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明确办学定位是外语院校向多科性大学发展的关键和首要问题。同时外语院校作为传统上单科性院校无论在学科实力还是在师资配备等方面都与综合性大学有着较大差距,必须大力发展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才能在充满竞争的高等教育市场中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
【关键词】外语院校 办学定位 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a)-0252-02
1 外语院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1 区域经济发展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特别是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对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高质量的人才是当今社会急需的人才。以天津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天外)所在的天津市为例,随着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不断深入,天津市与日俱增的对外交流和友好往来、天津各行各业迅速扩大的国际合作和贸易往来,以及目前落户天津的近2万家涉外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等,都要求外语人才应是既懂外语又懂专业、既懂国际惯例又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特色人才。面对迅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我们必须主动转变教育思想,通过设置更多的与外语专业相关的外向型专业,调整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1.2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高校竞争的制度空间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也进入一个相对自由的阶段,国家给地方和高校更多的自主权。这对促进高校自身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机遇,但对于外语院校这种学科专业相对单一的高校来说,也带来了更多的竞争压力和挑战。我国加入WTO后国际教育机构的入驻给外语院校也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因此外语院校必须要抓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自由制度空间,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改变自身办学定位,实现外语院校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2 外语院校向多科性大学发展中的办学定位
高校办学定位的正确与否关系到高校发展的成败与进退。明确办学定位是外语院校向多科性大学转型的关键环节和首要问题。“十五”期间,天外从办学的战略层次、办学的具体指标上都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在学校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也对此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2.1 学校发展的战略定位
天外在对全国同类院校和天津市属高校进行深入调研并对自身情况进行全面衡量的基础上,制定了切合学校实际而又指引学校的战略定位。在努力实现更名外国语大学基础上,逐步实现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过渡,到2020年基本建成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是基于学校内部实际和外部环境做出的科学决策,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指南。
2.2 办学定位的体系
(1)规模定位:规模定位是协调处理高校发展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关系的前提。在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宏观背景下,做好规模规划和定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人力保障。目前天外学生规模定位在8000—10000人,逐步压缩英语等传统语言学科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新办专业和外向型专业的招生规模。到2010年,在校生规模达到11000人。
(2)学科定位:准确的学科定位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学校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的保证。外语院校更要合理处理好外语专业与非外语专业的关系。天外按照“稳定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内涵,提高办学层次”的发展思路,在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前提下,结合学校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继续申办本科专业和硕士点,积极争取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使学校基本建成一个在国内有影响力、在国际有知名度,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主体,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外国语大学。
(3)办学层次定位:外语院校向多科性大学发展中办学层次要实现稳步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要与总体的办学定位相一致。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天外在办学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发挥办学优势,为构建终生教育体系做出贡献。
(4)服务区域定位:外语院校为多科性大学更要立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好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天外作为天津市唯一一所外语类高校在服务区域上立足天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天津市建设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滨海新区的建设服务,为全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5)人才培养定位:外语院校向多科性大学发展,将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天外注重加强对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本科阶段“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研究生阶段注重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及研究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3 外语院校向多科性大学发展中的学校职能
众所周知,高等学校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在当今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外语院校如何根据自身定位,真正发挥高校的职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外语院校发展为多科性大学应该在学校职能的内涵和外延上有所变化。
3.1 建立以人为本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外语院校发展为多科性大学就要打破原来单一的外语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更加强调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要拓宽专业口径,满足学生主体的需要,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观。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改革都必须以人为本,克服外语单科院校学生知识面狭窄的不足,实施宽口径、厚基础教育,为学生毕业后的人生发展提供更广阔的选择余地,积极推进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克服以往过分强调外语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多渠道多途径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此外,利用新增设的非外语专业氛围,加强对学生人文知识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技术知识,更应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因此专业教育必须与综合素质教育相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相互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2 形成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纵横交错的科学研究氛围
外语院校多数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型高校。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抓教学,不重视科学研究工作。实际上,外语院校在向多科性大学转变中,学校工作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更应积极开展为教学服务的教学研究工作和应用研究工作,以解决教学工作和实际中出现的问题。
科研内容要体现外语专业特色和外语教育教学。针对社会需求和本校资源优势,确定个性化科研方向,搞好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建设,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发,在进行纵向研究的同时,积极承担来自地方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课题。天外在针对当前天津市乃至全国大中小学校学习外语的热潮开展了市级重点课题“从学前到大学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工作。
3.3 从学校自身特点出发,多渠道为社会提供服务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外语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人才和科研优势,多渠道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结合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有利机遇,天外充分发挥外语资源优势、外向型专业优势和对外交流的优势,通过开展横向合作、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实现了资源优势互补,为天津市及环渤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多学科的外语院校,更是发挥其多学科的资源优势,为地方企事业单位提供科技咨询等服务,让外语院校在社会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 外语院校向多科性大学发展中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办学优势和特色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外语院校作为传统上的单科性院校无论在学科实力还是在师资配备等都与综合型大学有着较大差距,必须大力发展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才能在充满竞争的高等教育市场中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
4.1 巩固办学优势,继续加大对外语学科的建设力度
外语学科是外语院校办学的基础,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每所外语院校都形成了一定的学科基础和学术积淀。可以说,外语学科是外语院校向多科性大学发展中的支柱和优势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一直是天外的核心学科,也是伴随学校成长的支撑学科。
(1)大力加强外语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根据外语学科各专业的中、长期规划和总体建设规划,采取积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出国进修或访问,引进具有较高学术素养的外籍教师加入师资队伍行列。形成了一支知识、学历、年龄、职称等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2)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是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为此,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进一步加强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努力建成校、市、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创建稳定的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教学改革研究力度。
(3)积极开展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学术研究活动。学校支持和鼓励外语教师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课题立项活动,通过开展举办外语学科的各类学术研讨会,不断提高教师学术水平,促进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
(4)加大对学科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近年来,学校全力打造品牌学科和专业,对学科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年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用于人才引进、改善教学和科研条件,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4.2 强化办学特色,建设多学科外国语大学
高校办学特色是其发展的生命线,也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里,多样化办学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当前国内各高校之所以十分重视办学特色的研究与建设,就是因为办学特色是提高办学效率、形成办学活力,进而使学校产生强大的生命力的关键。建设特色学科专业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是天外几年来向多科性大学发展中一直坚持的特色化建设之路。
4.2.1 整合学科力量,增设外向型交叉学科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近年来,天外进一步整合校内资源,增设了一些外向型学科,拓宽了专业口径。自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增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国际经济法)、新闻学(国际新闻)、国际政治、对外汉语等外向型本科专业,在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增加了与外语和外事相关的本科专业,目前,天外共有26个本科专业,其中外语类专业11个,外向型专业15个,非外语类的外向型专业的增设和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学校建设多学科外国语大学的力度。外语类学科与非外语类学科相互交叉,互为基础,实现了学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办学目标。
4.2.2 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上世纪末,天外成立课题组对 “面向21世纪本科专业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 进行研究,初步形成了“通过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思路。围绕这一基本思路,依托外语学科的传统优势,进一步优化调整专业布局,从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交叉融合的角度,提出了5种教学模式:
(1)“外语专业+专业方向课程”模式,培养既有高级外语水平又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学校英语专业先后开设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会计、国际商务、涉外文秘、国际新闻、国际信息等专业方向课程。日语专业增设了涉外口笔译、国际商务专业方向课程,法语专业开设了国际贸易、企业管理两个专业方向课程。学生通过这种模式的培养,成为具有扎实外语基本功、较强的交际能力、懂得一定相关应用专业知识的复合型涉外人才。
(2)“复语”模式,培养具有广阔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将一部分外语专业改造成复语型,即法-英、俄-英、西-英等复语型教学模式。复语模式的建立,保证了小语种专业的生源,又提升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办学规模与办学质量的良性循环。
(3)“外语+辅修专业”模式,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学校相继设置了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教育技术等辅修专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拓展知识和自主学习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复合程度。
(4)“专业+外语”模式,培养既掌握专业知识、熟悉国际惯例又有扎实外语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学校针对原有专业存在的专业面单一、适应性差等问题,提出了依靠优势学科专业,拓宽专业设置门类的改革思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为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学校依托外语类专业的优质资源,逐步向人文社科学科拓展。新增的非外语专业注重与外语专业的交叉融合,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加强对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如聘用外藉教师、开设双语课程等,外语课程采用小班教学,并利用网络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国际合作”模式,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具有高级外语水平又有专业知识的开放社会所需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学校充分利用外语院校的优势和天津市的人文地理环境,积极探索教育国际化的途径,开拓国际合作渠道,发展国际合作教学项目,先后与美国、日本、法国、德国、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的大学和教育组织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不断完善合作办学模式,创办“3+1”、“2+2”、“4+1”等办学模式。
4.2.3 创新师资队伍建设途径
为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保证,天外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独辟蹊径,采取了“引人”与“引智”两条腿走路,“走出去”与“请进来”双向交流,“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的用人方式,逐步建立起一支与学科专业相适应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校注重加大学科带头人建设,下大力气从国内外公开招聘了一批优秀中青年学科、学术带头人。目前非外语专业的二级学院院长(系主任)大都是通过校外招聘引进的。多种渠道聘任知名兼职教授、顾问、客座教授,开展学术交流。聘请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做兼职学科带头人。采用“双轨制”聘用一批在国外任教的专家、教授定期来校讲学、承担相应的岗位职责并享受相应的待遇。学校还鼓励本校教授、学者到校外兼任博导和硕导。学校以学科建设为平台,为人才的留存和发展筑窝垒巢;以制度为保证,制定了一系列向教师倾斜的相关政策和完备的管理体制。
5 结语
向多科性大学发展,是新时期外语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给外语院校提出的新课题。外语院校必须直面这种充满竞争和机遇的环境,结合自身的特点,以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实现向多科性大学的转型。转型后的外语院校必须要有准确的办学定位,既要保持外语学科的传统优势,又要构建适宜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特色,全面开创我国外语院校发展和外语教育的新局面。
【关键词】外语院校 办学定位 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a)-0252-02
1 外语院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1 区域经济发展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特别是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对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高质量的人才是当今社会急需的人才。以天津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天外)所在的天津市为例,随着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不断深入,天津市与日俱增的对外交流和友好往来、天津各行各业迅速扩大的国际合作和贸易往来,以及目前落户天津的近2万家涉外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等,都要求外语人才应是既懂外语又懂专业、既懂国际惯例又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特色人才。面对迅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我们必须主动转变教育思想,通过设置更多的与外语专业相关的外向型专业,调整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1.2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高校竞争的制度空间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也进入一个相对自由的阶段,国家给地方和高校更多的自主权。这对促进高校自身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机遇,但对于外语院校这种学科专业相对单一的高校来说,也带来了更多的竞争压力和挑战。我国加入WTO后国际教育机构的入驻给外语院校也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因此外语院校必须要抓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自由制度空间,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改变自身办学定位,实现外语院校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2 外语院校向多科性大学发展中的办学定位
高校办学定位的正确与否关系到高校发展的成败与进退。明确办学定位是外语院校向多科性大学转型的关键环节和首要问题。“十五”期间,天外从办学的战略层次、办学的具体指标上都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在学校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也对此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2.1 学校发展的战略定位
天外在对全国同类院校和天津市属高校进行深入调研并对自身情况进行全面衡量的基础上,制定了切合学校实际而又指引学校的战略定位。在努力实现更名外国语大学基础上,逐步实现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过渡,到2020年基本建成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是基于学校内部实际和外部环境做出的科学决策,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指南。
2.2 办学定位的体系
(1)规模定位:规模定位是协调处理高校发展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关系的前提。在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宏观背景下,做好规模规划和定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人力保障。目前天外学生规模定位在8000—10000人,逐步压缩英语等传统语言学科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新办专业和外向型专业的招生规模。到2010年,在校生规模达到11000人。
(2)学科定位:准确的学科定位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学校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的保证。外语院校更要合理处理好外语专业与非外语专业的关系。天外按照“稳定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内涵,提高办学层次”的发展思路,在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前提下,结合学校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继续申办本科专业和硕士点,积极争取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使学校基本建成一个在国内有影响力、在国际有知名度,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主体,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外国语大学。
(3)办学层次定位:外语院校向多科性大学发展中办学层次要实现稳步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要与总体的办学定位相一致。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天外在办学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发挥办学优势,为构建终生教育体系做出贡献。
(4)服务区域定位:外语院校为多科性大学更要立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好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天外作为天津市唯一一所外语类高校在服务区域上立足天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天津市建设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滨海新区的建设服务,为全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5)人才培养定位:外语院校向多科性大学发展,将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天外注重加强对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本科阶段“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研究生阶段注重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及研究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3 外语院校向多科性大学发展中的学校职能
众所周知,高等学校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在当今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外语院校如何根据自身定位,真正发挥高校的职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外语院校发展为多科性大学应该在学校职能的内涵和外延上有所变化。
3.1 建立以人为本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外语院校发展为多科性大学就要打破原来单一的外语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更加强调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要拓宽专业口径,满足学生主体的需要,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观。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改革都必须以人为本,克服外语单科院校学生知识面狭窄的不足,实施宽口径、厚基础教育,为学生毕业后的人生发展提供更广阔的选择余地,积极推进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克服以往过分强调外语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多渠道多途径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此外,利用新增设的非外语专业氛围,加强对学生人文知识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技术知识,更应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因此专业教育必须与综合素质教育相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相互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2 形成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纵横交错的科学研究氛围
外语院校多数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型高校。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抓教学,不重视科学研究工作。实际上,外语院校在向多科性大学转变中,学校工作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更应积极开展为教学服务的教学研究工作和应用研究工作,以解决教学工作和实际中出现的问题。
科研内容要体现外语专业特色和外语教育教学。针对社会需求和本校资源优势,确定个性化科研方向,搞好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建设,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发,在进行纵向研究的同时,积极承担来自地方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课题。天外在针对当前天津市乃至全国大中小学校学习外语的热潮开展了市级重点课题“从学前到大学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工作。
3.3 从学校自身特点出发,多渠道为社会提供服务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外语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人才和科研优势,多渠道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结合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有利机遇,天外充分发挥外语资源优势、外向型专业优势和对外交流的优势,通过开展横向合作、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实现了资源优势互补,为天津市及环渤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多学科的外语院校,更是发挥其多学科的资源优势,为地方企事业单位提供科技咨询等服务,让外语院校在社会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 外语院校向多科性大学发展中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办学优势和特色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外语院校作为传统上的单科性院校无论在学科实力还是在师资配备等都与综合型大学有着较大差距,必须大力发展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才能在充满竞争的高等教育市场中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
4.1 巩固办学优势,继续加大对外语学科的建设力度
外语学科是外语院校办学的基础,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每所外语院校都形成了一定的学科基础和学术积淀。可以说,外语学科是外语院校向多科性大学发展中的支柱和优势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一直是天外的核心学科,也是伴随学校成长的支撑学科。
(1)大力加强外语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根据外语学科各专业的中、长期规划和总体建设规划,采取积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出国进修或访问,引进具有较高学术素养的外籍教师加入师资队伍行列。形成了一支知识、学历、年龄、职称等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2)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是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为此,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进一步加强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努力建成校、市、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创建稳定的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教学改革研究力度。
(3)积极开展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学术研究活动。学校支持和鼓励外语教师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课题立项活动,通过开展举办外语学科的各类学术研讨会,不断提高教师学术水平,促进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
(4)加大对学科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近年来,学校全力打造品牌学科和专业,对学科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年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用于人才引进、改善教学和科研条件,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4.2 强化办学特色,建设多学科外国语大学
高校办学特色是其发展的生命线,也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里,多样化办学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当前国内各高校之所以十分重视办学特色的研究与建设,就是因为办学特色是提高办学效率、形成办学活力,进而使学校产生强大的生命力的关键。建设特色学科专业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是天外几年来向多科性大学发展中一直坚持的特色化建设之路。
4.2.1 整合学科力量,增设外向型交叉学科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近年来,天外进一步整合校内资源,增设了一些外向型学科,拓宽了专业口径。自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增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国际经济法)、新闻学(国际新闻)、国际政治、对外汉语等外向型本科专业,在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增加了与外语和外事相关的本科专业,目前,天外共有26个本科专业,其中外语类专业11个,外向型专业15个,非外语类的外向型专业的增设和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学校建设多学科外国语大学的力度。外语类学科与非外语类学科相互交叉,互为基础,实现了学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办学目标。
4.2.2 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上世纪末,天外成立课题组对 “面向21世纪本科专业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 进行研究,初步形成了“通过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思路。围绕这一基本思路,依托外语学科的传统优势,进一步优化调整专业布局,从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交叉融合的角度,提出了5种教学模式:
(1)“外语专业+专业方向课程”模式,培养既有高级外语水平又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学校英语专业先后开设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会计、国际商务、涉外文秘、国际新闻、国际信息等专业方向课程。日语专业增设了涉外口笔译、国际商务专业方向课程,法语专业开设了国际贸易、企业管理两个专业方向课程。学生通过这种模式的培养,成为具有扎实外语基本功、较强的交际能力、懂得一定相关应用专业知识的复合型涉外人才。
(2)“复语”模式,培养具有广阔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将一部分外语专业改造成复语型,即法-英、俄-英、西-英等复语型教学模式。复语模式的建立,保证了小语种专业的生源,又提升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办学规模与办学质量的良性循环。
(3)“外语+辅修专业”模式,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学校相继设置了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教育技术等辅修专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拓展知识和自主学习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复合程度。
(4)“专业+外语”模式,培养既掌握专业知识、熟悉国际惯例又有扎实外语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学校针对原有专业存在的专业面单一、适应性差等问题,提出了依靠优势学科专业,拓宽专业设置门类的改革思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为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学校依托外语类专业的优质资源,逐步向人文社科学科拓展。新增的非外语专业注重与外语专业的交叉融合,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加强对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如聘用外藉教师、开设双语课程等,外语课程采用小班教学,并利用网络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国际合作”模式,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具有高级外语水平又有专业知识的开放社会所需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学校充分利用外语院校的优势和天津市的人文地理环境,积极探索教育国际化的途径,开拓国际合作渠道,发展国际合作教学项目,先后与美国、日本、法国、德国、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的大学和教育组织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不断完善合作办学模式,创办“3+1”、“2+2”、“4+1”等办学模式。
4.2.3 创新师资队伍建设途径
为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保证,天外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独辟蹊径,采取了“引人”与“引智”两条腿走路,“走出去”与“请进来”双向交流,“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的用人方式,逐步建立起一支与学科专业相适应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校注重加大学科带头人建设,下大力气从国内外公开招聘了一批优秀中青年学科、学术带头人。目前非外语专业的二级学院院长(系主任)大都是通过校外招聘引进的。多种渠道聘任知名兼职教授、顾问、客座教授,开展学术交流。聘请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做兼职学科带头人。采用“双轨制”聘用一批在国外任教的专家、教授定期来校讲学、承担相应的岗位职责并享受相应的待遇。学校还鼓励本校教授、学者到校外兼任博导和硕导。学校以学科建设为平台,为人才的留存和发展筑窝垒巢;以制度为保证,制定了一系列向教师倾斜的相关政策和完备的管理体制。
5 结语
向多科性大学发展,是新时期外语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给外语院校提出的新课题。外语院校必须直面这种充满竞争和机遇的环境,结合自身的特点,以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实现向多科性大学的转型。转型后的外语院校必须要有准确的办学定位,既要保持外语学科的传统优势,又要构建适宜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特色,全面开创我国外语院校发展和外语教育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