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强简介】
著名英语教学专家、美语思维学习法创始人。1984年获北京大学英国语言文学学士学位,留校任英语系助教、讲师。1987~1988年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英语系访问学者。1990年自费赴美留学,1993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1994年进入美国著名“贝尔传讯研究所”工作,任软件工程师。1996年10月回国,加入北京新东方学校创业团队,先后担任北京新东方学校主管教学与培训的常务副校长、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新东方教育集团产业副总裁及董事长。与俞敏洪、徐小平并称新东方“三驾马车”,学生们则尊称他为“口语教父”。
王强先生是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创始人之一,学贯中西的教育家。他认为我国现行的教育存在诸多弊端,甚至整体来看是失败的,而在现行应试教育体制不彻底变革的情况下,要培养真正的精英,只能依靠家庭教育。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他。
什么是精英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是著名的英语教学专家,但今天我们不谈怎么学英语,我们来谈家庭教育,好吗?
王强(以下简称王):非常乐意,我也是一个父亲。
记:您认为家庭教育重要吗?它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王: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理论上来说,教育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层面,三足鼎立,缺一不可。从教育实践上看,家庭教育对中国教育来说更重要,因为中国当下的学校教育问题太多,几乎是失败的,而且短期内看不到改变的迹象,所以只能靠家庭教育了。
记:有人说中国应试教育其实是精英教育,您同意这个说法吗?
王:中国的中小学校追求升学率,中国的家长望子成龙,给人的感觉是在培养精英,但精英不是大学生的代名词,它有着更深刻的含义。
记:人们普遍认为,从小学习好,考上大学,最好是名牌大学,毕业后找到高薪工作,出人头地,当官,发财,这样的人就是精英。
王:“精英”一词最早出现在17世纪的法国,意指“精选出来的少数优秀人物”。对精英,我是这样理解的:第一,精英是被挑选出来的。考试、竞赛都是挑选的方式。第二,精英是百里挑一的少数人,不可能大家都是精英。第三,精英要有出众的能力。第四,精英是社会的精英,要承担社会责任,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准和精神诉求,不是用来追求个人享乐的。
记:最后一点让我想到了“克己复礼”这个词。
王:没错,精英就是需要克己复礼的精神和觉悟,正如电影《蜘蛛侠》中那句著名的台词:“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
记:如果现在问家长,还愿不愿意让孩子做精英,家长会怎样回答呢?
王:我相信中国的家长还是会选择全力培养自己的孩子做精英。
记:您这么有信心?
王:当然。看看现在中国家长对教育的投资就知道什么叫不遗余力了,全世界有哪个民族能做到?在国家教育投资明显不足的当下,其实是家长在支撑国民的教育。中国家长这样做不是为孩子吃饱穿暖那么简单,他们骨子里有崇高的社会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
记:那么,您认为家长应该怎样培养孩子成为精英呢?您从事教育工作这么多年,在这方面一定有不少心得。
王:首先,我认为培养精英,家庭教育应该唱主角;其次,精英之所以杰出,是因为具备三大能力:强大的语言能力、先进的学习能力和蓬勃的创造力。
强大的语言能力
记:那我们先来谈谈语言能力。为什么要把语言能力排在第一位?
王:语言在生活中有两个用途,一个是自我表达,一个是和群体交流。没有语言能力的人,我们基本认为他有自闭倾向。自闭的人可能独自做出惊天动地的成绩,比如爱因斯坦和贝多芬,但他们在社会群体中属于不能跟人合作的人,虽然他们是天才,但他们是孤独的天才。一般人达不到天才的程度,因此我们要交流,因为我们是交流的动物、社会的动物,而不是个人的动物。
记:您所说的语言能力,指的是母语还是外语?
王:两种语言都非常重要,而母语比外语更重要。
记:关于学外语,您是权威。请问,您对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双语教学怎么看?
王:据我观察,现在我国中小学推行的双语教学,根本不叫双语,因为母语和外语是割裂的。所谓双语,是用两种语言对应同一事物,即母语和外语能够互相交换知识。即使在中国的大学里,双语也只是形式。大学生的心智已经成熟,但是语言还没有成熟,学英语不思考、不实践,这是教育失败的症状之一。中国人学英语,还停留在大量背单词,然后和汉语一一对应的基础阶段,单词量越大考试分数越高,事倍而功半。一本砖头那么厚的《朗文英语词典》,解词部分总共使用了不重复的2500个单词,就是强调英语的应用性,说明语言是生活技能,是交流工具,而不是考验记忆力的死板的东西。
记:家长有办法予以矫正吗?
王:对中小学生,有一个办法很有效,就是家长逼迫孩子用已掌握的英语知识表达生活中遇到的一切,用英语思考。我就是这样做的。我儿子在美国长大,他把英语当成母语。平时,我总是要求他用汉语表达,英语、汉语交换使用。有一天,我教他中国儿歌:“红公鸡绿尾巴,一头扎到地底下。”我问他,这句儿歌里的“扎到地底下”用英语怎么说?他马上回答:“Zoom into the ground.”我吃了一惊。我是北大外语系教授,还是第一次知道可以这样说,不过,确实挺准确。这就是生活的英语,机智、有趣而有效。
我学了这么多年英语,经验就是必须随时用两种语言进行描述。有一次,我不知道收费站可以起落的横杆用英语怎么说。儿子不假思索地说:“爸爸,这叫stop-and-go。”我大喜,夸道:“太感谢你了!爸爸查词典也没查出来。”
先进的学习能力
记:大家都知道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您为什么要强调学习能力的先进性呢?难道有落后的学习能力吗?
王:培根那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常常被引用,但这句话现在需要重新思考。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知识的内涵是封闭的、独断的、书本上的、属于少数人的,只要读透了大家公认的几本书,就有资格叫知识分子。中国古代也是这样,读透四书五经,会写八股文,就有机会进入精英阶层,完成教育的第一层梦想。“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如果现在还用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不仅效率低下,简直是死路一条。 互联网的诞生要求我们重新认识“知识”这个概念。传统的靠记忆就能掌握的知识在这个时代已经越来越少。知识已不再是力量,学习能力才是真正的力量。所谓学习能力,本质上说就是“迅速提炼有用信息,并且制造有用信息的能力”。所以,我从来不要求孩子背唐诗,背《三字经》《弟子规》,因为那个时代已经过去。
工业革命以后,就是数字化时代、互联网时代,人类在伸展了四肢后真正腾飞了,解放了大脑。现在,任何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育理念都是让学生退化,相当于你有了飞机还坐着毛驴车进京一样,会损失掉人生最宝贵的时间和生命。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不再是集群的,不再是官方的,也不再是个人的。在这个时代,所谓“知识就是力量”,就是看你能否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对你来说有用的信息,屏蔽掉垃圾信息。所以,学习能力的先进性首先意味着要走进互联网世界。
记:可是,现在大多数家长排斥互联网,唯恐孩子染上网瘾,耽误了学习。
王:家长把互联网视为洪水猛兽,是因为互联网对家长来说不重要,他们不是靠互联网成功的。但是对现在的孩子来说,互联网不仅是生存的工具,更是生命的基本构架。现在不仅是互联网时代,而且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如果教育的目标不是以面向移动互联网平台和工具的话,培养出来的也只能是20世纪上半叶的人才。互联网的巨大力量已表明它不再是虚拟空间,而是真正的社会现实。因此,在这个时代,孩子一定要走在互联网的最前沿,要了解现在人类智力能够提供我们获取人生资源的那些最有效的工具。如果这些不行,孩子今后的发展就无从谈起了。
现在,美国孩子考试时是人手一台电脑,什么知识、公式都可以搜索。我当年读研究生时,在美国考微积分,教授给了我一张卷子,还把所有公式也给了我,我还以为发错了。在中国,教授是不会给你公式的,考试的45分钟时间里,要花40分钟时间来回忆公式。公式为什么要回忆?古人已经证明出来了嘛!
记:看来,我国的教育有落伍之嫌。
王:学习如果不是基于对这个时代本质的领悟,就是落伍。中国家长限制孩子上网,在美国人看来是匪夷所思的事。网上有不健康的东西,那公路上还有车祸呢,难道要声讨汽车?如果家长限制孩子上网,那么孩子的教育已经失败一半了。家长的智慧不是体现在对教育的内容有所引领,而是要有方向性的判断,不能人云亦云。
蓬勃的创造力
记:近年来,中国教育界对培养学生创造力越来越重视,但仍停留在认识阶段,家长则对此很茫然,不知从何处下手。您有何高见?
王:创造力不足是教育的悲哀,更是民族的悲哀。未来是创意的时代,而现在中国很多产品是模仿外国的,从外形模仿到核心技术模仿,在某领域内引领世界的公司有几个?想想看,韩国人拍出的电影让全亚洲人为之哭泣;日本人制造的汽车美国人都想开;芬兰的诺基亚手机全世界都在用,而我们有什么东西拿得出手?我们必须思考。有调查显示,中国学生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不客气地说,这样的教育是最失败的,孩子的灵性都被扼杀光了!
记:是的,这方面的统计数字触目惊心。那么,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家长应该做些什么?
王:创造力有很多层面,对孩子来说,我认为就是“好奇 实践”。我来举例说明。
我儿子10岁的时候,有一天他问我能不能给家里装一条网线,再给电脑装一个网卡?我说不行。一周后他又问我,爸爸你的手机能不能上网。我说能。他说,你能不能给我买一条线连在电脑上。我说我没有线,但你能用我的手机。后来他又问我,你的手机有没有蓝牙功能?我说有。他说,那就行了!晚上,他要借我的手机用,然后很快他就大喊:“连上了!连上了!”原来,他通过手机的上网功能和蓝牙功能,用电脑连接了互联网,而且速度还挺快!
还有一次,儿子12岁的时候,要求我给他买一部iPhone手机,因为他的同学都有了。我和他妈妈一商量,决定不买,因为想要一部iPhone是他的真实愿望,他一定会坚持要的,不妨考验考验他。果然,没有得到iPhone,小家伙就想别的办法。他在互联网查找资料,深入研究,用几款软件配合,居然用他的ipod touch(一款苹果便携产品,没有电话功能)打电话给他妈妈。
记:感觉您是在故意难为孩子,给孩子设置障碍,不怕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吗?
王:孩子的愿望有的是真的,强烈而持久,有的是假的,一时冲动或仅仅是从众心理使然,如果家长不答应,孩子就放弃,那这个愿望根本不值得满足,如果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提某个愿望,那一定是他的好奇心所在,更不能轻易满足,而要一步一步引导他,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试想,如果我当初给儿子接通了网线,买了一部iPhone手机,他还会有钻研的兴趣吗?多半不会有。正因为欲望没有得到满足,他的好奇心才被调动起来。接下来,他的一系列钻研活动就是实践。我觉得,一旦让孩子养成了动手习惯,创造力就诞生了。他成功了,不仅如愿上了网,得到了一部很酷的“电话”,而且自我培养了创造力,还收获了大家的交口称赞。这是家长激发孩子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编辑:陈彤】
著名英语教学专家、美语思维学习法创始人。1984年获北京大学英国语言文学学士学位,留校任英语系助教、讲师。1987~1988年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英语系访问学者。1990年自费赴美留学,1993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1994年进入美国著名“贝尔传讯研究所”工作,任软件工程师。1996年10月回国,加入北京新东方学校创业团队,先后担任北京新东方学校主管教学与培训的常务副校长、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新东方教育集团产业副总裁及董事长。与俞敏洪、徐小平并称新东方“三驾马车”,学生们则尊称他为“口语教父”。
王强先生是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创始人之一,学贯中西的教育家。他认为我国现行的教育存在诸多弊端,甚至整体来看是失败的,而在现行应试教育体制不彻底变革的情况下,要培养真正的精英,只能依靠家庭教育。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他。
什么是精英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是著名的英语教学专家,但今天我们不谈怎么学英语,我们来谈家庭教育,好吗?
王强(以下简称王):非常乐意,我也是一个父亲。
记:您认为家庭教育重要吗?它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王: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理论上来说,教育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层面,三足鼎立,缺一不可。从教育实践上看,家庭教育对中国教育来说更重要,因为中国当下的学校教育问题太多,几乎是失败的,而且短期内看不到改变的迹象,所以只能靠家庭教育了。
记:有人说中国应试教育其实是精英教育,您同意这个说法吗?
王:中国的中小学校追求升学率,中国的家长望子成龙,给人的感觉是在培养精英,但精英不是大学生的代名词,它有着更深刻的含义。
记:人们普遍认为,从小学习好,考上大学,最好是名牌大学,毕业后找到高薪工作,出人头地,当官,发财,这样的人就是精英。
王:“精英”一词最早出现在17世纪的法国,意指“精选出来的少数优秀人物”。对精英,我是这样理解的:第一,精英是被挑选出来的。考试、竞赛都是挑选的方式。第二,精英是百里挑一的少数人,不可能大家都是精英。第三,精英要有出众的能力。第四,精英是社会的精英,要承担社会责任,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准和精神诉求,不是用来追求个人享乐的。
记:最后一点让我想到了“克己复礼”这个词。
王:没错,精英就是需要克己复礼的精神和觉悟,正如电影《蜘蛛侠》中那句著名的台词:“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
记:如果现在问家长,还愿不愿意让孩子做精英,家长会怎样回答呢?
王:我相信中国的家长还是会选择全力培养自己的孩子做精英。
记:您这么有信心?
王:当然。看看现在中国家长对教育的投资就知道什么叫不遗余力了,全世界有哪个民族能做到?在国家教育投资明显不足的当下,其实是家长在支撑国民的教育。中国家长这样做不是为孩子吃饱穿暖那么简单,他们骨子里有崇高的社会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
记:那么,您认为家长应该怎样培养孩子成为精英呢?您从事教育工作这么多年,在这方面一定有不少心得。
王:首先,我认为培养精英,家庭教育应该唱主角;其次,精英之所以杰出,是因为具备三大能力:强大的语言能力、先进的学习能力和蓬勃的创造力。
强大的语言能力
记:那我们先来谈谈语言能力。为什么要把语言能力排在第一位?
王:语言在生活中有两个用途,一个是自我表达,一个是和群体交流。没有语言能力的人,我们基本认为他有自闭倾向。自闭的人可能独自做出惊天动地的成绩,比如爱因斯坦和贝多芬,但他们在社会群体中属于不能跟人合作的人,虽然他们是天才,但他们是孤独的天才。一般人达不到天才的程度,因此我们要交流,因为我们是交流的动物、社会的动物,而不是个人的动物。
记:您所说的语言能力,指的是母语还是外语?
王:两种语言都非常重要,而母语比外语更重要。
记:关于学外语,您是权威。请问,您对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双语教学怎么看?
王:据我观察,现在我国中小学推行的双语教学,根本不叫双语,因为母语和外语是割裂的。所谓双语,是用两种语言对应同一事物,即母语和外语能够互相交换知识。即使在中国的大学里,双语也只是形式。大学生的心智已经成熟,但是语言还没有成熟,学英语不思考、不实践,这是教育失败的症状之一。中国人学英语,还停留在大量背单词,然后和汉语一一对应的基础阶段,单词量越大考试分数越高,事倍而功半。一本砖头那么厚的《朗文英语词典》,解词部分总共使用了不重复的2500个单词,就是强调英语的应用性,说明语言是生活技能,是交流工具,而不是考验记忆力的死板的东西。
记:家长有办法予以矫正吗?
王:对中小学生,有一个办法很有效,就是家长逼迫孩子用已掌握的英语知识表达生活中遇到的一切,用英语思考。我就是这样做的。我儿子在美国长大,他把英语当成母语。平时,我总是要求他用汉语表达,英语、汉语交换使用。有一天,我教他中国儿歌:“红公鸡绿尾巴,一头扎到地底下。”我问他,这句儿歌里的“扎到地底下”用英语怎么说?他马上回答:“Zoom into the ground.”我吃了一惊。我是北大外语系教授,还是第一次知道可以这样说,不过,确实挺准确。这就是生活的英语,机智、有趣而有效。
我学了这么多年英语,经验就是必须随时用两种语言进行描述。有一次,我不知道收费站可以起落的横杆用英语怎么说。儿子不假思索地说:“爸爸,这叫stop-and-go。”我大喜,夸道:“太感谢你了!爸爸查词典也没查出来。”
先进的学习能力
记:大家都知道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您为什么要强调学习能力的先进性呢?难道有落后的学习能力吗?
王:培根那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常常被引用,但这句话现在需要重新思考。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知识的内涵是封闭的、独断的、书本上的、属于少数人的,只要读透了大家公认的几本书,就有资格叫知识分子。中国古代也是这样,读透四书五经,会写八股文,就有机会进入精英阶层,完成教育的第一层梦想。“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如果现在还用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不仅效率低下,简直是死路一条。 互联网的诞生要求我们重新认识“知识”这个概念。传统的靠记忆就能掌握的知识在这个时代已经越来越少。知识已不再是力量,学习能力才是真正的力量。所谓学习能力,本质上说就是“迅速提炼有用信息,并且制造有用信息的能力”。所以,我从来不要求孩子背唐诗,背《三字经》《弟子规》,因为那个时代已经过去。
工业革命以后,就是数字化时代、互联网时代,人类在伸展了四肢后真正腾飞了,解放了大脑。现在,任何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育理念都是让学生退化,相当于你有了飞机还坐着毛驴车进京一样,会损失掉人生最宝贵的时间和生命。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不再是集群的,不再是官方的,也不再是个人的。在这个时代,所谓“知识就是力量”,就是看你能否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对你来说有用的信息,屏蔽掉垃圾信息。所以,学习能力的先进性首先意味着要走进互联网世界。
记:可是,现在大多数家长排斥互联网,唯恐孩子染上网瘾,耽误了学习。
王:家长把互联网视为洪水猛兽,是因为互联网对家长来说不重要,他们不是靠互联网成功的。但是对现在的孩子来说,互联网不仅是生存的工具,更是生命的基本构架。现在不仅是互联网时代,而且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如果教育的目标不是以面向移动互联网平台和工具的话,培养出来的也只能是20世纪上半叶的人才。互联网的巨大力量已表明它不再是虚拟空间,而是真正的社会现实。因此,在这个时代,孩子一定要走在互联网的最前沿,要了解现在人类智力能够提供我们获取人生资源的那些最有效的工具。如果这些不行,孩子今后的发展就无从谈起了。
现在,美国孩子考试时是人手一台电脑,什么知识、公式都可以搜索。我当年读研究生时,在美国考微积分,教授给了我一张卷子,还把所有公式也给了我,我还以为发错了。在中国,教授是不会给你公式的,考试的45分钟时间里,要花40分钟时间来回忆公式。公式为什么要回忆?古人已经证明出来了嘛!
记:看来,我国的教育有落伍之嫌。
王:学习如果不是基于对这个时代本质的领悟,就是落伍。中国家长限制孩子上网,在美国人看来是匪夷所思的事。网上有不健康的东西,那公路上还有车祸呢,难道要声讨汽车?如果家长限制孩子上网,那么孩子的教育已经失败一半了。家长的智慧不是体现在对教育的内容有所引领,而是要有方向性的判断,不能人云亦云。
蓬勃的创造力
记:近年来,中国教育界对培养学生创造力越来越重视,但仍停留在认识阶段,家长则对此很茫然,不知从何处下手。您有何高见?
王:创造力不足是教育的悲哀,更是民族的悲哀。未来是创意的时代,而现在中国很多产品是模仿外国的,从外形模仿到核心技术模仿,在某领域内引领世界的公司有几个?想想看,韩国人拍出的电影让全亚洲人为之哭泣;日本人制造的汽车美国人都想开;芬兰的诺基亚手机全世界都在用,而我们有什么东西拿得出手?我们必须思考。有调查显示,中国学生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不客气地说,这样的教育是最失败的,孩子的灵性都被扼杀光了!
记:是的,这方面的统计数字触目惊心。那么,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家长应该做些什么?
王:创造力有很多层面,对孩子来说,我认为就是“好奇 实践”。我来举例说明。
我儿子10岁的时候,有一天他问我能不能给家里装一条网线,再给电脑装一个网卡?我说不行。一周后他又问我,爸爸你的手机能不能上网。我说能。他说,你能不能给我买一条线连在电脑上。我说我没有线,但你能用我的手机。后来他又问我,你的手机有没有蓝牙功能?我说有。他说,那就行了!晚上,他要借我的手机用,然后很快他就大喊:“连上了!连上了!”原来,他通过手机的上网功能和蓝牙功能,用电脑连接了互联网,而且速度还挺快!
还有一次,儿子12岁的时候,要求我给他买一部iPhone手机,因为他的同学都有了。我和他妈妈一商量,决定不买,因为想要一部iPhone是他的真实愿望,他一定会坚持要的,不妨考验考验他。果然,没有得到iPhone,小家伙就想别的办法。他在互联网查找资料,深入研究,用几款软件配合,居然用他的ipod touch(一款苹果便携产品,没有电话功能)打电话给他妈妈。
记:感觉您是在故意难为孩子,给孩子设置障碍,不怕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吗?
王:孩子的愿望有的是真的,强烈而持久,有的是假的,一时冲动或仅仅是从众心理使然,如果家长不答应,孩子就放弃,那这个愿望根本不值得满足,如果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提某个愿望,那一定是他的好奇心所在,更不能轻易满足,而要一步一步引导他,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试想,如果我当初给儿子接通了网线,买了一部iPhone手机,他还会有钻研的兴趣吗?多半不会有。正因为欲望没有得到满足,他的好奇心才被调动起来。接下来,他的一系列钻研活动就是实践。我觉得,一旦让孩子养成了动手习惯,创造力就诞生了。他成功了,不仅如愿上了网,得到了一部很酷的“电话”,而且自我培养了创造力,还收获了大家的交口称赞。这是家长激发孩子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