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1919年1月26日上午,大地一片雪白,杭州皮市巷,一位高个子的中年男人,正踏着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位于3号的白屋前。当他正欲敲门时,门却吱嘎一声地开了,于是便有了以下这样的对话——
啊呀呀,是子渊啊,快进快进!
大白,这样的天气侬也要出门啊?
我想去看看雪景啊。
呵呵,这杭州可全成了白屋了。
…………
两个中年男人,口中哈着热气,像孩子一样兴奋地谈论着昨夜的这场大雪。
是啊,这一场大雪,给了杭州一些久违的清冽和温情。而这个叫子渊的中年人,没有因为一场雪而不出门,却反倒因为大雪的到来,使得他来到皮市巷的脚步更为急促。这个子渊便是经亨颐先生,时任浙江一师的校长并兼浙江教育会的会长,而这白屋的主人,便是诗人刘大白。
时光穿越97年。这一段虚拟的对话,如一闪而过的某个碎片。
虚构一下两个民国人物的对话及场景,这只是写作的小技,何况这又是有当事人的日记作为依据的。不过我在这里还是露了破绽,从97年后的今天来看,这样的破绽正是我写作这篇小文的缘由。
破绽之一是经先生是从什么地方来到皮市巷3号的,从英士街(平海路)的省教育会,还是梅东(登)高桥的浙一师?还有他是怎么来的,真的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来的,还是坐黄包车来的?传闻在1919年时,这位校长已经有专车了,那么,是人力车还是小汽车呢?他的车夫月薪是多少呢?
而这一切日记中并没有记载。
没有记载的是不是更为重要?至少,我是感兴趣的。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只是在纠结一些极小极碎的事情,比如,从皮市巷到梅东(登)高桥,步行大概要走多长时间,那么走到英士街呢?
有一阵子,我站在平海路上四处张望,61号是还在,但是我知道的,一百年前这条街上住过的那些名人故址,已经完全不可寻觅了,一拨又一拨的城市建设在挺进,很多文脉只是停留在纸上或仿旧建筑了。
皮市巷、大塔儿巷、小营巷,那一带我也是经常去看看的,你想想写出雨巷的戴望舒,那也都是就近入宗文中学的。年初在南京访98岁的朱老先生(杭州飞机制造厂学员),还能背得出宗文的校歌,那是一种什么感觉?今天上城区的一些地方,一度被叫作杭州的中城区。我的同学杭师大教授刘晓伟,几十年来一直在跟时间赛跑,拍老街、老巷、老水井,现在百度上的好多内容其实都是出自于他,或者说钟毓龙先生的《说杭州》之后,就再没有类似的读本了。而他只是以一个老杭州人的身份在做这种抢救式的事情,非名非利。他拍出的照片,并不像朋友圈那些人的惊呼:三十年前的杭州美极了!对不起,我不要那种美,我要的是真实。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他说,如果他错了,那就几乎全都错了。有一年,规划城建要搞个城市建设展一类的,把他的东西也做成了展板,但当预看审查时,被表示他的那些“破烂”是不适宜杭州的“伟大成就”的。
2015年初,我也跟文史专家姜青青老师做了一件不适宜的事情,提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恢复杭州的一些古街巷(地名),至少在某些牌子上要加一个括号。我们的文字做了不少的定语和修饰。有关方面倒是很客气的,最后各送了我们一套《杭州地名志》。
于是,我继续寻寻觅觅,我也知道大学路场官弄的郁达夫和王映霞的风雨茅庐要重新开放了,因为郁是国家民政部承认的抗日烈士,这是完全应该的。但要知道,诸多的故居并不是那么红色的,或者说是白里透红与众不同的,比如刘大白先生住过的皮市巷3号的白屋,共产党和共青团在杭州(浙江)的第一个支部都是诞生在这个屋子里的,大白的那些学生,后来都是浙江红色党团的领袖,而刘大白自己也的确是个国民党员,官至教育部次长。然而浙江出去的一些读过书又搞政治的人,最后并没有登上天安门城楼,像第一个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最后是以语言学家立世的;音乐家施光南的父亲金华人施存统,一生都在后悔1927年曾经退党的事情……
香溢大酒店的墙基是有一块莫名的牌子的,好像是说杭州的党团都是在这个墙角里诞生的,这是英雄莫问出处的气派吗?当然不能怪酒店的,酒店十多年前能立一块碑已经是不错的了。
好在无聊总会有聊,无趣也会变得有趣,去年在新昌档案馆,我查到了经亨颐校长在杭州的家址,竟然是住在杭州头发巷的,然后我就开始搜集“头发”了。头发巷老底子是卖头发(假发、发饰)的,正如皮市巷、羊血弄、剪刀巷这种,完全可以望文生义。
于是,我从头发巷走到了皮市巷,发现这是一段很短的路,这却让我走了5年。这5年头发掉了又长,长了又掉,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一定是要移情别恋的。同样是皮市巷3号,我发现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第一期学员中有一个叫丁炎的杭州人,他的通讯地址竟然就是皮市巷3号,然而他在1942年已经为国殉职了。那么头发巷呢,在丁丙之外也还有故事的呀。
所以,同样是皮市巷,或者同样是头发巷,另一个故事可能已经开始了。
啊呀呀,是子渊啊,快进快进!
大白,这样的天气侬也要出门啊?
我想去看看雪景啊。
呵呵,这杭州可全成了白屋了。
…………
两个中年男人,口中哈着热气,像孩子一样兴奋地谈论着昨夜的这场大雪。
是啊,这一场大雪,给了杭州一些久违的清冽和温情。而这个叫子渊的中年人,没有因为一场雪而不出门,却反倒因为大雪的到来,使得他来到皮市巷的脚步更为急促。这个子渊便是经亨颐先生,时任浙江一师的校长并兼浙江教育会的会长,而这白屋的主人,便是诗人刘大白。
时光穿越97年。这一段虚拟的对话,如一闪而过的某个碎片。
虚构一下两个民国人物的对话及场景,这只是写作的小技,何况这又是有当事人的日记作为依据的。不过我在这里还是露了破绽,从97年后的今天来看,这样的破绽正是我写作这篇小文的缘由。
破绽之一是经先生是从什么地方来到皮市巷3号的,从英士街(平海路)的省教育会,还是梅东(登)高桥的浙一师?还有他是怎么来的,真的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来的,还是坐黄包车来的?传闻在1919年时,这位校长已经有专车了,那么,是人力车还是小汽车呢?他的车夫月薪是多少呢?
而这一切日记中并没有记载。
没有记载的是不是更为重要?至少,我是感兴趣的。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只是在纠结一些极小极碎的事情,比如,从皮市巷到梅东(登)高桥,步行大概要走多长时间,那么走到英士街呢?
有一阵子,我站在平海路上四处张望,61号是还在,但是我知道的,一百年前这条街上住过的那些名人故址,已经完全不可寻觅了,一拨又一拨的城市建设在挺进,很多文脉只是停留在纸上或仿旧建筑了。
皮市巷、大塔儿巷、小营巷,那一带我也是经常去看看的,你想想写出雨巷的戴望舒,那也都是就近入宗文中学的。年初在南京访98岁的朱老先生(杭州飞机制造厂学员),还能背得出宗文的校歌,那是一种什么感觉?今天上城区的一些地方,一度被叫作杭州的中城区。我的同学杭师大教授刘晓伟,几十年来一直在跟时间赛跑,拍老街、老巷、老水井,现在百度上的好多内容其实都是出自于他,或者说钟毓龙先生的《说杭州》之后,就再没有类似的读本了。而他只是以一个老杭州人的身份在做这种抢救式的事情,非名非利。他拍出的照片,并不像朋友圈那些人的惊呼:三十年前的杭州美极了!对不起,我不要那种美,我要的是真实。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他说,如果他错了,那就几乎全都错了。有一年,规划城建要搞个城市建设展一类的,把他的东西也做成了展板,但当预看审查时,被表示他的那些“破烂”是不适宜杭州的“伟大成就”的。
2015年初,我也跟文史专家姜青青老师做了一件不适宜的事情,提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恢复杭州的一些古街巷(地名),至少在某些牌子上要加一个括号。我们的文字做了不少的定语和修饰。有关方面倒是很客气的,最后各送了我们一套《杭州地名志》。
于是,我继续寻寻觅觅,我也知道大学路场官弄的郁达夫和王映霞的风雨茅庐要重新开放了,因为郁是国家民政部承认的抗日烈士,这是完全应该的。但要知道,诸多的故居并不是那么红色的,或者说是白里透红与众不同的,比如刘大白先生住过的皮市巷3号的白屋,共产党和共青团在杭州(浙江)的第一个支部都是诞生在这个屋子里的,大白的那些学生,后来都是浙江红色党团的领袖,而刘大白自己也的确是个国民党员,官至教育部次长。然而浙江出去的一些读过书又搞政治的人,最后并没有登上天安门城楼,像第一个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最后是以语言学家立世的;音乐家施光南的父亲金华人施存统,一生都在后悔1927年曾经退党的事情……
香溢大酒店的墙基是有一块莫名的牌子的,好像是说杭州的党团都是在这个墙角里诞生的,这是英雄莫问出处的气派吗?当然不能怪酒店的,酒店十多年前能立一块碑已经是不错的了。
好在无聊总会有聊,无趣也会变得有趣,去年在新昌档案馆,我查到了经亨颐校长在杭州的家址,竟然是住在杭州头发巷的,然后我就开始搜集“头发”了。头发巷老底子是卖头发(假发、发饰)的,正如皮市巷、羊血弄、剪刀巷这种,完全可以望文生义。
于是,我从头发巷走到了皮市巷,发现这是一段很短的路,这却让我走了5年。这5年头发掉了又长,长了又掉,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一定是要移情别恋的。同样是皮市巷3号,我发现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第一期学员中有一个叫丁炎的杭州人,他的通讯地址竟然就是皮市巷3号,然而他在1942年已经为国殉职了。那么头发巷呢,在丁丙之外也还有故事的呀。
所以,同样是皮市巷,或者同样是头发巷,另一个故事可能已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