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国文化理念的国际传播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ge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会影响其思维和行为方式。对于国家而言,对彼此文化了解的缺失很容易导致对相互间话语或行为的误解和误读,对于一些高度概括性或抽象的理念更是如此。中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也塑造了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文化高度重视,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中国在对外交往过程中也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主张,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共商共建共享”等,这些理念体现了很多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思想。但是,在国际层面,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尤其是思想、理念层面的隐性文化,中国在进行理念传播时尤其需要关注这一问题。如何创新中国的对外话语体系,如何加强中国文化理念的国际传播,以使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传播为例,对中国文化理念的国际传播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以为更好地改进中国的对外话语提供启示。
  一、文化对国家行为的影响与中国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影响国家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人们对文化的定义各有侧重,但总体认为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本文认为文化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文化,一类是隐性文化。显性文化强调可视的内容,如艺术、服饰、建筑等,而隐性文化强调理念性内容,如价值观、思想等,实际上后者对人的行为影响更大。对于国家而言,同样如此。一个国家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会直接影响其价值观、世界观、秩序观、利益观、交往观等,①这些实际是其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会影响国家行为。例如,中国经常强调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如果对行为背后的思想、理念认识不足,就会对行为产生误解和误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在很多領域开始体现出更多的文化自觉。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文化自信,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时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②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同时,中国更加强调自己的文化观,即要维护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文明,要学习借鉴,发展与传承相结合。2019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致辞中提出了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四个主张,③再次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观和文明观,即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可以看出,中国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强调中国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它们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同样具有价值。④
  二、传播中国文化理念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日益增强,日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提出了很多对外交往的新理念,而这些理念蕴含了很多中国的传统思想,凸显了在国际上传播这些文化理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不断提出新理念,在外交理论与实践方面不断创新。在2014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已经进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对外工作要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和新主张。中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以共商共建共享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等。中国还提出了自己的文明观、发展观、治理观、安全观、义利观,如在安全方面强调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在文明方面强调平等、包容、互鉴,在治理方面强调共商、共建、共享。这些新理念是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指导原则,也影响了中国对外交往的实践。但是,它们与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念存在很大差异。例如,西方国际关系在讨论大国关系时总是强调国强必霸,在思考安全问题时总是想到丛林法则、零和博弈、安全困境。这些差异背后实际是不同的思想理念和文化传统。
  中国当前迫切需要在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过程中宣传文化理念。
  首先,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的国力和世界影响力在日益提升。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二大服务贸易国,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出口市场,近些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提升,话语权不断扩大。例如,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投票权已提升为6.09%,在世界银行中的投票权提升为4.45%,都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中国与世界各国人员往来空前密切,海外利益不断扩大和延伸,应该说中国是处于世界聚光灯下。在这种情况下,世界能否准确理解中国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能否准确理解中国所提出的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结果会直接影响中国评价、中国话语、中国形象,甚至是中国利益。
  其次,世界上还存在对中国的误解和误读。一方面,长期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一直被用来解释和预测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经常会忽略这些理论是基于西方经验的现实。也正因如此,用西方理论、西方理念来解释和预测中国外交有时就会出现偏差。其中,代表之一就是“修昔底德陷阱”,按照这种陷阱逻辑所推导出的中美关系未来似乎结论明确。在这种话语之下,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文化传统、外交实践传统以及时代特征完全被忽略。另一方面,很多西方国家以西方思维、西方经验来解读中国行为,经常对中国的行为冠以西方经验的标签。例如,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西方以“马歇尔计划”来解读;对于中国在非洲展开的系列合作,也有人将其称为“新殖民主义”,或中国制造“债务陷阱”,这种类比充满了误导性。此外,近年来美国将中国明确界定为“战略竞争者”,在世界范围内建构出一种大国竞争、大国对抗的语言,讲述中国威胁和中国不确定性的故事,如中国威胁南海航行自由、中国导致中美贸易赤字、中国影响国际体系等。借助英语语言优势和媒体、学界的强势话语权,这些话语给中国的外部环境增加了很多负面因素。   最后,中国亟需建设自己的对外话语体系,在国际上传播中国的文化理念。中国所提出的新理念中包含很多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这些精神和内涵需要向世界讲述。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范围内还是做了很多努力来宣传自己的文化,但是很多时候还是停留在显性文化内容方面。例如,对于孔子学院而言,很多孔子学院主要是教授汉语,也经常组织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活动,如书法展示、剪纸、京剧表演、太极拳、中国功夫表演、文艺演出等。⑤今后,需要更多讲解和宣介中国的隐性文化,即中国的理念、思想和传统,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中国的对外行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国外的受众了解中国文化更深层次的内容,弥补其认知鸿沟,真正理解中国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政策。因此,中国在进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时除了阐述其表层意义外,更要充分解释其背后的理念渊源与内涵以及它们与中国行为、中国实践之间的逻辑关联,尤其是思想到行为的因果联系。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的内涵传播
  “人类命运共同体”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正式提出后,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中国话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不断发展、完善,相继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成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与精髓,其核心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具体要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五个方面推进。
  实际上,除了以上内涵之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背后体现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思想,在对外传播与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过程中,要讲述好这些内涵,讲述好这些故事,这是使“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被世界充分理解的基础。
  一是要讲清楚中国如何看世界。中国文化强调整体的世界观,强调世界的整体性,视天下为一体,天下包括所有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国家,是大家共同拥有的天下。各种不同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国家之间都应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平等相待,如果遇到分歧、争论和斗争,都应相互协调、妥善处置。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彰显了这样一种整体的世界观和天下观。这种世界观会引导人们以全球视野和全局观念来看待当今世界的各种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经常强调世界是一个整体的原因。实际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聚焦人类的整体发展与未来,为整个人类的进步与繁荣规划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各国共同努力来决定世界的命运,共同制定规则,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共享发展成果。
  二是要讲清楚中国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性,之后再强调局部或个体,强调综合思维,对于任何事物都先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之后再在整体框架下看整体与局部或个体的关系。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来看待世界,先强调宏观,再强调微观。例如,中医是把人的身体视为一个整体,治疗时强调身心结合,认为人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及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制约、不可割裂;京剧同样也是一种综合艺术,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技能为一体。而西方思维则不同,一般先关注个体,通常从微观到宏观。此外,中国思维强调普遍联系与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尤其强调矛盾双方既相互依赖而存在,又相互对立而统一,矛盾双方可互相转化。受此思维习惯影响,中国强调在面對全球性问题以及差异时,要辩证应对,努力把负面的东西向正面引导。
  三是讲清楚中国的价值观。中国文化一直强调以和为贵、有容乃大、美美与共、天下为公,这些传统价值观直接决定了中国如何与世界互动。追求持久和平因此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价值理念与追求,而发展与和平互为因果。在追求和平的过程中,各国不分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在利益面前,要重义轻利,以义为先;对待不同文明、不同制度,要求同存异,互学互鉴,这样才可以建立真正开放包容的世界,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
  四是讲清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实际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价值,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也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种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世界各国利益相互交融,整个世界利益与共,安危与共,世界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以共同体意识、共同行动来应对挑战,解决问题。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也为世界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不仅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的现实与时代主题,同时也反映了全人类的普遍愿望和心声。⑦这也是为什么这一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多项决议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看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由中国话语转为世界话语,转为全球性共识。
  四、结语
  由上可见,随着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加强以及中国国际影响的扩大,世界对中国日益关注,中国理念也越来越对世界产生影响,这就对中国文化理念的国际传播提出了更高要求。在40年前的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在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时,首先是向世界更好地展示中国,如中国的饮食、服饰、书法等,让世界直观地认识中国,而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仅仅简单地传播中国的显性文化就远远不够。当前世界秩序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中国的秩序观和世界观也日益对世界产生影响。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理念、中国观念、中国思想等就日益重要,这是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基础,也是增强中国世界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的关键,否则世界对中国的理解就可能只会停于表面。这应该是未来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专项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外交战略与中国外交话语体系构建”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6ZZD029)
  「注释」
  ①孙吉胜:《传统文化与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话语体系构建》,《外交评论》2017年4期。
  ②崔小粟:《一年内三次亲近儒家 习近平为何如此强调重拾传统文化?》,人民网,2014年9月25日,http://cpc.people.com.cn/n/2014/0925/c164113-25731729. html,访问时间:2019年6月19日。
  ③《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新华网,2019年5月15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9-05/15/c_1210134568.htm,访问时间:2019年5月15日。
  ④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组织编写:《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79页。
  ⑤参见一些孔子学院的活动报道。
  ⑥贾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意蕴》,《经济日报》2019年3月14日第16版。
  ⑦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组织编写:《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50页。
其他文献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应用程序(APP)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是人类感知能力的扩展或延伸”,而手机凭借其高度的便捷性和兼容性,成功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真正实现了用户和媒体在时空中的无缝衔接和自由切换。  新媒体时代国际舆论的复杂变化给外宣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外传播需要不断从粗放型的传播方式向精准传播的方向转型。《中国新闻周刊》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迅速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当今的中国几欲被视为与美国一争高下的重要实体,整个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关注中国。然而,一直以来在以西方文化与意识形态为主导的世界里,中华文化长期处于弱势的边缘状态。如何准确、深入、有效地向世界介绍中国,成为时代的当务之急。中国文化“走出去”离不开“人”,优秀跨文化传播人才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核心力量。当今,我国文化传播领域的优秀
期刊
讨论人:  张毓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国际传播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于运全(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主任)  杨新华(中国网副总编辑)  张 磊(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刘 俊(中国传媒大学讲师)  整理人:  黄 珊 (中国传媒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  自2013年以来,“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国际传播和实践领域里的一个焦点和热点问题,各类研究课题与学术成果纷纷涌现。实际上,我
期刊
太阳才刚出来,球场上已经有40个小孩,展开一天的足球训练。这儿是甘肃山区一家在中国十分有名的小学──中连川小学。这里的每位学生,每天要训练足球三小时,近年多名学生获选加入国内顶尖的足球学校和少年球队,两名学生亦在中国超级联赛中亮相。  足球脱贫梦  12岁的王春是这支足球队的队长,她长得特别高,在队伍中十分突出,训练时也特别认真。  王春的姐姐已考入广州恒大皇马足球学校,现在轮到王春面临具挑战性的
期刊
自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直至2015年上半年,日本各界给予了广泛关注,而日本政府却并未作出积极回应。2015年6月29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在北京签署《亚投行协定》,日本最终亦没有参加。但其后日本国内关于“一带一路”的讨论迅速升溫,智库关注和媒体报道显著增多。对日本智库关于“一带一路”的相关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在当前
期刊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打造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思路,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则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构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中国不仅可以以此为契机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思想体系与价值观,建立大国形象,同时还可以加强与世界沟通,打破偏见,赢得认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展中国家是我们重要的团结对象,他们对于中国对外话语体系传播的理解与反馈至关重要。  本文以北京
期刊
中国方案的提出,是全球治理的中国话语对世界治理话语体系的补充和创新,是中国提升制度性话语权的重要舉措。制度性话语权的实现,既需要我们发出“中国声音”,还需要中国话语在国际社会达成共识。其中,作为现存全球治理体系守成国的发达经济体,无法继续有效地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又有着现实的利益诉求,从而对中国的全球治理改革呈现出较为矛盾的认知状态,并表现在其报道框架的选择上。本文聚焦代表发达经济体的美英两国媒体,
期刊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要求,为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2017年,在国新办对外推广局的指导下,由五洲传播中心牵头发起“体验中国”外宣系列活动,将外国体验者“请进来”体验和分享中华文化,采用视频拍摄、主题活动、影视项目、演出和展览等方式,借助国内外全媒体传播平台,带领全球观众深入感受中国的历史文化、旅游风物、社会风俗、建设
期刊
作者乔纳森·沃德(Jonathan D.T. Ward),是专注于中印国家战略研究组织阿特拉斯的创始人,牛津大学博士。同时,他也是牛津大学中国中心与华盛顿特区新美国安全中心访问学者,熟练掌握汉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作者认为,中国共产党从一种深刻的民族使命感出发,正在带领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者希望通过分析中国对未来的美好愿景,使读者对中国的发展规划和战略
期刊
为切实推动第二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相关成果落地,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人民画报社、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共同承办的2019“一带一路”媒体与智库交流活动,于5月18日至19日在江苏省南京市成功举行。本次活动主题为“增添共同发展动力,促进各国民心相通”。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高岸明、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胡洪、中联部前副部长于洪君、上海合作组织前秘书长拉希德·阿里莫夫出席活动并发表致辞。来自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