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也可“大做”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shurong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的有效手段。如何充分挖掘习题的功能,通过习题的解答来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下面就几个教学片断,谈谈我在教学中对习题再开发的一些思考。
  一、增添厚度
  案例:
  (出示第一张纸条,把这张纸条全部涂色用“1”来表示,再出示把这个纸条平均分成两份,涂出其中的一份)
  师:涂色部分用哪个分数表示?
  生1:1/2。
  师(接着出示平均分成3份的纸条):现在是几分之几?你能估一估吗?
  生2:1/3。
  生3:1/4。
  (学生意见不一致,电脑验证:1/3)
  师(又出示把纸条平均分成6份,涂出其中的一份):估一估,涂色部分是几分之几?
  生:1/6。
  师:都肯定是1/6?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4:上面的1/3是下面涂色部分的2倍,上面的平均分成3份,下面就平均分成2×3=6份,所以每份用1/6表示。
  师:根据上一题图的观察、比较、推理得出来是1/6,真了不起!
  师:还是这张纸条,如果再往下平均分,还能出现哪些分数?
  生:1/12,1/24……
  师:刚才我们把同样长的纸条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3;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1/6……你发现了什么?
  生5: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每一份就越少。
  ……
  反思:教材中的练习直接出示等分的份数,让学生用分数来表示,练习的功能比较单一。教学时教师将题目稍做改变,先“增一增”,平均分成3份前增加了平均分成2份,涂出其中的一份,及时巩固用分数表示的方法,同时也为后面学生的估计方法提供了依据。接着“减一减”,教师故意隐藏了题目中的等分线,让学生先估一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数感。由于对教材中习题的一点改变,从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到思维策略的训练再到数学极限思想的渗透,原本单薄朴素的内容立刻灵动丰满起来,增添了习题的厚度。
  二、拓展宽度
  案例:每本笔记本3元,20元能买几本?
  生列式:20÷3=6(本)……2(元)。 答:20元能买6本。
  师:现在老师把题目改一改。
  出示题目:20人去租船,每条船限坐3人,需要租几条船?
  生列式:20÷3=6(条)……2(人)。
  师:根据所列的算式,你知道需要租几条船?
  生1:需要6条船。
  生2:不对,6条船不够坐,要7条。
  生3:7条船能坐21人,多了1人了。
  师:比一比,这两个问题的算式相同,为什么买笔记本只能买6本,而租船却是7条船呢?(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虽然算式相同,但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问题的答案)
  接着出示题目:10名男生和10名女生共20个同学去夏令营,住宿时每个房间可以住3人,至少需要几个房间?
  生4:20÷3=6(个)……2(人),多出2人,所以再添一个房间,需要7个房间。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5:我认为这里的20人要分开算,因为男生和女生要分开住。男生10÷3=3(个)……1(人),女生10÷3=3(个)……1(人),男生和女生都需要4个房间,所以一共要8个房间。(学生纷纷点头,觉得有道理)
  师: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时还要联系实际来考虑。
  反思:对于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没有就题论题,在解决完第一题后,保留原题数据不变,改变问题情境,带来了不同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比较、讨论,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思想,拓展了用有余数除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宽度。
  三、挖掘深度
  案例:两根同样长的钢管,第一根用去2/5米,第二根用去2/5,哪一根用去的长一些?
  学生思考、交流得出要分三种情况讨论:(1)如果钢管长度大于1米,第二根用去的长些;(2)如果钢管长度等于1米,两根用去的长度相等;(3)如果钢管长度小于1米,第一根用去的长些。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增加一道与之相近的题:一根钢管,第一次用去2/5米,第二次用去了2/5,正好用完,哪一次用去的长一些?
  生(不假思索地):还是分三种情况来讨论。
  师:两题看起来是很像,仔细读题,比一比两题有什么不同?
  生1:第一题是两根钢管,而这一题是一根钢管。
  生2:第一次用去的多些,因为这根钢管两次用完;第二次用去2/5,说明第一次用去了3/5。
  生3:我还发现了这儿的2/5米是个多余条件,不论第一次用去的是多少米,它都是这根钢管的3/5,所以第一次用去的肯定长。(学生纷纷点头赞许)
  师:还是这一根钢管,如果把“正好用完”这个条件去掉,两次用去的相比,又是怎样的情况呢?(学生兴致高涨,讨论激烈)
  反思:教师有意识地将原题的两根钢管改成一根钢管,由于问题情境相同,题目类似,学生很容易受上一题的迁移误认为答案相同。此时,教师适时引导点拨,为学生的思考指点迷津,使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在学生解答出第二个问题后教师又把题目巧妙一变,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学生的思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教师对习题挖掘的深度也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责编蓝天)
其他文献
课堂反馈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各种信息相互传递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地利用信息反馈来调控教与学的过程,它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  课堂教学反馈从本质上说是教师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外显,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反馈。但许多教师未能意识到这一点,简单地认为反馈就是请学生回答问题,把课堂教学反馈单一化、随意化。针对这些现象,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合理安
[摘 要]数学教材中的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怎样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素材,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学习提供乐于长生的土壤。  [关键词]整合 素材 更新 丰富 乐学 数学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4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
“一一列举”,即列举法是一种借助对具体事物的特定对象从逻辑上进行分析并将其本质内容全面地、一一地罗列出来的一种手段,再针对列出的项目一一提出改进的方法。列举法是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教授克劳福特创造的属性列举法基础上形成的,是具体运用发散性思维来克服思维定势的一种创造技法。该技法人为地按照某种规律列举出创造对象的要素分别加以分析研究,以求创造性地设计解决问题的落脚点和方案。列举法运用了分解和分析的方
[摘 要]学习理论是研究教学、理解儿童数学学习的基础理论,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形态下,儿童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个性化学习与共生性发展的和谐共振、相互促进、在动态中发展的过程。准确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并科学地把握好思维完全打开、交流充分展开、对比适度拉开、内心不断敞开等实践要领,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保证良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个性化 共生性 数学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摘 要]前概念是学生在深入理解数学概念之前的已有观念,是理解概念的基础,并不具有系统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前概念的调查,从而有效把握学情,带领学生逐步突破,实现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  [关键词]小学数学 前概念 调查 课堂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44  “前概念”是学生在学习新知建构之前的主观
[摘 要]“磨课”就是教师对教学预设进行反思与审视,推敲其科学性与有效性,探寻更合理和更有效的教学方案。“磨课”的过程虽然苦,但经多次“磨课”后,教师的教学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  [关键词]数学教学 磨课 新课程 教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34  著名数学家蔡金法曾经指出“理解算术平均数时应该包括算法的程序性理
“错误”往往是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在各方面,出现违反教学结论或数学方法的现象。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出现错误是美丽的,是他们朴实思想的最真实暴露。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一定要平和、理智地看待,并辅之以策略处理,充分利用,再生资源,让“错误”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预设“错误”——让课堂精彩  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面对学生自己“创造”
对于“计算教学”,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它大胆打破了老教材的传统格局,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机整合,使得“计算教学”能依托“解决问题”,凸显计算意义,丰富计算策略,落实计算素养。这样的创新编排,给“计算教学”走出低谷、迈向高效预设了广阔的实践空间,从而激励着诸多有识之士为此探索不止、实践不息。走进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汪培新老师执教的“中括号”课堂现场,我们可以欣喜地发现:“计算教学
教过低年级数学的教师,可能会有这样的感慨: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有时题目看了很多遍还是不明白意思,学生没办法独立完成;更有的学生拿到题目就做,根本不看题目的要求……这些可以说明学生的审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学生解题能力的高低。这要求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发现造成学生审题不清除了学习态度方
实践表明,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才能掌握得牢固,运用时才会得心应手。如何使学生熟练地进行珠算式心算?我认为,教师首先应正视珠算中的算理训练。现就自己在一年级的珠心算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珠算算理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情境,巧设疑问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要成为一个好的数学家,你必须首先是一个好的猜想家。”而要使学生的猜想切合实际,教师依据实际情况创设的情境和富有启发性的谈话常会使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