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关于美术教育的起源,人们认为与美术的起源一样古老,有着灿烂的文明与历史文化。师承制是美术教育最主要的传输方式与教育形式,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本文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论述了师承制的发展阶段和师承制对美术教育的影响,以及师承制对美术教育发展的利与弊。
关键词: 师承制 美术教育 影响
1.师承制的发展阶段
师承制贯穿于整个美术教育阶段,是美术教育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傅”。师承制的发展历经了多个阶段,概括起来如下:
1.1原始社会时期的发展
在原始社会,人们向有劳动经验的人学习各类劳动技能技巧,如如何进行纺织、打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学会了如何制作具有实用性与装饰性的工艺品。在古代的墨西哥,显贵的子弟可以不参加体力劳动,在特别的房舍中由指定的“教师”教授学习书写充满着装饰意味与艺术气息的象形文字,由此可见,师承制在原始社会中已经略见雏形。
1.2奴隶社会时期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青铜器得到了繁盛发展。作坊的兴起为青铜器的大量铸造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此时的作坊工具简陋,由作坊主带领帮工或学徒在生产中实行简单协作,以实现各项工艺的传承和制作规模的扩大。在奴隶社会时期,师承制逐成规模。
1.3封建社会时期的发展
封建社会时期的美术技能基本上是以严格的师徒传授制来进行的。出现了世代相传手艺的形式,被称作“世业”,通常是传男不传女。除此之外,还有大中小型的作坊,作坊最典型的传授方式就是师傅带学徒,也出现了官办的美术教育的机构——翰林画院。画院具有绘画创作与专业绘画教育的功能,有别于现在的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整体素质与修养极为重视,教授《说文》、《尔雅》、《方言》、《释名》。宋代官方对美术开明与重视的做法,在历代都是不为多见的。
由此可见,师承制在封建社会时期规模逐渐扩大,在进行美术教育的传输中占据了主要位置。
1.4在当今学校教育中的发展
师徒制发展至今已经相当成熟与完善,潘天寿说:“学习中国画,自古以来都是师徒传授加自学。”在当今的画室教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比较典型的师傅带徒弟的影子,学生在画室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绘画的前期不断模仿自己老师的绘画风格,从而稳固自己的基本绘画能力。谈到研究生教育,通常是一位或几位学生在追随导师的绘画风格、特点中,不断地学习各项绘画技巧与技能,从而在掌握这些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特点。在大学,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单一地只跟着一位师傅学艺,而是可以根据个人的专业与兴趣进行相对应的教师的课程的选修,学习的课程也不像过去那样单调。因此,当下美术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对教师的修养、知识技能等整体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1.5美术学院的出现
文艺复兴时期,“美的艺术”与“手工艺”分离开来,艺术家们想要提高自身的整体文化素质修养,提高理论方面的研究能力。这一要求促成了全面教育的规范化。因此,美术学院创办的呼声越发高涨。最著名的美术学院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蒂赛诺学院。该学院是意大利画家瓦萨里在佛罗伦萨大公爵西莫·美第奇的赞助下,于1563年创办的。该学院将素描教学作为核心,认为素描是建筑、雕塑、色彩的基础,严格按照师徒制的形式进行教学。其传统的师承制教学与以素描为核心的点性教学方式至今影响着各大美术学院。
2.师承制的门类表现
2.1工艺美术类的表现
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在中国古代,“百工”的社会地位历来是不受重视的,而且被归于工匠一类,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也指出:“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人高士,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尽管“百工”地位不高,但是他们的劳动产品依旧有大大小小的作坊经营。因为“百工”的技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皇室贵族至黎民百姓,各类工艺品在当时几乎无处不在。通过一个个瓷窑的创办,中国的瓷器制作技术得以流传及发扬,当时瓷器就已远销海外,出口至日本、朝鲜、埃及等国。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家们为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纷纷采取了一系列的革新。“14世纪末,美术家们已经开始脱离中世纪‘工棚’式的作坊,纷纷建立自己的工场”,这些工场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在雕刻、建筑艺术等方面对学徒进行全方位的整体培养。这种师徒制教学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2绘画类的表现
绘画是受师承制影响最深远的艺术门类。翻阅相关资料时,经常会发现“吾师从……”之类的字眼,五代荆浩在总结唐人绘画时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
在绘画中,直接的师承较为多见。如唐寅是直接师承了大师沈周的画风,后自成一家,别具风格。米友仁则是直接秉承了其父米芾的风格,二人在画风、用笔,尤其是米点山水等各方面几乎如出一辙,很难加以区分。这些画家们多数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师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加入自己的创作情感与元素,是我们当今教学中应当提倡和肯定的。
3.结论:师承制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3.1美术家地位的改变
由于师承制的发展,美术学院逐步确立,师徒制的教学方法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是单纯的手把手教导。师承制在美术学院的完善与发展中也更加规范化、高级化。美术家们得到了更好的整体素质教育。师傅、工匠们成为了教师,学徒们也成为了学生。美术家们地位的改变对今后的教育、艺术、经济等无疑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2“门户之见”
由于师从不同,每个艺术家呈现出了不同的绘画风格和面貌,如五代的荆浩与董源,在构图与绘画形式上展现了气势磅礴与清新秀丽的不同特点。明代的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也体现了这一特质。因此,师承制的发展促使了美术发展的不同流派的形成,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3.3师承制传承美术教育
在工艺美术方面,师承制使得优秀的、精湛的制作工艺从远古得以保留。国画中的师承关系,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扎实的基本功底和绘画技能,而且使其在借鉴古人、大师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利用,独具个人特色。
3.4师承制的弊端
师承制同时也对美术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①过于金科玉律式地追求师承制阻碍了美术教育的发展,使得美术教育方式陈旧,学习者毫无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于作品之中;②导致某种技艺的失传。如“世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师承制,这类不对外公开的师传方式,很可能会导致某种独门绝活的失传。
综上所述,师承制的教育模式作为中西方古代美术教育模式的典范,还有许多值得今人借鉴与吸收的地方。当然这种教育模式还有不足之处与局限性。我们在对其进行研究与借鉴时要秉承“去粗取精”的辩证思维看待问题,从而研究出更好、更适合当下美术教育的模式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叶峰.外国美术教育史教程.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5.
[2]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国工艺美术简史.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3.
[3]李红,姚敏苏.中国工艺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4]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简史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1.
[5]吕少卿.承传与演进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5.
[6]高师.美术教育学.教材编写组.美术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4.
[7]俄罗斯艺术科学院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研究所.文艺复兴欧洲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7.
关键词: 师承制 美术教育 影响
1.师承制的发展阶段
师承制贯穿于整个美术教育阶段,是美术教育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傅”。师承制的发展历经了多个阶段,概括起来如下:
1.1原始社会时期的发展
在原始社会,人们向有劳动经验的人学习各类劳动技能技巧,如如何进行纺织、打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学会了如何制作具有实用性与装饰性的工艺品。在古代的墨西哥,显贵的子弟可以不参加体力劳动,在特别的房舍中由指定的“教师”教授学习书写充满着装饰意味与艺术气息的象形文字,由此可见,师承制在原始社会中已经略见雏形。
1.2奴隶社会时期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青铜器得到了繁盛发展。作坊的兴起为青铜器的大量铸造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此时的作坊工具简陋,由作坊主带领帮工或学徒在生产中实行简单协作,以实现各项工艺的传承和制作规模的扩大。在奴隶社会时期,师承制逐成规模。
1.3封建社会时期的发展
封建社会时期的美术技能基本上是以严格的师徒传授制来进行的。出现了世代相传手艺的形式,被称作“世业”,通常是传男不传女。除此之外,还有大中小型的作坊,作坊最典型的传授方式就是师傅带学徒,也出现了官办的美术教育的机构——翰林画院。画院具有绘画创作与专业绘画教育的功能,有别于现在的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整体素质与修养极为重视,教授《说文》、《尔雅》、《方言》、《释名》。宋代官方对美术开明与重视的做法,在历代都是不为多见的。
由此可见,师承制在封建社会时期规模逐渐扩大,在进行美术教育的传输中占据了主要位置。
1.4在当今学校教育中的发展
师徒制发展至今已经相当成熟与完善,潘天寿说:“学习中国画,自古以来都是师徒传授加自学。”在当今的画室教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比较典型的师傅带徒弟的影子,学生在画室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绘画的前期不断模仿自己老师的绘画风格,从而稳固自己的基本绘画能力。谈到研究生教育,通常是一位或几位学生在追随导师的绘画风格、特点中,不断地学习各项绘画技巧与技能,从而在掌握这些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特点。在大学,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单一地只跟着一位师傅学艺,而是可以根据个人的专业与兴趣进行相对应的教师的课程的选修,学习的课程也不像过去那样单调。因此,当下美术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对教师的修养、知识技能等整体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1.5美术学院的出现
文艺复兴时期,“美的艺术”与“手工艺”分离开来,艺术家们想要提高自身的整体文化素质修养,提高理论方面的研究能力。这一要求促成了全面教育的规范化。因此,美术学院创办的呼声越发高涨。最著名的美术学院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蒂赛诺学院。该学院是意大利画家瓦萨里在佛罗伦萨大公爵西莫·美第奇的赞助下,于1563年创办的。该学院将素描教学作为核心,认为素描是建筑、雕塑、色彩的基础,严格按照师徒制的形式进行教学。其传统的师承制教学与以素描为核心的点性教学方式至今影响着各大美术学院。
2.师承制的门类表现
2.1工艺美术类的表现
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在中国古代,“百工”的社会地位历来是不受重视的,而且被归于工匠一类,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也指出:“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人高士,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尽管“百工”地位不高,但是他们的劳动产品依旧有大大小小的作坊经营。因为“百工”的技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皇室贵族至黎民百姓,各类工艺品在当时几乎无处不在。通过一个个瓷窑的创办,中国的瓷器制作技术得以流传及发扬,当时瓷器就已远销海外,出口至日本、朝鲜、埃及等国。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家们为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纷纷采取了一系列的革新。“14世纪末,美术家们已经开始脱离中世纪‘工棚’式的作坊,纷纷建立自己的工场”,这些工场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在雕刻、建筑艺术等方面对学徒进行全方位的整体培养。这种师徒制教学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2绘画类的表现
绘画是受师承制影响最深远的艺术门类。翻阅相关资料时,经常会发现“吾师从……”之类的字眼,五代荆浩在总结唐人绘画时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
在绘画中,直接的师承较为多见。如唐寅是直接师承了大师沈周的画风,后自成一家,别具风格。米友仁则是直接秉承了其父米芾的风格,二人在画风、用笔,尤其是米点山水等各方面几乎如出一辙,很难加以区分。这些画家们多数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师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加入自己的创作情感与元素,是我们当今教学中应当提倡和肯定的。
3.结论:师承制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3.1美术家地位的改变
由于师承制的发展,美术学院逐步确立,师徒制的教学方法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是单纯的手把手教导。师承制在美术学院的完善与发展中也更加规范化、高级化。美术家们得到了更好的整体素质教育。师傅、工匠们成为了教师,学徒们也成为了学生。美术家们地位的改变对今后的教育、艺术、经济等无疑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2“门户之见”
由于师从不同,每个艺术家呈现出了不同的绘画风格和面貌,如五代的荆浩与董源,在构图与绘画形式上展现了气势磅礴与清新秀丽的不同特点。明代的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也体现了这一特质。因此,师承制的发展促使了美术发展的不同流派的形成,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3.3师承制传承美术教育
在工艺美术方面,师承制使得优秀的、精湛的制作工艺从远古得以保留。国画中的师承关系,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扎实的基本功底和绘画技能,而且使其在借鉴古人、大师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利用,独具个人特色。
3.4师承制的弊端
师承制同时也对美术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①过于金科玉律式地追求师承制阻碍了美术教育的发展,使得美术教育方式陈旧,学习者毫无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于作品之中;②导致某种技艺的失传。如“世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师承制,这类不对外公开的师传方式,很可能会导致某种独门绝活的失传。
综上所述,师承制的教育模式作为中西方古代美术教育模式的典范,还有许多值得今人借鉴与吸收的地方。当然这种教育模式还有不足之处与局限性。我们在对其进行研究与借鉴时要秉承“去粗取精”的辩证思维看待问题,从而研究出更好、更适合当下美术教育的模式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叶峰.外国美术教育史教程.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5.
[2]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国工艺美术简史.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3.
[3]李红,姚敏苏.中国工艺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4]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简史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1.
[5]吕少卿.承传与演进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5.
[6]高师.美术教育学.教材编写组.美术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4.
[7]俄罗斯艺术科学院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研究所.文艺复兴欧洲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