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助力维稳工作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w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治安问题是社会各种矛盾的综合反映,必须动用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运用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并作为全社会的共同任务,长期坚持下去。”
  ——摘自1991年3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
  随着当前社会管理要素日趋增多,难度不断增大,单靠传统手段已经难以实施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对此,各地围绕中央统一部署纷纷尝试发挥信息化手段在维护社会综稳定中的作用,旨在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维稳工作信息系统,构建维稳工作信息化平台,提高新形势下维稳工作信息化水平。
  一、目前各地维稳工作的信息化模式
  1、“1+3+N”的深圳模式。
  有着1200多万流动人口的深圳,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面临着社会治安、城市管理、人口管理、社会事业建设等诸多严峻挑战。深圳市从一张小小的居住证入手,建设了“1+3+N”信息化应用模式,把流动人口的就业登记、居住证申办、居住登记三个信息采集入口为一体,使得流动人口信息与劳动就业和房屋租赁信息挂钩,突出服务功能,构建了落地化、动态化、精细化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
   “l+3+N”信息化应用系统中的“1”是指市政府的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平台;“3”是指居住证信息系统、就业登记信息系统和出租屋综管系统,分别由市公安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及市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综管办管理;“旷是指拓展信息源和应用系统,包括公安机关重点人员管控、违法犯罪信息、网络矩阵社会信息、出入境信息等系统以及计生、教育、市场监督等部门的信息资源;通过“1”的平台,实现联网共享,系统掌握了办证人居住、就业、社保、计生、教育等38项基础信息,形成了“三合一”闭环式管理机制,人口信息与劳动就业和房屋租赁信息双挂钩,用工必须录入系统,就业才能长期租房,设置“休眠”和“激活”方式,确保信息动态准确。
  深圳市在创新维稳工作机制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有效整合社会管理资源,以流动人口管理为核心,以信息化为重点,以制度化、网络化建设为支撑,极大增强了维稳工作实效,有力确保了社会和谐稳定。
  2、“积极构建五大平台”的湖北宜昌模式。
  湖北省宜昌市积极探索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体系来实现维护社会稳定这一目标。宜昌市围绕“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目标,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构建“五大平台”。一是建立社区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以社区网格为信息收集基本单元,一次采集、统一审核、集中交换、多方共享。二是建立全市人口信息分类管理平台。依托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交换和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实现人口信息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从单项管理到综合管理。三是完善社会矛盾联动化解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社区、街办、部门三级扁平化的上下协同和联动。四是建立公众诉求信息管理平台。整合部门热线电话、政府门户网站、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多种受理方式,畅通政民互动渠道。五是建设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将城市部件、事件科学分类,通过网格管理员收集、上报、核实城市管理相关信息,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各种问题。
  二、目前维稳信息化存在的不足及解决办法
  目前维稳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尚未建立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信息传递杂乱无序。
  目前的维稳信息报送传递过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杂乱无章的情形,传递速率慢、存档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由此也造成了工作时机贻误,影响了工作开展,导致维稳工作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所以,建立一个规范的信息传递网络平台,确保维稳信息高速传递、规范管理、高效使用,是做好当前维稳信息工作的一个重点。
  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采取建立统一的维稳信息中心。比如可以在县市级建立维稳信息中心,具体负责维稳信息工作的明确一名计算机操作技能较强的专门人员负责各乡镇及县直各单位上报信息的微机录入和档案管理。维稳信息指定专门人员负责维稳信息报送管理系统的管理,具体负责维稳信息员的日常管理、工作督查(为避免增设机构、增加人员,增加财政负担,乡级维稳中心可设在乡镇综治中心,实行两个牌子一套人马)。加强维稳信息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培训。报信息的录入、上报和管理。
  维稳信息系统建设是在新形势下加强维稳基层基础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它的建成和应用,对于提升维稳质量和水平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各地社会管理工作对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探索与深入,信息化必将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通讯地址:福建省泰宁县人民检察院,福建三明354400)
其他文献
一、 何谓宪法司法化?  在确保公民基本权利、自由及保障的宪政理论前提下,“宪法司法化”一词包括两个含意:(一)当宪法中所规定的权利、自由及保障尚未透过具体法律予以落实成为可执行时,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时能否直接适用或引用宪法条文?在这种意义上,宪法司化法意味着宪法司法化适用性。如果宪法权利没有得到具体法律落实,司法机关又不能适用宪法条文作为审案依据,无疑宪法所提倡的权利保护便形同虚设。(二)在司
期刊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视国家法律和人民生命财产不顾,长期隐藏于国有矿区,组织不法人员潜入井下窿道从事非法盗采国家矿资源违法活动,不仅造成国家矿资源大量被盗,而且在不同程度上扰乱矿山的安全生产秩序,甚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引发一系列不利于社会稳定因素,目前此类案件呈现为屡查不止,屡打不尽的局面。地方各级政府都曾一度下决心加大打击力度,杜绝类似案件的发生,但在相关
期刊
林业部门是权利集中、垄断性强、关系民生的重点行业领域,也是职务犯罪易发的领域。中央和自治区在林业方面的财政补贴比较多,加上林业部门工作人员思想素质良莠不齐,近年来我县林业部门职务犯罪频发,特别是乡镇基层林业站发生的职务犯罪案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近年来我院反贪局共查处林业系统案件4件4人,反渎局共查处林业系统渎职案件2件2人,其中乡镇基层林业站人员犯罪的占60%。现在林业工作越来越被重视,
期刊
根据我国刑法第25条第一款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这一规定高度概括了共同犯罪的内在属性,体现了共同犯罪成立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即共同犯罪要求二个以上的行为主体不仅要有共同的犯罪故意而且还必须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共同犯罪相对于单独犯罪而言,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指各行为人在共同犯罪故意支配下实施的犯罪行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对各个行为主体犯罪行为的孤立评价。  共同犯罪的成立,
期刊
讯问犯罪嫌疑人和询问证人是反贪侦查工作中经常要做而且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反贪办案,离不开讯问和询问这一人与人打交道的关键环节。尤其是讯问犯罪嫌疑人,其成功与否,往往决定案子的成败。讯问工作开展的好,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份关键的证人证言其作用也不亚于一份认罪的口供。所以,在反贪侦查的整个过程中,检察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讯问和询问的风险性,要把讯问和询问看的同等重要,不能厚此薄彼。下面,笔
期刊
强制性侦查措施,是指侦查机关采取的涉及限制或剥夺个人人身自由、财产、隐私等权利的措施,包括: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五种法定强制措施,也包括诸如搜查、扣押、查询、冻结、通缉、秘密监听等侦查措施。强制性侦查措施对于收集、保全证据,确保没收顺利进行,及时挽回被害人财产损失等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实践中由于侦查机关在适用强制措施和搜查、扣押、冻结等强制性侦查措施过程中存在违法办案现象,使公民的
期刊
审判委员会是人民法院的最高议事机构,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其主要任务和职能是总结审判工作经验,讨论决定重大的或者疑难的案件和其他审判工作问题。《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十一条第三款规定:“各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由院长主持,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可以列席”。检察机关通过列席审判委员会会议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实现司法公正。列席会议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监督。   一、实行检察长列席制度的意义  一是可以更直接更有
期刊
摘 要:随着五部委《关于对司法工作人员在诉讼活动中的渎职行为加强法律监督的若干规定(试行)》的出台,长期以来挂空的检察院调查权和三大诉讼法赋予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权终于有了可执行的依据,“建议更换办案人” 权作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一个重要权力,在《规定》中也得到了明确的规定。作者在浅读《规定》的基础上,试着从更换办案人的前提、更换办案人员的条件、更换办案人建议的调查、更换办案人建议提出的主体、以及对
期刊
现代文明社会以“和谐”和“法治”作为其两大目标,就是要尽量消解纠纷。在法治社会,最具权威的纠纷解决方式无疑是诉讼方式,但却并非是唯一可行的解决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的社会纠纷都是通过诉讼解决的,也并非都适合,更不可能完全解决。故必然要求相应的提供多元化的纠纷化解机制,这就意味着其构成体系是多元的,而主要是由诉讼和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两部分组成。以建立一个贴近大众、人性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提供多元
期刊
【基本案情】  2010年9月2日下午4时许,吸毒者兰某打电话给犯罪嫌疑人李某问能否帮忙买到冰毒,犯罪嫌疑人李某便通过电话联系吕某欲介绍兰某购买200元冰毒,并约定了交易地点,后犯罪嫌疑人李某带兰某到交易地点。这次电话联系吕某时,吕某已被公安机关控制,在公安机关的监视下,吕某与犯罪嫌疑人李某约定了交易地点,当犯罪嫌疑人李某带兰某到交易地点,等侯吕某时被公安机关抓获。  【分歧意见】  第一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