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地域文化培育国际视野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llon100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6日,第十五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在淄博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本届陶博会设一个主会场,两个分会场。展会总展出面积86万平方米,参展商2800余家,共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意大利、中东、南非、南美、南亚、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50余个国际采购商团,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3万余名采购商参会。
  展会内容丰富,亮点纷呈。主要有“淄博陶瓷·当代国窑”展、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作品展、中国(淄博)琉璃·玻璃艺术展、第四十一届山东省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金奖作品展、中外陶瓷精品展、宋代五大名窑精品展、淄博古陶瓷展、淄博地域文化风采展、首届全国陶瓷成型技能大赛山东赛区选拔赛等,来自国内的57位国家级、160多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琉璃艺术大师参加展会。
  艺术陶瓷焕彩 博山琉璃回归
  陶博会举办十四届以来,淄博市陶瓷产品从以日用陶瓷和建筑陶瓷为主,拓展到了艺术陶瓷、功能陶瓷、陶瓷新材料等众多领域,产品档次由低附加值、实用型向高附加值、创意型、功能型转变,淄博也由此逐步成为代表我国陶瓷产业最高发展水平的地区之一,成为全国重要的陶瓷产业生产、研发及产品集散中心。
  本届陶博会融通古今中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宋代五大名窑首次齐聚淄博,“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产区的当代陶瓷精品汇聚一堂,来自五大窑口的二十七位国家级大师将倾情奉献自己的扛鼎之作,几十位省级大师也将集中呈现名窑瓷器冠绝古今的千年绝技,全面反映了五大名窑的艺术特色,使人们一厅之内便可同时欣赏到我国陶瓷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陶瓷艺术精髓。尤其是作为淄博地域传统工艺的琉璃艺术将重磅回归,让传统的琉璃艺术光彩照人、熠熠生辉。
  2015年陶博会,被琉璃行业喻为“强势回归”的一年,由淄博市轻工行业协会牵头的“国际琉璃·玻璃艺术展”,共6大板块展出1220件(套)精品,既有现代琉璃企业的新作,也有古代琉璃作坊的旧藏;既有老一辈艺术大师的扛鼎之作,也有中青年艺术家的精品力作。一件件美不胜收的琉璃艺术精品,留住了不少参观者的脚步。
  博山琉璃展区则展示了涵盖热成型、灯工、雕刻、内画四个门类的150余件艺术精品,“中国石榴王”王乃宝、“中国孙氏琉璃鸡油黄”孙即杰、“中国琉璃葡萄孙”孙凤军等大师佳作也陈列其中,让市民一饱眼福。而人立琉璃展区,则向参观者呈现了古法琉璃的精妙之美。
  韩国瓷都助阵 展会日趋国际化
  在本届陶博会上,淄博市的友好城市韩国广州市也带来了38件陶瓷展品,韩国广州市副市长朴德洵表示,两个城市的相互参展、交流将进一步促进双方多方面的发展。
  据朴德洵介绍,广州市是韩国的陶瓷之乡,有500多年的陶瓷生产历史,是历代朝鲜王室专用白瓷产品生产地,有韩国官窑之称。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次广州市参展的38件展品,包括有青瓷和白瓷的酒器、茶器和艺术品。
  此次是广州市副市长朴德洵首次来到淄博,“2003年,淄博市与韩国广州市建交,双方同为以陶瓷著称,自2005年开始,两市作为陶博会相互支持城市,互相参展。我们双方不仅在陶瓷上,在许多别的方面也有交流,希望今后两方陶艺家能加强民间交流交往。”朴德洵说。
  谈到对淄博陶瓷的印象时,他说“淄博的陶瓷在生活陶瓷、日用陶瓷和建设陶瓷方面都比较优秀,尤其在产品的设计艺术和工艺上,都非常丰富。我希望两个城市日后在生活陶瓷和建设陶瓷方面有一定的结合点。”
  除韩国广州市直接参展之外,本届陶博会上,还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意大利、中东、南非、南美、南亚、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50余个国际采购商团参与其中,陶博会日趋国际化。
  地域文化闪耀 陶博会塑造新平台
  与往届陶博会不同,本次陶博会特别开辟2000平方米“淄博地域文化风采展”展区,展示淄博齐文化、丝绸文化、渔洋文化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产品,让参会者有机会深入了解淄博丰厚地域文化的魅力。
  近年来,淄博市先后公布了五批13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五音戏”等13个项目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踩寸子”等35个项目入选省级名录。在本届地域文化风采展上,淄博市发挥非遗文化丰富的优势,邀请了张路华、冷明泽、齐征、郝萱林、耿学知五位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了鲁派内画、刻瓷、剪纸、锦灰堆等淄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扩大了非遗文化的影响。
  在张店展区,主办方拿出了荣宝斋珍藏的书画精品;淄川展区展出了振华玻璃等7家单位作品三百余件;博山展区为观众准备了流光溢彩的陶琉盛宴;周村展区融丝绸文化、商埠文化、老字号文化、民俗文化于一体,再现了“天下第一村”的街区盛景;临淄展区复原了世界上第一所官办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再现了百家争鸣、学术昌盛的场景……
  陶博会,已经不仅仅是淄博陶瓷行业展示成绩的舞台,更成为整个淄博市展示数千年历史文化积淀及当下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塑造崭新城市形象的重要平台。
其他文献
1905年  黄节在与邓实等人共同发起创办的《国粹学报》上分期发表《黄史》一书。他在《黄史》的“总叙”中说:“柏林史学大会宣言曰:‘提倡民族帝国主义,造新民国,为历史家第一要义。否则外族入霸国恒亡。’”这是国内文献中第一次提到国际历史科学大会。  1923年4月  经过十年中断之后,第五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这一国际史学盛事立刻引起了南高学人的注意。图为南高学人向达。  19
期刊
“在过去的一周里都做了什么事,最有意义的是什么?”  8月29日,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闭幕,在刚刚过去的一周时间里,山东大学校长张荣马不停蹄,与他带领的由山东大学教授、工作人员、学生志愿者等组成的团队一起,戮力同心,使这一第一次走进亚洲、走进中国的史学盛事得以圆满举行。  这一天,张荣也终于可以稍稍放松一直紧绷的神经,轻松面对来自全国媒体的关注:“我觉得有一点,我们最初在设计会议的时候,就把它
期刊
张春霞,女,1977年5月生,肥城市丘明中学教师。李强,男,1974年8月生,肥矿集团曹庄矿小学教师。作为人民教师的他们,也是热心公益的好夫妻。2010年至今,他们利用假期及业余时间倾心志愿服务,无私奉献大爱,创办了“西部爱心公益社山东站”、“肥城市爱心公益协会”,打造了“爱心”支教、“爱心”助学等六个公益服务品牌;远涉贵州、甘肃、宁夏、青海、肥城等地支教,陪3000多名学生过假期;募集捐款逾20
期刊
9月1日是小学开学的日子,很多小朋友将晋升为小学生,开始自己的学生生活。一位暖心老爸用相机记录下双胞胎儿子奇奇妙妙初入小学的前前后后。  为了准备好开学的第一天,初为小学生家长的父母各种忙碌,给孩子准备书包、课本、文具,还有吃饭用的餐具。老爸还给孩子们准备了“姓名贴”,贴到各种物品上以防丢失。  起床,对于两兄弟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6点40分,在父母的催促下,奇奇妙妙终于起床了。起床慢慢腾腾,离开
期刊
方辉,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第22届世界历史科学大会组委会秘书长,他不仅参与了这次大会的前期筹备工作,而且作为一个历史学者也聆听大会上世界与中国的声音。  历史积淀选择山东大学  方辉说:“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选择山东、选择山东大学是有原因的。”山东作为孔孟之乡,诸子百家聚集地,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这里诞生过齐鲁文化,诞生过孔孟、墨子等一批大家。这里对于中国历史的塑造、对
期刊
1937年9月下旬,日军侵华战争由平津南移,其前锋已到达山东德州一带。10月初,韩复榘奉命将他的部队全部由胶济线的高密一带调往津浦线,这时对日作战他已无可推脱,乃于11月上旬,韩亲率其手枪旅(当时已换成步枪)和朱世勤的特务队,过黄河迎战日军。冯玉祥率韩部曹福林二十九师在禹城正面抵挡日军,韩率手枪旅抵挡日军左翼。在济阳韩与日军遭遇,缺乏重武器的手枪旅抵挡不住日军的猛烈进攻,败下阵来。韩率手枪旅贾本甲
期刊
Why jinan?  张海鹏和陶文钊都清楚的记得,5年前,当中国提出在济南举办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时,这是他们被问到的最多的问题。  “Jinan!Jinan?5年前,当第21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确定济南成为下一个承办者的时候,大家都在问同样的问题。”国际历史学会司库、瑞典纽莎泰尔大学教授劳伦特·迪索说,“他们认为为什么不是北京,不是上海?他们对济南几乎一无所知。”  作为国际历史学会执委,中
期刊
王冰,一位年轻的画家,他的名字因他的作品而为人所知并越来越为画界所关注。甚至有人说他是年轻的老画家,虽然刚过不惑之年,但是已经画了三十多年。  多年的艺术探索,不懈的努力追求,表现在作品中是日益浓厚的艺术韵味,越来越深厚的文化积淀。他笔下寒塘中的残荷、芦苇、小草以及闪烁其间的鹭鸶、山雀、鱼鹰等大自然的生灵使他的花鸟多体现一种苍凉中的壮美,表现出一种顽强的生命力,赋予着一种强烈的阳刚之气。无论是巨幅
期刊
“祖国邀请我参加了建国50周年与建国60周年的阅兵观礼活动,今天又让我登上城楼观礼,在我心中,站上城楼是所有旅日侨胞共同的荣誉,可以说,儿时的决心,我现在实现了。”惠京仔难掩激动地说。  30多年前,《山东画报》报道了一篇名为《女博士的乡恋》的文章,惠京仔作为文章的主角,时时流露出对家乡、尤其是对中国的家的深切渴望与眷恋。30多年后,在9月3日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
期刊
从伊斯坦布尔前往卡帕多奇亚,经历了一场视觉的大转变,前者是历史丰厚的大都市,人群熙攘;后者广袤而贫瘠,人烟稀少。飞机抵达开塞利(Kayseri)如同小镇车站一样的飞机场后,还要开很长的一段路才到达卡帕多奇亚的格雷梅小镇,恍若行进在进藏的路上,单调却开阔。而印象中的奇特地貌却迟迟不肯出现。直至近两小时,才出现耸立的石柱,一个、两个、三个……然后就是一群一群地出现,格雷梅终于到了。第一个晚上,我已经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