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普通人来说,吃不吃保健品一直是一个争议不休的话题。专家认为,正常的健康人没有必要服用保健品。特殊人群,如慢性病人、年老体衰者,可以服用一定量的保健品,但必须在医生和营养学家的指导下服用。
伴随着经济腾飞,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注重滋补。很多人认同“多吃补品,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说法,保健品销售市场也火起来了,保健品每年销售额近500亿。
滋补与保健品
滋补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医一向注重“进补”,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但是,应该指出,这种中医“进补”和如今的保健品不是一回事儿,因为中国古代还没有保健品这种东西。况且,中医一向强调“是药三分毒”,“药补不如食补”。中医的“食补”是指有针对性地进补一些食品,而非保健品。
60多岁的曲老先生精神矍铄,仍然在自家的小公司打拼。不过,他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所以在锻炼身体之余,很注意吃点保健品,每年都买几万元的补品、保健品。他尤其钟爱鹿茸,秋冬时节,隔三差五就吃一次。可是一段时间后,他感到总是口干舌燥,睡眠也差,后来鼻子居然流血了。他赶紧到医院去看病,医生说是鹿茸吃得太多了。像曲先生这样的大有人在。有的人吃过保健品以后,真的感觉身心舒畅、增添精神;有的人用过之后没什么感觉:还有不少人滋补出了问题!就鹿茸来说,盲目过度滋补,能够导致失眠、流鼻血、消化道出血,甚至造成肝功能损害!
那么,滋补是不是都有益于健康呢?保健品到底该不该吃呢?
对此,不少专家持怀疑态度。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于守洋教授认为,不仅盲目滋补有害,就是正常人吃保健品也未必都有益。他本人84岁了,身轻体健,宛如60,从来不吃任何保健品。哈尔滨医科大学营养学教授孙淑芝也认为,保健品即使对人有益,也应该慎重对待和选择。
在保健品的开发研究史上,有一个令人震惊的例子。
不少人都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如心脏病、癌症、糖尿病等等都与一种叫做自由基的物质对人体的破坏有关。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找到了对付自由基的“武器”一抗氧化剂。蔬菜和水果在自然环境的光合作用下生长,产生大量的氧,为了应对这种富氧的生长环境,体内聚集了丰富的抗氧化剂。这些抗氧化剂与自由基互相作用,使自由基失去活性。于是科学家推断,服用抗氧化剂应该可以对付体内多余的自由基。他们在试管实验中发现,无论是从食品中提取的浓缩物,还是某一种纯化合物,即抗氧化剂,都能够很好地清除自由基。科学家大喜过望,开发出许多抗氧化剂产品,比如酸果胶囊、绿茶提取物、石榴浓缩液、胡萝卜素、葡萄干提取物等等,人们也争相服用。
但是,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人们服用的结果大相径庭,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曾经对肺癌高发人群进行服用胡萝卜素的实验,他们找来1.8万名志愿者,分为两组,一组服用胡萝卜素,一组不服用。他们本来计划跟踪观察6年,可是到了第4年却发现,服用胡萝卜素的一组很糟糕,与另一组对照,肺癌发病率高出28%,死亡率也高出17%以上。
自由基的秘密
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百思不得其解。大量食用蔬菜水果明明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等各种疾病的啊!
后来,科学家在咖啡和绿茶身上找到了答案。绿茶和咖啡是抗氧化剂的主要来源,但是与其他食品不同的是,绿茶和咖啡能够与活性氧自由基发生反应,生成另外一种自由基一过氧化氢,因而有益于人体健康。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推断,绿茶和咖啡能够诱导人体自身的抗氧化系统的活性,适量的自由基能够启动人体自动的防疫系统——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等,清除体内多余的自由基。于是科学家恍然大悟,由于服用各种抗氧化剂过多,导致自身免疫系统无法正常工作,反而促进了疾病的形成。这个问题,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医的一句至理名言:“药补不如食补。”吃什么补品、保健品,也不如吃有益健康的食品。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保健品看似对人有益,不少食用者也感觉不错,但是迄今为止,市面上几千种保健品的效果似乎都缺乏权威的可信数据。至于广告宣传的那些治病救命的实例和数据,早就是国家有关部门严令禁止的宣传内容,缺乏可信性。
专家认为,平素健康状况不错的人,基本上不必用什么保健品,调理好一日三餐就可以了。是否需要进补,最好咨询营养专家和医生。中医讲究滋补,但也首先要求明白机体缺什么,了解机体阴阳虚亏的实际情况,阴虚的,滋阴;阳虚的,壮阳;气虚的,补气;血虚的,补血,不能不问青红皂白,随意乱补。盲目食用保健品、过度滋补往往南辕北辙,适得其反。另外,食用保健品应该有个度,否则,极易产生相反的效果,使人患上各种疾病,甚至导致癌症!
如今,维生素是人们进补的热门产品,各种维生素广告铺天盖地,许多人因此迷信维生素的功效,不管是否需要,滥服乱用,不少人补充不当,引起中毒。其实,只要饮食正常,绝大多数人根本就不需要补充维生素。超量服用会扰乱人体新陈代谢过程,破坏氨基酸的合成,导致精神失调和心理障碍等等,还会增加患病的危险性。‘
过量补充维生素的危险
过量补充维生素A,可伤害全身。人们对维生素A的需要量并不大,成人每天3毫克足矣。超量服用,会对眼睛、骨骼、血液、皮肤、肝脏、中枢神经、生殖泌尿系统造成伤害,使人出现头晕、呕吐、皮肤受损、智力障碍和月经失调等现象,严重者可造成失明和生命危险。
过量补充维生素B,会损伤重要器官。维生素B1参与神经、心脏、肌肉和红血球的新陈代谢,专家建议,男性每天摄取1.2毫克、女性每天摄取1.1毫克。维生素B3协助扩大血管,增加血流量,成人建议量是每天20毫克。一般饮食正常的人,不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B。如果硬性补充,容易造成内脏出血等病症。
过量补充维生素c可能导致早衰甚至癌症。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能够加强人体免疫功能,曾经被捧为防癌和抵御衰老的万能药。但是过量服用不仅不能抵御疾病,还可能致病甚至影响寿命。这是因为过量的维生素c能够增加自由基的破坏作用,长期下去,这种破坏会导致早衰和癌症。成人每天维生素c摄取量超过500毫克就会出现反作用。超量的维生素c进入人体,会直接出现头痛、肠道和泌尿系统疾病。
过量补充维生素D危害肾脏。维生素D与人体吸收钙质有关,有的人因此大量补充。岂不知。超量补充会危害肾脏。人体在太阳光紫外线照射下会自动合成维生素D,过剩的维生素D不易排出体外,会 存储在肝脏。儿童和50岁以下成人建议摄取量是每天5微克,50岁以上者是10微克。婴儿每天摄取量超过25微克,会影响大脑发育,还会导致肾病。成人超量摄取会出现虚弱、厌食、呕吐和腹泻等病态,长期如此,会导致软组织硬化、肾功能失调。
过量补充维生素E会引起大出血等症。维生素E是一种抗氧化剂,可以预防细胞膜损坏,有疏通血管等作用。专家建议,成人每天摄取量0.75微克即可。摄取过量的维生素E会引起疲劳、腹泻,甚至引起大出血。吸烟者如果每天服用50毫克,患脑溢血、中风的危险就增加了50%!
微量元素同样不可过量补充
微量元素在人体生物化学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是必需成分,超量时又是毒素。微量元素,顾名思义,人体只能微量摄取和存留。缺乏了,会出现很多问题,机体生长缓慢、生殖功能失调,甚至机体寿命缩短;可是多余了,也会出现很多问题。
微量元素一般先要说到钙、铁、硒、锌、铜等等。
是的,我们国人、尤其是妇女大多数缺钙,这和女性特殊的生理条件有关。但是缺钙不一定要直接口服大量的钙质,很多人长时间服用钙片,但依然缺钙,这是因为没能够被吸收。补钙也需要维生素D的配合,适当地晒太阳就会增加维生素D。补钙最好是食补,喝牛奶、多吃鱼虾、多喝骨头汤,就足以补上充足的钙,而且还不会出现过量问题。
大量补充维生素D加钙制剂,很容易造成钙质吸收过多,形成“高钙血”,破坏人体内钙与磷的平衡,使骨骼状况恶化。儿童少年一般每日摄取800~1200毫克,成人800毫克就可以,最好不要超量补钙。
机体缺铁,会造成缺铁性贫血。贫血应该多摄取一些维生素c,这样有助于铁质的吸收。可是,铁元素在我们的食品中一般不会缺乏,平素稍加留意即可补充。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每天多吃几颗枣,会帮助铁质的吸收。另外,芹菜炒猪肝就是一道富含铁质和叶酸的菜肴,对于有贫血倾向的妇女和儿童是日常食补佳品。
锌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和每天的需要量都很小,但是不可缺少,因为它对人体的性功能、性发育、生殖细胞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生命的火花”、“婚姻和谐素”之称。男性精液中含有高浓度的锌,因而性活动频繁的男性容易缺锌。最近调查显示,中国男性锌摄入量达标的不到1/3。就是说,男性大都缺锌。体内缺锌,会出现食欲减退、水肿、腹泻、便秘、免疫力下降、性功能降低等症状。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成人每日摄取2.2毫克、孕妇2.5~3毫克就足矣。含锌丰富的有海鱼、牡蛎、贝壳类、瘦肉、粗粮及豆科植物等。有的人怕缺锌,尤其是怕孩子缺锌影响智力发育,把补锌产品当作营养品来使用,殊不知,补充过多、过滥,也会危害健康。体内锌含量过多,会使维生素C和铁含量减少,造成缺铁性贫血;还会使免疫力下降、容易患病;也会影响体内胆固醇的代谢,血脂升高、动脉硬化,日后形成心脑血管病。如果体内锌含量过高,还会引发癌症!
微量元素硒具有抗癌、防癌的功效。科学家证实,癌症患者体_内硒的含量一般是正常人的三分之一至六分之一。因此,硒被誉为“抗癌之王”。硒能促进对心脏生理功能起重要作用的酶的合成,并参与损伤心肌的修复,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病。硒还有一定的健脑作用。现在市面上的富硒大米、富硒奶粉等产品不少,适当吃一些即可,没必要直接补充硒补品。过多地摄取硒,有慢性硒中毒的危险。
人体内的铜元素与某些蛋白质结合生成酶,这些酶作为催化剂,帮助人体实现各种功能。研究结果显示,缺铜是导致冠心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是,成年男女铜的日摄入量不超过12~10毫克,超过这个量,容易出现铜中毒,导致肝损坏。印度儿童慢性间质性肝炎就是铜中毒的典型例子。铜元素基本上没有必要特意滋补,平素注意吃一些含铜多的食品,包括葵花籽等坚果食品、肝、牡蛎等就可以了。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所以,滋补也最好在专家的指导下,有目的地食用保健品。(文章代码:1902)
[责任编辑]张田勘
伴随着经济腾飞,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注重滋补。很多人认同“多吃补品,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说法,保健品销售市场也火起来了,保健品每年销售额近500亿。
滋补与保健品
滋补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医一向注重“进补”,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但是,应该指出,这种中医“进补”和如今的保健品不是一回事儿,因为中国古代还没有保健品这种东西。况且,中医一向强调“是药三分毒”,“药补不如食补”。中医的“食补”是指有针对性地进补一些食品,而非保健品。
60多岁的曲老先生精神矍铄,仍然在自家的小公司打拼。不过,他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所以在锻炼身体之余,很注意吃点保健品,每年都买几万元的补品、保健品。他尤其钟爱鹿茸,秋冬时节,隔三差五就吃一次。可是一段时间后,他感到总是口干舌燥,睡眠也差,后来鼻子居然流血了。他赶紧到医院去看病,医生说是鹿茸吃得太多了。像曲先生这样的大有人在。有的人吃过保健品以后,真的感觉身心舒畅、增添精神;有的人用过之后没什么感觉:还有不少人滋补出了问题!就鹿茸来说,盲目过度滋补,能够导致失眠、流鼻血、消化道出血,甚至造成肝功能损害!
那么,滋补是不是都有益于健康呢?保健品到底该不该吃呢?
对此,不少专家持怀疑态度。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于守洋教授认为,不仅盲目滋补有害,就是正常人吃保健品也未必都有益。他本人84岁了,身轻体健,宛如60,从来不吃任何保健品。哈尔滨医科大学营养学教授孙淑芝也认为,保健品即使对人有益,也应该慎重对待和选择。
在保健品的开发研究史上,有一个令人震惊的例子。
不少人都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如心脏病、癌症、糖尿病等等都与一种叫做自由基的物质对人体的破坏有关。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找到了对付自由基的“武器”一抗氧化剂。蔬菜和水果在自然环境的光合作用下生长,产生大量的氧,为了应对这种富氧的生长环境,体内聚集了丰富的抗氧化剂。这些抗氧化剂与自由基互相作用,使自由基失去活性。于是科学家推断,服用抗氧化剂应该可以对付体内多余的自由基。他们在试管实验中发现,无论是从食品中提取的浓缩物,还是某一种纯化合物,即抗氧化剂,都能够很好地清除自由基。科学家大喜过望,开发出许多抗氧化剂产品,比如酸果胶囊、绿茶提取物、石榴浓缩液、胡萝卜素、葡萄干提取物等等,人们也争相服用。
但是,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人们服用的结果大相径庭,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曾经对肺癌高发人群进行服用胡萝卜素的实验,他们找来1.8万名志愿者,分为两组,一组服用胡萝卜素,一组不服用。他们本来计划跟踪观察6年,可是到了第4年却发现,服用胡萝卜素的一组很糟糕,与另一组对照,肺癌发病率高出28%,死亡率也高出17%以上。
自由基的秘密
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百思不得其解。大量食用蔬菜水果明明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等各种疾病的啊!
后来,科学家在咖啡和绿茶身上找到了答案。绿茶和咖啡是抗氧化剂的主要来源,但是与其他食品不同的是,绿茶和咖啡能够与活性氧自由基发生反应,生成另外一种自由基一过氧化氢,因而有益于人体健康。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推断,绿茶和咖啡能够诱导人体自身的抗氧化系统的活性,适量的自由基能够启动人体自动的防疫系统——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等,清除体内多余的自由基。于是科学家恍然大悟,由于服用各种抗氧化剂过多,导致自身免疫系统无法正常工作,反而促进了疾病的形成。这个问题,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医的一句至理名言:“药补不如食补。”吃什么补品、保健品,也不如吃有益健康的食品。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保健品看似对人有益,不少食用者也感觉不错,但是迄今为止,市面上几千种保健品的效果似乎都缺乏权威的可信数据。至于广告宣传的那些治病救命的实例和数据,早就是国家有关部门严令禁止的宣传内容,缺乏可信性。
专家认为,平素健康状况不错的人,基本上不必用什么保健品,调理好一日三餐就可以了。是否需要进补,最好咨询营养专家和医生。中医讲究滋补,但也首先要求明白机体缺什么,了解机体阴阳虚亏的实际情况,阴虚的,滋阴;阳虚的,壮阳;气虚的,补气;血虚的,补血,不能不问青红皂白,随意乱补。盲目食用保健品、过度滋补往往南辕北辙,适得其反。另外,食用保健品应该有个度,否则,极易产生相反的效果,使人患上各种疾病,甚至导致癌症!
如今,维生素是人们进补的热门产品,各种维生素广告铺天盖地,许多人因此迷信维生素的功效,不管是否需要,滥服乱用,不少人补充不当,引起中毒。其实,只要饮食正常,绝大多数人根本就不需要补充维生素。超量服用会扰乱人体新陈代谢过程,破坏氨基酸的合成,导致精神失调和心理障碍等等,还会增加患病的危险性。‘
过量补充维生素的危险
过量补充维生素A,可伤害全身。人们对维生素A的需要量并不大,成人每天3毫克足矣。超量服用,会对眼睛、骨骼、血液、皮肤、肝脏、中枢神经、生殖泌尿系统造成伤害,使人出现头晕、呕吐、皮肤受损、智力障碍和月经失调等现象,严重者可造成失明和生命危险。
过量补充维生素B,会损伤重要器官。维生素B1参与神经、心脏、肌肉和红血球的新陈代谢,专家建议,男性每天摄取1.2毫克、女性每天摄取1.1毫克。维生素B3协助扩大血管,增加血流量,成人建议量是每天20毫克。一般饮食正常的人,不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B。如果硬性补充,容易造成内脏出血等病症。
过量补充维生素c可能导致早衰甚至癌症。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能够加强人体免疫功能,曾经被捧为防癌和抵御衰老的万能药。但是过量服用不仅不能抵御疾病,还可能致病甚至影响寿命。这是因为过量的维生素c能够增加自由基的破坏作用,长期下去,这种破坏会导致早衰和癌症。成人每天维生素c摄取量超过500毫克就会出现反作用。超量的维生素c进入人体,会直接出现头痛、肠道和泌尿系统疾病。
过量补充维生素D危害肾脏。维生素D与人体吸收钙质有关,有的人因此大量补充。岂不知。超量补充会危害肾脏。人体在太阳光紫外线照射下会自动合成维生素D,过剩的维生素D不易排出体外,会 存储在肝脏。儿童和50岁以下成人建议摄取量是每天5微克,50岁以上者是10微克。婴儿每天摄取量超过25微克,会影响大脑发育,还会导致肾病。成人超量摄取会出现虚弱、厌食、呕吐和腹泻等病态,长期如此,会导致软组织硬化、肾功能失调。
过量补充维生素E会引起大出血等症。维生素E是一种抗氧化剂,可以预防细胞膜损坏,有疏通血管等作用。专家建议,成人每天摄取量0.75微克即可。摄取过量的维生素E会引起疲劳、腹泻,甚至引起大出血。吸烟者如果每天服用50毫克,患脑溢血、中风的危险就增加了50%!
微量元素同样不可过量补充
微量元素在人体生物化学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是必需成分,超量时又是毒素。微量元素,顾名思义,人体只能微量摄取和存留。缺乏了,会出现很多问题,机体生长缓慢、生殖功能失调,甚至机体寿命缩短;可是多余了,也会出现很多问题。
微量元素一般先要说到钙、铁、硒、锌、铜等等。
是的,我们国人、尤其是妇女大多数缺钙,这和女性特殊的生理条件有关。但是缺钙不一定要直接口服大量的钙质,很多人长时间服用钙片,但依然缺钙,这是因为没能够被吸收。补钙也需要维生素D的配合,适当地晒太阳就会增加维生素D。补钙最好是食补,喝牛奶、多吃鱼虾、多喝骨头汤,就足以补上充足的钙,而且还不会出现过量问题。
大量补充维生素D加钙制剂,很容易造成钙质吸收过多,形成“高钙血”,破坏人体内钙与磷的平衡,使骨骼状况恶化。儿童少年一般每日摄取800~1200毫克,成人800毫克就可以,最好不要超量补钙。
机体缺铁,会造成缺铁性贫血。贫血应该多摄取一些维生素c,这样有助于铁质的吸收。可是,铁元素在我们的食品中一般不会缺乏,平素稍加留意即可补充。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每天多吃几颗枣,会帮助铁质的吸收。另外,芹菜炒猪肝就是一道富含铁质和叶酸的菜肴,对于有贫血倾向的妇女和儿童是日常食补佳品。
锌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和每天的需要量都很小,但是不可缺少,因为它对人体的性功能、性发育、生殖细胞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生命的火花”、“婚姻和谐素”之称。男性精液中含有高浓度的锌,因而性活动频繁的男性容易缺锌。最近调查显示,中国男性锌摄入量达标的不到1/3。就是说,男性大都缺锌。体内缺锌,会出现食欲减退、水肿、腹泻、便秘、免疫力下降、性功能降低等症状。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成人每日摄取2.2毫克、孕妇2.5~3毫克就足矣。含锌丰富的有海鱼、牡蛎、贝壳类、瘦肉、粗粮及豆科植物等。有的人怕缺锌,尤其是怕孩子缺锌影响智力发育,把补锌产品当作营养品来使用,殊不知,补充过多、过滥,也会危害健康。体内锌含量过多,会使维生素C和铁含量减少,造成缺铁性贫血;还会使免疫力下降、容易患病;也会影响体内胆固醇的代谢,血脂升高、动脉硬化,日后形成心脑血管病。如果体内锌含量过高,还会引发癌症!
微量元素硒具有抗癌、防癌的功效。科学家证实,癌症患者体_内硒的含量一般是正常人的三分之一至六分之一。因此,硒被誉为“抗癌之王”。硒能促进对心脏生理功能起重要作用的酶的合成,并参与损伤心肌的修复,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病。硒还有一定的健脑作用。现在市面上的富硒大米、富硒奶粉等产品不少,适当吃一些即可,没必要直接补充硒补品。过多地摄取硒,有慢性硒中毒的危险。
人体内的铜元素与某些蛋白质结合生成酶,这些酶作为催化剂,帮助人体实现各种功能。研究结果显示,缺铜是导致冠心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是,成年男女铜的日摄入量不超过12~10毫克,超过这个量,容易出现铜中毒,导致肝损坏。印度儿童慢性间质性肝炎就是铜中毒的典型例子。铜元素基本上没有必要特意滋补,平素注意吃一些含铜多的食品,包括葵花籽等坚果食品、肝、牡蛎等就可以了。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所以,滋补也最好在专家的指导下,有目的地食用保健品。(文章代码:1902)
[责任编辑]张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