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信任,激励换不来忠诚

来源 :销售与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sy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份,A公司区域经理陈云在上饶地区开发了一家经销商。该经销商业务能力很强,创业3年,销售突破千万元。虽有如此优异的成绩,郑老板却由于内部人员管理不畅,对下一步能否快速增长心存忐忑。郑老板带着这一难题,6月份邀请A公司销售总监十杀戒和陈云一起前去会面。
  
  似信实疑
  
  十总:郑老板,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昵?
  郑老板:我一直很佩服陈经理的能力,他做了好几个策划都很出色,而且他做事总是富有激情。不瞒你说,我曾想高薪挖他过来,他却说跟随你学了好几年了,暂时还不打算跳槽。所以我很奇怪,为什么你的员工可以跟随你走南闯北,而我的员工来来去去,却没有几个能留下来。我现在招人也招怕了,而老员工怎么也提不起精神。
  十总:你现在的市场是怎样做的?有多少员工他们是怎样分工的?
  郑老板:目前生意分门店批发和下乡配送,两部分业务差不多,由我和我太太负责。今年又买了第二辆配送车,由我弟弟负责这台车的下乡配送业务。
  目前,我弟媳在店里帮我,我妹妹负责财务,我父亲负责市内的摩托车配送,母亲负责仓库管理,两辆汽车司机也都是我表亲,还有两个堂妹在店里帮忙;我经销的两个产品各有一名业务员驻在我这里,我另外招了6位业务员,2人跟车跑乡镇,4人跑市内终端,总共19个人。
  十总:陈经理,你认为他们的问题出在哪里?
  陈云:郑老板是个很爱学习的人,他经常到南昌等地学习人家的管理方法,他对招聘的业务员很好,待遇也不错。就是因为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所以我们才把你请来了。
  郑老板:目前除了我们两口子、我弟弟两口子、我妹妹和父母不算工资以外,其他都是一视同仁,工资按底薪加提成,都不比其他同行低。
  十总: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你的生意其实有三块:第一块是门店批发生意,就是看人要价,大小客户甚至不同的时间,价格都不同,所以这部分全都是你的内亲负责,可以防止业务员知道底价;第二块是下乡生意,业务有大有小。对大经销商的价格要灵活一些,由你太太、弟弟负责,而乡镇的零售价就比较固定,你就让两个招聘的业务员负责;第三块是市内的终端,价格固定,就交给了4个业务员负责,是这样吗?
  郑老板:你的意思是说,我对他们不信任,所以导致他们流失?
  十总:信任需要一个过程,我要是处在你的位置,也会这样安排的。
  郑老板:那就是说没有办法改变了?
  (这时十总对郑老板附耳说:“等一下我去洗手间,你可以对陈经理说,刚才我说了他的坏话,看他有什么反应。”——两分钟后,十总回来了。)
  十总:刚才陈经理有什么反应?
  郑老板:他说不可能,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们老板是当面说人坏话,背后说人好话的人。
  十总:俗语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原因就是信任的存在,别看你的员工就那么几个,但是很快他们就会形成小团伙,你想一想,在这19个人当中,外聘的6个业务员是不是玩得更好些?
  郑老板:是的,我也注意到了,所以我把他们分开了,避免串通一气搞出什么名堂。
  十总:如果玩得好的几个员工在一起影响了工作,那么分开也无可厚非。但是,人与人之间如果没有信任.就不会结成团伙了,我建议你忽略这些细节,把精力放在建立公司内部的信任文化上,尤其是你与员工之间的信任文化,这是我们中国企业的人文特色,也是你成长的必由之路。
  郑老板:我也很信任他们,有时候大额贷款我也会让他们去收。
  十总:这并不是信任文化。员工也可能会这样想:反正我家就在这里,我要是携款跑了。你也会找到我家门。
  郑老板:那么你的意思是?
  十总:我原来很相信外资企业的那一套管理体系,所以,现在这个公司成立的时候,一开始我也制定了职称晋升,业务流程.薪酬等各种体系,但是,那些道道几乎没有多少能够贯彻得下来的,这让我反思了好几年,
  我昨天也看过你们制定的管理表格也都很规范,当然,我不否认这些管理方法和思想是正确的。但是,它往往忽略了人文色彩非常浓郁的中国的根本,那就是血浓于水的人脉感情。
  
  一份早餐生出信任文化
  
  郑老板:那我应该怎么做呢?
  十总:员工往往是通过你身上很多细微的事情。来翔断自己在这个公司有没有发展前途,如果他认为自己有发展前途,又怎会轻易放弃呢?我给你一个小小的建议.让你母亲每天买一份早餐.奖励天天表现最好的员工。
  郑老板:早餐?这有用吗?
  十总:团队需要不断激励才能焕发活力,在你的公司,外来员工对你是如伺平衡家族或员与外聘员工之间的关系会很敏感。在你的公司里,你的亲属都是核心成员.你很难把他们跟其他的员工一视同仁。就算你要这样儆,外来员工也会认为你是虚伪,
  但是,你要努力让他们相信,你对大家都是一视同仁的,而且要做给他们看,不要拿大的事情去证明自己这样要冒很大的风险.要在细节上让他们信任你,“明天的早餐”就是这么一个细节动作,
  通过奖励早餐,首先能让他们知道,虽然分工不同。但是你对亲疏之间是一视同仁的;
  其次,早餐是一份诚意,一份激励,让他们之间也有一个竞争心态.对没有得到早餐的人也是一种无形的鞭策。这也是为什么你不给他们一份早餐的钱让他们自己买早餐的原因;
  最后,为什么给早餐而不是给奖金?员工的成绩已经表现在他的提成中了,如果再发给他们奖金,他们会认为你肯定赚了很多钱才这样做的。这样你花了更多的钱,结果却加重了他们的怀疑,而一份早餐没有多少钱,他们不会把早餐的奖励跟翻润挂钩,更说明这是你的诚意。
  郑老板:要奖励表现最好的,这一点很难确定啊,因为他们有的跑流通有的跑终端,销售额差别很大。
  十总:销售成绩的激励己经在提成中表现了,所以不要以销售额来做评断,按我的经验,扶他们的勤奋和进步程度评价是最好的,比如.同样完成1000元的销售额,成交l0家客户的业务员,往往比成交1家客户的人要勤奋,
  “明天的早餐”,只是将你认可的和需要激励的方向传递给员工,比如有些员工做了值得鼓励的事情,也可以获得一份早餐。所以不要变得机械化了,因为人性的激励。一定是在机械程度序化之外的。
  
  员工的可管理性有多大?
  
  郑老板: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可是有人很疲沓了,激励不起来,怎么办呢?
  陈云:我们公司有一套“末位淘汰”的规则,我觉得你们也可以采用。
  十总:是的,如果没有淘汰,激励也很难有效力。
  郑老板:这样就能把管理搞上去吗?
  十总:管理的规则都可以从书上学到,但要保证这些管理规则顺利实施,你必须先走通一条路子.让你的员工具有“可管理性”。如果你的员工都不具备“可管理性”,管理规则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大企业的员工受过的教育程度普遍较高,能够比较理智地理解和看待管理,我们可以说他们的“可管理性”较强;但是大多数经销商的员工的文化层次、观念都相对较低,说教往往收不到多大成效,不少员工的“可管理性”较差甚至缺失。
  “明天的早餐”只是塑造“可管理性”的一个引导方式,你肯定还能找到更多的方法,但是最终目的是通过细微的激励方式来打通与员工的隔阂,逐步统一步调,让这些员工具备可管理性,这时候,可能更容易实现通常所谓的管理。
  由此,我下一个可能有点武断的结论:可激励的员工,将来的可管理性就强;不可激励的员工,可管理性就差。
  当然,在判断一个员工是否具有可管理性(可激励性)的时候,我们也要反思我们推出的激励机制。因为每个员工都具有各异的属性(文化水平、个性、工作能力等),具有不同的兴奋点,企业推出的激励机制都有自己的作用极限,很难做到对所有的员工适用。
  这时,你就要考虑多种且相互补充的激励手段。比如,在薪酬激励的同时,很多企业也提出了荣誉奖励、市场轮换(新环境刺激)等制度,构造完整的激励体系。
其他文献
背景链接1:零售商的矛盾境地 陈 力    从企业本身发展出发,大部分零售商的企业主不仅关注短期收益,也关注长期利益。  零售市场的集中度在提高,但巨头间竞争的层面和技术水平将更加深入、复杂,而他们需要的很多市场资源(资金、技术、智慧和公共关系)是掌握在供应商手里的。  很多零售商把通道费用作为自己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如果通道费在其收益中所占比例过大,这就像“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样,可能导致
期刊
在不增加费用的前提下,怎样能够提高销量?  在不增加工作时间的条件下,怎样做更多有效的工作?  在铺货变得越来越困难的时候,怎样使铺货变为终端主动订货?  抓住核心销售日,解决这些问题立竿见影。  核心销售日,是客流量特别大、销售特别集中的日子,但它并不是“旺季”。  核心销售日,可以是一天,可以是几天,也可以是一天中的某几个小时。正是由于这种特性,使它隐匿在了多数人视野之外,但它恰恰应当成为销售
期刊
经销商戴老板经销的产品是乳制品和花生油,主要运作传统渠道的零售小店,经过几年的打拼,在业内积累了一定名气。近两年,他逐渐感觉力不从心,买卖越来越难做了。  戴老板经销的产品都是名牌产品,产品毛利率平均达到10个点,处于保本略有盈利;零售小店铺货现款现货,基本不涉及呆死账,现金流也很正常;目前有5辆车负责物流,对区域都能覆盖到位,配送能力充足;部门设立齐全,人员匹配到位,业务人员拜访终端的频率也符合
期刊
为什么产品无法覆盖到最广泛的市场,无法渗透到市场的最末端?  为什么产品的终端缺贷率居高不下,终端陈列零散混乱?  为什么不提供人员支持的企业就很难得到经销商的重视?  为什么企业不自行投入人力就难以维护渠道?  为什么企业总在抱怨人员成本过高而效率低下?  为什么实施深度分销却无法持续做下去,深度分销或通路精耕到底是不是企业的未来?  高效和低成本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悖论,二者并存似乎成了分销领域永
期刊
想说爱你不容易    产品销售从粗放式大流通转型到掌握通路和终端,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商品的极大丰富也把品牌竞争延伸到终端,营销界已到了“言必及终端”的地步。访销员,是产品联系终端的纽带,这一新的销售群体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客户认可。但从近年来的实践看,需要我们澄清的概念、透析的问题依然很多。  案例1 小刘刚从一家知名快速消费品企业来到某民营企业做市场总监,他了解到:公司虽然市场投入力度很
期刊
如今,许多经销商规模越来越大,产品越来越丰富,总销量也越来越多,天天在赚钱,年底更是赚了一仓库货品和一大把应收账款,但是,你要问某一天某一月某一年哪些品类带来的利润更多,却总会得到一个“有赔有赚”这个含糊的回答。这样下去,怎能确保自己的生意得到健康的发展?  对笼笼统统做生意、含含糊糊做产品,经销商也有一种莫名的危机感,只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把生意梳理得更清楚,也很难及时确定经营目标。笔者以为,应该从
期刊
很显然,大部分经销商在具备一定发展规模后,经营管:理水平却仍停留在“跟着感觉走”的水平上。几经辛苦,销量规模上了一个台阶,却发现多收的三五斗纯粹是“增产不增收”,经营利润反而还不如以往。    A企业就是这样。作为一家移动通讯代理商,经过几年的迅猛发展,公司开始采用分公司经营管理模式,日常经营由老板转向各职业经理人。原来企业每月经营赔赚多少,即便财务不出报表,老板自己心里也了如指掌。但事到如今,公
期刊
尽管企业年年都开经销商大会,但谁都明白,经销商不是自家人。他们在聚完这顿餐后,说不定还要赶另一个企业的场。但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大都是因为企业只想着利用渠道,而不是运营渠道。  在快速消费品领域,T公司的渠道资源无疑是价值最大的,也是公司投入最大的部分。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该网络资源,在现有基础上保值增值,是高层领导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针对现有的强大网络资源,本着巩固、优化、提升、增值的建设思想,
期刊
在创业阶段,不少行业的经销商老板,每天都有明确的目标一——拜访客户,对每个客户的情况、对每个单子成交的过程都很清楚,并要确保每笔单子能顺利拿下。此时老板作为一个超级销售员角色,其工作重心是“攻关”!  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公司规模日益扩大,在原来的操作模式之下,老板分身乏术,公司想再迈前一步都难。现实强迫老板自身要改变现状。这时对老板来说,完成从销售员向市场组织者的转变,是其实现转型的
期刊
对于绝大多数取得初步成功的中国企业来说,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  我们可以拉出一个长长的清单来:  改变增长模式,从对市场份额的膜拜转变为对经济效益的追求;适应环境变化,进行营销创新;加强品牌建设;推动团队升级……  所有这一切应该如何实现呢?  各种可能的选择也会有一个长长的清单。而在这个长长的清单中,我们认为最为至关重要的是企业能否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机制。  通常,我们一般将学习理解为读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