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的和谐价值观探究

来源 :商场现代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cwin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和谐”一词,在当下已经成为各种媒体出现频率最高且最时髦的热门话题,它不仅仅是一个话题或当前社会发展的主题,而且它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范畴。对和谐问题进行研究,树立和谐的价值理念,不但对于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提升我国国际形象和文化软实力、建立世界和谐新秩序等方面也会起到观念建构与行为影响的双重作用。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视域下,对和谐价值观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倡导和谐价值观的途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 和谐价值观 途径
  一、引言
  面对全球化浪潮与新世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有关全球价值导向的探寻与研究,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理论热点。在国际上,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宗教争端、恐怖主义、种族歧视、领土纷争等引发的冲突不断,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层出不穷,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等战乱不断,英国骚乱,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席卷全球,全球化时代的经济、政治、民族、文化和宗教问题以及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等问题层出不穷。在国内,由于社会转型,各种不同利益的分化和重新配置,价值观念也随之日益走向多元化,由此也引发了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甚至引发了价值观的危机。然而,随着全球化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和世界交往一体化的现实,解决这些冲突和危机,寻求一种适用于全世界的伦理和价值观念,为多元一体的人类世界提供伦理和价值的规范,已经显得迫在眉睫。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对人类实践活动的目的作了阐述:“实际上,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价值既不是主体的意识设定出来的,也不是单独存在于客体之中,只能是主体在主客体对象关系中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和实现的。因此,价值只能是属人的,是在人类改造世界(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实践中创造和实现的主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关注人与人类的生存状况和发展命运,将研究的重点放置到人类世界、现实世界之中,从现实的、实践中的人出发,确立了实践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人本质的自我体现,开启了考察世界的价值视角。倡导和谐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倡导和谐世界,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对当今倡导和谐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和谐价值观的哲学基础
  (1)和谐价值观的唯物辩证法基础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相互作用的普遍联系之中,都处在不断产生、不断消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永恒过程之中,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和谐价值观不仅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还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的观点。
  1.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一种联系和趋势。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矛盾贯穿了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哲学上说,和谐是协调一致的统一,是对立统一的高层境界。和谐价值观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当今国际国内各种矛盾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改变那种水火不容的斗争思维,在把握矛盾双方的对立和斗争的前提下,更多地关注矛盾双方的融合、互存,倡导“求同存异”的兼容思维模式。
  2.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发展是事物运动变化中内在具有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世界。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2)和谐价值观的唯物史观基础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和谐价值观不仅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还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和社会形态更替论。
  1.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历史活动的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这样指出: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梗桔,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由此可见,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和谐价值理念的构建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上,贫穷的社会不可能产生社会的和谐,贫穷的世界不可能产生世界的和谐。
  2.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
  唯物史观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人不仅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还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社会发展的实质和根本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和谐价值观把现实的人作为建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哲学思想,是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另外,建构和谐价值观,实现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不仅仅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国家的事情,而应该是全人类共同承担的责任。
  四、和谐价值观的实现途径
  (1)身心和谐
  身心和谐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大力促进身心和谐,既要强化个人的内在修养和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又要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还要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利益关系的协调。   1.强化个人内在修养,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
  身心和谐的关键在于自身的内在修养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的养成,每一个体都是身心和谐的最大受益者和最终落实者,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心境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干扰,每一个体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强化学识和道德修养、培育良好的心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以包容多样的心境面对新生事物,以一颗责任之心对待工作,以一颗平常之心对待生活,以一颗友爱之心对待他人。
  2.加强教育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的身心和谐离不开教育,要结合当今社会发展实际,通过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得到升华,能清醒认识到和谐身心本身的重要意义,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正面引导作用,形成对社会公众心态的正确诱导,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身心和谐的重要性,以多种途径和方式帮助人们实现心理健康,达到身心和谐。
  (2)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完善民主与法治机制,锤炼先进思想主导的和谐文化风尚,维护公平正义,建立利益均衡的保障体系,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1.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和谐,需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指出:“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不断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样,社会中的和谐因素才会不断增加,不和谐因素才会不断被化解。
  2.民主与法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胡锦涛同志指出:“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充分发扬。”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坚持依法执政,严格依法行政;社会运行法制化。
  (3)世界和谐
  世界和谐正在向人类走来,而且必然会到来,但远未真正实现。实现世界和谐会面临很多难以解决的难题和难以克服的障碍,整个人类和各个国家还需要作很多努力。
  1.政治上平等协商,坚持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冷战结束后,美国在理论上积极鼓吹美国治下和平的霸权治理理论(Pax Americana)。所谓“霸权国” 或“霸主”(hegemony),即“有能力确保管理国家关系的原则、并愿意这样做的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加上旧的国际政治秩序仍未彻底改观,这些因素都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构建民主、公正的和谐世界,应摒除那些障碍。
  2.经济上相互合作,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繁荣
  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是推动和谐世界建设的关键,是各国关注的首要问题。
  第一,要完善各类国际经济体制,创新发展理念。在当前国际金融动荡下,应该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开放、公平、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进一步完善国际金融体制,为世界经济增长营造健康有序的贸易环境和稳定高效的金融环境。实现世界经济平稳安全运转,缩小南北差距,防止两极分化,各国要“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第二,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实现世界经济共同繁荣。发达国家应利用自身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帮助发展中国家形成和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广大发展中国家也要利用在劳动力、资源、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建立健全开放、公平、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推进区域和全球经济合作,共同解决全球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结语
  关于和谐问题的研究,很早以前就受到了中西方众多先哲的关注,甚至成为了中国哲学的核心和精神特质。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面对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这种基于和谐并以和谐为介质的价值视域、价值原则和价值意识的价值观,迅速被我国社会各阶层广泛接受。和谐问题研究不仅是一个富含学术意义的课题,还是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课题,不断深入和拓展对和谐问题的创新性研究,这对于化解国际国内矛盾和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胡锦涛.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N].人民日报,2005-02-20.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为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斗争 [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说起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稍有近代史知识的人都会知道,而懂得“黄花岗”名称由来的人,恐怕不是很多,懂得七十二位烈士的遗骸是由潘达微收殓安葬于黄花岗的人,可能就更不多了。  潘达微何许人也?他是怎样把七十二位烈士的遗骸收葬于黄花岗的呢?在黄花岗起义100周年之际,笔者根据掌握的史料,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潘达微,字铁苍,号影吾,广东番禺人。清光绪七年(1881年)生于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其父潘文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