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信息类专业必须以服务地方信息产业为宗旨,紧贴市场需求,紧跟技术发展路线,立足培养职业素质高、实践技能强、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IT人才。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系在探索中不断更新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地方信息产业,逐步探索出了一套“双平台、双主线”的现代IT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
关键词:双平台;双主线;现代IT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148-03
计算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网络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也在以每年100万的速度增长。随着信息化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于IT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各高职院校都先后开办了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来培养社会急需的IT人才。为了缩短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之间的差距,各院校在IT人才培养模式上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改革,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信息类专业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认清形势、找准方向,探索更加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信息类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有着巨大的用人需求,但为何依然存在学生就业率低、起薪低等问题呢?我院2007年的抽样调查发现,2006、2007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明显下降,学生一次就业率低于90%,专业对口率不足30%,起薪平均低于1 200元/月,一年内“跳槽”率高于40%。
通过认真分析,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专业建设与生产的结合不够紧密,课程和技能培养与市场脱节;二是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可持续发展能力差;三是人才培养总体质量不高,导致出现了企业需要人、但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局面。
为解决人才培养的模式、途径和质量等问题,我院计算机工程系自2008年开始,以服务地方信息产业和区域经济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如何与企业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问题上不断探索与总结,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双平台、双主线”的现代IT人才培养模式,旨在解决专业建设与产业对接、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矛盾、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培养不协调,以及为人才培养提供优质教学支撑等方面的问题,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双平台、双主线”现代IT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涵
“双平台”即“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平台”。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为公共基础平台,所有信息类专业学生不分专业,针对信息类专业学生应该具有的数据库管理与维护能力、办公应用软件操作能力、网络技术应用能力、逻辑编程能力、数字电路技术分析能力、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能力等六大基础核心能力,完成信息类专业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以此打牢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基础能力。从第二学期开始,学生进行中期分流,教师对每名学生做出专业素质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专业意愿及专业素质评价在网络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等六类专业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修读,完成专业平台的学习,获取将来工作必须的综合职业能力。“双平台”根据信息类专业学生发展特点,基于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专业潜能的基本理念,既能夯实学生的基础,又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有效克服了传统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脱离学生认知实际、不能在专业和职业之间架起桥梁的缺点,切实落实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双主线”即“适应市场的知识提升推进路线”和“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突进路线”。学生在校三年除按培养方案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外,还需按项目任务书在不同阶段完成相应的项目,即第一学期以基础能力项目为主,第二至第六学期以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虚拟到真实的原则,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完成实际项目,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双平台、双主线”现代IT人才培养模式如下页图1所示。“双平台、双主线”现代IT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校企紧密合作,企业为学院提供全程贯穿的项目来源和技术支持,学院为企业培养留得住、能吃苦、上手快且职业素质高、职业能力强、创新性强和学习能力强的现代IT人才,为促进信息产业及经济发展储备优质人才。
“双平台、双主線”现代IT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分析
我们经过四年的探索与实践,先后与联想集团、微软、杭州创业软件、成都音泰思、深圳途歌软件实现了深度合作,双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从学生可持续学习与发展能力、项目实施能力,教师“双师”能力,实训与生产有机结合等方面着手实施改革。通过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提高了18%,首次就业率提高了9%,企业对学生的满意率也由原来的80%提高到了现在的92%,毕业生对专业的认可度也明显增强。对接产业、服务行业,在实践中形成了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专业技能提升并重培养的“双主线、双平台”现代IT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如何解决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技能培养齐头并进”等问题,计算机工程系以校企共同参与项目为依托,构建了“双平台、双主线”现代IT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以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和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础,以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为手段,以“项目全程贯穿”为核心,以企业订单培养为途径,形成了显著的人才培养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围绕“如何使高职学生比本科学生更精技能,比同类院校学生更强基础”这一问题,我们探索了“双平台”方式强化学生专业基础,着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技术平台”的“双平台”方式,一方面,用信息技术中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操作、逻辑编程、数字电子技术、办公软件操作、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六方面知识来夯实专业基础;另一方面,从与产业对接的技能需求着手,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促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高效的学习方法,解决目前高职学生基础不扎实、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等问题,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为解决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职业技能并重培养的问题,我们探索并实践了“双主线”人才培养模式。一条主线是“适应市场的知识提升推进路线”,以市场需求为主,体现职教特色,构建与市场接轨的课程体系;一条主线是“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突进路线”,以真实项目为主,主动服务信息产业和交通行业,全面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双线并行”新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既具备岗位所要求的课程体系与知识背景,又能满足岗位的综合技能需求,有效解决了传统模式中学生动手能力差、知识与技能不能有效衔接和相辅相成的问题。“双线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如下:
1.围绕“课程如何设置,如何与市场接轨,如何实施教学”等问题进行了课程改革与建设。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主,实现技术与行业同步,根据市场调研,形成了适应市场的知识提升推进路线。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所有专业课程在一体化实训室完成教学任务,在实践中传授和总结理论知识,通过“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的讲授来巩固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课程的开设能保证学生所学即为市场所需,为学生搭建了科学有效的知识结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索欲望,有效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知识的探究与实践能力;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与教学技巧也得到了较大提高。
2.围绕“如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升学生技能与素质”这一问题,我们采用“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提升路线”培养学生综合技能。学生入学后,形成由1个校内专职教师+1个校外兼职教师+10个学生组成的“1110”项目团队,通过1专1兼两名教师带领10名学生完成在校三年分阶段的所有项目的设计与实施。项目从易到难,从虚拟到真实,逐步向真实化、产品化方向转化。通过这种方式,既能锻炼校内专职教师的项目组织与实施能力,也能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方式下企业兼职教师在校内上课的时间冲突等诸多问题,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习惯,学生的技术文档阅读与写作能力、团队合作沟通能力、项目设计与实施能力、时间的掌控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都能得到大幅提升。
“双平台、双主线”现代IT人才培养模式的考核方式既考虑到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术理论的掌握、熟知情况,又考虑到了学生技术技能的规范与提升等方面,有效解决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职业技能并重培养的问题。
“双平台、双主线”现代IT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分析
通过“双平台、双主线”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与职业素养,其专业实践能力比较突出,在毕业前已能根据企业的规范、标准和要求完成产品、项目的设计与实现,毕业生受到企业的青睐,就业后能在很短时间内成长起来,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表1为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分析。分析发现,无论是专业对口率、平均起薪和首次就业率都有较大提高,说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成功的,对高职IT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动作用。
结语
我院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积极服务地方产业经济,践行了“适应市场的知识提升推进路线”和“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突进路线”的“双平台、双主线”现代IT人才培养模式。以实施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为主线,强化全程项目实践教学为手段,以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构建的“双平台、双主线”现代IT人才培养模式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还将继续立足对现代IT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四川信息产业乃至我国IT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陶再平.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6):111-113.
[2]曹丽君,张烨,杨燕萍.德国第三级教育中的双元制教育对我国高职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9(26):91-93.
[3]赵伐,俞建伟.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6(7):49-51.
[4]邵军.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时空,2011(2):76-77.
[5]吴万敏,姚琳莉.论行业高职院校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之必要性[J].高教探索,2010(6):108-110.
[6]龐文云,付丽.首都农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8):433-435.
作者简介:
陈斌(1973—),男,四川中江人,博士,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交通安全控制。
杨桦(1977—),女,四川仁寿人,工程硕士,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方法、软件工程。
杨小燕(1981—),女,四川成都人,硕士,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
关键词:双平台;双主线;现代IT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148-03
计算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网络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也在以每年100万的速度增长。随着信息化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于IT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各高职院校都先后开办了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来培养社会急需的IT人才。为了缩短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之间的差距,各院校在IT人才培养模式上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改革,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信息类专业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认清形势、找准方向,探索更加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信息类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有着巨大的用人需求,但为何依然存在学生就业率低、起薪低等问题呢?我院2007年的抽样调查发现,2006、2007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明显下降,学生一次就业率低于90%,专业对口率不足30%,起薪平均低于1 200元/月,一年内“跳槽”率高于40%。
通过认真分析,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专业建设与生产的结合不够紧密,课程和技能培养与市场脱节;二是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可持续发展能力差;三是人才培养总体质量不高,导致出现了企业需要人、但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局面。
为解决人才培养的模式、途径和质量等问题,我院计算机工程系自2008年开始,以服务地方信息产业和区域经济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如何与企业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问题上不断探索与总结,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双平台、双主线”的现代IT人才培养模式,旨在解决专业建设与产业对接、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矛盾、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培养不协调,以及为人才培养提供优质教学支撑等方面的问题,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双平台、双主线”现代IT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涵
“双平台”即“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平台”。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为公共基础平台,所有信息类专业学生不分专业,针对信息类专业学生应该具有的数据库管理与维护能力、办公应用软件操作能力、网络技术应用能力、逻辑编程能力、数字电路技术分析能力、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能力等六大基础核心能力,完成信息类专业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以此打牢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基础能力。从第二学期开始,学生进行中期分流,教师对每名学生做出专业素质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专业意愿及专业素质评价在网络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等六类专业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修读,完成专业平台的学习,获取将来工作必须的综合职业能力。“双平台”根据信息类专业学生发展特点,基于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专业潜能的基本理念,既能夯实学生的基础,又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有效克服了传统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脱离学生认知实际、不能在专业和职业之间架起桥梁的缺点,切实落实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双主线”即“适应市场的知识提升推进路线”和“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突进路线”。学生在校三年除按培养方案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外,还需按项目任务书在不同阶段完成相应的项目,即第一学期以基础能力项目为主,第二至第六学期以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虚拟到真实的原则,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完成实际项目,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双平台、双主线”现代IT人才培养模式如下页图1所示。“双平台、双主线”现代IT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校企紧密合作,企业为学院提供全程贯穿的项目来源和技术支持,学院为企业培养留得住、能吃苦、上手快且职业素质高、职业能力强、创新性强和学习能力强的现代IT人才,为促进信息产业及经济发展储备优质人才。
“双平台、双主線”现代IT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分析
我们经过四年的探索与实践,先后与联想集团、微软、杭州创业软件、成都音泰思、深圳途歌软件实现了深度合作,双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从学生可持续学习与发展能力、项目实施能力,教师“双师”能力,实训与生产有机结合等方面着手实施改革。通过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提高了18%,首次就业率提高了9%,企业对学生的满意率也由原来的80%提高到了现在的92%,毕业生对专业的认可度也明显增强。对接产业、服务行业,在实践中形成了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专业技能提升并重培养的“双主线、双平台”现代IT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如何解决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技能培养齐头并进”等问题,计算机工程系以校企共同参与项目为依托,构建了“双平台、双主线”现代IT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以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和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础,以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为手段,以“项目全程贯穿”为核心,以企业订单培养为途径,形成了显著的人才培养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围绕“如何使高职学生比本科学生更精技能,比同类院校学生更强基础”这一问题,我们探索了“双平台”方式强化学生专业基础,着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技术平台”的“双平台”方式,一方面,用信息技术中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操作、逻辑编程、数字电子技术、办公软件操作、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六方面知识来夯实专业基础;另一方面,从与产业对接的技能需求着手,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促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高效的学习方法,解决目前高职学生基础不扎实、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等问题,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为解决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职业技能并重培养的问题,我们探索并实践了“双主线”人才培养模式。一条主线是“适应市场的知识提升推进路线”,以市场需求为主,体现职教特色,构建与市场接轨的课程体系;一条主线是“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突进路线”,以真实项目为主,主动服务信息产业和交通行业,全面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双线并行”新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既具备岗位所要求的课程体系与知识背景,又能满足岗位的综合技能需求,有效解决了传统模式中学生动手能力差、知识与技能不能有效衔接和相辅相成的问题。“双线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如下:
1.围绕“课程如何设置,如何与市场接轨,如何实施教学”等问题进行了课程改革与建设。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主,实现技术与行业同步,根据市场调研,形成了适应市场的知识提升推进路线。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所有专业课程在一体化实训室完成教学任务,在实践中传授和总结理论知识,通过“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的讲授来巩固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课程的开设能保证学生所学即为市场所需,为学生搭建了科学有效的知识结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索欲望,有效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知识的探究与实践能力;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与教学技巧也得到了较大提高。
2.围绕“如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升学生技能与素质”这一问题,我们采用“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提升路线”培养学生综合技能。学生入学后,形成由1个校内专职教师+1个校外兼职教师+10个学生组成的“1110”项目团队,通过1专1兼两名教师带领10名学生完成在校三年分阶段的所有项目的设计与实施。项目从易到难,从虚拟到真实,逐步向真实化、产品化方向转化。通过这种方式,既能锻炼校内专职教师的项目组织与实施能力,也能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方式下企业兼职教师在校内上课的时间冲突等诸多问题,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习惯,学生的技术文档阅读与写作能力、团队合作沟通能力、项目设计与实施能力、时间的掌控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都能得到大幅提升。
“双平台、双主线”现代IT人才培养模式的考核方式既考虑到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术理论的掌握、熟知情况,又考虑到了学生技术技能的规范与提升等方面,有效解决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职业技能并重培养的问题。
“双平台、双主线”现代IT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分析
通过“双平台、双主线”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与职业素养,其专业实践能力比较突出,在毕业前已能根据企业的规范、标准和要求完成产品、项目的设计与实现,毕业生受到企业的青睐,就业后能在很短时间内成长起来,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表1为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分析。分析发现,无论是专业对口率、平均起薪和首次就业率都有较大提高,说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成功的,对高职IT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动作用。
结语
我院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积极服务地方产业经济,践行了“适应市场的知识提升推进路线”和“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突进路线”的“双平台、双主线”现代IT人才培养模式。以实施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为主线,强化全程项目实践教学为手段,以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构建的“双平台、双主线”现代IT人才培养模式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还将继续立足对现代IT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四川信息产业乃至我国IT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陶再平.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6):111-113.
[2]曹丽君,张烨,杨燕萍.德国第三级教育中的双元制教育对我国高职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9(26):91-93.
[3]赵伐,俞建伟.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6(7):49-51.
[4]邵军.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时空,2011(2):76-77.
[5]吴万敏,姚琳莉.论行业高职院校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之必要性[J].高教探索,2010(6):108-110.
[6]龐文云,付丽.首都农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8):433-435.
作者简介:
陈斌(1973—),男,四川中江人,博士,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交通安全控制。
杨桦(1977—),女,四川仁寿人,工程硕士,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方法、软件工程。
杨小燕(1981—),女,四川成都人,硕士,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