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

来源 :小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cld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酒一醒,孟浩然就后悔了,他知道又一次失去了求仕的机会。
  几天前,襄州刺史韩朝宗约孟浩然吃酒吟诗,交谈甚欢。刺史十分欣赏孟浩然的才学,决定把他举荐给皇上,为朝廷效力。说好两天后一起赴长安去见皇上。
  第三天,韩朝宗派人前来孟家,唤他一同进京。孟浩然正和朋友喝得醉醺醺的,就说:“喝酒呢,哪有时间管他。”来人见劝不走孟浩然,回去禀告刺史。韩朝宗很生气,一个人进京去了。
  说来,这已经不是头一回了。六年前,孟浩然正在王维处谈诗论词,唐玄宗李隆基忽然来了,王维以孟浩然是布衣不能面圣为由,于是叫他躲在床底下。皇上与王维谈了一些政务之后,看到桌上有诗笺,便随手拿起来看。这诗正是孟浩然所写的《岁暮归南山》,诗云:北阙休上书,南山归赦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玄宗看了“不才明主弃”一句不大高兴,悻悻然对王维说:“这人岂有此理,他自己不来找我,怎么可以说我弃他呢!”
  皇上走后,王维很是埋怨孟浩然几句。仕不成还受一顿奚落。那一次的求仕之路也就这样断了。
  这两件事,使原本想一心报国的孟浩然心寒。加上孟浩然读些史书,发现自己的性格并不适应尔虞我诈的官场,决定不再求官,进山隐居起来。
  孟浩然隐于鹿门山的鹿门寺。寺院里有殿堂僧房数十楹。除了一二十位僧人外,没有闲杂人来,十分清静。
  鹿门山东南三十里外是襄阳城,城里有一位叫姚邺宸的长史。长史是一个为襄州刺史做文案的七品官。姚长史雅爱诗书,特别喜欢孟浩然风神散朗、清淡自然的山水田园诗。姚长史听说孟浩然在鹿门山就跑来,想与诗人切磋请教。
  头一回进山,孟浩然醉酒,没有见到。第二回进山,说是孟浩然病了,也没有相见。姚长史是个执着的文人,没过一个月,再次进山。寺里住持告诉姚长史,说孟浩然游山去了。姚长史在寺里等了半天,还不见他回来,便告别住持下山去了。走到山口,他遇到一个樵夫坐在一块石头上歇息。樵夫见到长史,热情地打招呼道:“官家,下马歇歇脚吧。”
  姚长史就下马,刚坐下,樵夫就问:“是来见孟山人的吧?”
  姚长史反问:“你怎么知道?”
  樵夫笑了笑说:“时常有读书人来见孟山人。可是,这个孟山人却有些怪异,来人十之八九是见不到他的──您也是来与山人说诗论文的吧?”
  姚长史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文名扬天下,我是来向他讨教的。”
  樵夫从腰带上解下两个装酒的葫芦,一个递给姚长史说:“秋天里山风硬,喝两口酒驱驱寒吧。”说着自己先饮一口,“孟浩然应试不第,仕途困顿,纵情山水,对自然景致、田园风光感慨几句,哪有多少好诗呀。”
  “杜甫说孟山人的诗句句尽堪传,此话不虚啊。”姚长史呷一口酒说。
  他们坐在路边石上,好一阵议论孟浩然的诗文,姚长史才上马走了。他很是奇怪,自己怎么和一个砍柴的人议论诗文这么长时间呢?
  说着冬天就到了,姚邺宸就要跟随刺史大人进京赴任,他想走前一定再去拜见孟浩然。姚长史就踏雪进山,进鹿门寺院,在住持僧房里喝茶暖身。住持问:“又访孟山人来啦?”
  姚长史说:“年底就要进京了,想见一下孟先生啊。”
  “去吧,刚才还见先生往屋子里抱柴,想是暖屋子迎长史的吧。”
  姚长史推开孟浩然的屋子,里面暖暖的,却不见主人。长史就翻看先生散放在桌子上的诗笺。许久不见主人影子,便走出屋子在院子里一边寻人一边游览这座始建于东汉的寺院,一直到晌午也没有找到孟浩然。姚长史心中索然,与住持告别。
  住持送姚长史出山门时,住持问:“可与孟先生畅谈?”
  姚长史悻然道:“別说畅谈,影子都没见一个,满院子寻,只见一个头戴紫色幞头的扫雪人。”
  “头戴紫色幞头的人?哈哈,那便是孟大山人啊。”住持仰头大笑。
  姚长史愕然:“失之交臂,看来我与山人真是无缘啊。”
  住持笑了:“你们是见过面的,就在路边一块石头上,还说了好大一阵话嘛。”
  此时,他们已经走到那块路石边。姚长史一下子想起秋天坐在石上与樵夫谈诗论词的情景来,他“啊”了一声,“那个樵夫就是孟浩然孟大山人哪!”
  住持长笑不止。
  人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可谁见过孟浩然这样隐居的呢?
  姚长史不胜慨叹:真乃大隐也!
  选自《北京文学》
其他文献
战斗很激烈,有位将军受了重伤,被抬去抢救。  战地医院只有一位男医生和一位女护士。医生正在紧张地给将军做着手术,突然,护士掏出刀,捅向了醫生。  医生倒在血泊中,惊讶地看着护士。护士哭着说:“对不起,医生,我知道你对我很好,但我是卧底,我不能让你救活将军!”  医生有气无力地说:“你傻呀,那你捅他啊,捅我干吗?”
期刊
每一个见过他的人,都说他身上有植物香。  植物香是一种什么样的香?说不清楚,每个人的嗅觉不一样。有的人闻到的是油菜花香,有的人闻到的是草莓香,有的人闻到的是柚花香,还有的人闻到的是松香、檀木香、薄荷香、迷迭香、肾蕨香、凤尾蕨香……  他身上有多少种植物香?说不清楚。有学者说,每个人闻到的香加起来,他身上的植物香大概等于地球上现存的所有植物物种的数量,也就是大约三十五万种。  他成了神一样的存在。 
期刊
张好武走路有点瘸,人送外号张瘸子。在城里扫了几年马路后被辞退了,告老还乡。虽然村子里建很多垃圾点,但是还有很多人乱倒垃圾。这是张好武看不习惯的。于是穿上了带回来的环卫服装,拎着蛇皮袋子,扛着铁掀,捡拾地面上的垃圾,把倾倒在外边的垃圾铲进垃圾池。很多人都笑他吃饱撑的,又没有工资。他只笑笑,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总比赌博好吧?时间一长了,只要哪里有乱丢垃圾的,就会有人喊张好武去清理。他总是乐呵呵的去做,好
期刊
嘉庆年间,山西运城遭遇旱灾,颗粒无收。所有粮号的存粮被抢购一空。为了能够买到一点儿救命粮,大批灾民仍源源不断地涌向粮号。  泰兴粮号掌柜杨再昌心急如焚,带上银子,连夜赶赴河南赊店购粮。  一日早晨,赊店隆盛粮号掌柜赵长信刚摘下板搭门,便来了一位熟客,此人正是杨再昌。隆盛与泰兴粮号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贸易往来,赵长信和杨再昌也是老相识。二人寒暄后,杨再昌简要说了运城的灾情,要赵长信组织五万斤库粮,马上运
期刊
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行进在草地上,远远的,一个人走在前头,他的影子在天际线下,是一个小黑点,后面,很远很远的地方,是打着军旗行进的红军。  从茨坪出发,过湘江,一直走到这一眼看不到边的草地,陆青一直走在这支队伍的前头,因为他是号手,军号一响,红军战士就要向前冲锋。陆青19岁,曾经是茨坪小井的一个喇叭匠,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少不了他,老表们都叫他喇叭青。那年,镇上闹红,他跟了私塾的教书先生一起投了红军
期刊
县令王昌灵弯腰从脚下抓起一把泥土,缓慢松开,微风拂过,手中泥土便随风而去,望了望早已荒芜的万亩田地,他有些心疼。  三年大旱,万亩良田早已是寸草不生,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身为一县之令,怎能不心急如焚?可朝廷救灾粮还是没有影子。他想,怕是救灾的粮与钱在来的路上就早已被州府瓜分完了吧?一群硕鼠,完全不顾百姓们的死活。想到这里,他对王朝失望极了,想,算了,任由着贪官污吏闹吧,看你这赵氏江山还能挺多久
期刊
汴梁城乃书画名城,文人墨客齐聚,能写会画者云集。有人做过统计,仅国家级的书画家就有数百人之众。  書画繁盛,催生了另一个产业的兴旺,那就是装裱业。汴梁城的御街、书店街都零散分布着一些古色古香的装裱店,最集中的地方是南京巷,一街两行,门挨门,店挨店,全是搞装裱的,走进去,纸香墨香,直往人的鼻孔里钻。  装裱字画是传统手艺,裱画也裱字。这些年,书展多,画展也多,加之字画收藏市场火爆,装裱业就比较兴隆。
期刊
开春了,老街富商海爷要南下跑趟生意。  上了马,海爷却坐不住,马背上跟有着啥硌着他屁股似的,海爷下马招呼大奶奶,说,这一趟回来,保不准牡丹花都开了。娘就交给你了,好生照料着。特别是府上的大事小事,勤和她商量点。我说的,你可都记住了?  大奶奶头点得跟捣蒜似的。  说起海爷府上的老太太,那可不是一般的女人!男人死得早,没改嫁,愣是一人忍饥挨饿,挑着个薄粉摊儿,风餐露宿,把海爷拉扯大,直至今天这样的家
期刊
胡图的胡子约二十公分长,纹丝不乱,下尖、中间饱满,酷似笔毫。  我这胡子和大胡子爷爷的胡子一模一样。胡图对六指说。  时光回到胡图的少年。  牧童胡图在桃树下遇见大胡子爷爷。  牛背上的胡图赤裸上身,箍一圈柳枝帽,吹一管芦笛,优哉游哉在大胡子爺爷的画纸上。  你喜欢画画?  胡图牵着大胡子爷爷的手,回家看“画展”。  破陋的泥瓦屋里,墙壁上、家具和农具上,都画着用木炭画的画。  大胡子爷爷对胡图父
期刊
萧三爷救的秀才,有土匪的嫌疑,这让管家心里很不安。  萧家冲是雪峰山腹地一个村庄。萧三爷有良田百亩,是村里的大户人家。他乐善好施,修桥铺路,赈灾救民,乐此不疲。人送绰号:萧大善人。  那一天,是个风雪夜,管家在巡查院落时,发现一个人倒卧在大门前。萧三爷细细端详这个人,二十来岁,一副秀才装扮,虽然衣裳单薄,神情憔悴,身上有几处刀伤,倒也是眉清目秀,不像是寻常人家的子弟,顿时动了恻隐之心。便令人将他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