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对国外不同国家的医疗联合体制度的介绍,结合我国医疗联合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我国医疗联合体制度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医疗联合体;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1-000-01
新医改以来,“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2013年1月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上,卫生部称,“要积极探索和大力推广上下联动的医疗联合体制机制。”[1]这是卫生部首次明确鼓励“医联体”。今后一段时间内,医联体模式应是让患者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重要途径。构建医疗联合体,将有理由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一、我国医疗联合体的探索及面临的困难
20世纪80年代沈阳市创建医疗协作联合体,其特点是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实行横向技术经济联合,这是我国早期的“较低层次的医疗联合体”[2]。随后上海瑞金医院与五家医疗机构重组为医疗联盟,2000年北京朝阳医院成立构建合作型医疗联合体,2013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明确鼓励医疗联合体,在此政策下,北京、湖北、山东、河南等地也都进行了医联体的尝试。虽然医联体在我国遍地开花,但是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确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第一,是利益问题,由于医联体属于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组成的,是独立的利益体,必然竞争多于合作;第二,虽然构建了医疗联合体,但是仍然按照原来的制度进行管理,导致医联体内间的业务整合、信息标准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冲突[3];第三,的集医疗机构医疗资源不合理配置,信息无法实现共享,从而影响医联体的发展。
二、国外医疗联合体制度介绍
1.英国医疗联合体制度
英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医疗卫生领域上实施政府为主导的卫生体制。早在1948年,英国政府就开始尝试构建医联体,其收购了超过全国95%的医疗机构,构想建立公益性的社会医疗体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对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逐渐提高,陆续出现政府财政支持不足等问题,英国政府开始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进一步优化整合医疗资源,建立多层级的医疗机构,形成区域性的托拉斯联盟组织[4],整合并共享医联体内各项资源,制定统一的管理体制和财政规划,为患者提供良好的转诊服务等。此次改革,英国的医联体内形成了良好的分级诊疗制度,显著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和患者满意度。
2.美国医疗联合体制度
美国区别于英国,是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主的卫生体制,主要由护理中心、服务中心及社区医院构成的。全美社区医院的床位占总医院的80%以上,但因为公立医院的数量较少、医保政策不完善等问题[5],导致卫生体制产生很大的矛盾。面对此矛盾,美国政府将规模较小或是效益不好的医院进行赎买,余下医疗机构机构构成医联体,建立资源共享体制、医生流动行医、为患者提供双向转诊,开通绿色通道。
3.澳大利亚医疗联合体制度
澳大利亚是有政府主管的医疗体制[6],因此公立医院在在全国的医疗机构中占据的比重较大,占有了大部分优秀的医疗资源,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政府已承担不起此负担,因此进行大规模的医疗体制改革。澳大利亚政府着重进行创新管理制度,构建网络化的管理体制,开展集团化、灵活化管理,達到信息共享,便于医联体内医生了解患者信息,提高效率。
三、对我国医疗联合体建议的建议
1.转变财政拨付方式
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均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卫生管理体制,所以医疗联合体得以有序发展,必然离不开政府有力的管理。在财政拨款方面,我国以往按照医院规模的大小及人员覆盖的多少进行拨款,造成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没有足够的资金聘请专家和购买新型的医疗设备,导致社区医院发展持续落后。面对此种困境,我国应该效仿英国,改变原有的财政拨款标准,按照服务的质量和患者的比例进行拨款,从而促进基层医疗机构提高服务水平,缓解大医院就医压力。
2.合理分配各项医疗资源
资金上,转变政府财政拨款方式、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拨款力度;医疗设备上,在医联体内实现医疗设备共享,社区医院等可到区域内的代行医院进行检验样本等;医疗技术上,三级医院等大型医院要不定时的下放优秀医生、专家等到社区医院等进行会诊,缓解大医院的就医压力;医疗信息上,要建立一套统一的信息平台,及时为患者建立电子档案并上传,医生可随时随地了解患者就医信息,提高治疗的效率。
3.建立网络化管理体制
医疗联合体构建以来,虽然在某些方面实现了共享,但是还是沿用以前的管理方法,并未实行统一的管理体制。在此方面,我们要学习澳大利亚的管理框架,实行网络化管理。利用发达的科学技术和通讯技术,构建统一的管理平台,将医院各个部门横纵向进行区分,各级机构相同部门做到统一化管理,从未使各级医疗机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4.完善分级诊疗制度
政府部门要制定明确的转诊标准,患者信息共享,不同医院之间做好衔接工作;要合理配置医生资源,改变以往的好医师、专家集中大型医院的现状,要下放其到社区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会诊,逐步改变患者有病即到大医院就诊的习惯,提高患者对基层医院的信任度;在医保报销上,改变原有的统一报销标准,实行不同层级不同标准的政策,提高就近就医的报销比例,降低异地、大型医院的报销比例来引导患者就医,从而合理的分流患者就医渠道;患者信息共享,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提出“小病就近就医,大病逐级转诊”的口号,便捷患者就医,促进医联体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娟娟.构建医疗联合体的关键问题分析及其对策建议[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4(2):104-107.
[2]刘楠.讨论医疗联合体的发展与集约型医疗集团[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0,6(1):35-36.
[3]朱凡.上海瑞金-卢湾医疗联合体实施现状与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9):21-23.
[4]David Rowland,Allyson,M,Pollock,Neil Vickers.The British labour government reform of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J].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Policy,2001,22(4):403,404.
[5]Wan TT,Lin BY,Ma A.Integration mechanisms and hospital efficiency in integrated health care delivery systems[J].JMedsyst,2002,26(2):127-143.
[6]石光.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卫生改革[J].中国卫生资源,2001,4(2):95-96.
作者简介:董 蕾(1992-),女,河北唐山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
郝志梅(1972-),女,河北唐山,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通讯作者。
基金项目:2016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课题号SD161021。
关键词:医疗联合体;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1-000-01
新医改以来,“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2013年1月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上,卫生部称,“要积极探索和大力推广上下联动的医疗联合体制机制。”[1]这是卫生部首次明确鼓励“医联体”。今后一段时间内,医联体模式应是让患者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重要途径。构建医疗联合体,将有理由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一、我国医疗联合体的探索及面临的困难
20世纪80年代沈阳市创建医疗协作联合体,其特点是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实行横向技术经济联合,这是我国早期的“较低层次的医疗联合体”[2]。随后上海瑞金医院与五家医疗机构重组为医疗联盟,2000年北京朝阳医院成立构建合作型医疗联合体,2013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明确鼓励医疗联合体,在此政策下,北京、湖北、山东、河南等地也都进行了医联体的尝试。虽然医联体在我国遍地开花,但是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确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第一,是利益问题,由于医联体属于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组成的,是独立的利益体,必然竞争多于合作;第二,虽然构建了医疗联合体,但是仍然按照原来的制度进行管理,导致医联体内间的业务整合、信息标准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冲突[3];第三,的集医疗机构医疗资源不合理配置,信息无法实现共享,从而影响医联体的发展。
二、国外医疗联合体制度介绍
1.英国医疗联合体制度
英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医疗卫生领域上实施政府为主导的卫生体制。早在1948年,英国政府就开始尝试构建医联体,其收购了超过全国95%的医疗机构,构想建立公益性的社会医疗体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对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逐渐提高,陆续出现政府财政支持不足等问题,英国政府开始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进一步优化整合医疗资源,建立多层级的医疗机构,形成区域性的托拉斯联盟组织[4],整合并共享医联体内各项资源,制定统一的管理体制和财政规划,为患者提供良好的转诊服务等。此次改革,英国的医联体内形成了良好的分级诊疗制度,显著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和患者满意度。
2.美国医疗联合体制度
美国区别于英国,是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主的卫生体制,主要由护理中心、服务中心及社区医院构成的。全美社区医院的床位占总医院的80%以上,但因为公立医院的数量较少、医保政策不完善等问题[5],导致卫生体制产生很大的矛盾。面对此矛盾,美国政府将规模较小或是效益不好的医院进行赎买,余下医疗机构机构构成医联体,建立资源共享体制、医生流动行医、为患者提供双向转诊,开通绿色通道。
3.澳大利亚医疗联合体制度
澳大利亚是有政府主管的医疗体制[6],因此公立医院在在全国的医疗机构中占据的比重较大,占有了大部分优秀的医疗资源,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政府已承担不起此负担,因此进行大规模的医疗体制改革。澳大利亚政府着重进行创新管理制度,构建网络化的管理体制,开展集团化、灵活化管理,達到信息共享,便于医联体内医生了解患者信息,提高效率。
三、对我国医疗联合体建议的建议
1.转变财政拨付方式
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均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卫生管理体制,所以医疗联合体得以有序发展,必然离不开政府有力的管理。在财政拨款方面,我国以往按照医院规模的大小及人员覆盖的多少进行拨款,造成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没有足够的资金聘请专家和购买新型的医疗设备,导致社区医院发展持续落后。面对此种困境,我国应该效仿英国,改变原有的财政拨款标准,按照服务的质量和患者的比例进行拨款,从而促进基层医疗机构提高服务水平,缓解大医院就医压力。
2.合理分配各项医疗资源
资金上,转变政府财政拨款方式、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拨款力度;医疗设备上,在医联体内实现医疗设备共享,社区医院等可到区域内的代行医院进行检验样本等;医疗技术上,三级医院等大型医院要不定时的下放优秀医生、专家等到社区医院等进行会诊,缓解大医院的就医压力;医疗信息上,要建立一套统一的信息平台,及时为患者建立电子档案并上传,医生可随时随地了解患者就医信息,提高治疗的效率。
3.建立网络化管理体制
医疗联合体构建以来,虽然在某些方面实现了共享,但是还是沿用以前的管理方法,并未实行统一的管理体制。在此方面,我们要学习澳大利亚的管理框架,实行网络化管理。利用发达的科学技术和通讯技术,构建统一的管理平台,将医院各个部门横纵向进行区分,各级机构相同部门做到统一化管理,从未使各级医疗机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4.完善分级诊疗制度
政府部门要制定明确的转诊标准,患者信息共享,不同医院之间做好衔接工作;要合理配置医生资源,改变以往的好医师、专家集中大型医院的现状,要下放其到社区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会诊,逐步改变患者有病即到大医院就诊的习惯,提高患者对基层医院的信任度;在医保报销上,改变原有的统一报销标准,实行不同层级不同标准的政策,提高就近就医的报销比例,降低异地、大型医院的报销比例来引导患者就医,从而合理的分流患者就医渠道;患者信息共享,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提出“小病就近就医,大病逐级转诊”的口号,便捷患者就医,促进医联体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娟娟.构建医疗联合体的关键问题分析及其对策建议[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4(2):104-107.
[2]刘楠.讨论医疗联合体的发展与集约型医疗集团[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0,6(1):35-36.
[3]朱凡.上海瑞金-卢湾医疗联合体实施现状与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9):21-23.
[4]David Rowland,Allyson,M,Pollock,Neil Vickers.The British labour government reform of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J].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Policy,2001,22(4):403,404.
[5]Wan TT,Lin BY,Ma A.Integration mechanisms and hospital efficiency in integrated health care delivery systems[J].JMedsyst,2002,26(2):127-143.
[6]石光.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卫生改革[J].中国卫生资源,2001,4(2):95-96.
作者简介:董 蕾(1992-),女,河北唐山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
郝志梅(1972-),女,河北唐山,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通讯作者。
基金项目:2016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课题号SD16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