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我国大部分学者用国际标准结构来判断地区和国家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他们认为套用国际标准结构来检验本国产业结构合理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它他与我国实际情况存在偏差,还有的学者不赞成传统的产业结构理论。通过对中日韩三国的数据分析来进一步说明观点,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关键词:国际标准结构;钱纳里;多维标准考察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001-02
1 国际标准结构的概述
所谓国际标准结构是由美国经济家钱纳里由“世界发展模型”计算出来的反映人均国民收入在100-1000美元发展区段经济变化规律的一个图表,钱纳里将其称为世界发展模式的“标准结构”表,主要结论是:需求和生产结构的改变在人均收入300美元是以初见端倪,超过人均收入300美元这一临界点后,产业结构变化最快、最大,总的结构变化值75%-80%发生在人均300-1000美元之间这个区段。对照这个表可以大致看出人均多少美元时,产业结构处在什么阶段上,各产业部门在其总构成中应占多大的比重,由此确定产业结构合理与否。中国学术界关于国际标准结构是否适用于中国存在争议。
2 我国对国际产业结构在中国适应性的争论
目前我国学者对这一理论主要有三种观点:
2.1 支持该观点
目前大部分学者用这一标准来判断地区和国家产业结构的合理性。
2.2 对该观点提出异议
宋海林指出国际标准结构是“是一种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粗略体系,而不能成为其判断的根本依据。”他们认为套用国际标准结构来检验其本国产业结构合理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它他与我国实际情况存在偏差,所以该标准只是判断我国产业结果是否合理的一个大致框架和参考,我国统计结果与国际标准之间的偏差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中国统计方法不同而造成的。
2.3 不赞成传统的产业结构理论
国内学者赵儒煌对产业结构演进规律提出新的说明。他在文章的“摘要”中说:“当代一些发达国家虽已超越了工业社会,向‘服务化’方向发展,但现实中的‘服务化’,‘后工业化’却非‘经济发展’的伴生物,而是经济衰退甚至危機的孪生子。因此,传统理论存在不科学性。实际上经济社会只存在两种产业社会形态—农业中心社会和工业中心社会;产业结构的长期趋势是围绕主导部门波浪式循环发展,而非继起;而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就是主导的物质生产部门增长较快、比重不断提高的时期。”他认为,传统理论的局限性表现在:首先,“从时间出发所提出的绝对量意义上的经济发展前提,已失去了其现实意义,成为‘虚设’。”其次,“其理论具有时限性”,即取材于较短和较早的时期里的数据来论证观点,并忽视科技进步对服务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的影响。再次,“产业结构理论各派探索者,往往从‘经验’的素材中选择那些‘适当’的实例来论证其观点。”
3 国际结构标准不全适用于我国的实际情况
本文偏向于第二种观点。即国际结构标准不全适用于我国的实际情况。的确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回归而得出的发展模式的复合回归确实能反映产业结构的一般变动规律,从而可以用来作为认识各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参照系,通过这种“标准结构”对比,有助于发现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偏差,进而加深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认识,然而这种“标准结构”的参照系,只能做为一种依据。
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国情。如国内资源禀赋的不同,当时所处的国内国际政治环境不同,总体发展战略不同,需求习惯和发展经济的战略和策略不同,进入现代经济发展阶段的时点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等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本国产产业结构与国际标准结构发生偏差,即使撇开这些因素,较大的偏差存在不一定说明一国产业结构就是不合理。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原因:
(1)从质和量相统一的要求看产业结构既是产业间量的比例上充分合理,又是对产业间质的联系上的有机耦合。产业结构的量是指产业间投入产出关系,产业增长速度的高低,产业发展规模的相互配合以及产业经济效益的数值指标等等。产业结构的质是指:产业间功能耦合状况。如产业链之间的效应。产业的素质及其产业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的增长力度及弹性度。产业成长的组织机制等等。产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是由各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性质决定的。质的规定性决定着量的结构范围,产业结构的量的比例确定必须依据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的特殊性。因此在分析分析判断产业结构的状况时,仅以僵化的先验的比例模式判断是不可取的。
(2)从时间序列上看,产业结构协调即是静态比例的合理化,又是动态关联的发展。西方经济学家霍克斯曾经指出“结构不是静态的,支配结构的规律活动着,从而是结构不仅形成结构,而且还起构成作用”。
(3)产业结构的协调是一定历史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协调。这的比例关系的判定,既要科学的依照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序列,又要透彻分析本国国情,不能机械搬用。
(4)从国际市场的联系看,产业结构是否正常,既要体现结构完整性,又要体现对外开放性。
(5)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判断一国产业结构是否正常既要包括经济学意义上的合理化,也要包括社会学意义上的合理化。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根据“国际标准结构”做出判断。下面通过中日韩三国的数据进一步说明: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产业结构与所谓标准模型相比有偏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化,这一偏差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1990年代中后期,中国产业结构仍然显示出与工业化过程构变动的一般规律的差别。我们可以以国际结构标准与中国产业结构状况进行对比。中国2006年人均GDP为2460美元(中国国家统计局),因此我们选择人均收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标准产业结构状况与中国进行对比(见表2)。
对照钱纳里的标准结构和“大国模型”我国二次产业比重较高。这当能反映出中国产业存在着一定问题。但我们对比其他一些国家的产业结构相关数据也会发现一些经济发展好的国家也同样存在标准结构较大的偏差。比如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例如,通过观察日本自战后的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至今仍在进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数据,我们发现1990-2001年以来,日本三次产业构成中第一、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构成中所占比重呈现出逐步下降趋势,而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构成中所占比重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1990年,日本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构成中所占比重为2.5%,而2001年该比重降低到1.4%,下降幅度达到44%。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构成中所占比重由41.2%一直下降到30.6%。日本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构成中所占比重一直较高,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一直较低。2000年,从三次产业的就业构成来看,日本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一直居高不下。1990—2001年日本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由33.6%下降到30.5%。由此可见日本与“标准结构”存在较大的偏差。
韩国的初级产业低于标准结构,第二产业高于标准结构,如果按国际标准结构分析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不正常,但事实上这些国家的经济都有很大的变化,它们惊人的发展速度令很多国家望尘莫及。这与分析的结构相违悖。以此我们却很难从中得出他们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结论。
4 对中国利用“国际标准结构”分析的一些改进方法
介于第三部分谈到的原因,我国在判断和分析产业结构调整时,应该使用多维标准考察。采用多维标准、多目标决策、统计、模糊数学和综合评判等数学方法,能够对产业结构合理性的分析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首先,可加入产业结构影响环境状况和产业结构影响自然资源利用两个判断基准来完善可持续发展理论下产业结构合理性判断基准:依据产业结构影响环境状况判断基准和产业结构影响自然资源利用判断基准,通过采用绿色投入产出模型,结合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建立了产业结构影响环境状况和产业结构影响自然资源利用程度的度量指标,并根据这些指标建立了产业结构影响环境状况和产业结构影响自然资源利用合理性的分析方法。其次,在结构分析中引入对外贸易的相关指标。通过该指标可以反映出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反映出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进而从该角度判断产业结构的合理性。第三,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原因等,地区的差距大,因此在判断产业结构时还要重视产业结构在地区间和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分布的情况。通过引入相关分析方法,综合各地区的产业结构数据,在整体上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作出判断。最后,我认为还应该结合考虑我国社会的合理化。目前,我国比以前更加关注公平,一个好的产业结构应该有利于实施公平原则。正常的产业结构要即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村积极。中、东、西部互动,互相发展。
通过在应用国际标准结构时引入一些新的分析方法,可以对我国的分析方法进行改进。以此为依据,当产业结构不合理时,需要对它进行调整,使其转向合理,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这也是产业结构合理性分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吕文婧,胡雁雁.产业结构的就业比较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2)[2]吕铁.关于我国工业增长速度的比较分析[J].管理世界,2000,(3).
[3]王树英.论产业结构优化和政府政策选择[J].南开经济研究,1996,(2).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001-02
1 国际标准结构的概述
所谓国际标准结构是由美国经济家钱纳里由“世界发展模型”计算出来的反映人均国民收入在100-1000美元发展区段经济变化规律的一个图表,钱纳里将其称为世界发展模式的“标准结构”表,主要结论是:需求和生产结构的改变在人均收入300美元是以初见端倪,超过人均收入300美元这一临界点后,产业结构变化最快、最大,总的结构变化值75%-80%发生在人均300-1000美元之间这个区段。对照这个表可以大致看出人均多少美元时,产业结构处在什么阶段上,各产业部门在其总构成中应占多大的比重,由此确定产业结构合理与否。中国学术界关于国际标准结构是否适用于中国存在争议。
2 我国对国际产业结构在中国适应性的争论
目前我国学者对这一理论主要有三种观点:
2.1 支持该观点
目前大部分学者用这一标准来判断地区和国家产业结构的合理性。
2.2 对该观点提出异议
宋海林指出国际标准结构是“是一种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粗略体系,而不能成为其判断的根本依据。”他们认为套用国际标准结构来检验其本国产业结构合理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它他与我国实际情况存在偏差,所以该标准只是判断我国产业结果是否合理的一个大致框架和参考,我国统计结果与国际标准之间的偏差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中国统计方法不同而造成的。
2.3 不赞成传统的产业结构理论
国内学者赵儒煌对产业结构演进规律提出新的说明。他在文章的“摘要”中说:“当代一些发达国家虽已超越了工业社会,向‘服务化’方向发展,但现实中的‘服务化’,‘后工业化’却非‘经济发展’的伴生物,而是经济衰退甚至危機的孪生子。因此,传统理论存在不科学性。实际上经济社会只存在两种产业社会形态—农业中心社会和工业中心社会;产业结构的长期趋势是围绕主导部门波浪式循环发展,而非继起;而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就是主导的物质生产部门增长较快、比重不断提高的时期。”他认为,传统理论的局限性表现在:首先,“从时间出发所提出的绝对量意义上的经济发展前提,已失去了其现实意义,成为‘虚设’。”其次,“其理论具有时限性”,即取材于较短和较早的时期里的数据来论证观点,并忽视科技进步对服务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的影响。再次,“产业结构理论各派探索者,往往从‘经验’的素材中选择那些‘适当’的实例来论证其观点。”
3 国际结构标准不全适用于我国的实际情况
本文偏向于第二种观点。即国际结构标准不全适用于我国的实际情况。的确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回归而得出的发展模式的复合回归确实能反映产业结构的一般变动规律,从而可以用来作为认识各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参照系,通过这种“标准结构”对比,有助于发现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偏差,进而加深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认识,然而这种“标准结构”的参照系,只能做为一种依据。
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国情。如国内资源禀赋的不同,当时所处的国内国际政治环境不同,总体发展战略不同,需求习惯和发展经济的战略和策略不同,进入现代经济发展阶段的时点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等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本国产产业结构与国际标准结构发生偏差,即使撇开这些因素,较大的偏差存在不一定说明一国产业结构就是不合理。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原因:
(1)从质和量相统一的要求看产业结构既是产业间量的比例上充分合理,又是对产业间质的联系上的有机耦合。产业结构的量是指产业间投入产出关系,产业增长速度的高低,产业发展规模的相互配合以及产业经济效益的数值指标等等。产业结构的质是指:产业间功能耦合状况。如产业链之间的效应。产业的素质及其产业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的增长力度及弹性度。产业成长的组织机制等等。产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是由各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性质决定的。质的规定性决定着量的结构范围,产业结构的量的比例确定必须依据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的特殊性。因此在分析分析判断产业结构的状况时,仅以僵化的先验的比例模式判断是不可取的。
(2)从时间序列上看,产业结构协调即是静态比例的合理化,又是动态关联的发展。西方经济学家霍克斯曾经指出“结构不是静态的,支配结构的规律活动着,从而是结构不仅形成结构,而且还起构成作用”。
(3)产业结构的协调是一定历史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协调。这的比例关系的判定,既要科学的依照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序列,又要透彻分析本国国情,不能机械搬用。
(4)从国际市场的联系看,产业结构是否正常,既要体现结构完整性,又要体现对外开放性。
(5)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判断一国产业结构是否正常既要包括经济学意义上的合理化,也要包括社会学意义上的合理化。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根据“国际标准结构”做出判断。下面通过中日韩三国的数据进一步说明: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产业结构与所谓标准模型相比有偏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化,这一偏差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1990年代中后期,中国产业结构仍然显示出与工业化过程构变动的一般规律的差别。我们可以以国际结构标准与中国产业结构状况进行对比。中国2006年人均GDP为2460美元(中国国家统计局),因此我们选择人均收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标准产业结构状况与中国进行对比(见表2)。
对照钱纳里的标准结构和“大国模型”我国二次产业比重较高。这当能反映出中国产业存在着一定问题。但我们对比其他一些国家的产业结构相关数据也会发现一些经济发展好的国家也同样存在标准结构较大的偏差。比如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例如,通过观察日本自战后的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至今仍在进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数据,我们发现1990-2001年以来,日本三次产业构成中第一、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构成中所占比重呈现出逐步下降趋势,而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构成中所占比重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1990年,日本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构成中所占比重为2.5%,而2001年该比重降低到1.4%,下降幅度达到44%。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构成中所占比重由41.2%一直下降到30.6%。日本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构成中所占比重一直较高,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一直较低。2000年,从三次产业的就业构成来看,日本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一直居高不下。1990—2001年日本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由33.6%下降到30.5%。由此可见日本与“标准结构”存在较大的偏差。
韩国的初级产业低于标准结构,第二产业高于标准结构,如果按国际标准结构分析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不正常,但事实上这些国家的经济都有很大的变化,它们惊人的发展速度令很多国家望尘莫及。这与分析的结构相违悖。以此我们却很难从中得出他们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结论。
4 对中国利用“国际标准结构”分析的一些改进方法
介于第三部分谈到的原因,我国在判断和分析产业结构调整时,应该使用多维标准考察。采用多维标准、多目标决策、统计、模糊数学和综合评判等数学方法,能够对产业结构合理性的分析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首先,可加入产业结构影响环境状况和产业结构影响自然资源利用两个判断基准来完善可持续发展理论下产业结构合理性判断基准:依据产业结构影响环境状况判断基准和产业结构影响自然资源利用判断基准,通过采用绿色投入产出模型,结合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建立了产业结构影响环境状况和产业结构影响自然资源利用程度的度量指标,并根据这些指标建立了产业结构影响环境状况和产业结构影响自然资源利用合理性的分析方法。其次,在结构分析中引入对外贸易的相关指标。通过该指标可以反映出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反映出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进而从该角度判断产业结构的合理性。第三,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原因等,地区的差距大,因此在判断产业结构时还要重视产业结构在地区间和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分布的情况。通过引入相关分析方法,综合各地区的产业结构数据,在整体上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作出判断。最后,我认为还应该结合考虑我国社会的合理化。目前,我国比以前更加关注公平,一个好的产业结构应该有利于实施公平原则。正常的产业结构要即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村积极。中、东、西部互动,互相发展。
通过在应用国际标准结构时引入一些新的分析方法,可以对我国的分析方法进行改进。以此为依据,当产业结构不合理时,需要对它进行调整,使其转向合理,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这也是产业结构合理性分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吕文婧,胡雁雁.产业结构的就业比较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2)[2]吕铁.关于我国工业增长速度的比较分析[J].管理世界,2000,(3).
[3]王树英.论产业结构优化和政府政策选择[J].南开经济研究,1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