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报春树

来源 :陕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f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北的初春,寒意未退,黄风肆虐,光秃秃的山川无一点春意。人们最早看到春天的来临,那就是柳枝上吐出的一串串绿芽。柳树是陕北最先报春的树。柳树在寒冬余威尚盛的时节,就早早地苏醒过来,迎着凛冽的寒风,悄然吐翠,披上绿装,当起了报春的使者。每年就是那山峁、河堤、道旁和院落的一颗颗柳树梢上泛起的芽苞和初绽的尖芽,最早告诉人们,春天已经到来了。
  早春二月,当你漫步在河岸上、行走在街道上或乡间小路上的时候,蓦然抬头就会欣喜地看到,一条条刚刚抽芽的柳枝,如一缕缕绿丝,在寒风中飘摆,袅娜动人;两片嫩嫩的芽儿,像刚出窝的一群群小鸭的嘴,在枝条上一排排张开,稚嫩可爱。这是柳树一年里最美的年华。条条碧丝,挂在天空下,妩媚多姿。“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如丝”。看着两片嫩黄的柳芽一天天长成叶子,色彩一天天由鹅黄变成翠绿,春天也就慢慢地过去了。刚发嫩芽时的柳条,皮和木质是松脱的,只要你用手一拧就可以将其绿皮剥脱。小孩们,每到这时候就会欢天喜地的爬到柳树上,折下那没有枝叉而皮质光滑的柳枝,制作成各种各样的柳哨和柳笛,欢快地尽情吹奏。三月里,一棵棵柳树就开始渐渐丰茂了,柳丝上挂满了含苞待放的碧绿的果。到四月初,柳絮就从那些果里一朵又一朵的飘出,满河岸、街道、院落都是,白蒙蒙一片,似雪花纷飞。柳絮轻盈地飞散、飘舞,行人的头上和衣服上也沾满了柳絮,一个个就像刚从棉花堆里钻出来似的。在河堤上,你也可以看到小孩们在奔跑着,嬉闹着,去抓落那一朵朵柳絮。每当他们刚伸出手去逮时,柳絮就被风向前又送远了一节,于是他们就跟着柳絮跑啊,追啊。此时,河岸上就呈现了一幅柳絮轻舞、儿童狂奔的热闹春景图。当柳絮漫天狂舞的时候,春天也就悄悄地走了,夏天倏忽到来了。夏天,是柳树生长的最旺盛的季节,枝干开始慢慢地变粗变长。到了秋天,柳条千垂,碧绿成荫,构成了陕北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柳也像竹一样,柔韧和妩媚集于一身。你不要看柳枝那么飘逸、柔软,却有很大的韧性。过去人们用柳条编织出了各种筐子、簸箕、笸箩、筛子等,更有巧匠还能编制出柳箱、柳椅、柳盘等日常用具。柳树那坚韧、顽强的特质就像陕北人的性格。陕北人,祖祖辈辈就在这块穷山恶水的贫瘠土地上坚韧顽强地生息、拼搏和创业,他们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陕北人,世世代代无论遇到多大的天灾人祸和多少的艰难险阻,都能坦然面对,顽强抗争,坚强生存,从不轻易离开这块生息的土地。
  古人的折柳告别亲友,其感情比我们现在要朴实得多,浪漫得多。我们现在已没有古人那份朴素、浪漫和诗情、画意,现在的浪漫和情调都是制造出来的。我们生活在当下,不得不怀念先人们古朴、诗情的自然生活。尤其是在唐朝,友人送别,都是折一枝柳送朋友。书上说“柳”是“留”的意思,取其谐音。我一直怀疑这种解释并不全面。唐朝去边关的人很多,都是使命在身,留是留不住的。据说,别离的人很多,灞桥边的柳枝每年都被折光。因此,我觉得折柳相送,是取其杨柳的生命力。人常说,有心栽花,花不红;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的生命力是很旺盛、很强大的,你折上一根柳枝,无论其粗细,无论是在什么地方,只要插进泥土都能成活,并能长成大树。在陕北的山峁、沟壑、沙梁,甚至干石崖上都生长着茂盛的柳树。我想,古代送别朋友,也就是希望远走他乡的朋友像柳一样,不管走到哪里,都能好好地活着。陕北人,也像柳树那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生存能力。自古迄今,陕北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地生活和创业。在陕北这块可谓不毛之地上,冬春,是狂风呼啸、沙土飞扬;春夏,是十年九旱、靠天吃饭,但人们世代都能忍受苦难、抗击灾难,艰辛地生存下来。现时,陕北人遍布神州各地,足迹踏遍大江南北。无论在全国各地、各部门和各个行业里,他们都肯吃苦,能实干,能顺应各种环境,并富有务实、进取、拼搏的精神。很多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身手不凡,业绩卓著,令人叹服。改革开放以后,陕北人靠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不但逐渐脱贫致富,而且还出现了一大批百万、千万和亿万巨富,他们现已跻身全国富豪行列。而今,陕北人正在这块贫瘠而又神奇的土地上迎接一次次挑战,创建一个个辉煌。
  柳树,不仅是一种报春树,而是一种柔韧坚强、生命力旺盛的树。它战严寒、抗风沙、耐干旱,不畏艰难,不择环境,无论生长在哪里都能顽强生存,茁壮成长。柳树,是早吐新芽报春晓的使者,我赞美它那绿丝婆娑飘逸的风姿,我更赞美它那坚韧自强的品格。■
其他文献
首先我不是职业的作家,之所以不是职业的作家是因为我不是拿写作来当饭碗。这里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我是体制之外的人,一个不受国家俸禄靠自己劳动而生存的国家公民;其二,作家这个称谓在这个国家是有道德和良知的职业,为了更自由的写作,我可以不必为这些所谓的道德和良知来束缚自己。有趣的是,我作为一个业余的写作爱好者,我秉承着专业小说家的道德和良知,我所持续的热爱和痴迷超越过了那些所谓的吃官禄的“专业作家”,我
期刊
隔壁的女人    隔壁的女人  白天她的黑乳罩  在铁丝上迎风招展  晚上她的呼吸和呓语  在我心里回旋  他丢在门旁的白鞋子和叹息  漫延到心头的经痛  装满了骚扰短信的手机    他准备好夏天穿的花裙子  夏天准备好了掀起裙子的风  头发今天是直的  明天是弯曲的  这变幻的头发  喂饱了多少饥饿的风    誓言    我决定从地心深处  改变位置  連同树冠伸向天空的秘密  当道路苟且在巷子
期刊
献一滴血给陕北    粮食  黑色的麦粒纯洁而丰硕  大地的雾气落下  笼罩午后的光芒  黑夜镜子品味自我  把自己推向远方  光线是路径的桥梁  浪滴里烙着你的画像  尘埃  在阳光的河流中飘落  焦裂的脉络  鲜红中泛起绿绿的火光  山峁纵横的骨头  英雄的柴火  黄土地上的熊熊烈火    午后的镜子    秋天也是个爱冬眠的人把时间睡得稀里糊涂  梦话连篇后的清晨墙上滴答出十二点的钟声  有
期刊
闲来无事,看见墙角的蔬菜筐里满堆的蒜头,竟然冒出了一星嫩嫩的绿芽,拱动着一线油碧沁绿的生机,催发了我的诗意,脑际瞬间掠过了宋代文人范成大的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心下一动,不禁聊发了少年狂,也傍楼梯学栽蒜。我先给楼梯口那几个空花盆里浇了点水,准备栽种。同时请教熟悉栽植大蒜的朋友。然后从工具箱里拿出铲子,扎上围裙,戴上筒袖,手套,摆出了一副从事重大工程的
期刊
风往北吹  风在吹,风往北吹  吹来了漫天的雪花  吹开了含苞待放的腊梅  吹干了北方的河流  吹走了一个人的前世与今生  整个城市的夜晚,也让北风吹暗      二百里外,华阴大地霜白一片  那座被寒冷四周包裹的村庄  现在,一定在北风中颤栗  如此寒冷的日子里  日夜不息的罗敷河还流淌吗  我长眠那里的父亲还好吗  围着火炉煮酒论诗的弟兄们  是否奔走在他乡的路上?    我所在的城市  仍将
期刊
把自己锁起来   停电,惯常的事件   这个城市里最普通的一个人   躲在房间里,又是黑暗   “这么多的黑暗!”    这时你再也看不见外面的世界   你再也不愿看外面的世界   你活在自己的黑暗里   外面上了一把锁     你只需想象   而不需用眼睛   你只需那颗冷冷的心     如果这样你睡着了,该多安静!   外面的世界会忘记来打扰你  我打算去大理  寒假,我有一次旅行   我打算
期刊
读梅札记    古人云,水陆草木之花,香而可爱者甚众,梅独先天下而为春,故首及之。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范村梅谱》中说:“梅,天下尤物,无问智贤愚不肖,莫敢有异议。学圃之士必先种梅,且不厌多。他花有无多少,皆不系轻重。”然而,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梅最初是作为一种调料出现的。据孔夫子修订的《尚书·说命》记载,殷高宗武丁曾对宰相傅说讲:“尔惟训于朕志,若作酒醴,尔惟曲蘖;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将后两句
期刊
罗敷河上的那个人,是一个敏感善良的人;是一个美好温暖的人;是一个享受孤独的人;是一个热爱生命和梦想的人;是一个内心有着自卑而又怀揣忧伤的人;是一个好人。除了这些,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应该说明,他还是一个诗人。在这个梦想被误读的时代,喧嚣和浮躁遮蔽了生活格调的光彩。光彩照人的不过是一些涂抹在表层的东西,真正动情的内容却隐匿在身骨里。盲从让我们错误地热爱着所谓的道路,我们在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夹缝里津津乐道。
期刊
故乡的白泥    沿大夏国国都统万城(遗址)往西直行30公里,就到了我的故乡——白泥井。它当然不是一口井,而是草疙瘩沙堆子连绵无际的丘陵地。那道国人津津乐道的古长城,就从我家门前过,蜿蜒曲折断断连连向西向东远远伸去。乡亲们说,它最终通到天边边。现在知道了,它是明长城,东面西面都有头。  小时候跟大哥去舅家。我骑在一头牛背上,路过大夏国都城时,从高处四下望,那一圈子摆在沙砾、黄蒿滩上的白城子,让人神
期刊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近期读到的一本清新的爱情小说。英国作家将一场邂逅的爱情辗转在意大利和伦敦之间,旧传统和新思想之间。一间面朝春天的房间,因为错落在这些纠结之中而弥足珍贵。最后,厚重的窗帘被拉开,真诚的爱情以它无坚不摧的勇敢冲破世俗的偏见,展现出花好月圆的美景。作者的笔意清丽流畅,叙事干脆,心理描写见微知著,给人无尽的回味。至今脑海中仍然是那片瀑布一样的紫罗兰田野,梦幻般美好的爱情场面。   
期刊