》分获第二届中国油画年展金奖与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金奖。
由此,冷军一举成为国内最炙手可热的画家。
二十年后,他开始批判自己的那些成名作:“那些二十多岁时候的作品,我现在回头看,觉得很浅薄。艺术家可以表达思想,但是很浅薄,就没有必要表达了。”
静下来就是境界
冷军反对艺术家“熟能生巧”的练习方法。“如果每天都在画画,成了一种机械化的动作了,那就跟艺术没有关系了……艺术是情感上的加工,你没有情感怎么加工?所以得保持饥饿感。”
小时候,冷军临摹图书插页,邻居看后都觉得逼真,就拿回去挂在墙上。之后就又有邻居请冷军画,在画了几幅之后,楼上的老头儿就感到糊涂:“别人都是越画越好,你这么越画越差了?”
后来,冷军发现了原因。“第一幅是有欲望的,第二幅是有一些欲望的,第三幅是抵挡,第四幅是应付了。”现在的冷军很强调余地:“画画要留点生,留点生就有挑战性,能激发起你的激情。”
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去掌握创作的节奏,冷军现在平均两年画一幅人物画,写生作品与国画都是漫长创作生涯的调剂,在这种转换中找到新鲜与刺激,这样的冷军被叫做大师似乎并不过分。所以,他被人如是称呼不澄清——觉得澄清了反而矫情。
“大师应该是一种境界,知识构建出来的不算。”冷军并不认为所有技艺高超的人都能担此称谓,“一个艺术家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越专业的人越敬仰你。”
在美术界,他最认可的大师是齐白石。他从小就画虾,那时候觉得和齐白石差不多,大学学了艺术之后觉得齐白石很伟大,而在自己有了很深厚的艺术造诣之后再去看齐白石,发现这样的高度已经永远也达不到。“我已经缺了垫底的东西,火锅里没有底料。”冷军说,很多人看大师,觉得这个人担不起大师的名,其实不是大师不行,而是观者的眼光不行。“你在画册上看喜马拉雅山,你肯定没感觉,当你爬到六千米的时候才会发现喜马拉雅山那么高。”
大师点评
看到纳智捷MASTER CEO的第一观感是惊喜,商务车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