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324-01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和负担过重的感觉。笔者在设计数学习题时把兴趣作为内在的"激素",让学生主动、愉快、积极的做题,提高作业效果,减轻作业过重负担。本人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进行的。
1求新——提供新鲜的东西引起兴趣
题型新 目前课本中的题型几乎被计算题、应用题、证明题"垄断"。笔者在教学中注意使用客观性题型,如选择题、是非题、改错题、匹配题等新"包装",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2 在97年全国足球甲级A组的前九轮比赛中,大连万达队保持不败,共积分25分,按比赛规则: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一分,问该队共胜了几场球?
这种短小精悍的新题,难度不大,可使一些"足球迷"即兴求解。从而以这样的新"产品",以新引思,以新促思,以新成思。
2求活——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保持兴趣
思维方法活 为了让学生在解题时保持兴趣,可给学生提供一些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如学了等腰三角形性质,要求学生解答:
例3如图1,△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倘若不小心,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及。想一想:有什么办法把原来的等腰△ABC重新画出来?
学生一见题后,兴趣就生,想出了一种方法后,兴趣不减,继续考虑。结果在作业本上出现了三种方法:①作∠B=∠C;②作BC的中垂线;③对折。
思维成果活 如教了浓度配比应用题后,我将课本上一道练习改为如下题:
例4 把含盐15%的盐水20千克改制成含盐20%的盐水,怎么办?
"怎么办?"这样一个灵活性较强的问题,打破"陈规旧习"的束缚,引起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提高浓度的途径有:使盐水中的盐变多--加盐;使盐水中的水变少--蒸发水。由此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①需加多少盐?②需蒸发多少水?从而使问题的思路明朗化。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展开,最终得到两种不同的答案。
再如在解几何题时,根据课本习题,可故意隐去一些结论,让学生去解答、猜想、证明,迎合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的欲望,给他们创设一种"探索"的感受意境;使其在解题中感到乐趣无穷。
3求近——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兴趣
在习题中揭示出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他们周围世界的力量,真切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学用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
贴近生活实际 为了让学生从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中去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可设计一些这样的习题。如在学习了不等式的内容后,笔者设置了:
例5 某家长经商一批货,如果本月一日售出,可获利100元,然后可将本利都存入银行,已知银行月息为2.4%;如果下月一日售出,可获利120元,但要付5元保管费。试向这批货物何时售出(本月一日还是下月一日)最好?
例6 一块形状为三角形的玻璃破碎后,如图2,重新配时需要带去几块?
通过这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学用结合的习题,不但使学生用了课本知识,还解决了实际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作业兴趣。
贴近社会热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商品经济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为了让学生及早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在习题中给予渗透。如结合函数的内容,让学生练习:
例7 某商店以每瓶15元的单价出售化妆品,这种化妆品的制造和销售成本是每瓶8元。另外每天的固定经费费用400元(如取暖费、租金、保险金等)。现求这个商店每天应产销多少瓶化妆品才能获得利润300元?若每天销50瓶,是亏损还是盈利?
这种从当今"商品经济热"的实际出发而设计的习题,使学生学以致用,让他们当一回"小能人"、"小经理",形成为用而学,越学越有用,越学越爱学的良性循环。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数学学科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好习题,加强设计"精品"习题的意识,以少胜多,以质为上。在知识和难易程度适宜的基础上设计习题务必求新、求活、求近,并将求新、求活、求近统一起来,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益,让习题练习不断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直接发源地、激发器。要让学生产生做题初,趣已生;做题时,趣愈浓;做题终,趣不尽的学习情绪的最佳境界。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和负担过重的感觉。笔者在设计数学习题时把兴趣作为内在的"激素",让学生主动、愉快、积极的做题,提高作业效果,减轻作业过重负担。本人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进行的。
1求新——提供新鲜的东西引起兴趣
题型新 目前课本中的题型几乎被计算题、应用题、证明题"垄断"。笔者在教学中注意使用客观性题型,如选择题、是非题、改错题、匹配题等新"包装",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2 在97年全国足球甲级A组的前九轮比赛中,大连万达队保持不败,共积分25分,按比赛规则: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一分,问该队共胜了几场球?
这种短小精悍的新题,难度不大,可使一些"足球迷"即兴求解。从而以这样的新"产品",以新引思,以新促思,以新成思。
2求活——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保持兴趣
思维方法活 为了让学生在解题时保持兴趣,可给学生提供一些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如学了等腰三角形性质,要求学生解答:
例3如图1,△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倘若不小心,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及。想一想:有什么办法把原来的等腰△ABC重新画出来?
学生一见题后,兴趣就生,想出了一种方法后,兴趣不减,继续考虑。结果在作业本上出现了三种方法:①作∠B=∠C;②作BC的中垂线;③对折。
思维成果活 如教了浓度配比应用题后,我将课本上一道练习改为如下题:
例4 把含盐15%的盐水20千克改制成含盐20%的盐水,怎么办?
"怎么办?"这样一个灵活性较强的问题,打破"陈规旧习"的束缚,引起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提高浓度的途径有:使盐水中的盐变多--加盐;使盐水中的水变少--蒸发水。由此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①需加多少盐?②需蒸发多少水?从而使问题的思路明朗化。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展开,最终得到两种不同的答案。
再如在解几何题时,根据课本习题,可故意隐去一些结论,让学生去解答、猜想、证明,迎合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的欲望,给他们创设一种"探索"的感受意境;使其在解题中感到乐趣无穷。
3求近——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兴趣
在习题中揭示出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他们周围世界的力量,真切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学用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
贴近生活实际 为了让学生从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中去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可设计一些这样的习题。如在学习了不等式的内容后,笔者设置了:
例5 某家长经商一批货,如果本月一日售出,可获利100元,然后可将本利都存入银行,已知银行月息为2.4%;如果下月一日售出,可获利120元,但要付5元保管费。试向这批货物何时售出(本月一日还是下月一日)最好?
例6 一块形状为三角形的玻璃破碎后,如图2,重新配时需要带去几块?
通过这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学用结合的习题,不但使学生用了课本知识,还解决了实际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作业兴趣。
贴近社会热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商品经济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为了让学生及早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在习题中给予渗透。如结合函数的内容,让学生练习:
例7 某商店以每瓶15元的单价出售化妆品,这种化妆品的制造和销售成本是每瓶8元。另外每天的固定经费费用400元(如取暖费、租金、保险金等)。现求这个商店每天应产销多少瓶化妆品才能获得利润300元?若每天销50瓶,是亏损还是盈利?
这种从当今"商品经济热"的实际出发而设计的习题,使学生学以致用,让他们当一回"小能人"、"小经理",形成为用而学,越学越有用,越学越爱学的良性循环。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数学学科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好习题,加强设计"精品"习题的意识,以少胜多,以质为上。在知识和难易程度适宜的基础上设计习题务必求新、求活、求近,并将求新、求活、求近统一起来,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益,让习题练习不断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直接发源地、激发器。要让学生产生做题初,趣已生;做题时,趣愈浓;做题终,趣不尽的学习情绪的最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