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语来源于生活,服务于人们的交流。初中英语与小学相比内容丰富,表达多样,宾语从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成为理解和运用的难点。从生活场景中受到启发,现将宾语从句教学与生活实例联系在一起,利用准确、简单的事例,让学生学好宾语从句。
[关键词]生活场景 宾语从句 代表性事例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30031
一、明确初中英语宾语从句的要点
根据初中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考查重点,宾语从句的识别、引导词、时态、顺序是最为关键的部分,也是难以融会贯通的部分。从本质上看,宾语从句需要遵守三方面的规则。首先,这个句子处于宾语的位置,需要满足“主 谓 宾”方面的要求,受到整个句子的限制;其次,这部分是一个句子,每个句子都需要保持完整,遵守句子构成的原则;最后,“大句子”套“小句子”,他们之间需要合理的引导词进行联系。所有的组合和变化都是这三方面规则灵活的外在表现。只要从这三个方面将宾语从句教学中的难点分类,并以适当的例子进行区别,就可以帮助学生将宾语从句的难点一一破解。
二、初中英语宾语从句生活场景教学的具体过程
在宾语从句教学之前,需要将其难点进行梳理,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正确的、标准的评判原则。现将宾语从句的基本知识做成如下表格。
宾语从句
引导词①that 只起连接作用,可以忽略②if/whether表示“是否”时不可省略③各种疑问代词、副词引导句子(w__, how)
语序宾语从句一律使用陈述句语序
时态①主句一般现在时,从句不限②主句一般过去时,从句过去某个时态③从句是真理,一般现在时
从这个表格看,宾语从句教学的难点可以分类、分块逐一解决。从生活中找到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标准。
1.巧用“考试后心理”,讲解if/whether 宾语从句
每个学生都需要经过多次考试,每次考试都会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考完后,学生总会问自己一个问题“这次考试自己是不是进步了?”基于这样的现实体验,将if/whether 宾语从句的教学与之相结合,为学生呈现出英文版的“考试后心理”。整个教学过程如下。
师:同学们,每次等成绩时你们心里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生:考得怎么样?是不是退步了?是不是有很多错误?
师:现在,老师用一句英文概括你们考试后的心理活动。“I don’t know if/whether I can pass the exam.”这也是宾语从句中常见的一种形式,是以if/whether 引导的宾语从句。
2.利用一首歌曲,讲解宾语从句语序
宾语从句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这些生活场景中的内容都可以成为引入宾语从句的教材。在宾语从句教学的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由Backstreet Boys演唱的歌曲As long as you love me,带领学生一起跟唱,让学生熟悉循环句“I don’t care who you are.”在学生新鲜劲过去之后,针对这句歌词让他们思考宾语从句,整个教学过程如下。
师:同学们,“I don’t care who you are”就是宾语从句。这个句子与宾语从句的原则对应吗?
生1:“who you are”是完整的句子,不缺成分,此处that已省略。
生2:“who you are”的系动词在主语后面,是正常的陈述语序。
生3:这是“who”引导的宾语句子,在宾语从句中是表语。
师:同学们,这是一个典型的以“who”引导的宾语从句。大家可以将其作为简单宾语从句的标准,学会处理宾语从句的语序。
3.利用生活语言习惯,确定主句从句时态关系
主从时态的确定是学生难以把握的知识点之一。语言来源于生活,时态上的区别,是为了更方便地交流而形成的。主句从句的时态变化并不用死记硬背,可以根据生活中交流的具体场景进行把握。
例如:①—I don’t know why you didn’t watch the football match.
—I was doing my homework.
②I didn’t know who left the message.
从以上两个例子看出,现在可以说过去的事、现在的事、未来的事,时态上不会有限制;过去说的任何事情、做的任何动作都是发生过的,都是过去式。从语言习惯上看,学生不用刻意背诵时态规则,根据生活语言习惯和思维,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过去的动作都是过去的,需要用过去的时态;现在的动作可以是过去、现在、未来,没有时态限制。
三、宾语从句知识与其他内容的结合
单纯地掌握宾语从句的规则和用法是不够的,还需要体验宾语从句与其他知识融合在一起后出现的新形式,从这些新形式中还原宾语从句,不断验证自己的评判原则。在初中阶段,一个英语问题会涉及多个英语知识点,这就容易使学生的头脑产生混乱,对语序、时态、引导词的判定出现偏差。
综上所述,要利用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讲解宾语从句,为学生提供评判对错的标准。在这样的教学方法指导下,学生会不断强化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最终厚积薄发,取得巨大的突破。
(责任编辑 黄 晓)
[关键词]生活场景 宾语从句 代表性事例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30031
一、明确初中英语宾语从句的要点
根据初中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考查重点,宾语从句的识别、引导词、时态、顺序是最为关键的部分,也是难以融会贯通的部分。从本质上看,宾语从句需要遵守三方面的规则。首先,这个句子处于宾语的位置,需要满足“主 谓 宾”方面的要求,受到整个句子的限制;其次,这部分是一个句子,每个句子都需要保持完整,遵守句子构成的原则;最后,“大句子”套“小句子”,他们之间需要合理的引导词进行联系。所有的组合和变化都是这三方面规则灵活的外在表现。只要从这三个方面将宾语从句教学中的难点分类,并以适当的例子进行区别,就可以帮助学生将宾语从句的难点一一破解。
二、初中英语宾语从句生活场景教学的具体过程
在宾语从句教学之前,需要将其难点进行梳理,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正确的、标准的评判原则。现将宾语从句的基本知识做成如下表格。
宾语从句
引导词①that 只起连接作用,可以忽略②if/whether表示“是否”时不可省略③各种疑问代词、副词引导句子(w__, how)
语序宾语从句一律使用陈述句语序
时态①主句一般现在时,从句不限②主句一般过去时,从句过去某个时态③从句是真理,一般现在时
从这个表格看,宾语从句教学的难点可以分类、分块逐一解决。从生活中找到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标准。
1.巧用“考试后心理”,讲解if/whether 宾语从句
每个学生都需要经过多次考试,每次考试都会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考完后,学生总会问自己一个问题“这次考试自己是不是进步了?”基于这样的现实体验,将if/whether 宾语从句的教学与之相结合,为学生呈现出英文版的“考试后心理”。整个教学过程如下。
师:同学们,每次等成绩时你们心里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生:考得怎么样?是不是退步了?是不是有很多错误?
师:现在,老师用一句英文概括你们考试后的心理活动。“I don’t know if/whether I can pass the exam.”这也是宾语从句中常见的一种形式,是以if/whether 引导的宾语从句。
2.利用一首歌曲,讲解宾语从句语序
宾语从句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这些生活场景中的内容都可以成为引入宾语从句的教材。在宾语从句教学的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由Backstreet Boys演唱的歌曲As long as you love me,带领学生一起跟唱,让学生熟悉循环句“I don’t care who you are.”在学生新鲜劲过去之后,针对这句歌词让他们思考宾语从句,整个教学过程如下。
师:同学们,“I don’t care who you are”就是宾语从句。这个句子与宾语从句的原则对应吗?
生1:“who you are”是完整的句子,不缺成分,此处that已省略。
生2:“who you are”的系动词在主语后面,是正常的陈述语序。
生3:这是“who”引导的宾语句子,在宾语从句中是表语。
师:同学们,这是一个典型的以“who”引导的宾语从句。大家可以将其作为简单宾语从句的标准,学会处理宾语从句的语序。
3.利用生活语言习惯,确定主句从句时态关系
主从时态的确定是学生难以把握的知识点之一。语言来源于生活,时态上的区别,是为了更方便地交流而形成的。主句从句的时态变化并不用死记硬背,可以根据生活中交流的具体场景进行把握。
例如:①—I don’t know why you didn’t watch the football match.
—I was doing my homework.
②I didn’t know who left the message.
从以上两个例子看出,现在可以说过去的事、现在的事、未来的事,时态上不会有限制;过去说的任何事情、做的任何动作都是发生过的,都是过去式。从语言习惯上看,学生不用刻意背诵时态规则,根据生活语言习惯和思维,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过去的动作都是过去的,需要用过去的时态;现在的动作可以是过去、现在、未来,没有时态限制。
三、宾语从句知识与其他内容的结合
单纯地掌握宾语从句的规则和用法是不够的,还需要体验宾语从句与其他知识融合在一起后出现的新形式,从这些新形式中还原宾语从句,不断验证自己的评判原则。在初中阶段,一个英语问题会涉及多个英语知识点,这就容易使学生的头脑产生混乱,对语序、时态、引导词的判定出现偏差。
综上所述,要利用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讲解宾语从句,为学生提供评判对错的标准。在这样的教学方法指导下,学生会不断强化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最终厚积薄发,取得巨大的突破。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